?

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

2024-03-13 06:24麥齊好
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北海市北海海洋

麥齊好,藍 偉

(北海職業學院,廣西 北海 536000)

北海市地處中國海洋西南區域,是西南、中南重要出???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北海海洋文化資源豐富、源遠流長,主要吸納了古越、嶺南、中原、外來宗教等文化元素,孕育了海絲路、南珠、疍家、客家、佛教、天主教等多元文化,形成了山海文化相融、多元民俗風情兼濟發展的海洋文化格局,融入了城市發展歷史的血脈之中,為城市成長帶來了文明的滋養,造就了人文薈萃的城市底蘊。北海海洋文化既是北海地域特色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抹亮色,在我國西南區域獨具海洋特色。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及北海時指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寫好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實施,輻射大西南的北部灣進入向海經濟新時代,凸顯了海洋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意義。北海職業學院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分析研究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圍繞發展、聚焦特色、聚攏各方、聚力傳承的改革思路,綜合運用協同理論、耦合理論、情境學習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利用聚合效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適應向海經濟發展,開展了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的探索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必須為文化傳承與創新培養人才

(一)新時代高校的職能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這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職能的統攬與指引。培養人才是高校永恒的使命,新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具備更好綜合素質、更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優秀人才;文化傳承與創新關乎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英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是傳承和創新文化的主陣地,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刻內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手段,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重要舉措。高??梢詰{其強大的文化之力,以多種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生活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完成人的社會化和自我完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擔當的優秀人才。

(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任務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12-2022年,北海市實施文化北海建設工程,不斷挖掘海洋特色文化資源,高位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引進了36個文旅項目,總投資約1600億元,形成了千億文旅產業集群;成功承辦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2021年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正向著世界級濱海旅游度假勝地不斷邁進。北海市文旅全產業鏈條發展的高位推進,亟需加大北海海洋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三)高職院校必須為海洋文化傳承創新培養人才

海洋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開展海洋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有利于學校專業特色發展,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及特色技能,保護與傳承海洋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社會文旅產業鏈延伸與發展。北海市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海洋文化資源豐富、源遠流長,但其保護與傳承面臨內涵缺失、零散自發、質量不高等困境,急需培養更多人才。北海職業學院是北部灣沿海區域體量最大、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高職院校。學院必須立足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需求,立足經濟社會文旅產業鏈發展,承擔傳承創新人才及產業鏈發展人才培養工作,對北海海洋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發掘、搜集、梳理、整合,使之聚合成書,形成系統化的本土特色文化資源,聚合各方力量開展規?;?、系統化、高質量的傳承創新,為保護北海海洋文化和發展壯大北海海洋文旅產業鏈服務,為全鏈條文旅產業業態發展培養特色人才,為北海發展千億文旅產業集群、北部灣沿海區域海洋傳統文化行業企業創新創業提供規?;哔|量人才。

二、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升級改革特色不足,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缺乏人才

北海職業學院設有文創設計、建筑設計、濱海旅游、食品烹飪、計算機(電子商務)、教育、康養等多個專業群,長期以來專業升級改革特色不足,課程內容多停留在通用知識、通用技能掌握層次,與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缺乏耦合,主體專業群缺乏黏度,不利于相關專業群的黏合,不利于打造專業集群,無法規?;囵B人才,難以開展規?;瘋鞒袆撔?。學生家國情懷、海洋情懷難以養成,不利于學生掌握優秀傳統技藝,不利于海洋特色傳統文化規?;瘋鞒袆撔?不利于區域文旅經濟產業鏈發展。

(二)北海海洋文化各類資源缺乏聚合,不成系統,傳承創新長期呈零散自發局面

1.海洋文化資源缺乏聚合

北海海洋文化資源豐富,但長期分散于各地,雖有政府文旅部門、各行業協會、企業各界人士開展資源建設和傳承創新工作,但缺乏系統性謀劃、設計、組織,各方力量不能聚攏,傳承創新長期呈零散自發局面,未能形成系統化成果,未能開展系統化傳承創新。因此,必須對北海海洋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發掘、搜集、梳理、整合,使之形成系統化的本土文化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打造北海海洋文化產業知名品牌,實現傳承創新。

2.傳承、保護、展示、闡釋、創新場所缺乏整合共享

北海有北海博物館、合浦漢墓博物館、非遺中心、貝雕博物館、角雕博物館、陶瓷博物館、海洋之窗(海洋動植物博物館)、潿洲島火山口公園遺址博物館、圖書館等海洋文化展示主要場館,北海職業學院有校內海洋文化展廳、海洋食品研發中心、各類多功能實訓基地、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等,但基本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缺乏溝通,未能整合共享,未能形成保護、展示、創新的系統化場館資源。因此,校政行企各單位、場館必須強化溝通協作,共建共享,形成系統化傳承創新場館資源,合作共贏。

3.人才隊伍缺乏聚合

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數量嚴重不足、隊伍老化且缺乏聚合及聚力,無法形成系統化研究及推廣資源。一是現有隊伍不足,如國家級非遺貝雕及角雕共2項、自治區級非遺25項,其中,貝雕自治區級傳承人只有4人、市級只有5人,所帶團隊人數少、年齡結構不合理;二是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由于專業內容缺乏海洋文化特色,造成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缺乏海洋文化認同及歸屬感,缺乏文化傳承創新的家國情懷、海洋情懷,因而缺乏傳承創新的內驅力,不斷流失。隊伍現狀對于亟待傳承創新的北海諸多海洋文化項目和北部灣沿海區域日益發展壯大的文旅產業鏈而言,無異于杯水車薪。因此,必須從兩方面著手聚合人才隊伍:一是充分發揮工藝大師、名師的作用,利用其專業權威及人格魅力聚合人才;二是充分利用職業院校專業優勢,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專業集群,加快加強規?;暮罄m人才培養。

(三)教學內容與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項目融合不夠,傳承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北海職業學院文創設計、濱海旅游、食品烹飪、電子商務、教育、康養等專業群建設與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關聯不夠,與北海文旅產業鏈發展關聯不夠。2012年之前,雖有教師自發引入少量項目,如民宿設計、糕點制作等,但教學方法并非真正意義的項目化教學,沒有按項目化教學要求進行教學目標、課程、考核評價等設計,且內容與北海海洋文化亟需傳承創新的主要項目融合不夠,教學沒有高質量項目融入,傳承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三、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策略

北海海洋文化既有地域特色,亦具備作為“海洋文化”的共性。探討培養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的策略,構建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能規?;囵B人才,使北海海洋文化得到較高質量的傳承創新,更是由于模式的可復制性,能為其他地域的海洋文化乃至其他地域特色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參考,從而使我國優秀文化得到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傳承創新。為此,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北海職業學院從2012年起,陸續投入1800多萬元,探索構建了專業耦合、資源聚合、項目融合的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育人模式(圖1),培養了10000多名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使北海海洋文化得到了規?;?、系統化、高質量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了資源開發利用良性循環,助力了北海市形成獨具北海特色的全鏈條文旅產業業態,推動了北海市和北部灣沿海區域海洋傳統文化行業企業創業創新。

圖1 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育人模式內涵及邏輯圖

(一)創建耦合專業建設方法,讓北海海洋文化進入專業,與課程融合

耦合專業建設方法,是讓北海海洋文化中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的精華與專業建設通過傳承創新人才培養這個介質發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專業建設獲得地方特色文化滋養,充實專業建設內容,完成專業特色升級,培養特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培養特色人才,讓北海海洋文化得以傳承創新,達到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服務區域文旅產業發展的目標。

具體做法是從專業課程內容、課程思政兩個主要維度研討分析各專業課程特色升級的具體內容,找出其與北海海洋文化各元素的耦合點,讓專業特色升級與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發生耦合作用,從兩個維度對相關專業群進行特色升級。一是特色專業因素耦合,精選海洋文化中亟待傳承創新的南珠、貝雕、角雕、美食等設計、制造、烹飪工藝技藝,對應文旅產業鏈,結合創新創業,通過“專業+非遺”耦合的方法,以文創設計專業群為主體,黏合建筑設計、濱海旅游、食品烹飪、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康養、教育等7個專業群,開展專業技能特色升級。二是特色共性因素耦合,提煉北海海洋文化中育人共性因素。如,海絲古港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南珠角雕貝雕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疍家客家民俗的厚德睦鄰傳統禮儀、老街騎樓建筑的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濱海美食餐飲的漁人智慧幸福生活等,將這些具有北海海洋特色的共性育人元素與各專業課程思政耦合,形成北海海洋特色思政內容,開展課程思政特色升級。經過兩個維度升級,形成了北海海洋文化特色專業集群,改革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了耦合式“文化:強技+賦能”一體化特色課程體系(圖2),改造了100多門課程。在專業集群各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專業知識技能與課程思政一體推進,讓北海海洋文化給學生帶來心理歸屬,同時輻射全校海洋文化育人,實現規?;囵B傳承創新人才目標。

(二)創設聚合機制,形成資源建設共同體

創設校政行企共建、用建并舉、良性發展的資源建設機制,從以下五方面開展各類資源聚合。

1.文化資源聚合

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政府主導、各方實施、共同投資,從各方利益出發,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合力開展文化資源建設工作。長期以來,記錄、介紹北海的書籍不少,如地方志、北海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本等多卷本,投資指南、旅游指南,飲食、建筑、故事、文物、民俗等介紹某一方面的單卷本,但這些均未能完全系統挖掘梳整聚合北海海洋文化的工作。為此,北海職業學院主動聯系北海市文旅局、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西闊邇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海市工藝美術協會等政、行、企單位開展工作。各單位分工合作,由文旅局主導、行業企業協助并出資30萬元、學院出資30萬元并負責具體挖掘梳整聚合,于2021年完成物質、非物質兩大類北海海洋文化資源系統化聚合,具體為北海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北海疍家、客家民俗文化、北海南珠、貝雕、角雕、陶瓷工藝文化,北海老街騎樓建筑文化,北海濱海菜品、食品餐飲文化等5類,匯編成2部著作出版:一是《海絲北?!?該書是集北海海洋文化大成,迄今為止對北海海洋文化介紹最全面、最客觀的書籍;二是《海洋文明復興導源:環北部灣海洋文化遺產搶救、挖掘與創意產業廊道構建》,該書以環北部灣為例,著力探索如何發掘海洋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及火種價值,如何對海洋文化遺產審視、搶救、挖掘及創意設計,推動價值轉型,實現海洋文明繁榮復興;出版了活頁式《創意構成》等教材6部,形成系統化文本(數字)教學資源。

2.場所整合

建設校內北海海洋文化展廳、研發中心,共享北海各類博物館、研究所等資源,形成系統化保護、展示、創新資源。學院投資900多萬元自建800平方米展廳1個、200平方米多功能基地2個、500平方米北海海洋食品研發中心等研究機構3個,與北海市博物館、非遺中心、圖書館、海洋之窗等場館簽訂協議,各方共享資源,建設校內外相關實訓基地69個。形成系統化保護、展示、闡釋、創新資源。

3.人才聚合

聘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大師、名師為外聘教師,與學院教學名師一起領銜團隊,開展北海海洋文化活態傳承研究。隊伍由“行業大師+行企名師+學校名師和骨干教師”80多人構成,共同研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示范帶教、指導實踐;設立白耀華大師工作室等5個大師工作室,領銜作品及工藝標準制定、制作樣品,明確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工藝技藝標準,保證傳承創新質量,每位大師年課時量約30節;設立宋國棟、鐘瑩等8個名師工作室,名師授課指導,每人年課時量約150節,保證學生學習質量;成立北海海洋食品研發中心、北海市低溫加工水產及其糜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研究機構,由食品研究專家鄒文中博士擔任主任,專兼職團隊成員30多人。

4.平臺聚合

與北海市文旅局等部門及文化產業、傳統技藝各界充分聯絡溝通,利用節慶、展覽、賽事、培訓、商業等活動平臺,形成系統化推廣資源。與北海市旅游文體局、科技局、文聯、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博物館、工業發展促進中心、各行業協會企業等文旅產業鏈各界建立密切聯系,積極主辦、承辦、聯辦、協辦各種節慶、展覽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藝術展演、技能展示活動,以非遺作品制作(創作)技藝展示、直播營銷、歌舞表演、科普宣傳等藝術形式充分呈現北海海洋文化的獨特魅力。如與北海市群眾藝術館聯合創編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首批扶持項目《海上漂來的部落》,把創精品與育人才緊密結合,創新了文化傳承方式;通過系部文化品牌“師生‘創視界’”“明日之師”美育大篷車、千人進社區等志愿服務項目,多種形式將北海海洋文化傳播至鄉村、社區,增強了社會服務力和文化傳播力;學院藝術團每年代表北海市參加自治區及區外各種節慶會演、表演,學院團委及各系團委、學生會利用“三下鄉”、電商直播等活動,將北海海洋文化傳播至廣西乃至全國,形成系統化推廣資源。

5.資源聚合

各方簽訂協議,明確資源建設共同體的責、權、利,資源共享、協同育人。與各界簽訂共享協議、合作協議100多份,保障了各類資源建設“行企共建、用建并舉、良性發展”。

(三)采用融合方法實施項目化教學

首先,精選一批北海海洋文化非遺產品生產(研究)項目和產量大的生產項目引入課堂,將真實工作任務融入日常教學中。引入企業40多個真實生產(研究)項目,將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環節完全融合到教學之中。如南珠寶寶系列作品創作,設計類專業學徒班學生全程參與其中。

其次,開發項目化教學標準、設計項目化課程,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將教學環境打造成具有生產功能的教學工坊、工作室,讓教學與市場建立直接的聯系,作品即產(商)品。一是開發了耦合式“文化:強技+賦能”海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一體化特色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四個模塊,后三個模塊采用項目化教學,將傳承生產(研究)項目引入課堂,按教學規律分解生產各階段目標、標準和任務,與課程教學各階段目標、標準和任務融合,讓學生通過全過程參與真實項目生產,達到“教學即生產,生產即教學,作品即產品、商品”。二是采用項目化教學全過程、多主體、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在全過程方面,堅持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成果評價相結合,強調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參與,綜合考慮學生在各環節的表現。在多主體方面,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將教師評價、小組成員評價、校內外專家評價、企業評價等相結合。在多元化方面,除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外,還突出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考查[1]。三是將教學環境打造成教學工坊、工作室,大師、名師通過學徒制方式領銜帶教,將學生以學徒身份置于真實工作環境,經歷完整工作過程。如南珠寶寶動漫產業學院,成立了3個現代學徒班,明確了企業師傅5人、學院教師12人,分解了南珠寶寶作品創作的各階段任務,指定了師傅、教師,每個階段既是生產又是學習,定期考試,達到標準可進入下階段學習。

最后,建立項目運行多元保障機制。一是制度保障。與合作各方簽訂項目引進、項目教學過程等各類協議,以保障項目運行順暢;制定績效管理、工作場所管理等制度,制定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管理辦法,以保障教學各環節順暢。二是師資隊伍保障。聘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行業大師、企業名師、技術骨干為外聘專家、客座教師、帶教“大師傅”,與其簽訂協議,明確責、權、利;建設了由“行業大師+行企名師+學校名師和骨干教師”構成的師資隊伍80多人,示范帶教、指導實踐,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三是場所保障。成立了5個大師工作室、8個名師工作室、5個產業學院,建設了海洋食品研發中心等研究機構3個、海洋傳統文化展廳1個、多功能實訓基地2個、實訓基地69個,配備了先進完備的儀器及教學設備設施。

四、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生職場表現優秀

項目探索實踐11年,為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輸送人才10000多人,其中從事國家非遺貝雕角雕行業502人、北海市非遺南珠行業1226人、北海特色傳統餐飲行業3000多人,比2012年前各增393、728和2000多人,本校、外校和行企受益人員30000多人,助力北海市形成北海特色全鏈條文旅產業業態,推動北部灣沿海區域海洋傳統文化企業創業創新,年均營收20多億元。學院被授予北海市“非遺文創研發基地”“廣西桂菜濱海風味人才培養基地”“廣西優秀旅游培訓院?!薄皬V西餐飲業人才培養卓越單位”等稱號,連年獲“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等榮譽。

(二)師生能力顯著增強,傳承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作品獲獎多、級別高。師生原創作品《海上絲路之南珠寶寶》獲優秀國產動畫片、2017-2018年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國家文旅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扶持項目、廣西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作品在中央電視臺、廣西電視臺等各大媒體連續播出,獲得廣泛贊譽;師生作品《生生不息》(國家非遺貝雕作品)獲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角雕《花好月圓》獲“八桂天工”金獎,創意設計作品《疍家采珠女》獲廣西新發現——“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金獎,多個作品受邀在各類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展出,創新創業項目《北海蝦滑》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研究和實踐期間,師生獲省級以上金獎(一等獎)38項,比2012年前增加了31項。

二是師生技能競賽及其他獎項質高量增。教師獲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12年前均為零);教師競賽獲省級以上一等獎19項、二等獎35項,比2012年前各增14項和26項;學生競賽獲省級以上一等獎36項、二等獎74項、三等獎127項,比2012年前各增28項、60項和92項。

三是專業建設及科研成績顯著。升級7個專業群形成了北海海洋文化特色專業集群、改革了100多門課程,出版專著2部、教材6部;獲省級以上各類研究項目26項、專利32項、軟著13項,在北大核心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3篇,均比2012年前有較大增加;承接了行業企業9個橫向研究課題,創新了貝雕工藝,開發了復合魚丸等新產品,為企業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

(三)培養模式推廣價值較大,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該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歷時較長,產生了較大的正向影響。首先是項目化教學引入的真實生產項目基本覆蓋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項目,其間學院校企合作單位大幅增加,其中不乏綜合實力強大、專業水平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如香港珠寶玉石協會、職業教育促進局、臺灣王品集團、廣州美心集團等;其次是培養模式在10多所區內外院校得到了推廣,項目成績經驗在“2020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論壇”和學院承辦的“2021年中國-東盟旅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作為典型案例介紹;助推北海市承辦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和2021年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并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

五、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反思和展望

(一)關于區域合作與長遠發展規劃

北海市是環北部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東盟經濟圈的主要成員,但其文旅產業的經營發展與環北部灣城市群聯系不夠緊密,與東盟經濟圈缺乏聯系。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受該因素影響,目前與環北部灣城市群缺乏緊密聯系,與東盟經濟圈合作之路尚未真正打開,缺乏區域合作的人才培養之路,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要求有相當的差距。如何開拓人才培養的區域合作局面,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項目完成后,雖然培養模式帶動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但目前還是缺乏長遠發展規劃,人才培養可能面臨后繼乏力,這將使北海市的文旅產業發展后繼乏力,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也將后繼乏力。因此,制定人才培養長遠發展規劃,也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行動的工作。

(二)關于資源開發的北海主題特色和文化品牌

北海市海洋文化傳承創新還處在起步階段,在人才培養課程資源中尚未做到將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充分結合起來,突出北海的主題特色。北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但目前很多資源還是各自為政,各講各的故事,相互關聯不多。例如潿洲島,在自然資源上是最年輕的火山島,有眾多海島火山遺跡及奇異景觀,在文化資源上卻主打盛塘村天主教堂文化特色,對潿洲島民篳路藍縷開發海島、保護海島、建設海島的感人事跡和歷程沒有系統研究開發,沒有講好自然資源與島民共生共長的故事。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將北海本地特色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與北海海洋自然資源特色融合,突出北海的地方主題文化,打造北海海洋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同質化開發現象,適應文旅產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也需要深入思考。

(三)關于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支持

北海市海洋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最亮的明珠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貝雕和角雕。當前,有的高校學生受多元文化、多元觀點及一些急功近利的社會思潮和現象影響,愿意從事“慢工出細活”但經濟效益不盡如人意的行業的人越來越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動學生加入學徒班全過程學習非遺項目的難度較大,少數學生自愿,大部分學生幾經動員才加入。因此,單靠學校滿腔熱情來培養人才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在政府層面上,尚缺乏北海海洋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支持政策,而出臺相關政策資助學生學習、支持學生創業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政府只有真正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北海市國家級非遺貝雕和角雕的重點人才培養,才能培養更多高質量傳承創新人才,將該兩項寶貴遺產打造成北海更閃亮的文化名片,以點帶面,在傳承創新北海海洋文化上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北海市及北部灣海洋文化更大面積的傳承創新。

猜你喜歡
北海市北海海洋
北海北、南海南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橋主橋總體設計
北海市馮家江水質監測與評價
北海 美麗的地方
愛的海洋
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第一章 向海洋出發
北海市社保網上經辦系統正式上線
北海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行“2013全國少年兒童閱讀年”啟動儀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