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邊界: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新探索

2024-03-16 18:15汪霞周凝朱林牛淑鋒馬艷李愛民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協同培養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

汪霞 周凝 朱林 牛淑鋒 馬艷 李愛民

摘要:基于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探析產教融合協同培養人才的真實內涵,以“揚子江菁英計劃”為例,研究其通過跨越邊界創新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寬基礎、重交叉、強應用、拓格局”四位一體為人才培養理念,以培養卓越工程師與創新型企業家為目標,以“三高”“三有”“三在”為人才培養原則,以跨越組織邊界促進“政產學研用”相互滲透和深度互動為主線,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抓手,構建了“雙選擇、雙導師、雙課程、雙身份、雙考核、雙資助”的“六雙”協同培養模式,為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經驗。

關鍵詞:產教融合;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揚子江菁英計劃;協同培養

作者簡介:汪霞,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南京 210009;周凝,南京揚子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科研經理,南京 210009;朱林,南京揚子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科技發展部副部長,南京 210009;牛淑鋒,南京揚子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科研經理,南京 210009;馬艷,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助理研究員,南京 210009;李愛民,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南京揚子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副主任,南京 210009。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科技人才的主渠道,我國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等關鍵任務中急需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型與復合型人才支撐。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有望達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穩步增長,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一個緊迫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全面深化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是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從有質量的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一、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問題與挑戰

為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近幾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等部門多措并舉,出臺了一系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政策文件,涉及培養目標與理念引領、規劃與方案設計、組織與實施指導等多個層面。盡管政策與指導文件環環相扣,但培養實踐的與時俱進更為關鍵。迄今,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缺少學生體驗和實踐場景

課程教學是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最主要的載體。隨著傳統知識生產模式1向新知識生產模式2和模式3轉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大學傳統上是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知識和創新,即模式1——主要在主流的自治學科內產生科學知識,而不是將知識背景化以解決社會問題?!爸R生產模式2和模式3結合了科學知識和社會背景,是一個具有逆向交流的反身知識生產系統,即科學對社會說話,社會對科學說話?!盵1]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反向交流突破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界限。這樣的突破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應基于應用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課程內容的選擇需要多關注實踐技能和場景知識。但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未能基于知識生產模式的轉換而與時俱進。以專業碩士課程為例,其課程體系基本仍是傳統的四模塊:即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包括專業實習與講座等)。從課程結構來看,理論課程占比較大,一般在70%左右,而實踐課程通常只占30%左右,且實踐課程形式比較單一,主要為參加講座、專業實習、實踐調查等。再從課程開設情況來看,根據全國各專業學位教指委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需要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但對部分高校專業碩士課程開設情況的調研發現,“案例研討和實踐教學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還很缺乏或不足,校外實踐環節大多由導師或學生自行處理,缺乏過程監管和教師指導,校外實踐存在走過場情形,這必然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能實踐導向價值弱,嚴重制約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及發展空間”[2]。教學方式方面,“大部分課程的教學方式基本還是灌輸式的,對于小班討論、診斷教學、參與式情景教學等方式,缺少系統有效的探索,整體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3]。

2.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指導的匹配度與指導力不足

在國家和地方科教、產教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在高校和行業的共同努力下,“雙導師制”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中逐步規范運行,培養效果也日漸顯現。但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雙導師制”也面臨校內外導師融合度不高、指導匹配錯位、指導乏力等方面的問題。一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體驗調研數據顯示,雖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深度合作比例由2015年的16.3%增長至2019年的25.5%,但總體來看校內外導師開展深度合作的比例仍然比較低,屬于“形式融合”[4]。調查顯示,“實際上現在雙方結合得不太好”“感覺比較模糊,(效果)不明顯”“預期和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5]。調查還發現,“校外導師一般都帶十幾個甚至更多學生,比例嚴重失調,時間和精力上都無法滿足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培養需求”[6]。此外,當前傳統的產教聯合培養研究生還存在專業實踐課題與校內導師研究方向無法精準匹配、校企導師間缺乏常態交流渠道、指導責任界定不明等問題[7]。一些高校雖在形式上對每位專業學位研究生配備了校內校外各一名導師,但研究生對所配備的行業導師并不了解,科研方向不一,培養目標不明,師生雙向不匹配,與行業導師溝通不多成為普遍現象,使得“雙導師制”名存實亡。

3.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不強和培養路徑不明確

不同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應源于實踐、基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意味著“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已有專業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并產生創新成果”“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模式,更加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8]。實踐創新能力的欠缺是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上,不少高?!半m然都提出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但在培養內容、培養過程以及培養評價上與學術學位研究生趨同。實踐能力訓練應具備的雙師型導師、校外導師嚴重缺乏,在校外實踐基地和校內實驗室建設上投入不足,學生參與實踐以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等方面距離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有較大差距”[9]。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未來社會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要來源,其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對主動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不斷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開拓創新,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才能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國家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4.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監控與考核評價形式化

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在“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的背景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控和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優化與完善問題越來越凸顯。不少高校鼓勵各學科點設置反映專業學位應用性、實踐性的特色課程,但卻缺少具體的指導、監督與評估,結果很多應用性、實踐性課程成了培養方案中的擺設,課程仍是學術化的。一些高校要求和鼓勵各專業學位點多建聯合培養基地或實踐教學基地,但由于配套措施跟不上,或所選基地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的要求吻合度不高,培養基地或實踐教學基地有名無實,沒有或很少發揮應有的作用[10]??己嗽u價方面,根據某項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存在論文形式化、重復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形式單一的畢業論文使得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職業能力導向方面受到了限制[11]。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往往與職業資格掛鉤,但現階段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考核和職業能力的考核仍未實現高效融合[4]。此外,部分實踐基地歸屬高校院所,難以保證持續跟進市場需求,缺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素養認定[12]。與此同時,在培養過程中對專業實踐的過程考核不夠重視,缺乏階段性監督管理與考核機制。

二、跨越邊界:產教融合協同培養的深層內涵

1.產教融合的本質在于跨越邊界

產教融合協同培養中,產教融合是方式,協同培養是機制。融合即模糊不同主體的邊界[13],融合既不是“混合”“迎合”,也不是“整合”“摻合”,而是跨越邊界融為一體,融合過程是組織邊界相互跨越和滲透的動態過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產教融合是一種獨辟蹊徑的系統化集成策略,即通過融合知識、技術、人才、創新活動、利益相關方等的方式促進資源要素融通,最大限度地激發各方潛能,在循環互動中形成產學研各主體職能和角色的轉化,實現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的持續性創新。產教融合既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開辟了新路徑,又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幫助企業建立技術創新的新范式。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通過體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將外部創新主體和資源融合進內部創新主體與資源中,打破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障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跨越組織邊界,促進知識、技術和信息的充分互動[14],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企業面向國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發展戰略,通過產教融合與產業鏈上游的大學建立緊密聯系,基于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推動創新資源優勢互補,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鏈,增強創新要素的快速流動和充分共享,提高人才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效率,實現融合創新。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具有以實踐為導向的特殊性,培養過程中一個核心的環節就是必須在實踐基地或實踐場景中進行專業學習和實踐應用,而且“多元主體協同推進是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鮮明特征”[15]。因此,高校與政府、企業基于市場需求強化合作與共建是達成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關鍵,也是實現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非“同質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推動政府、高校、企業和市場多元主體協同跨越,打造人才培養、資本流動與成果轉化的良性生態圈。政府(“政”)需要跨越傳統職能邊界,提供前瞻性、系統性布局和全方位支持。一方面,營造靈活規范的政策環境,助力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擔當技術創新體系構建與產業發展的推動者,肩負壯大創新主體、優化創新環境、增強創新活力的使命,致力于通過產教融合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高校(“學和研”)需要跨越傳統組織邊界,在夯實人才培養主體責任的基礎上,面向社會職業需要,深入了解與直接關照企業的合作訴求,主動對接和共享符合企業需要的高質量的新型人力資源,以實踐創新為導向,全面整改融合不“融”、實踐不“實”的問題。企業(“產和研”)需要跨越傳統的科技研發邊界,通過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吸引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導師參與企業技術開發與實際生產,共同圍繞產業發展開展核心技術創新與應用,為企業實現技術突破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人才支撐。市場(“用”)需要跨越傳統的人才標準邊界,以創造性工作提供更多高質量供給,以市場化配置激活人力資源最大能量。市場需求是人才的試金石,新時代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需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發展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工程性、實踐性和應用性。

2.協同培養的關鍵在于實現三協同

以往產教融合培養研究生的實踐過程中,企業的關鍵參與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參與意愿不高,根源在于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中高校和企業間存在協同偏差且缺乏有效運行機制[16]。產教各方深度和有效的協同是產教融合成功的關鍵?!皡f同”是德國經濟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系統科學的重要觀點,協同意味著系統之間雖然差異很大,但在整個大環境下,各系統間可以互相影響和相互合作,推動整體功能的發揮,實現哈肯稱之為“舊結構讓位于新結構”的變化[17]。協同更加有利于開放式創新。美國學者切斯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首倡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理念,提出“今天的組織必須通過跨越邊界的知識、技術和資源的迭代交換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合作”,換言之“為了跟上競爭的步伐,一個單一的組織不能孤立地進行創新”[18];相反,它必須與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協同、融合,以便從合作中獲取跨越的觀點、方法、技術和資源,進一步激發創新、實現超越。在開放式創新時代,產教融合中的多主體協同培養,其“協同”包含三層含義:①目標協同,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兼顧研究生未來的發展,提升研究生的知識更新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升遷能力,對標行業企業對高端工程技術人才的核心訴求。②過程協同,負責理論研究的高校與提供應用實踐的企業在政府政策與組織機制的引導下,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目標,以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案研發與應用為路徑,共同提供培養所需條件和資源,共同加強培養過程管理[19]。③利益協同,從發展與共贏的角度滿足聯合培養各方訴求,構建政府、高校、企業共建共管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三、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新模式的實踐探索

1.設計思路

高校院所跨越傳統組織邊界,通過市場化手段,聯合行業企業,組建校外產學研平臺,成立產教融合型企業,以便高效地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府機構跨越傳統職能邊界,借助新型資本與組織管理等手段,與校外產學研平臺形成強紐帶關聯,助推科教資源轉化。企業跨越內向型的科技研發邊界,結伴高校與政府,融合融通融智,塑造研發新業態,開辟發展新領域,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和創新知識?;诖?,利用高校院所與政府支持的校外平臺和對接的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協同優勢,以及政府機構與校外平臺和企業在資本與管理上的紐帶關聯,由政府機構開展頂層設計與統籌組織規劃,聯合高校院所與校外平臺和對接的企業共同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校外平臺通過實時跟進對接的企業需求,及時了解市場動態,為研究生提供企業實際應用課題。研究生進入平臺后,高校院所、校外平臺和對接的企業分別為研究生提供學術理論與應用實踐的指導,以及應用場景的“實戰”。以高校導師與校外平臺導師的良好合作為出發點,以高校院所與校外平臺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應用示范與成果轉化為落腳點,最大化發揮高校院所校內師資與實驗條件優勢,政府政策與資金等資源支持優勢,校外產學研技術資源、設備條件與人力優勢,在真實的科技場景中,實實在在地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運用基礎理論知識與科學方法,創造性地研究和系統解決實踐中問題的能力,共同打造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新模式(見圖1)。

2.模式創新與實踐

下面以“揚子江菁英計劃”為例,具體分析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創新模式。

為加強科教資源轉化與推動科學技術創新,南京市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新型研發機構依托高校院所國家級科研平臺或重點實驗室,由政產學研多方共建,是高校院所的校外產學研平臺,由高校院所的人才團隊持大股,采取高校學科科研制度與市場化運行制度相結合的“一所兩制”,致力于從事技術創新與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產業孵化等關鍵任務。為培育壯大南京市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新型研發機構,用科技手段支撐南京的高質量發展,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設立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作為政府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以綠色技術創新、低碳產業培育與體制機制改革為主要戰略定位,統籌組織國內外生態環境科技優勢資源,以加盟研究所的方式擇優吸納了40余家企業作為南京市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新型研發機構,并通過統籌管理、績效考核、金融與載體支持以及人才培育等,積極為新型研發機構賦能,助力提升市場化能力。其中,在人才支撐方面,面向新型研發機構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對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實施“揚子江菁英計劃”,打造特色人才協同培養機制。

“揚子江菁英計劃”是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統籌組織的一項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協同培養項目,該項目由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與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科學技術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南京資源生態科學研究院等南京市優秀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施,致力于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卓越工程師和未來創新型企業家?!皳P子江菁英計劃”依托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院所協同開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項目、資源與人力優勢,積極發揮政府統籌組織與引領的作用,為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搭建學科與產業創新的橋梁,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與應用銜接、校內與校外互補、創新與創業兼容。

(1)擘畫產教融合的新藍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原則。為創新探索產教融合的新路徑,“揚子江菁英計劃”首先加強頂層設計與整體布局,以培養卓越工程師與創新型企業家為目標,以促進“政產學研用”跨越邊界、深度互動為主線,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抓手,構建了“寬基礎、重交叉、強應用、拓格局”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理念?;谛吕砟顒撛O了“三高”“三有”“三在”的“三三三”人才培養原則?!叭摺奔磮猿帧案咂瘘c、高標準、高規格”,培養推動工程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三有”即有綜合理論知識教育為基礎,有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有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強化協同創新與應用;“三在”即實現在創新模式中培養人才、在人才培養中鼓勵創新、在產學研磨礪中練就本領,培養創新型、復合型與應用型高層次人才。通過打造真正跨越邊界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破解了產教融合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了人力、教學和科研資源的四重開放:①高校人力、教學、科研資源對行業企業開放;②校外平臺資源對市場開放;③行業企業資源對高校開放;④“政產學研用”各方資源皆對研究生開放。實現了政府、高校、學生、平臺、企業的“五贏”局面。

(2)打通產教融合的堵點,構建“六雙”人才培養模式。企業被動參與、校內導師單方履責、學生企業實踐走馬觀花、協同培養虎頭蛇尾等是產教融合的堵點?!皳P子江菁英計劃”對癥下藥創新打造了“雙選擇、雙導師、雙課程、雙身份、雙考核、雙資助”的“六雙”人才培養模式?!半p選擇”指新型研發機構根據自身需求提供多項科技研發與創新創業實戰項目,結合項目內容與方向,新型研發機構與研究生實施互選?!半p導師”指研究生接受所在高校院所的相關院系學術導師的指導,同時接受新型研發機構資深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實踐導師的指導?!半p課程”指研究生第一年在高校院所學習專業理論基礎課程以及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學習多元化的創新創業課程,第二年前往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加盟的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實踐?!半p身份”指研究生在高校院所以學生身份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基礎技能,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以實踐人員身份牽頭或參與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實戰項目?!半p考核”指高校院所側重考核研究生專業理論學習情況以及畢業成果等,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則負責考核研究生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情況和科技研發與創新創業實踐成效等?!半p資助”指研究生同時享受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與新型研發機構提供的助學金的雙重資助。此外,若在攻讀學位期間實現了實踐項目的技術成果轉化,研究生也將獲得相應的成果轉化收益獎勵。

(3)突破產教融合的難點,建立強紐帶關聯下的學術導師與實踐導師“雙導師制”?!半p導師制”是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標配,但往往由于企業導師的缺位或指導不力,也是協同培養中的難點?!皳P子江菁英計劃”在廣泛聽取企業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雙導師制”,由高校學術導師與新型研發機構中和學術導師有科技研發合作的實踐導師共同指導研究生開展應用課題研究。其中,學術導師負責指導理論學習和學術研究,實踐導師負責指導工程技術研究、應用與實踐。實踐導師來源于新型研發機構內部相關行業專家、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工程師等,他們業務素質與技術水平精湛,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較高水平的學術或項目成果,熟悉本領域的前沿技術及發展動態,具備獨立指導研究生實踐的能力。由于高校學術導師在新型研發機構中擔任領軍人才或技術骨干,與同一新型研發機構中的實踐導師形成了市場化機制下的強紐帶關聯,學術導師與實踐導師以新型研發機構內部的項目合作為前提,以共同的研究方向和項目為載體,形成優勢互補的研究生聯合指導小組,并建立起常態化溝通機制。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充分利用政府資源統籌優勢以及與新型研發機構的內在關聯,從高校學術導師方以及新型研發機構實踐導師方同步推動“揚子江菁英計劃”的實施。

(4)解決產教融合的痛點,設立產業需求導向的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與科技研發課題。需求不匹配和渠道不暢通是產教融合最大的痛點,“揚子江菁英計劃”緊扣技術革命浪潮與產業發展趨勢,通過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平臺構建實踐課程體系和實踐課題體系,有效溝通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解決了產教融合的痛點?!皳P子江菁英計劃”中實踐課程與實踐課題的設置堅持“理論技術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產業化需求導向”相結合。擴大課程與課題的相關專業領域,建立以市場為導向、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教學與科研實踐培養體系。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開發了一整套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一方面,結合相關高校院所專業特長與教學特色,吸納各大合作高校的“網紅課”“明星課”,同時邀請知名導師或著名教授,開設不局限于生態文明領域的特色課程,打造吸引學生的課程亮點;另一方面,結合當下科技與產業熱點和前沿,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研發人員開設涵蓋碳達峰與碳中和、環保工程應用與案例、環保產業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科技企業投融資等多個方向的課程,并提供思政教育、安全防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理論培訓。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還聯合新型研發機構為研究生提供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實踐課題,實踐課題主要來源于新型研發機構實際生產與技術應用項目,以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和運營問題為根本,以開展技術創新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鍛煉研究生工程與技術應用能力和項目實戰本領,讓研究生在“卡脖子”技術攻關、科技創新突破中實現卓越成長。

(5)聚力產教融合的焦點,建設內外協同的考核與管理機制。產教融合是產教雙方循環互動的過程,促進融合深化的焦點在于過程的成效與管理。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成立了“揚子江菁英計劃”教學委員會與專門工作小組,具體承擔日常人才培養服務與管理工作,全過程、全方位服務于產學研各方。①通過強化過程管理、加強實踐考核、調研實踐案例等方式,加強聯合培養跟蹤與研究,持續關注研究生進入實踐平臺后與畢業后協同培養的成效。實踐考核是評價研究生階段性實踐表現與成效的必要環節,是健全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與質量保障的重要抓手。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建立健全階段性考評、中期考核與實踐考核制度,全面統籌評估研究生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實踐態度、創新能力、實踐中綜合運用科學理論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成效等。②通過過程管理與考核,監督與倒逼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實踐導師完善研究生日常培養,通過考核幫助導師及研究生及時查漏補缺,協同高校院所高質量推進研究生培養進程。③參與聯合培養的科研院所與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通力合作,建立針對性的過程管理與考核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菁英計劃研究生的專業理論學習考核,以及實踐課題研究的指導與管理??己酥贫戎邪酸槍嵺`導師的考核與評價,進一步規范與優化導師隊伍,保障了培養質量。④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通過對產學研合作各方需求的持續調查和合作狀況的跟蹤研究,及時發現和反饋產教融合中的需求變化、合作困境與成效情況,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的管理機制與方式,積極向產教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形成需求反饋更及時、合作關系更穩定、創新要素融合度更高的產學研協同模式。

3.實踐成果與特色

自2020年實施以來,“揚子江菁英計劃”圍繞環境、化工、材料、生物等八大專業領域,與4所合作高校院所以及17家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培養了120名研究生,得到了參與聯合培養高校院所和新研機構的廣泛認同、支持與好評?!皳P子江菁英計劃”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營造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促進了聯合培養各方共享共贏,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發展、產學研協同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1)企業(新研機構):獲得了持續的技術攻關支持和知識產權成果輸入。研究生在參與聯合培養的新研機構圍繞校企合作課題與工程應用項目開展攻關,產出了大量的論文、專利、標準、軟件著作,為新研機構輸入了寶貴的知識產權成果。根據對新研機構調查獲得的反饋,部分新研機構面臨專職研發人員短缺、全職人員一人多職等人員困境,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加入用“高性價比”的方式有效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保障了項目的基礎科研、設計與材料編撰工作的及時開展,推動了項目與業務的順利實施。此外,研究生通過中試與工程放大實驗推動技術產業化進程,挖掘技術工業化潛力,為新研機構探尋潛在的技術轉化點以及為推動技術的工業化放大應用提供助力。2020級41名研究生共發表論文79篇,申請發明專利5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1項,參與制定企業標準2項,參加新研機構的工程技術應用類、工程放大與產業化類、課題研究類項目,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實踐項目共計139項。

(2)高校: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成果轉化能力。高校通過參與“揚子江菁英計劃”,更好地整合了高校院所學科成果、產業、師資、研究生等優勢資源,探索了產教融合型創新應用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借助新研機構為研究生提供實際學習與工作場景,引導研究生用工程化、產業化思維解決實際工程技術應用問題,拓寬了人才培養渠道,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此外,“揚子江菁英計劃”為高校院所增添了創新動力,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有半數以上參與聯合培養的新研機構通過“揚子江菁英計劃”與合作高校共同申報并獲批了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以及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進一步深化了高校與校外平臺的項目合作與產教協同。

(3)研究生:提升了技術創新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41名2020級研究生就業去向、聯合培養與就業的相關性、參與聯合培養的優勢與收獲等方面的情況。在能力提升方面,41名研究生都認為參與聯合培養提升了自己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有助于跳出高校實驗室思維的局限性,從產學研角度強化了專業思維,避免了閉門造車,同時開闊了視野,鍛煉了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在求職就業方面,絕大多數研究生覺得實踐經歷能夠極大地增強就業競爭力,讓自己的簡歷在求職者中脫穎而出,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期間獲得的實戰項目經歷和提升的能力使自己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職業素養方面,50%以上的研究生表示協同培養使自己提前在職場得到鍛煉,為后續快速適應職場打下基礎,提升了自信心,同時增加了對職業和行業的認知,能夠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產教融合過程中接觸的科技前沿、技術研發也讓他們對創新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4)政府:實現了高層次人才聚集和科技成果落地。政府通過統籌組織實施“揚子江菁英計劃”,推動政府、高校、企業和市場多元主體協同,加強了科技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發展協同,打造了科技攻關、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的良性生態圈,提高了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以高質量人才推動引領南京的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了支撐。相較于南京市高校研究生畢業生35%左右的“留寧率”,“揚子江菁英計劃”60%以上的研究生與南京市用人單位簽約,確定留在南京發展,65%以上的研究生成功進入到行業龍頭企業就業,顯著提升了南京市“引、育、用、留”人才的工作,為南京市人才儲備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結語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對江蘇的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希望江蘇走求實扎實的創新路子,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實現科技創新上的新突破,我國急需大批卓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來解決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加快培養更多拔尖創新研究生是把握時代機遇的關鍵變量。在拔尖創新研究生自主培養的教育鏈中,通過產教融合,推動“政產學研用”跨越邊界、深度合作、優勢協同就是強鏈補鏈延鏈上的新作為。

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動力。在世界格局風云變幻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不斷變革創新,順應社會與經濟發展趨勢,優化科教與產教融合,進一步整合育人資源與創新要素,持續把企業的產業化人才需求與技術創新需求、政府的資源統籌優勢、高校的學科科研優勢協同轉化成應用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優勢?!皳P子江菁英計劃”通過構建牢固的政府機構、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及導師多方紐帶關聯,用人才貫通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等產業上中下游創新主體,打造“南京特色”的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供給和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LIYANAGE S I H, NETSWERA F G. Greening universities with Mode 3 and Quintuple 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22(13): 1126-1156.

[2] 劉培軍, 吳孟玲. 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檢視與省思——基于可雇傭性USEM模型視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6): 47-53.

[3] 汪輝, 等.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適切性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1: 225.

[4] 馬永紅, 劉潤澤, 于苗苗. 我國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 內涵、類型及發展狀況[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7): 12-18.

[5] 鄭娟. 跨越聯合: 工科博士生培養模式新探索[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 77-78.

[6] 何嵐. 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現狀及對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專業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2): 154-160.

[7] 俞繼仙, 林承焰, 李兆敏. 高校橫向科研項目的育人價值——基于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視角[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2(3): 51-56.

[8] 溫洋, 朱雨萌, 秦方. 何以“賦能”農業碩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J]. 中國高??萍?, 2022(9): 60-66.

[9] 安強身, 馮素玲. 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 價值、困境與突破[J]. 現代教育科學, 2022(5): 46-52.

[10] 蔣國洲, 刁曉平. 激勵相容視角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6): 13-17.

[11] 吉峰, 李新春, 羅驅波. 面向卓越工程師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研究——以ZK大學物流工程為例[J]. 教育進展, 2020, 10(6): 1127-1132.

[12] 王健, 孟佳輝, 于航, 等. 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治理改革——基于政策供需協調視角的多案例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22(5): 80-87.

[13] 王鈺瑩, 原長弘. 產學研融合促進中小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了嗎?——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 2023(6): 94-107.

[14] 呂英, 黎光明, 鄭茜. 產學研融合視域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路徑——基于雙案例的對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20): 113-120.

[15] 劉潤澤, 馬萬里, 樊文強. 產教融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影響的路徑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1(3): 89-94.

[16] 柯勤飛, 房永征, 翟育明. 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協同”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3): 53-58.

[17] HAKEN H.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M]. Springer Verlag, 1983: 105.

[18] BIGLIARDI B, FERRARO G, FILIPPELLI S, et al.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1(4): 1130-1161.

[19] 趙丁選, 王敏, 盧輝斌. 多主體協同的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12): 9-19.

(責任編輯 周玉清)

猜你喜歡
協同培養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醫患溝通的認知及培養需求研究
圍繞生涯規劃 協同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思考
高校理科專業協同培養通用技術師資人才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性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高??蒲袌F隊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創新型女性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研究
土木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現狀與對策——以廣大為例
中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