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基于風險與保護因素的大數據研究

2024-03-16 11:57鄧麗芳虞洋洋王姝怡裴蓓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文本

鄧麗芳 虞洋洋 王姝怡 裴蓓

摘要:結合質性分析和機器學習對大數據文本進行分析,探討新時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特征和環境風險與保護因素,構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理論模型。研究發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特征呈現出“心理癥狀”“日常適應”和“積極心理特質”三維取向,“抑郁”“焦慮”和“畏難”是研究生提及最多的負性情緒;“家庭沖突”“戀人矛盾”和“就業形勢嚴峻”是研究生心理健康風險的重要來源,“良好的科研氛圍”“和諧的導生關系”和“親密關系穩定”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保護作用?;谘芯堪l現提出如下對策建議: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通過情緒信號識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風險,強化校園環境的保護作用,規避家庭環境中的潛在風險,多方合力為研究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環境風險因素;環境保護因素

作者簡介:鄧麗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北京 100191;虞洋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王姝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裴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北京 100191。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大數據背景下新時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分析與支持體系構建研究”(編號:CEAA21038)

一、問題提出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其個人的成長發展,還與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息息相關。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特別指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當今研究生群體面臨著來自學業、科研、就業、家庭、經濟和職業發展不確定性等多重現實壓力,心理健康特征和所處環境都產生了相應變化,心理問題及成因也更加復雜。近年來國內外調研結果都反映出研究生的抑郁、焦慮和適應性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1-2]。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研究生的科研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導致研究生科研績效下降[3],休學、延畢、退學現象也時有發生,嚴重時還可能引發自傷、自殺和攻擊行為等,帶來社會風險。

以往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忽視了境遇性危機的不利影響,境遇性危機強調環境對個體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恰恰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難以把握的重要根源。另外,以往的研究多采用理論思辨、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探討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有必要系統、深入地分析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剖析其中的利害關系,創造有利于研究生心理發展的環境生態。

本研究旨在基于大數據方法,對新時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特征進行分析,重新審視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進行分析,期望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研究生心理健康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二、研究綜述與理論基礎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和現狀方面,以往的研究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群體差異和發展趨勢等做了較多分析。從近些年的調查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都不容樂觀,例如國外研究發現,與普通人群相比,研究生遇到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六倍以上[2]。國內的調查發現博士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強迫、抑郁、焦慮、精神病性和軀體化五項因子得分顯著高于全國成人常模[4];碩士生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達33.3%[5];從碩士到博士階段,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等[6]。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影響因素方面,以往研究分析了來自學校、家庭和人際環境中的因素與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系[7-8],其中導生關系受到較多的關注,半數經歷心理健康危機的研究生表示導師沒有提供真正的指導等[2]。也有研究將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擴展到社會文化、城鄉差距等方面[9],發現研究生的社會階層背景(例如父母收入差距、受教育程度、職業狀況和家庭社會地位等)與其心理健康問題存在關聯[10]。

總的來看,當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數依賴單一的測量方法;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分析缺乏對群體特異性、時代特征的考量,且多關注心理癥狀;對于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分析相對薄弱,尤其是關于環境因素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限制了問題探討的系統性和深入程度;此外,以往研究多聚焦對環境風險因素的分析,對環境保護因素的關注不足。

(二)理論基礎

生態系統理論及其變式強調了環境因素對個體心理的影響,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影響因素分析提供了基礎。個體發展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家庭、學校、同伴、社區等因素共同參與個體發展的過程[11],這些因素被歸納到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和時間系統中,其中的消極方面被歸納為個體發展的風險因素[12]。生態系統理論的現象學變式又指出,環境因素對個體心理健康也具有保護作用,風險因素帶來的威脅效應可能受到某些支持資源的抵消或平衡[13],生態保護因素的存在使得個體免受或者緩沖了風險因素的影響[14]。

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及其變式探討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在文本分析過程中,對理論和概念框架保持開放態度,以期能扎根于文本資料,為后續結果分析和對策建議提供支撐。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先通過爬蟲采集網絡文本數據,基于扎根理論范式進行文本編碼分析,構建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的編碼體系;然后通過對同時含有心理健康特征、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關鍵詞的交叉句子進行關聯分析,探索與心理健康特征關聯的環境因素的特點,再通過機器學習訓練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的文本分類模型,并檢驗分類的準確性。

(二)數據獲取

先進行了網絡平臺的選取,然后通過爬蟲技術來進行文本數據的采集。

1.平臺選取

先進行研究生網絡平臺使用情況的摸底調研,保證網絡平臺選取的代表性。共收回問卷130份,有效數據123份。其中男性55人,女性68人,涉及17個高校的11個專業。調研發現,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知乎和微博三個網絡互動平臺在研究生中的使用率最高,分別占比90.2%、82.1%和78%。因此本研究選取B站、知乎和微博作為網絡大數據獲取平臺。

2.文本采集

以“研究生”為關鍵詞采集B站和知乎平臺文本,共計爬取1100911條文本。進一步通過人工篩選的方法形成詞庫,刪除與研究生無關的非典型詞匯,并用能識別身份的研究生微博用戶的文本進行編碼結果檢驗。共爬取462名在讀研究生微博用戶發布的文本,用于后續心理健康特征的群體差異分析,其中男性163人(35.3%),女性293人(63.4%),性別信息缺失6人(1.3%);碩士生265人(57.4%),博士生178人(38.5%),年級信息缺失19人(4.2%)。

(三)數據分析

1.質性編碼

編碼遵循扎根理論范式的步驟,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的程序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框架。在對爬蟲文本進行分詞處理后,首先對詞頻數≥1000的詞進行歸納,形成編碼手冊;隨后由5名經過培訓的研究人員,對B站和知乎平臺詞頻大于10的詞匯進行編碼(共計23571個)形成詞庫;再用微博文本進行飽和度檢驗,發現無新增的核心概念、副范疇以及范疇,說明編碼趨向飽和。對5名研究人員中每兩位的編碼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系數均在0.9以上(p<0.001),編碼一致性較好。

2.文本關聯分析

進一步對環境風險因素、保護因素與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文本分別進行關聯分析,考察心理健康特征和環境因素文本間的關聯程度。具體如下:對原始文本進行分析,統計心理健康特征和環境風險/保護因素兩個編碼體系中的關鍵詞在同一文本中出現的次數,如果一個文本既包含特征編碼中概念A對應的關鍵詞,同時也包含環境風險/保護因素編碼中概念B對應的關鍵詞,則認為概念A與B存在關聯。在包含概念A的文本中,分別計算同時包含其他某個概念的文本的占比,來表示其他概念與A的關聯度。

3.機器學習

使用BERT模型實現風險和保護因素的文本分類,采用谷歌官方提供的BERT-base-chinese預訓練模型做初始化,機器學習最終得到環境風險/保護因素兩個文本分類模型,其準確率分別為77.39%和86.21%。具體步驟為:先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句子,由研究人員按照環境風險和保護因素框架下的核心概念,對句子進行標注;其次,將帶有標注的句子,以3:1:1的比例分為訓練集、開發集和測試集,進行分類模型訓練和評估;再使用模型完成對所有句子的標注,并統計不同影響因素下的文本數量。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

在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分析中,本研究重點考察了心理健康特征維度、研究生群體提及最多的特征詞匯和群體差異。

1.心理健康特征的三維度取向

本研究發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體現在“心理癥狀”“積極心理特質”和“日常適應”三個維度。研究通過開放式編碼、分析和比較,歸納出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33個核心概念,包括抑郁、畏難、樂觀、自我悅納、科研適應等;通過主軸編碼對核心概念進行聯結,歸納出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10個副范疇,包括負性情緒、軀體癥狀、外化行為、情緒健康、適度自尊、積極人格、科研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再由選擇編碼得出3個主范疇,即心理癥狀、積極心理特質、日常適應,對3個主范疇進行邏輯串聯,得出心理健康的研究生表現為“沒有明顯心理癥狀,有能夠應對壓力和挫折的積極心理特質,并且在日常各個方面適應良好”。

根據本研究發現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三維度取向,同時結合心理健康雙因素理論的分析框架[15],將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態分為8類,具體如圖1所示。

(1)“顯性高危機”狀態,即“高心理癥狀-低積極心理特質-低日常適應”:有明顯的負性癥狀,缺乏穩定積極的心理特征,且難以適應日常學業和生活,該類型為研究生最嚴重的心理危機狀態,必須予以干預;(2)“顯性中危機”狀態,即“高心理癥狀-高積極心理特質-低日常適應”:雖有穩定的積極心理特質,但表現出了容易被觀察到的負性癥狀和日常適應困難,若不干預容易發展成“顯性高危機”;(3)“顯性低危機”,即“低心理癥狀-低積極心理特質-低日常適應”:雖沒有明顯的負性癥狀,但已在日常表現出不適應,又因其缺乏穩定的積極心理品質,遇到壓力和挫折時容易向“顯性中危機”甚至“顯性高危機”轉變;(4)“隱性高危機”,即“高心理癥狀-低積極心理特質-高日常適應”:盡管內心沖突或消極,但仍會盡力適應日常環境,不讓人發現自身的負性心理傾向,通過壓抑、逃避等方式掩飾內心的消極;(5)“隱性低危機”,即“高心理癥狀-高積極心理特質-高日常適應”:盡管內心沖突或消極,但會利用積極特質來進行自我調節,努力適應環境,日常對外會表現如常,但自覺較為痛苦;(6)“隱性部分健康”,即“低心理癥狀-低積極心理特質-高日常適應”:無明顯負性癥狀,日常也表現出適應良好,但因為個體缺乏積極心理特質,在遇到挫折或長時間處于壓力狀態時,難以自我調適,容易發展成危機狀態;(7)“顯性部分健康”,即“低心理癥狀-高積極心理特質-低日常適應”:在遇到環境變化時,個體一時難以平衡出現了學業、生活等適應性問題,此時若能科學調適,會較快恢復到健康狀態;(8)“顯性健康”狀態,即“低心理癥狀-高積極心理特質-高日常適應”: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也是研究生心理建設的最終目標。

2.“抑郁”“焦慮”和“畏難”:研究生提及最多的負性情緒

心理健康特征的10個副范疇中,研究生們提及負性情緒的詞匯最多,詞頻排在前三的核心概念分別是“抑郁”“焦慮”和“畏難”。遭遇壓力時,研究生們表達了“低落”“難過”“絕望”等感受,有時“哭”成為唯一的辦法,嚴重者甚至會產生“想死”的念頭,這些詞匯的高頻出現提示研究生的抑郁情緒需要得到關注,這也與近些年國內外研究的結論一致[2,16]。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當今研究生在面對學業、就業等壓力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引發退縮、逃避等行為。已有研究發現,研究生的畏難心理會影響到他們的讀博意愿、科研積極性和科研進展等[17-18]。如何幫助當今研究生克服“畏難”,避免產生“畏難-拖延-焦慮抑郁”的惡性循環,是新時期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之一。

3.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群體差異分析

對心理健康特征的性別和碩博差異分析發現,女研究生對“負性情緒”和“軀體癥狀”表達更多(t情緒=2.868,p<0.01;t軀體=2.103,p<0.05)。女生更愿意在微博平臺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細微情緒,也會記錄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狀態。此外,與碩士生相比,博士生對“科研學習適應”的表達更多,對“社會適應”的表達更少(t科研=–2.985,p<0.01;t社會=2.543,p<0.05)。博士生的網絡表達更多涉及論文的“投稿”“發表”,項目“結題”以及“學術交流”活動。碩士生更加關注自己以后的職業“規劃”,考慮是否需要“提前準備”,提升自己哪方面的“競爭力”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途”。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風險因素

在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后,研究發現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來自“家庭環境”層面,文本比重為37.33%,而后分別是人際環境(24.75%)、社會環境(19.74%)與校園環境(18.18%)。從副范疇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家庭沖突”“戀人矛盾”和“就業形勢嚴峻”,這些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有害”環境因素,需要合理規避,編碼結果如表1所示。

1.“家庭沖突”是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

環境風險中,“家庭沖突”的影響最為關鍵,文本量達到37660,所占比重最大。研究生對家庭沖突提及較多的表現有“吵架”“嘶吼”“打罵”甚至是“暴力”等行為,并伴隨著“震怒”等情緒?!凹彝_突”一方面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是父母之間的“暴力”“矛盾”“沖突”等。子女在婚戀和其他人際關系(如導生關系、朋輩關系等)的適應上都會受原生家庭影響,容易產生人際逃避、疏離等不適應狀態。

此外,通過對心理健康特征和風險因素的文本關聯結果來看,“家庭沖突”往往會伴隨著研究生“外化行為”的出現,與“家庭沖突”相關的文本中,高達90.40%的文本提及了“外化行為”的關鍵詞,研究生面臨家庭沖突時,往往會伴隨出現“沉溺游戲”“沉迷泡吧”“瘋狂追星”等成癮行為,或是“打架”“暴力泄憤”等攻擊行為,嚴重時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自傷行為。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能只考慮校園因素,還要關注他們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

2.“戀人矛盾”引發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風險需要關注

研究生群體“戀人矛盾”相關文本的表達占比僅次于“家庭沖突”。研究發現,研究生提及較多的有戀人之間常見的“冷戰”“吃醋”“異地”等問題,有的甚至的還會被“彩禮談不攏”“出軌”和“未婚先孕”等事件困擾。以往研究也發現,戀愛中的研究生比尚未戀愛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差,許多研究生因婚戀問題焦慮[19]。因此有必要為研究生提供適當的婚戀引導和幫助。

3.“就業形勢嚴峻”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研究生提及“就業形勢嚴峻”的文本占比排在第三位,是研究生心理健康不可忽略的重要風險因素。研究發現,研究生常提及“求職無果”等詞匯,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他們擔心較多的有“回老家”工作、被“關系戶”“搶飯碗”、“邊緣學科”“轉行”等問題,種種壓力之下會產生一系列焦慮、抑郁等癥狀,“畢業等于失業”是研究生自嘲的常見表達。

本研究還發現,面對“就業形勢嚴峻”,研究生常自嘲為“社畜”“廠妹”“磚工”,認為職業前景難以給自己帶來與學歷相匹配的社會地位,也會因此“失望透頂”“失落”“死要面子”“煎熬”等,該現象也反映了研究生在擇業階段缺乏清晰的目標,有研究顯示研究生在求職階段存在盲目“追高”“選大”“從熱”等趨向,加劇了“就業內耗”[20]。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保護因素

本研究發現,對研究生心理健康起到最大保護作用的因素來自“校園環境”,文本比重為38.75%,其中“良好的科研氛圍”和“科學的規章制度”影響最大。其次是人際環境(25.21%),其中除了“親密關系穩定”占比較重外,“導學關系和諧”是值得關注的“有利”環境。而后是社會環境(18.17%)與家庭環境(17.87%),編碼結果如表1所示。

1.“良好的科研氛圍”對研究生心理健康起到最大保護作用

保護因素的10個副范疇中,研究生提及“良好的科研氛圍”的比重最大(27.91%)。良好科研氛圍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于學術交流氛圍,如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來自學校制度對研究生科研的支持與激勵。研究生提及在遇到科研難題或挫折時,周邊的氛圍和支持很重要,“大神”的“拼勁”“發奮”“熱情”,是他們“走出陰霾”“攀登高峰”的精神動力。同時,學校的支持,例如有參與“頂會”等科研活動的機會也是研究生們期望的氛圍。人際氛圍和資源支持都為研究生心理提供了良好的保護作用。這也與以往研究發現的良好團隊氛圍對研究生的心理安全感有正向影響等一致[21],可見良好科研氛圍的塑造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2.“科學的規章制度”是保護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發現,“科學的規章制度”對研究生心理健康也有重要保護作用,首先主要表現為研究生對“獎助制度”“補貼”是否“公平”的關注,公開透明的獎助制度能夠讓研究生體驗到更多的公平感。其次,科學的“考評制度”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翱荚嚒薄罢撐摹背煽兊仁茄芯可鷮W業評價關鍵環節,相關的制度設計若不合理會給研究生帶來心理壓力。如一些研究生提到“每次結課后,就會面臨一大堆論文要寫,各門課都擠在一起,感覺透不過氣”,“期末各科都是大作業考核,讓人很崩潰,有時候寧愿考試,要是能換個形式或者錯開時間節點,可能壓力沒那么大,也不用這么焦慮了”??梢?,合理的“考評制度”是維護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3.“導生關系和諧”對維護研究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導生關系和諧”對研究生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良師益友”是被提及較多的“導生關系和諧”狀態。在情感支持方面,研究生希望導師能夠給予適度的“慰問”“贊許”,有“親和力”的導師更受青睞。以往也有研究指出,導師對學生尊重、鼓勵的情感支持有利于激活其學習動機,幫助其樹立積極觀念,塑造良好心態[22]。研究生與導師的“適配”與否會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在“和諧的導生關系”中導師應該有整體的育人觀,而非僅專注科研或教學。

(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理論模型

本文以上述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風險和保護影響因素為基礎,對環境影響因素的內部關系,以及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特征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

對該理論模型的闡述如下:

1.各環境因素均能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首先,家庭環境、校園環境、人際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研究生日常接觸的環境,會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家庭-校園的交互作用也會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當研究生發生心理危機時,家人的配合對學校處理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非常關鍵。

2.各環境因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研究生所處的各類環境并非單獨存在,而是相互嵌套。本研究中,家庭、校園和人際環境因素可以視作微系統,家庭-校園的交互作用可視作中系統,社會因素可視作宏系統,各層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家庭-校園的交互(沖突或者協作)會受到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的影響,而其作用結果也會影響家庭關系、學校和個人。個體在家庭內部學習到的行為模式會應用到校園當中,影響他們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23]。而社會作為環境影響因素的最外層,會通過影響家庭環境、校園環境、人際環境、家庭-校園交互作用于研究生心理健康。

環境風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并非割裂存在,會同時存在并疊加作用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環境風險低且保護作用強,是對心理健康最為有利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實現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趨利避害”;而環境風險高但保護因素弱,是對心理健康最不利的生態環境,二者疊加會加劇研究生的心理危機狀態或導致其從心理健康狀態向非健康狀態轉變;當環境風險高而保護作用也高時,風險和保護因素相互“競爭”,容易對心理健康形成“拉扯”,不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態的穩定;此外,低風險和弱保護環境對研究生而言也非理想環境,低風險環境雖然不會對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但缺乏保護因素也不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維系。

本研究還發現,當個體受到風險因素的影響過大時,風險因素帶來的負面作用會抑制保護因素的積極作用;當個體受到的保護因素影響足夠大時,保護因素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減弱風險因素的危害。這種風險與保護因素之間的作用與生態系統變式理論的觀點一致,即個體得到的支持能夠抵消或平衡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威脅。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研究生成長的環境生態系統為線索,探究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及其環境風險與保護因素,主要結論有:第一,研究生心理的健康狀態應該是沒有明顯“負性癥狀”,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能夠進行良好的“日常適應”。本研究在證實心理健康雙因素理論的基礎上,發現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三維度取向,深化了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特征的認知。第二,來自家庭、校園、人際和社會環境中的風險和保護因素相互關聯疊加,形成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生態環境。本文基于這一發現建立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環境生態模型,填補了相關研究在系統性和深入程度上的不足?;谘芯堪l現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通過情緒信號識別研究生心理健康風險。首先,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學生情緒信號識別和負性情緒處理方法的學習,導師應與學生保持一定的溝通頻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其次,研究生的教育培養需要重視其情緒智力,高??梢酝ㄟ^開設相關課程和講座支持研究生全面健康發展;最后,高??蔀檠芯可⑿睦斫】禉n案,及時發現問題,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可作為問題識別的重要觀測指標。

第二,強化校園環境和導生關系的保護作用。首先,高校應加強科研氛圍營造體系的設計,搭建開放共享的科研交流平臺,開展多方參與的“學術月”“學術論壇”等形式的活動,增強研究生科研活動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其次,高校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一方面,學業、科研相關的制度需要做到公平合理。制定合理的課程和科研要求,評優評先中將規則和過程公開透明化,建立完善的監督反饋機制;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服務機制的完善還應包含為研究生解決現實問題的相關制度,如就業指導制度、日常問題的專題教育機制等。再次,多方位促進“導生關系”,保護研究生心理健康。導師應注重全面育人,與研究生建立學術上指導、人格上引導和健康上支持的多維密切聯系,為其提供有效支持。最后,重視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導師生重視心理健康,倡導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推進心理疾病去污名化,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提供基礎。

第三,規避家庭環境的潛在風險。高校與研究生家庭的聯系與合作的重心應該從危機通知轉變為共同預防。高校要及時了解研究生家庭情況,如是否存在重大變故、家庭關系緊張等,也應及時告知家長研究生的一些消極變化,共同商議解決對策,有效預防、識別家庭危機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家校合作中還應劃定權責邊界,建立家校沖突的預防和應對機制[24]。此外,和諧家庭氛圍的營造需要提上日程,文化管理部門需要加強社會風氣對家風建設的引導和鼓勵,引導家長正確處理矛盾沖突,以和諧的社會風氣從根本上帶動家風的改觀。

第四,多方合力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維護提供個性化支持。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不同階段的研究生對于心理健康環境支持的要求也不同,這意味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精準性,提供個性化的環境支持很有必要,這有賴于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和院系的共同努力。例如女研究生表達了更多的情緒和軀體癥狀,更容易受到環境風險因素的沖擊,但是當前缺乏專門的保護和應對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蓮呐芯可蜆I指導、女性互助小組中借鑒工作思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有著不同的心理健康支持需要,高校在其環境支持體系建設過程中,可在學術、就業支持上予以不同的側重。

參考文獻

[1] 傅小蘭, 等. 心理健康藍皮書: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R].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

[2] EVANS T M, BIRA L, GASTELUM J B, et al.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3): 282-284.

[3] GIN L E, WIESENTHAL N J, FERREIRA I, et al. PhD epression: examining how graduat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ffect depression in life sciences PhD students[J]. 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2021(3): ar41.

[4] 郭慧梅. 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建議[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7(8): 111-115.

[5] 劉海鷹, 徐晴, 王鈺穎, 等. 山東省在讀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 2019(11): 1051-1055.

[6] 臧偉偉, 張穎. 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及培養工作建議——基于SCL-90的3年調研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10): 117-121.

[7] 王姣鋒, 姜鑫, 保志軍, 等. 上海某高校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評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 2019(6): 542-545.

[8] 鄧麗芳, 王姝怡. 新時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 現狀與影響因素——基于我國15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3(4): 83-88.

[9] 龔惠香. 社會變遷與研究生心理健康調適——以浙江大學為例[J]. 浙江學刊, 2011(4): 215-220.

[10] 楊秀蘭, 陳發俊, 楊善發, 等. 研究生社會階層背景與抑郁、焦慮問題的相關性分析——基于12所高等院校的實證調查[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4(8): 47-53.

[11] 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M]. Hoboken: Wiley, 1998: 30-31.

[12] POLETTO M, KOLLER S H. Ecological contexts: furthering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on factors[J]. Estudos de psicologia(campinas), 2008(25): 405-416.

[13] SPENCER M B, FEGLEY S G, HARPALANI V.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dentity as coping: linking coping resources to the self processes of African American youth[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3(3): 181-188.

[14] 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7(3): 316-331.

[15] KEYES C L M.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 a complementar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national mental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7(2): 95.

[16] 程猛, 李嘉怡. 象牙塔尖的憂郁——博士生抑郁體驗的敘事研究[J]. 教育研究, 2022(7): 88-103.

[17] 徐偉琴, 岑逾豪. “讀博”還是“工作”——基于扎根理論的碩士生讀博意愿影響機制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7): 67-77.

[18] 王少媛, 張歆桐. 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科研活動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 教育科學, 2022(2): 53-60.

[19] 馮蓉. 當“精英理想”遭遇現實落差——在校博士生群體焦慮心理研究[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21(6): 63-70.

[20] 邵頔. 研究生就業育人的現實挑戰與因應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23(6): 121-124.

[21] 李云梅, 李大為, 胡陽. 團隊氛圍、團隊心理安全感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 112-117.

[22] WILLIS B, CARMICHAEL K D.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late-stage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in counselor education[J]. Qualitative report, 2011(1): 192-207.

[23] 周社剛, 郭浩然, 楊萍萍, 等.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 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和宿舍人際關系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 2021(12): 75-81.

[24] 饒舒琪. 家校合作中的沖突: 功能、起因及應對[J]. 教育科學, 2022(6): 21-27.

(責任編輯 劉俊起)

猜你喜歡
研究生心理健康文本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