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國術名人錄》管窺清末民初的中華武林

2024-03-25 14:03王淑麗李子蔚
少林與太極 2024年1期
關鍵詞:武術家國術

王淑麗 李子蔚

《國術名人錄》出版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名為《俠義短篇國術名人錄》,作者為當時年僅二十九歲的金恩忠先生。

金恩忠,字澤臣,自號瘋癲客,別署警鐘,北平人,自幼習家傳少林拳法、角斗術,后相繼隨名師朱冠朋、楊德山、殷德魁習譚腿、少林六合、三皇門性功拳,又得到少林方丈妙興大師的教導,武藝有成。曾在京師毓英中學讀書,后慨于國事日非,毅然投筆從戎,投入東北軍,畢業于軍官教練所,任營長,后任東北邊防軍第一旅武術總教練,兼中華刺槍術教練班主任等。曾著《中華刺槍術教范》《實用大刀術》等書多種。又聯合武術名家程有功等人在沈陽成立了國術競進會。還曾與日人比試劍術、刺槍術,勝之。

從金恩忠先生的字號、署號及其言行不難看出,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因此,這樣一位文武兼備、忠勇雙全的軍旅武術專家所著之《俠義短篇國術名人錄》,其內容總體來說是比較真實可信的。當然,由于部分內容屬于道聽途說,作者來不及一一求證,因此,夸大其詞、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地方其實也不少。但這絲毫不妨礙這本書對于中華武術傳承發展和近代武術史研究的重要價值。

在《國術名人錄自序》中,金先生開宗明義:“技擊一道,代有名人,而邪正有異,賢愚不同(本文中的引文均出自《國術名人錄》——筆者注)?!边M而,金先生把技擊名人區分為武之清者、道者、大者、隱者、任者、正者以及賊者等七大類:優游林泉,嘯傲風月,武之清者也(高潔之士);導引吐納,功戲五禽,武之道者也(修行之士);沖鋒陷陣,舍身衛國,武之大者也(慷慨赴義之士。金庸先生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實出于此);往來市廛,安分守己,武之隱者也(大隱隱于市);激勵后學,發揚國光,武之任者也(肩負傳承使命之士);任俠尚義,喜雪不平,武之正者也(剛直正道之士)?!爸劣跈M行市井,好勇斗狠,此武之賊者也(武林敗類)?!?/p>

金先生接著說,“世人不察,不分優劣,共相鄙薄”。由于武林中有狂妄奸宄之輩的存在,“于是世咸以講武為恥”,以至“人多羸弱”,“外人有病夫之譏,睡獅之誚”。而武術家除了極個別人外,也很少有人被史書所記載,“而文學家之記載,小說家之演述,或出于心造,或捕風捉影”,反倒“不如三五鄉老,閑話桑麻,暢談古今,反為有據”。因此,作者決定為近世與當時的武術家立傳,“事必確實,語有明證”。其目的是:“闡揚前輩之偉功烈跡,激勵后進之勇武精神”(白劍英序),“自衛御侮,強種強國”。

《國術名人錄》全書共記述了108位武林名家,蓋取《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俠義之意。

以下筆者按地域分布、拳種類別、所擅器械、所習絕技、配角與對手、性別族別及出家者、國術家的性格及其命運、國術家的愛國思想等八個方面分別淺析清朝晚期與民國前期中國武術的發展概況及其特點。

一、從地域分布看

(一)從南北分布來看

108人中北方人有72人,恰巧是地煞之數;南方各省僅36人,僅僅為天罡之數。

(二)從省份分布上看

人數最多的是河北?。ú缓瓕儆谥彪`省的北京、天津),達36人,占北方武術家人數之半,與南方總人數持平;其次江蘇(不含后來劃為直轄市的上海),15人;第三是舊都北京,13人。以下分別是:湖南9人;天津7人;河南、山東、浙江各5人;遼寧(舊名奉天)4人;山西、安徽、湖北、上海各2人;江西人1人。這些武術家分布在的今天的14個省市。如果按清末民國時期算,北京、天津都屬于直隸?。ń窈颖笔。?,則直隸省有56人,占到了總人數的約52%,超過了半數。江蘇(含上海)有17人,占到約16%。

作者寫到的舊都北京所在的直隸省和新都南京所在江蘇省的武術家加在一起達到73人,超過總人數的2/3,而南方的粵、桂、閩、臺、瓊、云、貴、川、渝和北方的陜、甘、寧,以及邊遠的內外蒙古、新疆、青藏等地的武術家都沒有錄入。這種“布局”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從更小范圍的一州一府來說。

滄州無疑是“入選”的武術家人數最多的州府(相當于地級市),多達15人,超過絕大部分省份的入選人數,滄州武風之盛可見一斑。其所以武風如此之盛,與歷史上滄州長期作為犯人流放地有直接關系。這些流放者中不乏江湖豪杰綠林好漢,他們把功夫技藝傳留在了滄州,甚至有的人在流放結束后就扎根在滄州了。因此滄州武風盛行,拳種門派眾多。

(四)造成上述“不合理”分布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舊時通訊不暢、信息閉塞。因此作者僅對兩京地區及其毗連的豫、魯、晉、奉、皖、贛、浙、湘、鄂等省了解的比較多,其它偏遠省區則幾乎不聞,因此就無從記述。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些省區的武術發展狀況不夠理想,而且缺乏與內地武術界的交流。雖然可能有一些地方名家,卻不足以造成較大影響,因此不為內地武術界所知,自然金恩忠先生也就采集不到相關信息。

再者,也與作者游歷的地方有關?!懊駠倍甏藭霭鏁r金恩忠先生才二十九歲,主要活動在京津奉天等地,去南京參加過國術國考,也曾到過河南等地,但沒有到過閩粵桂滇黔蜀秦等地。因此,盡管廣東、四川、陜西關中等地武風較盛,拳種較多,也沒有錄入這些地方武術家的事跡。而奉天諸人均為作者親見,自然寫得比較詳實。

二、從拳種類別看

108位武術家中,書中說明或經筆者查明其所習拳種或門派的有74人。包括形意、八卦、太極、少林派功夫、猊猔藝、摔跤、查拳與譚腿、八極拳、通背拳、三皇門功夫、言門八拳、字門拳等12拳種門派。

(一)各拳種所占人數

習內家三拳者共33人,習少林派功夫者25人,合起來超過總數的半數。

內家三拳33人中,主修形意者8人:深州郭云深、劉奇蘭及王向齋,宛平宋世榮,魯山張聚(河南派),奉天武漢卿、孫興武,太谷喬錦堂;主修八卦者9人:文安董海川,深州程廷華,通州尹福,固安劉寶貞<珍>(字品卿),北京馬維祺、馬貴,滄州李文彪,武清周玉祥,南京金文濤(南派八卦拳);主修太極者4人:永年楊露蟬,北京王教師(即王蘭亭),武清李瑞東,棗強李景林(張三豐十二世嫡傳);兼攻形意八卦者9人:深州李忠元,河間張占魁,滄州劉德寬,樂陵尚云祥,天津韓慕俠、王俊臣,任丘郝恩光,遵化周玉華,蔚州章桂英;兼通形意八卦太極三拳者3人:完縣孫祿堂,清苑湯士林,以及革命先烈秋瑾之女、湖南女俠王燦芝。

因此練形意者共20人,練八卦者共21人,練太極者共7人。由此可見內家三拳,尤其是形意、八卦在國術技擊方面影響之大。

屬于少林派者25人。但除了常熟蔣覲園精先天羅漢拳外,其他人均未說明所習具體拳術名稱,倒是形意門的宋世榮、張占魁先生,寫明二人早年習過少林花拳,而孫祿堂先生對不認識自己的同門周玉祥先生也自稱是“練花拳的”。25人中有17人寫明了所擅的少林“絕技”(包括蔣覲園)。且25人幾乎都不為今天武術界人士所知悉,遠不同于內家三拳,33人中的絕大多數,現代武術界人士耳熟能詳。

習猊猔藝(迷蹤拳)者8人:除曾在上海創建精武體育會的霍元甲先生是靜海人外,其他七人都是滄州人,他們是:陳善、陳廣智、李霖春、李鳳崗、孫八、于五、蓮闊和尚(滄州孫家莊白衣寺住持)。

習跤術者5人,均為北京人:寶森、徐俊卿、關文(旗籍)、大祥子、王教師(即今人所熟知的王蘭亭,書中未述其擅太極拳)。

習查拳者3人:臨清馬永貞、素貞兄妹(書中并未言明二人籍貫與所習拳種)、歙縣吳志清。

習三皇門功夫者2人:宛平殷德魁、郭澤溥師徒。

習言門八拳者2人:長沙陳雅田、平江向愷然。

習八極拳1人:滄州孟村李書文。

習通背拳者1人:滄州楊道士。

習字門拳者1人:江西吳廣太。

以上12個拳術流派,基本上與現代流傳較廣的傳統武術相一致。且除言門拳和字門拳為南方拳種外,仍以北方拳術為主。其中三皇門拳術和言門八拳已經衰落,殊為可惜!

(二)“無門無派”者較多

除以上12個門派的74人外,其他的34人均不詳所屬門派、所習拳種。再加上原書中沒寫所習拳種的馬永貞、馬素貞兄妹,整整天罡之數的人都沒寫具體所習拳種,這恰恰反映了當時的武術界、武術家重功夫、擅技擊而輕拳術套路的特點。而且作者對武術家(國術家)幾乎都是稱作“技擊家”,或稱其“幼嗜技擊”“精技擊”等。

(三)作者對拳術的發展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金先生對靜?;艏业拟オ`藝(迷蹤拳)進行了毫不客氣的批評,認為它“早失廬山真面”。作者寫道:“猊猔藝……少林慢架之一,亦內功架之最適于培養者也。其動作姿勢,綿綿不斷,處處相連,由首至尾,無斷勁,無散架,斯術也,尤注意于腿功。在百年前之技擊名家,凡習猊猔藝者,即所謂秘宗,復曰迷蹤,莫不以柔為主,其理法功用,完全與太極相同。近數十年之技擊家,習猊猔者,多追時尚、趨新奇,無不將猊猔改變姿勢,竄縱跳躍,瞠相咬牙,野態蠻勁,至不可名狀?!髻钢?,究不知誰屬也?!?/p>

的確,雖然滄州猊猔藝當時名家輩出,靜?;粼酌麚P四海,但是今天的猊猔藝、迷蹤拳或其衍生的燕青拳等,不僅大多完全失真,而且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力了,甚至瀕臨失傳。這不能不說是武術傳承過程中的一大損失。

而“追時尚、趨新奇”恰恰是現代武術發展的致命通病,可不戒乎?

三、從所擅器械看

(一)除跤術名家外,大部分技擊家都有一兩件稱手兵器。

1.擅槍者有9人:韓慕俠擅八卦槍;陳善、陳廣智、于五、李霖春、孫八等滄州猊猔藝名家均擅八卦奇門大槍;劉德寬、李書文精六合大槍;北京趙老(失其名)精梅花槍。

2.擅刀者有4人:韓慕俠擅八卦刀;周玉祥佩單刀;阮漢槎擅刀;南岳鐵羅漢善舞戒刀(書中未提及李存義先生的單刀)。

3.擅劍者有14人:董海川使弧形劍;郭云深使月牙劍;李景林號稱武當劍仙;韓慕俠、郝恩光、郭澤溥精八卦劍;李文彪擅紫露劍;李霖春、楊道士、王燦芝精青萍劍;武漢卿精形意劍;性天老尼、錢七姑師徒,使昆吾劍,精先天劍術;李書文精無極劍;徐連劍法精奧。

4.擅棍者有7人:李瑞東、李霖春擅少林棍;朱慶余使鑌鐵棍;阮漢槎、馮占鰲、李昌蔓、滄州張鏢師均擅棍。

5.擅戟者有3人:李文彪、馮占鰲、李書文。

6.擅鞭、锏者有3人:李鳳崗使雙锏;李霖春、張振邦精太師鞭。

7.擅禪杖、月牙鏟者有4人:殷德魁擅解棍(上端月牙鏟,下端龍頭槍)、禪杖;郭澤溥擅解棍;天朗大師使日月方便鏟;少林“丑和尚”提百余斤鑌鐵禪杖。

8.擅軟兵者有4人:董海川擅鏈子錘;沙長春擅十三節虎尾鋼鞭;唐士伍使七節軟鞭,并可揮腰間搭布成鞭;蔣覲園、祝癩?。ㄊ涿┚蓳]搭布成鞭。

9.擅暗器者有5人:尹福擅狀元筆;性天老尼、錢七姑師徒擅短柄百步飛刀;天朗大師精梅花針;江洛虎擅彈弓。

另外,其他人中,“配角”王正誼善使春秋大刀,號稱“大刀王五”;某名家左手使七節鞭、右手使刀等。

(二)當時兵器的特點

1.兵器種類繁多。由以上不難看出,這些武術家使用的兵器有長有短、有輕有重、有軟有硬、有直有曲、有單有雙,各有特色。他們所以使用某種兵器或擅長某套技術,并非為了“眩人耳目”,而是為了防身和除惡的需要。清末民國時期的中國處于亂世,土匪賊盜橫行,許多武術家經常行走江湖、保鏢護院,沒有隨身兵器是難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的。

2.當時武術家的兵器都是貨真價實的東西,刀槍劍戟鏟等利器自然鋒利無比;棍、禪杖、鞭、锏等鈍器都比較沉重。

馬維祺曾舞四十六斤重、丈二長的鐵槍于肅王府之廳中。少林“丑和尚”的鑌鐵禪杖重百余斤。

所謂“劍走青(輕),刀走黑(重)”,當時的單刀等利器也比較重,而今天習武者所使用的刀槍等器械,嚴格說來只是道具而已。以周玉祥先生為例,其藝成之后,任京津偵探,后佩刀南行,至南宮,見一鏢局,孰料“局中人見其身配單刀,重僅數斤,輕之”?!皵到铩?,起碼也要三四斤吧?這樣的刀還被鏢師們瞧不起,可想而知當時的武者所用的單刀起碼要五六斤,甚至更多了。然而我們今天的武術家們有幾人能輕松舞起三四斤重的單刀?筆者多年前倒是用鐵板焊了一把六斤多重的八卦刀,可是由于刀偏長,所需力量就更大,單手舞起來實在不輕松。沒辦法,只好又把刀頭截去一小段,還剩四五斤,樣子也不好看了,才算勉強能用。但筆者達不到前人那種舉重若輕、駕輕就熟的境界。

再如作者金恩忠先生親眼見到的河南游方僧天朗大師,其行囊五十余斤,日月方便鏟十四五斤,計七十斤,每天背負著,習以為常,如果放下反倒感覺不適。前人就是諸如天朗大師這樣持之以恒的、把功夫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來練,才成就功夫絕技的。

3.有的武術家兼精現代射擊。以上使用各類兵器者共40人。另有精現代射擊者3人:阮漢槎、姚溢馨、孫興武。前者是清末管帶,后二人是民國軍官,因此,除武功不凡以外,三人均擅手槍射擊。

四、從所擅“絕技”看

(一)擅軟、硬、輕功絕技者多

108位武術家中,書中僅僅介紹了其所擅拳術(含跤術)或某一絕招手法者有28人;僅僅介紹其力量巨大者有5人;既精拳術又精某一兩種器械者有40人;還有9人屬于武林奇事,并不以功夫聞名。然而因擅長某種軟、硬、輕功絕技而被錄入書中者竟達31人,并且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是只介紹了他們所擅長的絕技,并未提及他們所習拳種為何或擅長何種器械。

(二)“絕技”種類繁多

這些國術家所擅長的功夫絕技中,屬于陽勁功夫的有:鐵臂功、鐵腿功、鐵砂掌、鐵頭功、鞭勁功、手抓功、點石功、石柱禪功、龜背禪功、玉帶禪功等。

屬于陰手功夫的有:紅砂手(朱砂掌)、點穴術、鎖指功、拈花禪功、一指彈、拈指功、一指金剛、分水禪功等;還有書中主角的“對手”所擅的黑砂掌、陽光手等。

另外,還有蓮闊和尚的緊那羅王動功、鐵羅漢的內功龜息等。

擅長“輕功”的武術家比較多,有甘三娘、章桂英、錢七姑、李嬰娘、李鳳崗、汪慎修、葉樹德等。

(三)絕技的練法基本都有或詳或略的介紹

由于作者受過少林方丈妙興大師的指導,對“少林七十二藝”比較了解,而且還出版過《七十二藝》一書(該書似乎已佚失不存),因此本書中對幾乎每一項絕技都說明了練法。

如關于“輕功”的訓練:“練習穿縱之法,有以鐵砂裹腿者;有背上束鉛瓦者;有兩小腿裹鐵砂者;有掘坑上躍者;有跑板者;有橫排八步者。林(其清)之練法則異,即直挺其腰,用足掌撐地向上竄。如此能躍一尺,則彎腰屈膝縱身而躍,可竄一丈矣?!边@里一氣介紹了七種輕功的練習之法。

如拈花禪功的練法:“此少林嫡傳,七十二藝拈花禪功也,專練手上功夫,尤注重大指、食指、中指。習是者非難,秘訣只一字,曰:恒!……然自始至終,非六年苦功則不可。此功練成之后,無論如何堅實物體,著指立毀?!?/p>

而鎮江“孔瞎子”的玉帶禪功,苦習三載,只手挾持五百斤石磙,終于抱殺殺父仇人。作者因而感慨,“由此可知中華武技以及各種軟硬功夫,并非神秘,亦非不能成功者,只在能否晝夜苦功練習耳?!?/p>

(四)對絕技的認識

1.作者在介紹各種“絕技”時,多次反復強調一個字:恒!另外還有一個“苦”字。恒、苦二字值千金!

2.也許書中關于某些“絕技神功”應用的描述略有夸大的成分,但它們并非虛妄,而是實實在在并且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

3.“神功”并不神秘。比如輕功的躥梁越脊,不就是現在的“跑酷”嗎?只是現在的跑酷者基本上與武技無關,前人的輕功只是武技中的一部分罷了。

4.絕技不是用來炫耀的,更不是用來逞強的,因為“絕技”并不意味著無敵。如精于內功龜息的鐵羅漢就敗給了尚云祥,而尚一戰成名,被稱為“鐵腳佛”。

五、從配角與對手看

《國術名人錄》雖然為108人立傳,但其中十人只知其姓,不詳其名,如孫八、于五、祝癩痢等;還有三人無名無姓只有外號,如大祥子、少林丑和尚。這些人注定無法為后人所熟知(除王教師實為王蘭亭外)。

然而書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還有很多。

其中涉及到的軍政要人有:慈禧太后、肅親王、左宗棠、劉坤一、鹿傳霖、徐世昌、楊世驤、張作霖、何健、錢錫采、王芝祥、馬良、韓復榘等。這些人物基本不屬于國術界,可以忽略。

但書中涉及到的其他的有名有姓的或不知姓名的武林人物竟多達170多人,超過主角人數的一倍半。

這些人物中,有的是主角的師父、有的是主角的徒弟、有的是主角的師兄弟或同道朋友,當然也有主角的父親、兒子、孫子等,這些人都是主角陣營里的“配角”。

另外還有不少人是主角的“對手”。但對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主角比武較技的名家高手,一類是主角懲治的武功高強的惡賊或主角參與剿滅的匪盜團伙的首領。

(一)雖為“配角”,也自帶光環

以配角來說,其功夫未必不如主角。甚至有的恰恰相反,配角比主角功夫還高,名氣還大。如李洛能、車毅齋、周明泰、劉鳳春、王正誼(字子斌,即大刀王五)等先生,他們就沒有成為主角。

當然,形意、八卦二門中的許多人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他們的名字在不同的“人物傳”中反復出現,如郭云深、劉奇蘭、程廷華、尹福、孫祿堂(福全)、李存義(忠元)、張占魁(兆東)、尚云祥(霽亭)等先生。

尤其孫祿堂先生,不僅僅名字反復出現,而且關于他的事跡的繪聲繪色的描述也多處出現。除了是李存義先生的高足(此說有誤)、是裘德元的師父外,在《武清周玉祥》《河北李光甫(文彪)》《豐潤武林志》三篇中,孫祿堂先生都成了事實上的“主角”。書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物傳”中多次提及者有霸王莊剿匪、剿滅三皇會等幾個,但對于同一人,卻有多處鋪毫潑墨地介紹其事跡,孫祿堂先生獨此一份。由此也可見作者及當時的國術界,對孫祿堂先生高深武藝和道德人品是何等的推崇。

因此,書中108人并非都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頂層人物,而是因為他們分別符合了作者所推崇的武之清者、武之道者、武之大者、武之隱者、武之任者、武之正者的標準,從而被錄入“武林譜”中。同樣,“配角”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也是分別符合以上某個或某些標準的。

如滄州陳善,是典型的“武之任者”。他的師父是孫通;得意弟子是于長生;兒子是陳廣智,號稱“卸骨匠”;孫子玉山,“民國”五年曾充大總統府教官;孫子鳳魁、鳳岐、鳳儀等皆精絕技。陳善一人擁有七個“配角”。

(二)同為比武較技,不同性格的對手有不同的結局

對手中,屬于比武較技的較多。但具體來說也分以下幾類情況。

一是因比武而結成好友,這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如潤州的武林志,與孫祿堂先生比武失敗,門牙摔掉兩顆,要求拜師,孫祿堂先生與之結為義友,并薦之于李存義先生門下。

二是因比武而成為師徒,這個結果也不錯。如好勇斗狠而愚魯的定興李鐵牛,登門較技,被程廷華先生擊敗,愿拜門墻,程先生不許。在同門的說情下,終被錄為弟子。

三是因比武失敗,從此不言武術。這類人往往原來過于張狂,因此而退出了武林,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未必不是好事。如奉天綠林出身、殺人如麻的道士李鳳九,“自稱得武術竅妙者僅他一人”。李文彪(光甫)憤而約戰比武,師兄孫祿堂先生雖以師訓告誡了李文彪,但也知騎虎難下,遂陪同前往。在孫祿堂先生的指導下,李文彪一掌擊敗李鳳九。李鳳九不服,比劍又敗?!皬拇耍ɡ铠P九)款客非常恭謹,噤口不談武矣?!?/p>

當然,因比武或爭斗失利而不再言武的主角更多,如“神彈弓”江洛虎、擅石柱禪功的姜壽山、擅拈指功的陸士貴、張占魁的弟子林老聘等人,他們恰恰是因為能夠“急流勇退”而入選的。

四是有的人因比武失敗,抑郁而死,這樣的人心胸太過狹窄。如名震東城的左翼頭等撲虎某(撲虎為滿語,即武士),面對提升為左翼四旗翼尉的名跤手關文,心中不服,堅持與之比試。連續兩跤敗后,不接受講和,并揚言:“如不能跌汝,誓不為人!”結果撲虎某第三跤又敗?!皻w家竟氣憤而歿”。

五是有的人因比武失敗而結仇,一定要決勝負,分生死,結果是把命交代了。如武術名家馬夢蛟,面對一再謙讓又在四年里三次打敗他的太谷喬錦堂先生(映霞),三年后第四次又來,并提出決一死戰。喬錦堂被逼無奈,以一個鳥臺(tai)形崩撞,擊中對手乳下期門要穴,馬倒地而亡。而經此一戰后,赫赫有名的喬家大院掌院人喬映霞,也從此退隱江湖,隱居于津門。

由以上五類人可以看出,心胸豁達,坦然面對失敗,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正途。就算消極隱退也不失為自保的良方。憂憤而死或尋仇而死實在是咎由自取,不足為訓。

(三)懲治惡賊或消滅匪盜團伙首領,反映了主角“武之正者”的本色

如通州壩康營大盜康天心(康小八),最終被尚云祥協助官軍給活捉了。

如號稱三霸天的霸王莊竇氏三兄弟,劫掠了盧玉普會友鏢局替綿貝勒押運的十萬租銀。主角章桂英與其夫李德沖,協同師父李存義,以及武術家劉德寬、劉鳳春、尹福、張占魁、尚云祥、周玉祥、程廷華、王正誼等,直抵匪盜老巢霸王莊,章桂英以一枚鏢針和一支飛抓,助眾人飛度三丈護莊河,竇氏三兄弟及眾土匪悉數被擒。不僅奪回了鏢銀,霸王莊也由官府易名為善良莊。

再如隆平縣武舉竇憲鈞,為邪教三皇會首領,平日橫行鄉里,劫掠鏢銀,人稱土太歲。后來土太歲竟逼迫蔑視他的郭云深先生赴其“鴻門宴”。郭身藏月牙劍前往,喬錦堂、周明泰、劉德寬、諸人扮作賣糖果等的小販,陳廣智扮作差役,楊道士也應邀參戰。最終郭云深誅殺竇太歲,喬、周、劉、陳、楊等殺散其徒眾(郭云深先生也是因此事而入獄,從而練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半步崩拳)。

除暴安良,是俠士的本色。因此,大多數入世的武術家同時還是俠客義士。這也是書名有“俠義”二字的根本原因。

六、從性別、族別及出家者看

108位國術家中,有女性8人:五臺性天比丘尼、滄州錢七姑、蔚州章桂英、臨清馬素貞、常熟甘三娘、湖南王燦芝、湖南李嬰娘、湖北柳青青。其中錢七姑、章桂英都是性天老尼的弟子。

少數民族5人:李鳳崗、吳志清、馬永貞、馬素貞、張聚,為清真教友。另有關文、姜壽山、大祥子三人為北京旗籍,當為漢八旗后裔。

出家人或曾經出過家者10人:性天老尼、錢七姑、天朗大師、蓮闊和尚、少林丑和尚、南岳鐵羅漢、劉品卿(后來出家)、楊道士、葉樹德(曾出家,號悟真道人)、劉普航(曾出家,自號普航道人)。前七人為釋迦弟子,后三人為道門中人。還有三人后來不知所蹤,不確定是否出家:徐連(“或去了峨眉”)、湯士林(“或入山修道”)、張振邦(“或已剃度”)。

顯然,無論女性數量、少數民族人士數量還是出家人數量,都遠超文學作品《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中同類人所占的比例。作者高度開放、包容,不存在性別、族別等歧視心理,這是很難得的。

七、國術家的性格及其命運

(一)慷慨豪爽,任俠尚義之士

許多國術家(技擊家)都慷慨豪爽,任俠尚義,如董海川、郭云深、劉奇蘭、楊露蟬、李存義、孫祿堂、李瑞東、殷德魁、王燦芝、姚溢馨、馬素貞、郭澤溥、孫興武、朱鴻濤、吳南伯、林其清、金文濤、趙老等。這是當時大部分武術家的基本特征。

然而,他們不僅僅是武之正者,也多是武之大者、武之任者。這些人基本上都得以高壽善終。

(二)為國為民的“武之大者”

作者在書中特別弘揚了為國為民的“武之大者”。其中有勸胡匪張作霖改邪歸正、為國效力的孫興武;有帶兵從不擾民,九一八事變爆發,即組織義勇軍騎馬挎劍出征的武漢卿。

還有多位擊敗外國技擊家(大力士),為“東亞病夫”正名的俠士:王俊臣擊敗在京挑戰中華武士的俄國大力士;李存義在北京戰勝“世界第一大力士”,政府賜一等金質獎章;孫祿堂在奉天擊走俄國大力士;韓慕俠在北京擊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逼得對方把全部獎牌奉上;霍元甲在上海逼得俄國大力士公開道歉,并驚走英國大力士,挫敗日本武士。另外還有作者本人及其師兄郭澤溥、友人徐俊卿等,都有踢日本柔道館、擊敗日本人的記錄。

有的“武之大者”奮勇殺敵,為國捐軀。如程廷華、王正誼(大刀王五),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殉國。如上文中的武漢卿,后來,在1939年8月與日寇戰斗中壯烈犧牲(2015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三)嘯傲風月、導引吐納、安分守己的清雅隱者

有些國術家是名副其實的武之清者、武之道者、或武之隱者,如仇不同、江洛虎、阮漢槎、汪慎修、李昌蔓、李阿五、吳瀛初、林老聘、柳青青、南森林、姜壽山、陸士貴、陳蘭州、孫八、馮占鰲、張振邦等。如作者評價張振邦:“張身懷絕技,藏鋒匿跡,不以技眩人,且濟困扶危,終乃看破紅塵,晦蹈以終,較之好勇斗狠之輩,自高出多多矣?!?/p>

這些國術家與世無爭,雖然不知他們的最終結局,但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他們理應得享天年。

(四)棄惡從善成正果者

有少數人原來是作惡多端,但終于改邪歸正,修成“正果”。如奉天的葉樹德、劉普航二人,都曾是胡匪,但后來都投了軍,保一方平安。劉普航還戒掉了毒癮,其毅力可見一斑。

(五)武林奇人奇事

有些武術家并非因武藝高強而入選“名人錄”,而是因其另有過人之處得以在冊。如勤奮好學、文武并進的軍官任毓卿,堪稱“軍中儒者”;如義釋俠盜、辭職歸隱的捕頭朱鴻濤,俠義無雙;如教誨兩個飛賊改邪歸正,練成技藝,分別成為把總、千總官的趙忠武,實為君子成人之美;如善以奇門遁甲捕賊的劉品卿(即董海川弟子劉寶貞),以誅殺已經歸降的大盜王某,后內疚于心,默自懺悔,遂削發為僧,悔過之心天日可鑒;如與飛賊友善,屢勸不聽,最終助官府抓住殺人飛賊的龐金泰,大義滅“親”;如身懷絕技,卻教讀自給,粗茶淡飯的顧熙真,頗有陶潛東籬遺風。

這些國術家,除任毓卿意外墜馬,重傷而亡外,其他人也應該都能夠安享晚年。

(六)從“三馬”看國術家的性格與命運的關系。

三馬指北京馬維祺和山東臨清馬永貞、馬素貞兄妹。

八卦名手馬維祺,“性愎而莽”。在肅王府演武,得肅親王賞識,“王問現今作何生理,彼取鼻煙壺嗅之,率爾對以所營生”。本來準備薦任軍職,然而見其粗野少禮,肅親王便以賞銀打發了事。自受賞后,馬更為桀驁狂妄,與人較技,輒以毒手傷人。由是人稱東霸天,無人再與論武技。有個叫趙克禮的,欲走鏢山西,登門拜訪,馬出言侮辱,并一掌將趙打成廢人。由此,馬維祺被“目為武術界之梼杌”,“相善者遠之,同門不齒之”。有沙某者,第一次較技戲之,希望其能夠改正,但馬不知悔改。第二次沙某以朱砂掌擊其右脅,馬無救而亡,年僅二十九歲。作者接著寫道:“聞楊師德山道及,特志之,以為力大欺人、好勇斗狠者戒!”八卦功夫高絕的馬維祺,卻淪為“武之賊者”,身死名裂,惜哉!悲哉!

山東馬永貞,“濟弱扶傾,任俠尚義”,“惟其驕傲一大缺點”。他不顧妹妹馬素貞勸阻,偷偷離家。行走江湖的馬永貞,“不曉晉接英雄,謙退禮人”,到處設臺擺擂,并張掛對聯:“拳打南北二京,腳踢五湖四?!?。揚州設擂三日無敵,遂自夸“打遍揚州無敵手”。揚州隱士倉耳子在鎮江與馬比較牽拉河中十萬斤貨船,意在懲戒之,“期其韜晦自重”。馬敗,惶恐渡江而遁,回到上海,“將前事盡忘,蔑視天下如昔”。后與土棍白癩痢結仇,并多次打敗對方,結果被白糾合斧頭黨砍殺于一洞天。馬的結局,“應了‘驕者必敗之語”。

馬素貞,少時因受兄馬永貞之欺負而習藝,竟后來居上,技高于兄?!澳橙?,兄妹二人,同坐于后院棗樹上摘食,風吹樹搖,呼呼有聲,素貞則分毫未動,而永貞則心氣暴躁,由此可見永貞之浮矣。此即因氣粗性暴,招怨抅死之焦點?!庇镭懺诩冶憬洺]^技傷人,因素貞勇猛且知禮讓,鄉人既不忍也不敢報復永貞。永貞要行走江湖,素貞立樁于門檻上任其兄牽挽,能勝則任其走。其兄牽挽不動,竟乘夜遁走。素貞曰:“殆矣,吾兄之劣性,此次出游,焉有好收場者也?”后永貞果然死于非命。素貞毅然攜家傳匕首赴上海,手刃仇人白癩痢,為兄報了仇。

復仇后的俠女馬素貞,并沒有留戀大上海的繁華,毅然返回家中。有老武術家曾在山東道上見到過騎著小毛驢的暮年馬素貞。

金恩忠先生嘆道:“作者年幼,未能瞻仰女英雄之廬山真面,惜哉!俗語云:‘一娘生九種,種種各別。永貞如有素貞之見識及涵養,則成功矣。何至于如此收場?噫,國術界之師友,切勿再蹈此轍,幸甚焉?!?/p>

性格決定命運。誠哉斯言!

八、國術家的愛國思想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滿清覆亡。然而不久中國便陷入了長期軍閥割據紛爭的狀態,帝國主義列強欺凌中國的現狀并未根本改變,因此孫祿堂先生等提出了習武強種強國的思想。而許多武術家也致力踐行這一思想。

(一)孫祿堂先生在奉天任職時,曾擊走俄國大力士,降服惡道士,“其事跡均為武術家所稱道者”。孫祿堂先生習武強種強國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等武學著作中。

(二)郝恩光赴日教授留學生,日皇族某人,欲求技,郝不許,“以我國數千年之國粹,不忍輕事流入異邦也”。

(三)霍元甲在上海設擂一月并登宣言,“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某即病夫國中一病夫也,愿世界健者來較,有以一拳一足加我身者,奉金表金牌各一面,以為勝者紀念云云?!庇袞|海趙某要求較技,霍曰:“我本為國人雪恥爭榮,在理子宜助我,胡與我爭強弱耶?”

友人勸霍曰:“今吾國人方病孱弱,愿君盡所長以廣傳授,使病夫咸成壯士,君之職也?!被粼住奥劧笪?,遂集資設精武體育會于滬上”。

(四)吳志清先生“民國”八年(1919年)在上海創中華武術會時,四川技擊家某欲較技,吳曉以大義:“吾輩治技者,于國弱民貧之際,咸應各盡提倡國粹、發揚民族精神之責任,何故彼此傾軋,妄事較技?況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大可不必?!?/p>

(五)李景林將軍“深慨國民體育之不振,與張之江將軍,捐資籌設中央國術館,以發揚國粹。將軍宗旨,意在武術公開,不立門戶,不分派別,除私見,融和意氣,俾共同研習,互相討論,以強身強種強國為念?!?/p>

(六)跤術名家徐俊卿在沈陽時,憤恨日人欺凌,曾赴南滿站柔道會與日人較技,將日人一一擊敗。日人擬延之東渡,徐拒之。

(七)奉天孫興武,師承李存義先生。其同鄉張作霖作獸醫,與胡匪有勾結。但張信任孫,誘其入伙,孫曰:“士生斯世,當以邦國為念,不見乎臨夷日本眈眈虎視于邊側,國勢日形逼仄,大丈夫不思此時請纓殺敵,而反目自擾,魚肉鄉民,國亡無日矣。及至身殞命絕,徒遺父母清白之羞,何益哉?”后張作霖果于新民府就撫于趙爾巽。孫以民族大義造就了大帥張作霖,也成就了自己。他在軍中,多次剿匪,因功累升至師長。

可見,當時的很多國術家都是有著盡忠報國的情懷的,他們是真正的“武之大者”!

結語——清末民初中國武林狀況概述

綜上所述,透過《國術名人錄》,可以看出清末民初的中國武林存在以下特征:

(一)從地域上講,北方武風盛于南方,東部盛于西部,內地盛于邊遠。

(二)從拳種上講,形意、八卦、太極、少林形成四大名拳,其它拳種也百花齊放。少林派實以“絕技”與器械見長,內家三拳則以拳藝精湛著稱。

(三)以器械而論,刀劍槍棍兩短兩長是主流,戟、锏、禪杖、硬鞭、軟鞭、方便鏟、鏈子錘等軟硬兵器乃至狀元筆、飛刀、梅花針、彈弓等暗器皆有擅者。甚至有幾人可以揮布成鞭。除暗器類和劍、搭布外,絕大部分兵器都有相當分量。

(四)從所擅絕技看,習軟硬功絕技者基本上都屬于“外家”,習輕功者多為女子。內家拳則形意八卦以五行、八式為“絕技”。

(五)自古以來的拳術功夫都是用來防身和御侮的,不是用來比賽和表演的。今日的武術則幾乎恰恰相反。

(六)國術名家其實可歸為兩大派:一派是“道家”——出世,他們包括武之清者、道者與隱者;一派是“儒家”——入世,他們包括武之正者、任者和大者。當然,武之賊者不在兩派之內。

(七)對于入世的國術家來說,行俠仗義、比武較技等都是常有的事。但不同的性格、閱歷、人生態度,會使比武失敗的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有的成師友;有的愈挫愈奮;有的變成謙謙君子;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因失敗羞憤而死;還有的因失敗而結仇,最終枉送性命。因比武失敗而與人結仇者,也屬于“武之賊者”。

(八)狂妄自大、好勇斗狠是武人之大忌,有此“病”者往往沒有好結果。如馬維祺、馬永貞然。

(九)李景林、孫祿堂、吳志清、徐俊卿、霍元甲、郝恩光、孫興武等國術家,胸懷民族大義,是真正的“武之大者”!

(作者單位:夏邑縣武術協會;李子蔚,三門峽市武術協會。)

猜你喜歡
武術家國術
民國時期國術教育的推行與困境
民國時期武術家群體的“國術觀”
——以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匯刊為中心
《時報》與民國國術傳播研究
別開天地 另創乾坤——清代長壽武術家董海川的傳奇故事
家有貓咪“武術家”
國術考試的具體制度
大眾視野中的1929年浙江國術游藝大會
——以《申報》和《益世報》相關報道為例
競技武術套路國際化發展歷程、問題及對策
南京國民政府國術推行工作述略
武術家松動了我的骨頭,藝術家擰緊了我的眉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