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2024-03-28 04:34黃曉明鄭文霞柯照明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廬山內力時空

黃曉明 鄭文霞 柯照明

時空視角是地理學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1]。多樣的空間縮放、時間排列及其時空組合,為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創造了無限可能。如果地理課堂是一場宴席,那么時空素材就是食材和佐料,教學方法就是烹飪手法,時空素材的選取和處理關乎課堂質量。

一、教學背景

筆者參加2022 年江西省優秀教學課例現場展示交流活動,授課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年版)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節“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本節概念較多,牽涉時空廣泛,如果采用“原理+舉例”傳統講授,其創意欠缺和過度“牽引”,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的開展。

從全球到地方,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的學科視角,有利于學習者迅速梳理脈絡和搭建知識框架。但古往今來,從來就沒有能勘破萬物的雙眼。人們認識事物,多從身邊開始;人們理解事物,多從身邊延展,“耳聞不如目睹”“見微知著,將今論古”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秉持該思路,具體到本課為“踏山尋石,以石知山”,即從今日廬山的四塊巖石,推知昔日廬山變遷的時間飛躍(圖1);從“知廬山”到“曉天下”的空間拓展(圖2)。

二、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為“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2]。結合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人地協調觀

欣賞關于廬山的美景佳作,感受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拆析中國漢字,體會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2.綜合思維

空間遞進“巖石→廬山→世界”,由孤例抽象出一般原理,并加以推廣;以實驗等形式,推理廬山地貌經歷過的內力作用的過程;

3.區域認知

從廬山嶺谷→廬山→全球,地表尺度縮放,完善地理空間觀念;結合意大利石柱等所處地理位置,推測內力作用的方式。

4.地理實踐力

觀察、觸摸和比較廬山采集的巖石標本,激發學習興趣和獲取感性認識;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互信、積極的學習共同體;在實驗中,體會發現學會的快樂,錘煉求真品質。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內力(特別是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過程。

難點:從全球視角,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學反思

“踏山尋石,以石知山”,本課設計以山、石為先行組織者,把廬山巖石引入課堂,以巖石會說話、實驗等激活課堂,在抽象與具象間架設橋梁,達到“神入”理解境界。將發現學習貫穿始終,本節概念都是通過發現推導得出,而不是直接給出,以地理思想方法為邏輯線索,圍繞“在哪里?”“什么時候發生的?”“它產生了什么作用?”等時空問題展開,對“什么樣子?”“為什么在那里?”“怎樣使它有利于人類和自然?”也有所涉及。

在內容上,突出重點?!耙娚?,也要見人”,主體側重自然,但不乏偉人金句的渲染。對內力三種形式沒有平均用力,“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這一重難點,明線上賦予了更多的教學時間及組織形式。暗線上在變質作用等活動中都進行了滲透,這種暗線處理也有助于學生從聯系的觀點看待地理事物,為后面學習“外力作用”“巖石圈物質循環”埋下了生長點。

參考文獻:

[1] 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4-6

[2] 布魯斯·喬伊斯,瑪莎·韋爾,艾米莉·卡爾霍恩,蘭英,等譯. 教學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 李健敏,張忠啟.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策略與實施方式——以“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為例[J].地理教育,2022(12):72-75.

[4] 楊金國.圖表釋疑“地表形態的塑造”(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5(9):12-13.

通信作者:鄭文霞

猜你喜歡
廬山內力時空
跨越時空的相遇
孩子的生命內力需要家長去激發
鏡中的時空穿梭
逆作法孔口邊梁內力計算
做一次廬山客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孩子的生命內力需要家長去激發
毛澤東登廬山
《李白 廬山謠》
時空之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