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的困境及對策

2024-03-24 06:17鄭宏燈田建平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對策

鄭宏燈 田建平

摘? 要: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國家數字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利用新型能力與數字技術賦能職教學生全面發展和重塑職教生態的持續過程,能夠不斷豐富職教學生的職業知識儲備和職業價值觀內涵。職教人才培養面臨培養理念的技術性取向難以兼顧其人文性、數字技術賦能社會行業加快人才培養目標變化、信息傳播流動性強淹沒學生個性、技術生硬植入教學造成重技術輕教學現象和技術加重教師身心負擔產生角色定位偏差等困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回歸教育的育人本質。一是更新以人文為基礎的數字文化育人理念。二是建構多元主體參與的終身育才機制,貫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方位和全過程。三是創新數字化育人實踐,具體來說是構建以學生為根本的課程體系;打造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探索以技術為輔助的知行實踐,以培養更多具有數字素養的高素質職教人才。

關鍵詞: 教育數字化轉型; 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4)02-0072-06

一、問題提出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正全面融入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職業教育也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挑戰。2022年2月初,《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1]。同年9月,聯合國召開教育變革峰會,強調國際社會將教育的變革寄希望于“數字革命”[2]。12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優先選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3]。職業教育是與社會行業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如何與數字技術高度融合,提升職業學校數字化治理能力和利用數字化資源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話題。

關于教育數字化轉型,廣義指技術與教育系統深度融合的教育系統轉型的綜合體,狹義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指的是將技術引入教育組織[4]。它是利用數字技術驅動和新型能力賦能,創建適應數字文化的理想教育模式的過程[5],旨在面向未來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6]。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以數字技術賦能個體全面發展和重塑職業教育生態的連續過程[7]。職業教育數字化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驅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培養能夠適應新產業發展的具備數字化素養與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8]?,F代化的產業鏈需要高新技術和技術人才的支撐[9]?;诖?,本研究試圖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角度入手,基于目標、過程及方法論等,分析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應對之策。

二、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的轉變

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等為代表的復雜信息技術不斷催生社會發展新變化。技術革新加速教育內容迭代[10]。但教育的本質從未發生變化,育人是其永恒不變的主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圍繞育人之本,不斷豐富職教學生職業知識儲備和職業價值觀的內涵。

首先,知識接受者為主體對象,知識本身與傳授知識的方式、空間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進步,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職業知識劇增。另一方面,知識傳授的方式和空間發生改變。其一,知識傳授方式逐漸從傳統被動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學習者獲取知識的渠道大大拓寬。其二,知識傳授的空間發生改變。未來,知識空間將不再局限于學校這一傳統教學空間,逐漸演化成萬物互聯的智能空間,具有極高的自由度和極強的個性化[11]。根據2023年5月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12],在18萬份有效樣本中,有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線上學習已有效普及。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學生需主動借助多元化信息技術資源平臺獲取知識。

其次,職業知識要實現從輸入到內在加工、從轉化到應用實踐,學生也要不斷審視與提高職業能力。職業能力變成促進學生適應未來發展并能夠終身受益的關鍵能力,未來職教學生應成為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數字技術設備的復合技能人才。

最后,現代技術在改變生產與職業的同時,將科學知識和人文理念融入職業,使職業超越謀生之需?,F代技術與教育二者同時依附于“人”這一生命對象,技術作為一種外源性工具手段[13],通過教育使職教學生超越勞動者逐漸演變成創造者。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職教育人要求學生在探尋現代技術的過程中追求自我,以建立職業情感;依托散落在職業生活里的各種事件,養成職業意識(包括競爭、協作、風險等),形成職業價值觀,以“職業”為“志業”,創造自我價值,實現職業理想。

三、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伴隨數字化時代科技革命浪潮的洶涌襲來,現代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職業與教育[14],未來職教人才應該是具備現代科學價值觀念和理性技術意識的智慧人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主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15]這兩個問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的發展速度落后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加之職業教育是與社會行業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使得職教人才培養從目標到過程,面臨以下困境。

(一)培養理念的技術性取向難以兼顧其人文性

人才培養理念是對“培養什么人”的“應然”回答。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職教育人理念在關注技術性的同時,容易忽視其人文取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面向未來,未來的職教人才是具有優良職業素養和堅實人文基礎的綜合性人才。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技術不是中心,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活動才是中心。職教學生是學習活動的關鍵,數字技術是一種教育手段而并非最終目的。人工智能不能剝奪人的權利,而應該服務于人[16]。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17]。尤其是在數字技術先進的今天,越推崇專業化和數字化的教育,就越有必要提供堅實通用的人文基礎。

(二)數字技術賦能社會行業加快人才培養目標變化

人才培養目標是對“培養什么人”的“實然”回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體系有較緊密的聯系,最終落腳于學生工作后的職業能力的培養。數字化飛速發展的同時,數字技術為職教育人目標提供變革動能,社會的發展要求體現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人才培養目標變化,對職教人才培養的需求變得更加復雜。與此同時,現代技術的特殊性從本質上說在于它的進化速度[18],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演化發展,其發展和變化速度遠超教育之列,要求教育目標跟得上變化并與其匹配,因此人才培養需要適應新技術的變化。數字技術賦能社會行業,加快工作世界發展,使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變得更加復雜且變化更加迅速。

(三)信息傳播流動性強淹沒學生個性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5G通信等技術的持續發展,海量信息更新變化相對頻繁,職業知識不斷融入與新技術相關的智能元素。與此同時,知識存儲與傳播途徑的改變,使認知與經驗得以被快速保存、分享和傳播,知識傳播向線上空間發展?!敖裉斓闹R,仿佛是管道中流動的液體”[19],在信息流動性持續加強的同時,知識在流動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匯集并加入新的元素和知識符號,各種信息魚龍混雜且價值高低難辨。職教學生處在信息超負荷的環境中,在篩選信息與吸收知識時,更易被浮泛的信息和技術形式左右其想法,從而喪失主見,“我們的心思和身體眼下都被技術掌握了,都被技術化了……技術成了今天全人類最大的福祉,也成了人類最大的憂患”[20]。因此,信息技術的強大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更易變得浮躁,也使學生個性淹沒在大量信息之中。

(四)技術生硬植入教學造成重技術輕教學現象

“技術是那些被捕獲并加以利用的現象的集合”[21],隨著智能單體技術之間的關聯得到加強,服務于時代教育的技術呈現出組合與深化之勢。但是,職業教育更加貼近工作世界,也具有更強的情境性,需要在教育技術的使用上保持平衡,讓技術更好地支持教學,確保教育技術和最佳實踐相結合。當前,教師大多生硬地依賴技術平臺終端等,將教育內容和教學活動搬到數字環境中,而摒棄教育以學生為根本的重要原則,造成技術使用在互動性和參與性等方面的不足,使學生感到學習體驗不佳?!敖虒W與技術往往被本末倒置,即以技術為先”[22],教師在利用新技術元素革新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時,過度依賴某種新技術以解決一切問題,致使技術凌駕于人之上?!艾F代人的心靈狀態完全受技術價值支配……進行選擇的現代人已被納入到技術過程之中,并且在其本質上被它改造了”[23]。技術權利的加強帶來教學異化的風險,造成重技術而輕教學的狹隘教育現象。

(五)技術加重教師身心負擔產生角色定位偏差

職業教育的教師是引導學生成長的關鍵角色,現代智能技術被引入參與教育教學過程,加重了當前職校教師的身心負擔。一是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加重了教師角色負擔?!艾F代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全面侵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盵24]現代技術越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領域,我們越要冷靜思考技術帶給我們什么、不能帶給我們什么、會讓我們忽視什么等問題[25]。這種技術理性意識迫使教師洞察技術世界帶給教育世界的改變,審視與調整教師角色,掌握并熟練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回應時代所需。二是作為工具的技術使教師自我角色定位產生偏差。與傳統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因此也更加看重技術的工具性價值。職業學校廣泛引入大量教育技術工具和應用程序,但缺乏足夠的培訓和后續保障,教師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工具來提高教學質量,職校教師在建設教學資源的同時,因缺乏技術素養,難免過度關注技術本身而忽視自身素質的主導作用。

四、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教人才培養的對策

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下,教育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時空巨變,技術革命已經締造一張大網并將人類包裹其中。沒有自由的技術教育不可能完美,沒有技術的自由教育不可能令人滿意[26]。因此,職教人才培養應結合時代技術性特點,以數字技術賦能人才培養,建構多元主體參與的終身育才機制,創建理想的數字文化育人模式,培養具有數字化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一)更新以人文為基礎的數字文化育人理念

“人文”是“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27]。教育是因人物“氣稟之異”(人文)而行的,不能離開人的精神生命來談論教育。數字化時代是一個技術融入職業、改變教育的時代。因此,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職教人才培養,要借助數字技術的科學性與未來性價值,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現代化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走向數字文化育人。一方面,職業學校要重視發揮人文知識對學生職業情感的浸潤作用,將新技術和新元素融入育人理念,發揮數字文化育人的價值?!秷蟾妗穂12]數據顯示,49.3%的受訪者表示參加過線上文化活動,超30%的受訪者表示體驗過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服務。因此,要加深職教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借助數字化技術開展豐富新穎的傳統節日活動,利用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品牌。讓學生在科技中觸碰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并建立優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達到職業教育陶冶人文素養及明德啟智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職業學校要以實踐思維理念為指導,兼顧職業教育與社會行業的密切聯系,結合時代的新興技術確定崗位素養和能力要求,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和課程的職業性和情境性,讓學生加強建立自我身心和技術感知間的聯系。如通過拓展物聯網和虛擬設備,加強學生身體感知與工作世界的關聯,依靠先進技術的物質性加強學生對身體的感知,增強學習情境的綜合體驗,使學習成為一種關注自我的綜合性活動。

(二)建構多元主體參與的終身育才機制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被賦予技術時代的特征和符號。數字時代的職教人才培養,需要一個完整科學的育才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導向和支撐作用。具體來說,既要橫向打通現代技術和職教育人間的壁壘,又要將現代技術融入人才培養縱向全過程。

1. 橫向:多元主體參與的全方位育才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的目的是為人才培養創設有力的制度支撐,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政府發揮引領支撐作用,更需要強化學校的主體意識和專業屬性,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產業等多元主體聯合協同育人的格局。一是政府要明確多元主體的領頭者、統籌者、管理者和協調者身份,為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匯聚資源與創造條件,為學校數字化育人提供強大有力的支持。二是職業學校要根據政府要求,組建數字化轉型專業團隊,研究與出臺學校人才培養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計劃,依據社會數字化發展特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學校軟硬件設施,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創建數字化教學場景以適應人才培養的數字化要求。三是社會要借助互聯網、社交軟件等數字場景為政府、企業、學校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溝通發展訴求的通道,采用個性化治理機制,精準協調各方參與職業學校育人。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數字技術發展具有爆炸性和輻射性的特點,利用數字技術參與育人的同時,應該以時代人才成長規律為前提,保持技術理性聚合各方力量,使各方在明確角色分工和責任界限基礎上協同合作、相互依存、優勢互補以實現共同的育人目標。

2. 縱向:以發展為追求的終身育才

職業教育是貼近社會行業的教育,應始終堅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類型特征,確保與行業直接有效進行知識探索和交流合作。隨著數字技術對社會行業的沖擊,產生出大量新興職業崗位,對崗位能力的要求變得更高。因此,一是要注重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全球視野意識的培養。將職教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與數字技術緊密靈活融合,利用虛擬技術等手段,將抽象復雜的教學元素關聯化,激發學生思考,為學生建構整體思維和提升綜合能力提供全面直接的場景,使他們以一種較為新穎的方式思考和探索,提高個人智慧和素養。二是要注重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尤其是職教學生的學習具有情境性和社會性特征,要利用真實的工作場景或生產流程,引發學生對職業的思考和實踐,讓學生在貼近未來的就業場景中獲得有助于職業和終身發展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時代的各種轉變時,能夠保持理性并找準自我的時代定位,展現鮮明的時代技術素養和能力。

(三)創新數字化育人實踐

人在實踐中生成,以實踐的方式,指向新的實踐,實踐與人之生命活動合而為一[28]。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職教育人要在課程體系構建、教師教學和學生培養的實踐道路上不斷探索并走向新的實踐。

1. 構建以學生為根本的課程體系

伴隨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海量知識信息的激增,課程內容不斷豐富,傳統課程內容已無法滿足數字化轉型對職教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尤其是職業教育與社會行業聯系緊密,更應當時刻關注數字技術的變化,將數字技術及時融入課程內容,結合數字化資源變革傳統課程內容以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

一是課程內容設置多元化。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課程設置應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職業知識和能力與技術交叉融合的地方,靈活設計課程內容。例如借用虛擬實驗室或設備,讓技術更好地支持教學,通過數字化技術與傳統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突出教學的情境性原則,使學生在更加貼近工作世界的場景中學習,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和獲得與未來職業相關的工作經驗。如在學生學習電工電子技術中二極管或化學中硅(Si)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電腦、手機芯片的設計等,通過模擬軟件,讓學生參與芯片設計過程中的部分簡化環節,使其在類工作場景中體悟知識掌握與能力遷移的過程。也可為學生提供在線實踐項目,讓他們在真實工作場景中應用所學知識,這不僅能加強學生與職業崗位匹配度,也能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課程實施動態個性化。一方面,教師要借助數字軟件技術等關注學生個性化特點和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以數據來分析并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展和表現。教師可以借助虛擬數字技術或線上線下結合的場景,幫助學生建立對人工智能實驗室、現代數字技術和一些科技創業公司的了解,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切實與行業專家近距離交流碰撞,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另一方面,學校要結合社會行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智能科技創新活動,借助數字技術了解不同年級或專業學生的不同認知風格,精準優化課程資源,實現數字課程和學生學習的真正融合,真正實現學生對數字化技術的理解和應用。

2. 打造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

教師在育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一項對浙江省某地市15所省級以上重點中職近九百名教師的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的教師不能概括或表達出一種教學方法[29]??梢姴糠致毿=處熑狈ο到y的教學方法。因此,職校的教師需要借助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契機,帶著明確的理想訴求和時代育人的使命,準確錨定育人目標并深諳教法,以推動教學深層次變革,創新數字化教學育人實踐。

一是職校教師應加強對包括數字化素養標準在內的教師職業能力標準的學習,兼顧學生身心發展和時代技術特點,以敏銳的眼光洞察數字技術給教學元素和環節帶來的改變,提高自身智慧素養和能力,學習使用數字化教學工具以升級教學方式,滿足數字化教學的需要。

二是教師要綜合借助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應用手段創設學習情境,改善傳統教學形態。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對與職業行業相關的一體化教學場景的探索,創設數字化教學環境,利用數字技術和教學互動工具,加強學生對真實現場環境和工作場景的理解,精準剖析職業能力,采用逐級細化擊破的辦法直觀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如開展項目任務和翻轉課堂教學,利用數字技術營造實體場所,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借助網絡平臺或程序軟件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利用網絡名師和權威專家輔助教學實踐,為學生合理設置學習內容。

三是教師要使用數字化技術工具精準了解學生。職教學生處在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看法意見,多留意學生的志趣動向。教師要借助數字化工具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心理情況及時進行跟蹤采集與數據分析,掌握學生動態。數字化學習平臺還可以自適應為學生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以滿足精準學習的需要[30],教師要借助數字技術模塊化高效地幫助學生制定貼近現有水平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靈活搭建多樣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靈活判斷學生學習的階段特點,并采取精準措施,全面評估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 探索以技術為輔助的知行實踐

實踐是標志人之本體存在的概念。職業教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具備未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道德等職業綜合素質而實施的教育,育人是其永恒不變的主題。數字技術的發展無疑賦予了職業教育更多可能性。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技術不是中心,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活動才是中心[16],人工智能不能剝奪人的權利,而應該始于學生,從學生技術實踐中關注學生的知行結合能力。職業學校要充分借助數字化技術和資源,培養學生基于實踐的知行教育觀和學習觀,讓職教學生在實踐中強化知識的吸收。袁振國認為數字化的教育就是要以人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促進人自由的、全面的、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和起點[31]。一方面,借助物聯網等智能技術使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與社會先進行業緊密聯系。豐富對應的職業教育各專業教學資源庫、電子教材、實訓操作指南等,深層次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深層學習提供不同類型的支架服務[32]。另一方面,將與現代智能技術密切聯系的職業活動轉化為系統化或符號化的理論知識,設置基于智能技術的實訓器材或智能終端設備,加強學生對數字技術或未來工作環境的直觀感受。由此,職教學生的知識學習由該領域對應的感性經驗和實踐活動開始,進而聯系系統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強化感受和經驗,繼而再次加強理論學習。二者相互促進,使職教學生養成基于數字實踐的知行合一學習觀,提高對數字技術的敏感性和駕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慧素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 (2022-02-08)[2023-07-01].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 Gateways to public digital learning:a multi-partner initiative to create and strengthen inclusive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and content[EB/OL]. (2022-09-19)[2023-07-01]. https://www.un.org/sites/un2.un.org/files/2022/09/gateways_to_public_digital_learning_long.pdf.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 (2022-12-21)[2023-07-0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2/t20221222_1035691.html.

[4] 祝智庭,胡姣. 智慧教育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J]. 中國基礎教育,2023(1):29-32.

[5] 鐘志賢,盧洪艷,張義,等. 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研究:基于國內外文獻的系統性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23(6):29-37.

[6] 戴嶺,祝智庭.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邏輯起點、目標指向和行動路徑[J]. 中國教育學刊,2023(7):14-20.

[7] 鄧小華. 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策略[J]. 電化教育研究,2023(1):48-53.

[8] 陳子季. 編好用好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 服務“十四五”高質量發展[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7):5-8.

[9] 朱德全,楊磊. 職業本科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與新使命[J]. 中國電化教育,2022(1):50-58,65.

[10] 袁磊,雷敏,徐濟遠. 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生態: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J]. 開放教育研究,2023(2):74-80.

[11] 曹培杰. 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J]. 教育研究,2018(8):121-128.

[12]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EB/OL]. (2023-05-23)[2023-07-01]. http://www.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318492248.htm.

[13] 李世瑾,胡藝齡,顧小清. 如何走出人工智能教育風險的困局:現象、成因及應對[J]. 電化教育研究,2021(7):19-25.

[14] 王麗娜,陳琳. 探討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創新之路:第16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綜述[J]. 電化教育研究,2018(6):35-40.

[15] 胡振京. 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探析[J]. 當代教育科學,2011(15):55-56.

[16] 張民選,薛淑敏. 共同趨勢與建設重點: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全球觀察[J]. 中國遠程教育,2023(7):21-29.

[17] 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鄒進,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

[18] 斯蒂格勒. 技術與時間:愛比米修斯的過失[M]. 裴程,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7.

[19] 西蒙斯. 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連通[M]. 詹青龍,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20] 海德格爾. 存在的天命:海德格爾技術哲學文選[M]. 孫周興,編譯.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201.

[21] 阿瑟. 技術的本質[M]. 曹東溟,王健,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3.

[22] ?;?,張永勝,肖俊洪. 以教學創新引領技術應用[J]. 中國遠程教育,2020(5):46-53,77.

[23] 吳國盛. 技術哲學經典讀本[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21.

[24] 哈貝馬斯. 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M]. 李黎,郭官義,譯.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70.

[25] 曹如軍.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育培養目標:堅守與變革[J]. 高教探索,2021(1):51-56.

[26] 懷特海. 教育的目的[M]. 莊蓮平,王立中,譯. 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63.

[27]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3:17.

[28] 黃英杰. 我們時代的大學轉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2.

[29] 張國紅. 論中職教師教學方法意識的貧困與喚醒[J].職業技術教育,2013(31):63-67.

[30] 陳云龍,翟曉磊.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構想與策略[J]. 中國電化教育,2022(12):101-106.

[31] 專家學者研討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EB/OL]. (2023-02-15)[2023-07-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pxlt/pxlt_zyjy/202302/t20230216_1045123.html.

[32] 鄧小華,江俊滔. 技術重塑供需: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及其實現路徑[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4):12-19.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ZHENG Hongdeng, TIAN Jian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dig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utilizing new types of competenc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reshape the ec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tinuously enrich the vocational knowledge, vocational competencies and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faces the dilemma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humanistic nature of the techn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social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change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s, the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strong mobility submerge students individuality, the rigid implantation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creates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technology over teaching, and the technology aggravates physical and mental burdens of teachers and creates the role orientation devi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first i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humanities-based digital cultural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o construct a lifelong educ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which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he third is to innovate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parenting, specifically, to build a student-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to create a teacher-led teaching process, and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knowing and doing with the aid of technology,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with digital literacy.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姜聰瑞)

基金項目: 自貢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重點項目“面向2035年的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問題的研究”(ZYJY21-04)

作者簡介: 鄭宏燈(1997—),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