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讀教育視域下農科研究生“四融合”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24-03-16 11:57祁婧侯順王滿囷張獻龍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農科鄉村振興

祁婧 侯順 王滿囷 張獻龍

摘要:農科研究生教育事關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涉農高校在農科研究生教育中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特色,應充分發揮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優勢,結合國家復興戰略對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堅持價值引領,突出知行合一。華中農業大學在百年辦學歷程中,不斷踐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校訓精神,凸顯中華農耕文化自信,以精神塑造為引領,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科教融合、產業實踐及農業國際化為路徑,建構了農科研究生“四融合”培養體系,培養出的研究生具有突出的知農愛農情懷、強農興農本領和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精神。

關鍵詞:耕讀教育;鄉村振興;農科;研究生教育

作者簡介:祁婧,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處處長,副研究員,武漢 430070;侯順,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武漢 430070;王滿囷,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武漢 430070;張獻龍,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武漢 430070。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涉農高校研究生耕讀教育理念研究與實踐探索——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編號:2021183)

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1]。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賡續農耕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推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于教育、科技與人才。涉農高校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耕讀教育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應成為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價值追求。

一、耕讀教育緣起及發展

(一)耕讀教育緣起

“耕”的本義是用犁把土翻松[2]467,后泛指農業生產、勞動活動;“讀”是看著文字念出聲音、閱讀[2]336,后泛指學習教育。農業起源的初始階段在距今一萬年前后[3],而倉頡造字的傳說發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五帝時期,由此可見“耕”“讀”并非同時出現,也不是天然相連。在傳統文化中,古人對“耕”與“讀”之間的關系曾有不同的觀點,從“君子謀道不謀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中就可以看到“耕”與“讀”的對立。

耕讀結合的雛形在《困學紀聞·孟子》提及的《尚書大傳》上有記載:“歲事既畢,余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盵4] 由此可見,農業和教育的發展使“耕”“讀”在先秦時代出現了自發的結合,耕讀教育以“耕讀生活”的初級形態出現。

(二)耕讀教育發展歷程

有研究者認為耕讀教育萌生于先秦,形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復歸于現代[5-6]。先秦私學興起導致的文化下移給耕讀結合提供了空間載體;唐宋科舉制帶來的階層流動建構了耕讀“互惠”的價值基礎,耕讀傳家逐漸成為踐行儒家“修齊治平”“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途徑[7];明清時期,“耕讀傳家”觀念進一步傳播,被寫上門匾,體現出耕讀教育的主動自覺;從“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等詩句中也能看到,在耕與讀表征耕種、讀書基本要義的同時,已沉淀出“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孝悌為本的倫理價值觀、知行合一的教育價值觀、自強不息的生命價值觀”等核心精神[8],這也是耕讀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直到清末,隨著科舉制的廢除和新式學堂逐漸取代舊時私塾,耕讀教育的價值基礎和空間載體不復存在,“耕”與“讀”開始割裂分離,耕讀教育逐漸式微。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滿足廣大群眾接受教育的需求,中央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各地在“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決策下,興辦了一批“耕讀學?!盵9],在加快掃盲進程和普及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耕讀學?!敝饾u停辦;隨后雖然有部分地區進行了鄉村教育、鄉土教育的探索,但影響不大,耕讀教育再次衰落。

進入新時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的逐步推進,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部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耕讀教育逐漸回歸。2021年、2022年、2023年的中央1號文件,連續提出“開展耕讀教育”[10]“完善耕讀教育體系”[11] “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的舉措[12],在《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13],教育部在《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中提出涉農高校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的五個任務舉措[14]。在新發展階段重新強調耕讀教育理念,“耕”與“讀”再次緊密相連,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傳統耕讀教育在歷史中沉淀出的精神和品格如今依然能夠滋養心靈、教化后人,依然被時代所需要。

二、新時代耕讀教育的內涵及價值

(一)新時代耕讀教育的內涵

隨著耕讀教育成為社會關注和學術研究的焦點,學界對其內涵的理解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學者認為耕讀教育是帶有農業特色的勞動教育[15];將耕讀教育界定為亦耕亦讀、耕讀并重、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式[16];認為耕讀教育是持續的過程性、全面性的教學系統[17];認為耕讀教育是中國鄉村教育的一個文化面向[5];認為耕讀教育是勞動教育、文化教育、情懷教育與專業情感教育的結合體[18];認為耕讀教育是融國情教育、思政教育、生態教育、專業教育和勞動教育于一體的教育模式[19]。

新時代的“耕”與“讀”發生了變化,所以耕讀教育的內涵也不同于傳統。新時代之“耕”不局限于干農活或者做體力勞動,而應是廣義的勞作實踐活動;新時代之“讀”,也不僅是“閱讀”,而是廣義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精神品格的涵育。雖然勞動教育和耕讀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耕讀教育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的古今內涵有了區別和差異,但在哲學屬性和理念上,都屬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范疇。結合國家文件及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耕讀教育是將實踐活動與文化精神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教育形式,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在新征程中,耕讀教育以提升學生解決農業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知農愛農情懷和強農興農本領的新型人才為目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推動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新時代耕讀教育的價值

1.耕讀教育是涉農高校賡續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途徑

中華民族自古以農立國、以耕讀傳家,勤勞樸實的中華兒女創造了深厚的農耕文明,也涵養了悠久的耕讀傳家的生活理念和人生價值?!案麨楸緞?,讀可榮身”“耕所以養身,讀所以明道”是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取向,蘊含著中國古人做人做事、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和教育智慧,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耕讀也逐漸從一種生活方式演變傳承為一種教育理念、處世之道,跨越時代,歷久彌新。涉農高校承擔著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的重要使命,耕讀教育將物質生產與精神生活、個體生命與家國情懷、教育方式與價值追求融為一體;同時,在面對全球化時代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挑戰時,耕讀教育通過深層文化精神的闡釋與激發,能有效賡續中華農耕文明,厚植家國情懷,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底氣所在。

2.耕讀教育是實現涉農高校五育并舉的有效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耕讀教育蘊含著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理念,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涉農高校通過開展耕讀教育,將耕讀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實現以勞樹德;將耕讀文化融入專業學習,實現以勞增智;將耕讀文化融入實踐課堂,實現以勞強體;將耕讀教育融入文化育人,實現以勞育美,在“五育”并舉中強健體魄、增長才干、涵育情懷,實現全面發展。

3.耕讀教育是涉農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弘揚耕讀文化、加強耕讀教育既是新時代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更是培養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新型“三農”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國家要求涉農高校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并且提高涉農專業實踐教學的比重[14],就是要涉農專業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山水間。涉農高校要改革現有的傳統育人模式,努力探索“耕”“讀”結合的育人新模式,通過耕讀教育培養國家需要的“三農”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三、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實施現狀及現實困境

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耕讀教育逐漸成為新的教育潮流,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全面加強。截至2022年,全國已建成36門耕讀教育相關國家級一流課程,推出“大國三農”系列在線開放課程,編寫出版了首部新農科新形態教材《耕讀教育十講》,建設了184個耕讀教育實踐基地[20]。部分涉農高校積極探索耕讀教育的實施路徑,探索出改進課程教材體系型、拓展實踐教學場所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型等模式[17],但從整體上看,新時代耕讀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且多以本科生教育為改革對象,針對農科研究生的研究與實踐較少,存在如下的現實困境。

(一)農科研究生“三農”情懷不深,耕讀教育涵養情懷的效果有待加強

涉農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招不來”“留不住”“下不去”“待不久”等系列問題[21]和“學農不愛農、學農不務農”的現象,耕讀教育涵養知農愛農情懷手段單一,培養實效不強。農科研究生“三農”情懷不深,研究生畢業后返鄉就業愿望不高,在農村創業的激情不足,無法為鄉村振興輸送高層次人才。

(二)農科研究生突破前沿問題能力不強,耕讀教育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耕讀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耕”與“讀”教育脫節、課程教學體系不完善和實踐育人機制不健全,制約了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對農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方面,農業史、農業文化、農耕智慧等內容在知識教育中缺位,實踐型教學案例不足、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在實踐育人機制方面,主要存在高校實踐育人意識不強、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機制仍不夠健全等問題,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求。耕讀教育促進提升農科研究生服務現代農業的創新能力的優勢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三)農科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夠,耕讀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耕讀教育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問題,觀光式走村訪古多、打卡式田間勞作多、內涵式文化熏陶少,和專業結合度不夠,專業知識應用場景少,研究生鍛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機會少,難以體現耕讀文化對研究生品行意志的引導,難以發揮耕作實踐在提升研究生強農興農本領上的作用。

四、農科研究生耕讀“四融合”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華中農業大學具有百年辦學歷史,農學和植物保護是學校主干學科,圍繞糧棉油等產業安全,培養出新中國第一位農學博士,培養出趙其國、傅廷棟、張啟發、喻樹迅、王漢中等5位院士,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將人才培養置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面向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賡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校訓精神,提出“情系三農、勤讀前沿、力耕產業、兼濟天下”的耕讀教育理念,以精神塑造為引領,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產業實踐及農業國際化為路徑,開展了十余年的實踐探索,構建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錘煉實踐應用能力和增強全球勝任能力“四融合”培養體系(見圖1),注重培養農科研究生厚植三農情懷,俯身農田,深耕產業,“頂天”于農科學術前沿,“立地”于祖國廣袤大地,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融合,培養出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創業農科人才,形成鮮明的培養特色。

(一)情系三農,在賡續百年耕讀史脈中厚植知農愛農情懷

1.在傳承學科史脈中賡續耕讀精神

學校始終以“宏農學 揚國光”為價值追求,在賡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校訓精神、推進耕讀教育中深挖農史、校史、學科史中的耕讀精神元素,將其轉為育人資源。由國家教學名師張獻龍教授、曹湊貴教授領銜講授百年學科史作為新生第一課,講好劉后利先生“一門三院士”油菜報國情懷,傅廷棟院士攜帶“傅氏六件套”(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五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彭少兵教授“身教大于言傳”師生同下田等32個科學家經典感人故事和學科發展歷史故事,在耳濡目染中激發研究生賡續耕讀精神,涵育服務奉獻、敢于擔當的家國情懷。

2.在黨建引領下涵育耕讀情懷

堅持黨建引領,將黨支部建在學術團隊上,基于學術團隊縱向設置28個研究生黨支部,導師擔任支部組織委員,指導研究生黨支部開展支部活動。黨支部開展名師講思政、黨員半月談活動,實施“助學、助研、助發展”的“紅色三助”活動和“黨旗田野”行動,建設“植科心綠”“研植新聲”等網絡育人平臺,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協同發展,增強研究生鄉村振興使命感和榮譽感,促進研究生在思想上深化認識、在行動上強化自覺。2020年,廣大研究生積極響應學?!熬偷卮焊钡奶栒?,亮明身份在家鄉就地參與春耕生產,把田野當課堂,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3.在教育場域里營造耕讀氛圍

成立農業歷史研究中心,以研究、宣傳農業歷史,傳承、活化農耕文明為己任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創建“學術三問”交流平臺,連續10年開展“問學、問實、問友”的學術交流活動,其中,以140期“作物科學高端講壇”邀請知名科學家面對面“問學”、以360期“三農講壇”邀請農業企業家進課堂“問實”、以300余期“學術晚茶”“碩博話榜樣”邀請朋輩輕松交流“問友”。研究中心和“學術三問”助力研究生“知農事、懂農情”,營造了師生共探、師生共研、朋輩共享的耕讀文化氛圍。

(二)勤讀前沿,在服務糧食安全戰略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1.促進產學研融合,建立“四農”耕讀教育課程體系

(1)知農史(耕讀文化與情懷培養類課程):建設“中國農業文明史”“農業科技史”等農耕文化類課程18門,“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經典誦讀類課程6門,邀請中國農展館專家授課,研究生系統學習耕讀文化,以內生動力驅動實踐成為行動自覺。

(2)曉農事(農科基本素養類課程):建設“綠色中國”“大國種業”等耕讀中國類課程25門,建成“生態與文化”“大國三農”等課程思政示范課36門;筑牢學術誠信底線,增設必修課程“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

(3)懂農情(現代農業工程與信息科技類課程):開設“植物基因組育種”“植物納米技術與農業應用”“植物先天免疫學”等30門前沿課程;注重學科交叉,開設“作物表型組學”等多學科交叉課程;提升實踐比重,增設“植物保護基礎技能訓練”“植物與微生物互作”“高級生物統計與R語言”等16門專業實踐課。

(4)解農憂(現代農業產業案例庫類課程):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與實踐案例”“高級植物育種理論與技術”“植物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植物有害生物鑒定與監測”等20門實踐性強的案例課,與企業導師共同開設案例課程5門,引導研究生了解農業最新動態,不斷學習行業先進技術?!暗咎锓N養模式發展案例解析”“飼料(綠肥)油菜綠色高效生產與利用技術”“機收再生稻綠色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等案例入選國家首批農業碩士農藝與種業示范性教學案例。

2.實施“碩彥計劃”,實現本研耕讀貫通培養

較早探索本研貫通培養拔尖人才,持續12年實施“碩彥計劃”,國家級教學團隊深耕教學一線,引導本科一年級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在“三田”(科研田、試驗田、豐產田)中耕讀實習。本科二年級學生申請“碩彥計劃”,由高崗教授擔任導師,實行個性化培養,滾動式考核。每年初次入選人數為60余人,已累計遴選了600余名優秀本科生入選“碩彥計劃”。每年中期淘汰30人,遴選20名優秀學生進入名師團隊進行碩士生階段學習,實現科技后備力量早發現、早培養。

3.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鍛造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標分配方式,研究生資源配置優先滿足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改革研究生培養方式,實施團隊導師集中指導;改革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式,圍繞種源創新、生態種養、綠色植保等國家糧食安全重要領域做有組織科研,90%以上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源自學科承擔的“十三五”367項國家級課題,在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級平臺及農業部農業微生物資源利用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等15個省部級平臺完成;博士生課題100%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在棉花等作物基因組、植物單細胞測序技術、再生稻、植物疫苗等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三)力耕產業,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強化耕讀實踐能力

1.持續實施“碩果計劃”,以耕讀融合方式培養行業“頭雁”

持續5年實施吸引本科生推免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生的“碩果計劃”,累計遴選了100余名本科生圍繞生產實踐問題開展科研活動,在多輪滾動考核后,最終挑選了50名優秀推免生進入專業學位碩士生學習階段。2019年開始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專項制培養,設立襄陽智慧農業、神農架生態保護、潛江蝦稻互作、長江經濟帶等耕讀教育專項計劃,通過發布指南、揭榜掛帥,遴選專項首席專家,專項計劃招生指標單列并逐年增長,專項制招生占比從17%增長到2023年的52%。成立“雙水雙綠”“基因組育種工程”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班,形成以產業項目為紐帶的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培養方案單列、課程定制開設、實踐定點派出、就業定向優先、行業導師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流程。與中化集團、大北農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國家工程碩、博士項目培養生物育種人才,聘請61名資深企業家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行業導師,共同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

2.推動耕讀實踐,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充分利用崗位科學家資源豐富的優勢,成建制選派師生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以一位學校領導帶領一個學院、一個業務部門、組建一個工作專班、聯系服務一個地市的組織方式,主動對接湖北省內17個市州的109個涉農縣市區,從單個課題組行為上升有組織的政府和學校行為。5年來,600余名專家教授、5000余名研究生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人才培訓、理論宣講、主題調研等多項工作,承擔近6000萬元的新品種選育、智能蟲情測報、稻田種養等委托項目。開展“與崗位科學家同行”活動,研究生將油菜等新品種創制、再生稻栽培等田間管理技術、植物免疫等綠色防控技術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不斷增強。耕讀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培養既有田間生產的勞動鍛煉,又結合校內導師和當地農技推廣導師的共同指導,職業素養和服務農業產業的能力不斷增長。

3.改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條件,建立耕讀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制定并完善《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管理辦法》,從原來分散式實習實踐點到有組織的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基地建設體系,基地建設逐步規范,現有3個國家級示范基地、“沙洋油菜”等13個科技小院、20個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55個校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對基地建設采取年審制和退出機制,2021年取消25個基地資格,改變了基地重立項輕建設的現象。制定并完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考核管理辦法》,采取“兩本兩答辯制”(實踐記錄本+實驗記錄本,專業實踐答辯和學位論文答辯),專業實踐答辯不通過者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制定并完善《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審查指導性意見》,明確規定專業學位研究生選題必須體現專業性與實踐性,學院組成學位論文選題審查小組,對學位論文選題進行集中把關審查,督促優化調整。修訂農業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標準,允許學位論文以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為主要內容,單獨制定此類論文盲審標準。

(四)兼濟天下,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增強全球勝任能力

1.打造國際師資隊伍和課程,在“讀”中提高來華留學生知華友華情感認同

全職引進全球高被引外籍科學家Kenichi Tsuda(津田賢一),聘請澳大利亞院士Robert Alexander等26位海外知名學者為兼職導師,建成Plant Biology & Biotechnology等32門全英文課程體系。加強留學生對外漢語課程體系建設,開設“漢語聽說”和“漢語讀寫”兩門必修課,采取小班教學與分級教學,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漢語提高班。開設“中華文化體驗”選修課程,面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加大中華農耕文化傳播力度。培養方案明確要求留學生必須參加耕讀實踐活動并計入學分,留學生實地調研對口幫扶駐點村(黃梅縣油鋪街村)等社會實踐基地,感知中國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建設實況,引導留學生加深對中國的認知與了解。

2.定向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在“耕”中助力當地高層次農業人才培養

促進學校與企業培養國際人才,開設“荃銀高科國際班”,定向培養留學生,為國內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儲備人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助力;依托與農業農村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共建的“一帶一路”熱區農業國際人才培養基地,與埃及等國科研院所開展定向人才培養工作,年均招生20名。構建國際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留學生在學科專業上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與中國學生一致,實行學位論文開題、博士生資格考試、博士生中期考核、畢業答辯與中國學生“趨同化管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同組會交流、同下田勞動、同文體競技,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碰撞。

3.深化國際合作交流,“耕”“讀”結合提升研究生國際學術視野

以教育部“111”引智基地項目建設為渠道,獲批作物基因組和分子育種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4個國家級引智基地,以及湖北洪山實驗室引智創新基地、作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引智基地等兩個省級引智基地;積極承辦國際學術會議,近10年舉辦國際油菜大會、國際真菌病毒學研討會等32場國際學術會議,給研究生國際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支持學生赴國際糧農等組織任職和實習;實施研究生訪學項目,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大學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

五、耕讀教育培養農科研究生的實效

(一)培養了一批農科拔尖創新人才

在耕讀教育實施過程中,華中農業大學培育了4000余名高層次拔尖創新農科學子。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突出,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000余篇,在Nature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570篇。獲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提名學位論文3篇,湖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38篇。2017屆王茂軍博士2篇論文分別入選2017年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成果和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學術論文。研究生實踐應用能力明顯增強,獲“互聯網+”“挑戰杯”等國家和省部級獎41項,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等。為中糧等行業龍頭企業培養100余名高管,畢業生創立了18家農業高新企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2016屆聶新輝博士扎根新疆推廣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助力脫貧攻堅,受邀參加建國70周年慶典。畢業生彭達把不起眼的小菱角做成大產業,獲“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等。

(二)推動導師團隊和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

導師團隊建設和學科建設是高質量研究生培養的根本。參與項目的導師團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13人次,國家“四青”人才20人次,國家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17人,教育部創新團隊等省部級團隊1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建有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22個?!笆濉币詠?,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等科研項目700余項,科研團隊在Nature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707篇,選育新品種104個,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5項。

(三)切實解決地方鄉村振興發展難題

湖北潛江水稻–小龍蝦科技小院師生針對稻蝦種養過程中存在的“重蝦輕稻”“土壤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提出“三水互利”(水稻、小龍蝦、水禽)“三田互通”(田面、田溝、田?。叭匣パa”(肥料、飼料和草料)等關鍵理論與技術,建立了稻蝦核心試驗區60畝,試驗示范區3000畝,近3年在湖北累計輻射面積120余萬畝。襄陽麥作科技小院師生以大麥和小麥新種質鑒定與新品種示范推廣為主,在襄州區年示范面積6000余畝,帶動周邊農戶每年種植華麥系列品種近10萬畝。武穴水稻科技小院師生有力地推動了鄂東南稻區再生稻、稻–稻–油、雙季稻種植,促進了當地水稻產量提升、輕簡化生產。武漢漢南番茄科技小院師生圍繞番茄資源鑒定、種質創新等創制新育種材料3000余份,配制雜交組合280個,依托龍頭企業推廣番茄品種3個,推廣面積3萬畝。湖北省黃陂區花卉科技小院師生提出社會資本投資旅游開發等建議,助推村莊人居環境全面改善,成為武漢市實施“三鄉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村”。

(四)輻射示范作用顯著

耕讀文化育人的培養理念和做法,引領帶動學校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修訂?!按T彥計劃”引領資源與環境、水產、經濟管理等多個學科開展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案x·問學+”成為學?!叭恕钡浞?。本學科來華留學生培養經驗向全校示范推廣,首創的“荃銀高科國際班”,輻射到海南省并據此方式建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掇r科研究生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入選2022年全國農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學術年會暨管理干部研修班10個優秀工作案例,并在大會報告交流。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20余所國內高校來校調研交流。與美國奧本大學、英國哈帕大學和新西蘭林肯大學等在合作辦學中也就耕讀教育進行交流。

(五)改革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學院入選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進入中組部《基層黨組織書記案例選編》遴選材料,2014年時任中組部副部長陳向群考察時認為“這種學習型、育人型、助推型黨支部建設很有借鑒意義”?!度嗣袢請蟆穲蟮馈对谔镩g地頭堅定扎根農村的信念》《專注雜交油菜育種60余年的傅廷棟院士——搞農業的就要多下田》《油菜院士的六件套》?!吧罡麊枌W”“專業+”等育人模式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教育部簡報》和教育部網站報道。2022年中央電視臺1套《開講啦》講述了傅廷棟院士“傳承科學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的奮進故事;中國青年報社推出2022年“思政第一課”,國家教學名師張獻龍教授作為農林高校教師代表講述“耕耘30載,只為一朵棉”的故事。改革舉措及成果在新華網、中國日報網等媒體報道。

耕讀教育為鄉村振興培育了新農人、注入了新動能,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重新定義著中國鄉村的價值和未來遠景。華中農業大學的育人實踐為耕讀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可復制的路徑,涉農高校需要繼續深挖耕讀教育時代內涵、拓展耕讀教育實踐空間、發揮多主體協同育人作用、構建耕讀教育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耕讀教育的育人效能,助力鄉村在耕讀教育中走向振興。

致謝:感謝郭亮、姜道宏、金雙俠、李博、曹湊貴、李斌、涂禮莉、謝甲濤、洪登峰、李林、謝卡斌、楊萬能、孫超、李煥楠、熊攀攀、謝書山等老師對于本論文在論點論據、資料收集、數據統計等方面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 605-60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467.

[3] 趙志軍. 農業起源研究的生物進化論視角——以稻作農業起源為例[J]. 考古, 2023(2): 112-120.

[4] 王應麟. 困學紀聞·孟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260.

[5] 袁同凱, 馮朝亮. 從耕讀教育變遷看鄉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 14(3): 123-134,156.

[6] 盧會翔, 劉義兵. 守正與創新: 耕讀教育的歷史演進與回歸[J]. 教育學術月刊, 2023(5): 54-60,88.

[7] 劉培. 耕讀傳家觀念與士紳文化形態——以南宋文學中巖桂意象的生成為中心[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6): 148-160.

[8] 劉亞玲, 雷稼穎. 耕讀文化的前世今生與現代性轉化[J].圖書館, 2021(4): 89-93.

[9] 方曉東, 滕純. 劉少奇“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思想研究述評[J]. 教育研究, 1997(7): 11-17.

[10]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 21/content_5588098.html.

[11]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 22/content_5675035.html.

[12] 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l.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3/ content_5588496.html.

[14] 教育部. 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15] 林萬龍. 新時代耕讀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EB/OL]. http://nceaed.cau.edu.cn/art/2022/9/11/art_46806_879817.html.

[16] 徐闊. 助力鄉村振興的耕讀教育: 內涵理解、價值探討及路徑構想[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4(1): 10-14.

[17] 耕讀教育, 為“雙減”注入新活力[N]. 光明日報, 2022-10-04(8).

[18] 張晨. 新時代涉農高校開展耕讀教育的對策研究[D]. 鄭州: 河南工業大學, 2022.

[19] 周維維. 涉農高校加強耕讀教育涵養“三農”情懷的實施路徑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 2021(5): 15-21.

[2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歷史性成就, 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EB/OL]. http://www.moe.gov.cn/fbh/ live/2022/54453/sfcl/202205/t20220517_627973.html.

[21] 青平, 呂敘杰. 新時代推進新農科建設的挑戰、路徑與思考[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1(3): 35-41.

(責任編輯 周玉清)

猜你喜歡
研究生教育農科鄉村振興
農科城如何為鄉村提供“振興樣板”
公費農科生培養試點工作實施
農科問答
農科110專家,你們辛苦啦! 省總工會與省科協聯合舉辦農科110專家送清涼慰問活動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性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高??蒲袌F隊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