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家長陪讀:策略選擇與生成邏輯

2024-03-26 07:13梁偉
關鍵詞:買房家庭農民

梁偉

(北京工業大學 文法學部/北京社會管理研究基地,北京 100124)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全國各地農村調研,經??吹睫r村家長陪讀的現象,并且陪讀主體、陪讀地域和陪讀方式等存在較大差異。在20 世紀90 年代,陪讀就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引發關注[1]。21 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撤點并?!闭叩某掷m推進,鄉村學校師生不斷流失,鄉村教育開始走向衰敗,村莊無法繼續為農村學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育環境,城鄉之間固有的教育差距被不斷拉大。與此同時,農民家庭內部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突出表現為農民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在上述背景下,進城陪讀越發成為農民家庭的教育選擇。

農村家長陪讀的普遍性和差異性,促使我們思考其背后的邏輯。學界對陪讀現象的研究大致有三個視角:其一是結構—制度視角,主要從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的角度解釋陪讀現象。王文龍通過對陪讀現象歷史進程的梳理,發現中國陪讀的變化是教育資源分配進一步失衡,社會發展機會閉鎖,體制內外待遇差距不斷擴大的必然結果[2]。此外,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引發了新的不公平[3],產生了一系列消極的社會后果[4]。其二是個體視角,主要從陪讀主體的角度理解陪讀及其對陪讀主體的影響。陪讀是一種家庭理性行為,母親的比較優勢和利他主義使其成為陪讀的主體[5]。陪讀也是年輕女性進城追求城市生活方式和隱性閑暇的表達,并被村莊主流文化所強化[6]。女性陪讀以家庭性別勞動分工重組為前提,這形塑了女性的勞動固化和人身依附,并在某種程度上使婦女污名化[7]。其三是家庭視角,主要是從家庭角度考察陪讀與家庭的關系,討論較為充分的是陪讀與城鎮化的關系。陳鋒和梁偉從生命歷程的角度對農村家長的陪讀經歷進行研究[8],發現陪讀是家庭教育城鎮化的過程,其他學者也發現陪讀在家庭的教育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9-11]。此外,陪讀的出現改變了家庭的生計模式[12],在一些地方還衍生出陪讀勞動力市場[13],陪讀作為一項教育投資也是家庭的被動選擇,為家庭的資源傳遞創造了新的渠道[14]。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家庭資源條件比較陪讀的階層差異和階層內差異[15],關注農民家庭的教育策略和陪讀的家庭策略[16]。

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多元的研究視角豐富了人們關于陪讀的理解,但是既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結構視角將關注點集中于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從外因的角度解釋陪讀現象,未對陪讀家庭給予充分關注,忽視了家庭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個體視角則受到性別主義視角的影響,脫離了對陪讀現象本身的理解。家庭視角的研究雖然從家庭出發理解陪讀現象,但是更多地將家庭作為連接陪讀和其他要素的中介,借以理解陪讀和家庭諸要素的關系,并未將家庭作為實體進行研究,也未對教育如何成為家庭的核心考量進行解釋,無法揭示陪讀現象的內在生成邏輯。作為結構與個體的中間地帶,農民家庭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而將進城陪讀作為重要的家庭教育選擇?陪讀為何又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陪讀現象的產生及其差異性與家庭的復雜性密切相關,而家庭又根植于社會,受到宏觀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陪讀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現象,更是一個家庭社會現象。因此,本文從家庭轉型的角度切入,將陪讀視為家庭行為并置于家庭場域和社會情景中考察,從家庭內部揭示陪讀的產生機制,并從家庭角度解釋陪讀差異性之根源。將陪讀置于家庭中考察意味著在家庭內部考察家庭的發展邏輯,以此理解家長陪讀的行為邏輯。

本文的經驗材料來自于近一年時間在全國多個農村開展的駐村調研。過去一年,筆者先后在甘肅慶陽、河南信陽、河南三門峽、浙江衢州、湖北十堰和黃岡農村進行調研,調研地涵蓋了西北農村、北方農村、中部農村和南方農村,這有助于整體性地理解陪讀現象的產生及其發展。每次駐村調研的時間大約為20 天,筆者在重點關注陪讀現象的同時,也關注了村莊治理、村莊社會和農民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寶貴的調研經歷為筆者理解陪讀現象,從家庭內部揭示陪讀現象的生成邏輯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基礎。

二、農村家長的陪讀策略

陪讀不僅僅是家庭的教育選擇,更涉及家庭內部的資源調配,與農民家庭的生計方式、城鎮化路徑以及階層流動等內容高度相關。在這個意義上,陪讀也是農民家庭的發展行為,因而農民家庭必須處理好家庭資源的配置方式。從實地調研情況看,農民家庭往往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開展陪讀,由于農民家庭的資源基礎不同,陪讀策略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農民家庭的資源基礎主要指經濟條件在村莊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據此大致可以將農民家庭劃分為富裕家庭、中間家庭和貧弱家庭。富裕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好,具備舉家進城生活的能力,這類家庭往往不存在陪讀現象。對于貧弱家庭來說,陪讀意味著更高的教育支出和更大的家庭壓力,遠遠超過了家庭負擔的限度,因此這類家庭大多選擇讓孩子在本地讀書。中間家庭在村莊中占據大多數,他們不具備舉家進城生活的能力,但有能力且有動力將子女送到城市上學,期望通過教育資源的投入換取子女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和家庭的發展機會。中間家庭同樣是城鎮化的重要主體,也希望通過資源積累和教育投入進入城市生活,但是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中間家庭往往以家庭資源情況為基礎確定適宜的陪讀策略,主要體現為家庭對于經濟資源和勞動力的再配置,這種再配置契合于家庭發展能力。家庭對經濟資源和勞動力的配置表現為四種陪讀形式,即親代買房陪讀、隔代買房陪讀、親代租房陪讀和隔代租房陪讀。在上述四種陪讀形式中,農民家庭的資源積累能力具有由高到低的特點。

(一)親代買房陪讀

親代買房陪讀,即父母在鄉鎮或者縣里買房子,母親專門帶孩子讀書。這類家庭是中間家庭中經濟狀況最好且教育投入意愿最強的家庭,他們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從而在城市中買房,同時也更加愿意為子女投入精力,因此選在城市中買房,既為子女獲取更好的教育條件,也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支持。親代買房陪讀反映的是家庭對于教育目標和城市化目標的傾斜。不管是在縣城還是在鄉鎮,買房的成本遠遠高于租房的成本。親代買房陪讀的考慮有:第一,租房不劃算。租房的成本較高且無法回流,而且現在年輕人結婚基本都要買房,既然遲早都要買房,不如在陪讀時就買房,還能節省不少房租;第二,母親買房陪讀能夠更好地實現子女的教育目標。母親對子女的撫育照養更加仔細,而爺爺奶奶只能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無法承擔子女的教養責任。而且,買房陪讀能夠避免子女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陪讀家庭在生活上也較為自主,不需要經受反復搬家的困擾。

親代買房陪讀,意味著家庭將至少一個完整勞動力配置到子女教育目標的實現上,同時通過買房陪讀的方式為子女教育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當然,買房陪讀也是家庭兼顧子女教育和城市化目標的體現。大多數農民家庭的發展能力有限,難以在家庭資源積累的同時兼顧子女教育目標和城市化目標,因此親代買房陪讀的現象只是少數。一般情況下,親代買房陪讀的家庭大多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發展能力足以支撐其實現城市化目標和子女教育目標。這類家庭之所以愿意實行親代買房陪讀的策略,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徹底實現家庭的階層躍升。

金晨今年34 歲,湖北黃岡人。她的收入還算不錯,每年大概有十多萬的收入。金晨有兩個孩子,都在縣城學校讀書,自己負責陪讀,金晨在把孩子送到縣城后的第二年就買了房。她說:“租房支出是白給人家的,花了就沒有了。每年租房子都要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花在房租上的錢也接近購買套房子的首付了?!苯鸪吭诤⒆拥慕逃贤度肓舜罅抠Y源,因為她覺得自己和老公雖然賺了不少錢,但是仍然是辛苦過日子的農民,只有通過考大學才能成為城里人。

(二)隔代買房陪讀

隔代買房陪讀,即家庭在城鎮買房,祖輩專門帶著孩子讀書。對于一些經濟能力尚可且家庭發展動力較強的中間家庭來說,家庭資源配置必須能夠兼顧家庭教育目標和城市化目標的實現,因此他們需要在教育與家庭資源積累方面進行平衡。大多數情況下,這類家庭仍然要為家庭發展集聚資源,因而這類家庭必須保證家庭勞動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其主要方式就是隔代買房陪讀。買房陪讀意味著家庭具有較強的經濟能力,能夠負擔買房陪讀的成本。與此同時,家庭還需要最大化地實現資源積累目標。在老人還有能力和精力的時候,讓他們帶著孩子陪讀,能夠滿足子女教育目標的實現,也能最大化地配置家庭勞動力,減少家庭資源的耗散。隔代買房陪讀體現了家庭對于資源積累和教育目標的調和。

陪讀家長杜曉星為了讓女兒能在市里接受更好的教育,通過貸款和借款的方式在市區購買學區房,并讓母親負責陪讀。他說:“現在市里的房子越來越貴,現在買還能買得起,以后就算賺了更多的錢也不一定買得起了,先得讓女兒有學上?!倍艜孕堑慕逃x擇能夠代表部分農民家庭。這些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主要表現在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從而改變家庭教育目標實現的客觀結構。對于這些家庭而言,他們難以承擔陪讀對勞動力資源的擠壓,抑或不認為親代陪讀是家庭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條件。因此,他們更愿意在城鎮買房并讓父母代為陪讀,從而調和多元化家庭目標對于勞動力的需求。

(三)親代租房陪讀

親代租房陪讀,即母親在外租房子帶著孩子讀書,父親在外務工。這類家庭是中間家庭中經濟狀況相對一般的家庭,他們愿意為子女教育投入資源,但是自身的經濟能力難以支撐其在城市買房陪讀,為此這類家庭需要通過以租房的形式獲取更好的教育條件。親代租房陪讀的地點可以是縣城,也可以是鄉鎮。親代在鄉鎮租房陪讀主要考慮的是:第一,家庭的經濟條件。相對于縣城陪讀的高成本,在鄉鎮陪讀的成本要低很多;第二,照顧家里的老人。一些家庭選擇在鄉鎮陪讀,是因為家里老人需要照顧,在鄉鎮陪讀隨時都能回去照料。在鄉鎮上陪讀,主要的開支是房租,一年至多也不過兩三千元,除此之外要花錢的地方比較少,蔬菜和取暖物資都可以從家里帶過來。與此同時,陪讀的母親可以在周末回家打理農田,維持基本的農業收入。在縣城租房陪讀的親代家庭,主要的考慮是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同時父母也能在縣城務工。而在縣城陪讀,需要負擔更高的陪讀成本,房租就要比鄉鎮高不少,少則300~500 元,多則1000 元以上,對于普通農民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河南信陽的李曉蕾屬于親代租房陪讀。最開始,她覺得既然已經出來陪讀,還不如在教育條件更好的縣城陪讀,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李曉蕾進城陪讀已經七年有余,老公從事長途貨運的工作,工資按天結算,收入有一天沒一天的,一個月下來賺四五千塊錢都算不錯的收入。為了補貼家用,她從兩年前開始進超市打工,一個月不到兩千元的工資。在超市上班需要倒班,孩子吃飯不方便,她只能在上班之前把飯做好,孩子回來后自己熱一下。她到縣城租房陪讀這些年,主要的花費是房租和生活費,每年下來都要好幾萬。她說:“鄉鎮陪讀肯定花費少一點,但是孩子上學鄉鎮肯定不如城里,咱買不起房就不買,租房不也一樣嘛,只要孩子能上好學,就值了?!?/p>

(四)隔代租房陪讀

隔代租房陪讀,即祖輩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伴孩子上學。隔代租房陪讀的家庭是中間家庭中經濟條件最差的家庭,這類家庭進城買房的動力較弱,但是具有較強的教育投入動力。不過,這類家庭的教育投入行為受到家庭經濟能力極大約束,因而只能在強資源約束條件下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選擇隔代租房陪讀的家庭,一般會選擇鄉鎮作為陪讀地點,如果家庭的教育預期較強,老人的身體也不錯,也會選擇進入縣城陪讀。隔代租房陪讀的主要成因是:在農村教育無法滿足學生的教育目標的實現,而家庭的經濟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家庭無力承擔買房陪讀的成本,更無法負擔勞動力配置在教育目標上的經濟代價。農村家庭只能將陪讀的任務上移,讓祖輩帶著孩子外出讀書,年輕父母在外務工進行資源積累,補給租房陪讀。

隔代租房陪讀的好處是,能夠以更少的教育投入成本完成家庭教育目標,同時優化了家庭勞動力配置。在隔代租房陪讀的情形下,年輕勞動力可以繼續外出務工,老年勞動力如果距離住所較近且身體很好,在租房陪讀的同時也能兼顧農業生產,避免家庭勞動力資源因家庭教育目標而損耗。雖然隔代陪讀能夠保證子女的教育目標,但由于爺爺奶奶文化知識水平受限,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相對陳舊,致使學生的家庭教育難以匹配學校教育的需求。

陪讀奶奶李曉玲屬于此類。李曉玲平時在鄉鎮陪孩子讀書,因為鄉鎮距離農村老家較近,回家打理農活比較方便,生活成本也比較低,家里的負擔輕一些。而且從生活適應的角度來看,縣城租房陪讀對李奶奶的挑戰較大,老人既不熟悉城市生活,也不適應城市生活習慣和環境。在鄉鎮陪讀“自由一些”,她容易適應。然而李曉玲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如何管教孫代,因此她覺得:“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經常拿他們無可奈何,回家后書包一放就跑了?!?/p>

由上可知,家庭選擇買房陪讀還是租房陪讀,主要取決于家庭的經濟能力。如果家庭經濟收入較高,農民家庭一般會選擇兼顧家庭教育目標和城市化目標。如果家庭經濟收入難以兼顧家庭教育目標和城市化目標,一般會選擇租房陪讀。家庭選擇隔代陪讀還是親代陪讀,一方面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結構和家庭生命周期的影響。在聯合家庭中,如果祖輩的身體較好且父母需要最大化勞動力配置以獲得經濟資源,家庭往往選擇隔代陪讀。如果祖輩的身體不好而無力承擔陪讀的責任,抑或親代有能力或愿意承擔勞動力損耗的后果,家庭往往選擇親代陪讀。在核心家庭中由于祖輩的缺失,陪讀的主體只能是親代??偠灾?,農民家庭的陪讀策略受到家庭生計模式、家庭結構和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家庭需要綜合考慮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所處發展階段和家庭勞動力配置情況,從而確定陪讀的具體策略。

三、農村家長陪讀的動力生成

在農村地區調研時,強烈地感受到農民家庭越來越重視子女教育,家庭教育目標越來越成為家庭目標的核心內容之一,并指引著農民家庭的發展實踐和行為選擇。農民家庭為何如此重視子女教育?換言之,農民家庭是如何習得教育目標的?對于上述問題,應當放置在社會變遷和家庭轉型的背景之下考察。

(一)家庭轉型與家庭目標轉換

農民家庭的發展涉及家庭再生產和階層流動[17],二者分別對應家庭再生產目標、家庭發展與向上流動兩個維度的目標[18],前者指的是幫助子代成婚以完成家庭綿延,后者指的是幫助子代實現階層流動和提升家庭的社會位置。換言之,家庭再生產目標重點在于家庭的維持,家庭發展與向上流動目標重點在于實現家庭的社會階層地位躍升。在這個意義上,上述兩種目標也可以看作是維持型目標和發展型目標的二元區分。家庭目標的多元性體現了家庭發展的復雜性,不同家庭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性,家庭目標也因社會變遷和家庭變化而動態地調整。

在傳統社會,家庭的核心目標是維持家庭,其重點在于完成家庭再生產的任務,主要是生兒育女、結婚成家、養老送終等。在城鎮化、工業化等現代性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發生了較為劇烈的社會轉型。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或細胞,家庭無法獨立于社會變遷之外[19],家庭轉型也隨之發生。家庭轉型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和家庭關系的變化,還包括家庭發展模式的轉型。李永萍將家庭轉型的核心要義概括為家庭再生產模式的轉變,即由簡單家庭再生產向擴大化家庭再生產轉變[20]。在簡單家庭再生產模式下,家庭再生產的場域是村莊社會,農民家庭的目標是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和養老送終等,家庭的資源配置皆以此為基礎。在擴大家庭再生產模式下,家庭的再生產場域向城市轉移,在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和養老送終等目標之外,家庭目標具有了發展主義導向,以進城買房為手段的向上流動成為新的家庭目標。這意味著,在家庭轉型的背景下,農民不僅要通過傳宗接代完成家庭繼替等再生產的目標,還需要完成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目標。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家庭發展與向上流動目標的實現手段是城市化。農民家庭的發展目標與傳宗接代的人生任務相互嵌入,家庭成為農民資源整合和積累的主要載體,并服務于向上社會流動的目標[21]。

發展型目標已經成為當前時期農民家庭目標的核心關注點,問題在于農民家庭實現上述目標并非易事。農民家計模式的特點是“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22],其隱含著較高的家庭發展風險和較低的家庭發展能力。在半耕層面,由于農業投入和收益的反差較大,農民種地基本不賺錢[23],農業僅承擔保障性和兜底性的功能,并降低農民的生活成本。在半工層面,農民外出務工主要從事低端工種,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工作不穩定且收入不高,很容易被市場淘汰[17]。在家庭轉型的背景下,農民家庭很難同時應對多元化家庭發展目標對于資源的索求,尤其是難以應對以城市化為核心的家庭發展與向上流動目標。正如前文中的李曉蕾夫婦,孩子現在上了高中,正是花錢的時候,不巧的是家里老人最近經常生病,給老人看病也要花不少錢。因此這兩年李曉蕾夫妻基本沒有攢到什么錢。想想以后還要給兒子娶媳婦甚至買樓房,李曉蕾說:“沒辦法,好好打工多賺點錢,不然怎么辦?都得自己扛?!崩顣岳倜鎸Φ膲毫χ饕校鹤哟逃度氲膲毫?、進城買房的壓力、子女結婚和老人贍養的壓力。買房體現了李曉蕾家對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追求,子女結婚和老人贍養則是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秩序的基礎。

李曉蕾夫婦的說法反映了廣大陪讀家長實現家庭發展的迫切心態,但是在家庭發展能力有限、家庭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家庭的發展目標成為農民家庭的重大考驗。通過教育實現家庭發展,越來越成為農民家庭的發展選擇。正如李曉蕾所說:“我們兩口子沒什么本事,在外面打工也賺不了多少錢?,F在就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條件,讓他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以后日子就好過了?!笨梢钥吹?,教育不僅承載了農村家長對于讀書考大學的期待,更承載了農村家庭的發展希望。正是在家庭轉型的意義上,教育才具有了更多發展性和功能性面向。

(二)家庭教育目標的習得

農民家庭將子代教育作為家庭發展的重要依托,根源于農民家庭已經在生活實踐中習得了家庭教育目標,也充分認識到了實現家庭教育目標的重要性?;谏鲜鲎兓?,重視子女教育成為農村家長的共識。農民家庭教育目標的習得,深刻反映了農村家長心態層面的變化。

家庭教育目標的習得,首先來自于農村家長對子女未來職業的預期以及對教育與職業內在關聯的認知。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24]。隨著社會轉型,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外出務工人口。受人力資本因素的制約,農民工經濟狀況和社會待遇相對較低。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工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這種境遇,農民越發認識到勤勞程度和教育對個人成功的影響[25],也認識到需要更高的文化水平以適應就業需要,因而他們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民普遍認為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子女才有可能跳出農門,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農村家長的學歷普遍不高,他們在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后受到文化程度的約束,很難找到較為體面的工作,只能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行業尋找就業機會,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服務行業意味著較高的勞動力投入和較低的工資回報。與之相反,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勞動力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梢哉f,長期的務工經歷使得家長更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一位農民的話形象地表達了農民對教育的認識:“上學當然有用了,都是賺3 千塊錢,沒上過學要風吹日曬在外面干活,大學出來的坐在辦公室?!?/p>

陪讀家長金晨認為,鄉鎮的教育條件不好,縣里教的好一些,她覺得為子女的教育花錢很值當。她經常和自己的孩子說:“爸爸媽媽花這么多錢供你們,只希望你們好好學習,以后考個好大學,出來好找工作,不用像爸爸媽媽這樣賺辛苦錢?!苯鸪康恼f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年輕父母以及有過務工經歷的農民認為,需要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而考一個好大學,以此提高子代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從事更加輕松、體面的工作。

可以看到,農村家長對于下一代的職業發展具有明確的預期,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像自己一樣成為體力勞動者,而是城市中的白領和金領。農民家庭將教育視為改變家庭發展的重要手段,“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農民的教育觀念已經被市場經濟重塑,教育之于家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育目標逐漸成為家庭的核心目標之一。

教育目標的習得,還來源于家庭轉型下的家庭發展壓力。在擴大家庭再生產模式下,農民家庭的再生產成本明顯增加[26]。一方面,由于婚姻市場的開放和性別失衡,農村適齡男青年的結婚難度增加,農民家庭需要付出更多的經濟資源(比如彩禮、買房)才能娶到媳婦。另一方面,隨著農民進城務工時間的增加,農民家庭將進城買房和城市融入作為家庭發展的目標,他們產生了更強烈的向上流動意愿。結婚抑或進城,都意味著農民家庭需要打破傳統的家庭再生產模式,通過外出務工積累家庭資源實現擴大家庭再生產,為農民家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面對巨大的家庭發展壓力,農民家庭更加寄希望于子代的教育,通過對子代教育的資源投入,獲取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陪讀家長梁小利今年42 歲,甘肅慶陽人。梁小利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上高中,一個在上初中。梁小利夫妻很早就到縣城打工,孩子也帶在身邊。在縣城打工多年,梁小利一家都渴望在縣城買房,但是家里的經濟條件不支持。眼看著兒子越來越大,再過幾年就要娶媳婦,梁小利的壓力更大了。因為梁小利所在的縣,彩禮水平已經漲到了十幾萬,還要求買樓房。在縣城打工多年,梁小利夫妻并沒有攢下多少錢,靠自己在縣城買房、給兒子結婚負擔太重。因此梁小利就希望兒子爭氣一些,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以后找個賺錢的工作,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梁小利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家庭面臨的巨大發展壓力。一方面,梁小利們渴望通過城鎮化的路徑實現向上的階層流動,然而,城鎮化的發展路徑需要家庭投入大量的勞動力,持續性地積累資源。對于大多數發展能力有限的家庭,通過城鎮化的路徑實現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目標較為困難。另一方面,梁小利們還面臨著子代結婚成本越來越高的現實,家庭再生產目標的實現遭遇困境。在家庭發展壓力之下,農民家庭寄希望于教育,通過對子代的教育資源投入獲取家庭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和發展機會。在農村家長看來,相對于城鎮化的路徑,以教育資源投入的路徑獲得家庭發展機會更為容易,且對家庭資源的要求更低。換言之,農民的發展壓力倒逼著家庭通過教育投資獲得階層流動的機會,農民家庭為了防范風險、提高家庭發展能力,將家庭資源投入到子代教育。家庭教育目標既是家庭生活的要求又服務于家庭的發展,為實現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大大提升。

四、教育變遷與農村家長陪讀的結構性壓力

家庭轉型的發生,為家庭發展目標的實現增加了難度和更多的不確定性,家庭教育目標成為家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從而為農民家庭注入了教育投入的動力。此外,由于村莊社會的變遷和鄉村教育的衰敗,教育目標實現的客觀結構成為農民家庭發展的限制因素,家庭通過在地教育投入獲取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機會變得不可能。在教育投入動力生成與教育結構擠壓的背景下,農村家長陪讀大量產生。

(一)教育實踐的空間性約束

新中國成立至2000 年以前,農村教育體制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學校布局最終形成了“村村辦學、全面覆蓋”的格局[27],為農村學生在村接受教育提供了條件。在這一時期,農村人口基本在村生產生活,人口流動規模較小且以“離土不離鄉”為特征[28]?!按宕遛k學、全面覆蓋”的學校布局與農民在村生產生活,實現了農民家庭生產場域和子女教育場域的高度重合,農村家長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可以兼顧子女教育。這種情況在2000 年后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社會急劇變革,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大潮,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外流動進入城市尋找經濟機會,并逐漸形成了全國性勞動力市場[29]。

打工經濟下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年幼的子女由爺爺奶奶照看并在村上學。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孫子,家庭的生產空間和教育場域仍然可以重合,這可以最大化家庭的勞動力配置,促進家庭資源的積累。然而。隨著農村人口流動和在村學生的減少,國家開始實施撤點并校政策,大量的農村學校被撤并,農村學生上學變得不方便。父代和祖代的生產生活場域與子代的教育場域出現錯位,子代教育目標的實現出現了較大困難。陪讀家長杜曉星原本在村務農,但村里的學校只有幾個孩子了,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被撤并。杜曉星思考再三,決定把孩子帶到縣里讀書?!捌鋵嵨也⒉辉敢怆x開農村進城,進城了我吃什么?在村子里,我種著地,收入不多,但不愁吃不愁穿。進了城以后,地沒法種,錢從哪里來?可是我不帶著孩子出去念書,孩子就沒學上了,這輩子就毀了!我還能怎么辦?就算砸鍋賣鐵,孩子的書還是要念的?!?/p>

杜曉星的話道出了農村學生家長的辛酸和無奈。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讓很多農村學生陷入了無學可上的境地,這些學生不得不進入城鎮學校讀書。城鎮學校的教育水平較高,有利于農村學生的發展,但是城鎮就學的成本遠高于農村,一些低年級的學生還需要專人照顧,這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農村家庭將子女教育作為家庭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村莊內的教育環境無法使其通過教育實現家庭再生產能力的提升。為了實現子女的教育目標,進城陪讀成為農村家庭主要的選擇,并且以降低家庭生產能力、損耗家庭資源為代價。如果爺爺奶奶身體不錯,有能力帶著孩子讀書,也能減少家庭勞動力資源的消耗。否則,家庭必須專門配置一個勞動力實現子代教育的目標,家庭積累能力隨之下降。

(二)城鄉教育差異與教育機會競爭

雷望紅認為農村家庭為獲得優質教育機會展開了激烈的教育競爭,家庭被深度卷入教育競爭壓力之中[17],該觀點具有一定啟發性。由于城鄉教育差距的存在和私立學校對鄉村學校的沖擊,大量的農村學生和優質師資進入縣城學校,農村學校的生源質量和師資力量都在下降。在校的學生總體質量較差,無法形成較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動力,學生學習的獲得感不強。與此同時,學生的家庭教育也由于打工經濟造成的教養分離而缺位,更加強化了鄉村教育的不利境地,鄉村教育逐漸成為城鄉教育的低洼地帶。當農村教育成為洼地時,子代教育目標的實現就成為了一個重大問題。農民家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只能向上流動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城鎮學校的開放性為農民家庭競爭教育資源提供了條件,農村家庭旋即卷入教育資源的競爭之中。

農村家長能夠進入城鎮陪讀,主要得益于城鎮教育環境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伴隨著打工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地方性市場的開放,農村教育也由地方性教育市場擴展到區域性教育市場。打工經濟不僅讓農村家長的視野變得開闊,更加重視子女教育,也看到了更加多元的教育選擇。更為重要的是,打工經濟為農村家長提供了更豐裕的資源,可以讓他們的子女到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學生和家長們不再滿足于本地教育市場,而是向更廣闊的區域性教育市場轉移,他們希望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獲得更大的升學機會和長遠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對更廣闊教育市場的教育資源的追求,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平衡和教育競爭模式,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著眼于進入廣闊的教育市場中參與競爭。那些沒有進入區域性教育市場的農村家庭,也被這場曠日持久的教育資源競爭所裹挾,進而被動地卷入其中。與鄉村學校相比,城鎮學校具有比較優勢。一方面,城鎮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學條件都要好于農村,對農村學生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城鎮的教育市場化程度更高,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可以發揮重要的教育輔助作用。

鄉村教育環境的巨大變遷,使得鄉村無法為農村家庭的教育目標實現提供合適的場所,農村學生不得不進入城鎮讀書,家庭的教育資源投入隨之增加,家庭目標之間出現了資源競爭,大量的即時性教育投入和教育回報的滯后性之間形成了張力。然而,農民家庭在不同目標之間重新安排和選擇結果是進城陪讀。這是因為,在子代教育目標實現成為家庭核心目標的情況下,教育目標的實現無疑成為農村家庭的優先選項。在家庭轉型和農村教育環境變遷的雙重壓力下,農村家庭形成了較大的家庭發展壓力,這一壓力反過來影響了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投資,陪讀作為農村家長實現家庭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成為家庭發展壓力下的合理行為選擇。家庭的陪讀選擇,也是家庭的發展路徑之選擇。也就是說,陪讀不僅僅是家庭的教育選擇,更是家庭的發展行為。

學生家長不僅將陪讀看作實現子女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更看作重要的競爭手段。這種競爭主要有兩個維度:其一,教育競爭的維度。鄉村學校出現了明顯的底層輸入的困境,“成績好的要么去了鎮里讀書,要么就去縣城、外地上學,好教師也去了縣里”,這是我們在調研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一些子女成績較好,家長重視子女教育,且經濟條件不錯的農民家庭,傾向于把子女送到城鎮上學。因此,農村家長通過到鄉鎮或者縣里陪讀,本身就是教育競爭的重要表現。換言之,只有通過陪讀農村家庭才有資格參與教育競爭。其二,村莊競爭的維度。一些村莊存在社會競爭,比如彩禮、人情的攀比,同樣地教育也成為社會競爭的一個標的物。通過進城租房或者買房陪讀,家庭能夠獲得村莊中的優勢地位。

陪讀家長張阿強今年42 歲,父母年紀比較大且常年有病,需要人照顧。雖然張阿強負擔比較重,但還是選擇了陪讀?!按謇飳W校條件不好,就那么幾個學生,能學什么,送到鄉里學生多一些,教的也好一點,縣里學校條件更好?,F在很多學生的家長專門陪讀,大家都出去陪讀了,你不出去孩子怎么能跟人家爭得過,在縣里還有輔導班可以上,你在村里又上不了輔導班,比不過?!泵鎸逃h境變遷和結構性壓力時,很多農村家庭像張阿強一樣并沒有外出陪讀和參與教育競爭的充足動力。一些具備進城讀書條件的家庭參與到教育資源競爭,形成了對在村家庭的結構性壓力,在村家庭如果不進城陪讀,會被村里人說閑話。出于競爭和比較的心理,以張阿強為代表的農民參與到進城陪讀的大潮之中。

綜上所述,農村家長陪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迫于無奈的選擇。一方面,農村教育的衰落使得教育與農民家長的發展秩序被改變,他們的子女無法通過就地接受教育的方式改變命運,更多的機會留給了城市中讀書的孩子。農民家庭雖然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但也愿意為了子女教育進而是家庭發展投入資源和精力。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城鄉配置差異引發的教育競爭,更多的是富裕家庭對中間家庭的裹挾。富裕家庭可以舉家進城生活從而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中間家庭感知到了巨大的壓力,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參與競爭,貧弱家庭則因為巨大的能力鴻溝而逃離出來。隨著鄉村教育急劇衰落、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大量的農村家庭通過送子女進城的方式完成子女教育目標。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將農村家長陪讀置于家庭視域下理解,將家庭作為勾連“社會結構—陪讀現象”的中間地帶,考察嵌入社會結構的家庭如何將社會結構壓力轉化為差異化的陪讀行為。在家庭轉型與教育環境背景下,作為能動主體的家庭進城陪讀行為,是家庭在發展壓力之下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家庭提高其發展能力的重要方式。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使得父母愿意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投入資源和勞動力。在家庭經濟資源或者勞動力資源有限時,子女教育目標的實現會對家庭資源積累產生較大的傷害,影響短期內的家庭發展能力。在家庭經濟資源、勞動力資源較為充足時,家庭能夠很好地調和資源積累和子女教育之間的張力,較為自如地應對家庭的發展困局??梢钥吹?,不同的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策略是不同的,家庭也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家庭策略反映了家庭的主體性、能動性,以及家庭應對多元發展目標時的調整與適應能力。家庭通過家庭策略的運作和調整,做出合理的行為安排[30]。家庭的陪讀策略不僅是家庭成員基于個體本位的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模式,而且服從于家庭再生產的實踐邏輯[21],因而呈現出復雜的面向。

農村家長陪讀,是家庭轉型與教育環境變遷結構性合流的結果。變遷中不斷衰敗的鄉村教育與家庭轉型背景下的家庭發展動能、子代發展優先性意外地會合,推動著陪讀成為一種更加廣泛的社會浪潮。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化更加多元化,經濟轉型、人口變化、社會轉型等給家庭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家庭轉型的宏觀過程必然要通過微觀層面家庭再生產的持續過程來體現和表達[20]?,F代性的進入沖擊了農民家庭的簡單再生產模式,以家庭的向上流動和家庭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復雜再生產成為家庭再生產的主導模式,這極大地提升了家庭再生產的成本和難度。由于教育目標已經成為家庭發展的核心目標,因此子女的教育成為家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被吸納到家庭再生產過程之中。家庭將資源投入到子女教育,成為家庭再生產的合理行為選擇,這就為農村家長的陪讀行為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子女教育的投入既作為家庭復雜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也作為家庭復雜再生產的重要目的。換言之,子女教育目標的實現成為家庭發展的重要環節和重要途徑。子女教育的未來回報和發展可能,恰恰是家庭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

然而,當前的鄉村教育環境無法為農民家庭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在城鄉教育差距拉大和教育競爭激化,以及更高層級的教育市場可及性大大提高的前提下,農村學生及其家庭被卷入城鎮教育體系之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也即陪讀成為家庭的迫切性任務。為了子女教育目標的實現,農民家庭選擇進城陪讀。農民家庭將教育目標及陪讀作為優先選擇,必然要將家庭資源向家庭教育目標集中,農民家庭發生倫理轉向。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家庭需要對有限的家庭資源進行再配置,以避免家庭目標之間的資源沖突消耗家庭發展能力,以此實現家庭發展的最大化效益。家庭內部對于資源沖突的不同處理方式,決定了農村家長的陪讀行為和陪讀方式選擇,從而導致了差異化的家長陪讀樣態。家庭通過策略性調整,合理配置家庭的經濟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既適應了家庭的資源基礎,也能夠保留通過教育投入獲取家庭發展的機會。

不容忽視的是,在大多數農民家庭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不同家庭目標對資源的需求容易引發家庭目標的資源張力。農村學生進入城鎮學校讀書,意味著更多的教育成本投入和更多的家庭資源消耗,這必然分散家庭資源。一旦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目標實現需要依靠對子代的教育資源投資,農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必然大幅增加。在家庭再生產目標的實現受阻、家庭發展目標的實現壓力增加的情況下,農民家庭的教育目標實現卻又要求家庭投入大量的資源,結果是資源基礎相對有限的農村家庭以犧牲其它家庭目標實現的資源為代價,將教育目標作為家庭的優先選擇,滿足子代教育目標的實現,形成對其它家庭目標的資源擠壓。家庭教育目標和其它家庭目標之間的資源張力最終導致了家庭發展張力,即家庭教育目標的實現是服務于家庭發展的,實踐中卻形成了對于家庭發展的資源擠壓。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家庭發展張力并不是教育目標和其它家庭目標之間的固有張力,而是社會轉型、家庭轉型以及鄉村教育變遷背景下,教育目標成為家庭發展核心目標并對家庭資源要求大幅提高的結果。在此情況下,家庭發展張力無法消除,家庭可以通過調整家庭策略緩減家庭發展張力。另一方面,農村家長進城陪讀是家庭發展張力下的理性選擇,子女教育成為家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農民家庭的教育目標實現也服務于家庭再生產目標和家庭發展與向上流動目標,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是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悖論的是,農民家庭的教育目標實現對于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作用是滯后性的、潛在的,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并不能即刻轉變為家庭的發展能力,子代的成才和向上的階層流動,都是在較長期的資源投入后才有可能轉化為家庭的再生產優勢。反而因為短期內持續性的資源投入屬于沉默成本影響了家庭其它目標的實現,造成階段性的家庭發展張力。與此同時,農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回報與子女未來的工作性質和收入水平高度相關,這是一種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投資。從實踐經驗來看,只有少數陪讀家庭的子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在考入大學后獲得了相對體面的工作。對于大多數農民家庭來說,教育資源投入并不能換取相應的教育回報。在集中資源陪讀多年以后,大多數農村家庭的孩子仍然難以獲得體面的工作,更多地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服務業發展,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機會仍然有限。這就是說,陪讀很有可能僅僅是對農民家庭資源的耗散。

猜你喜歡
買房家庭農民
買房,要的就是性價比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家庭“煮”夫
借名買房,房子到底歸誰?
借錢買房,是商業化行為,而不是啃老
孩子,我為什么不幫你買房
戀練有詞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