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中國傳統美德,創新小學語文思政教育模式

2024-03-29 07:53翟耀軍
關鍵詞:傳統美德雷鋒思政

翟耀軍

(灌南縣三口鎮中心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3500)

小學語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是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重要渠道。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勢在必行,能拓寬語文教學范疇,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向學生滲透中國傳統美德十分必要,傳統美德是思政教育的極佳素材,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刻苦努力、誠實守信、勤勞淳樸、孝順父母,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師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開發多樣化的傳統美德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現學生的多元發展。

一、在識字中滲透思政,賞析文字魅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是一件枯燥的事,不僅要記憶,還要反復抄寫。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也沒有認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只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沒有挖掘漢字中的德育元素,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教師要重視識字教學,對漢字結構做出進一步的研究,一改思政僅限于課文教學的習慣,引領學生的情感走向,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傳統美德教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在識字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比如講解漢字“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國”字的演變,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國”字從古代到今天的變化過程,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利用動畫講解的方式為學生做出介紹,“國”字最外面是一個“囗”,代表著國界的意思,“玉”是高貴之物的意思,說明了這個國家就像一塊玉,值得我們愛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字,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要比抽象的灌輸更有效。

在識字中滲透知足常樂教育。有的學生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知足,教師在漢字教學中可以進行思想啟發,使學生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層樓。比如講解漢字“?!睍r,教師對漢字進行拆解,“?!钡钠允恰办辍?,也就是俗稱的“示字旁”,它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意味,被當作吉祥的象征,而其他的部分可以分成每“一”“口”人都有“田”就是福。然后告訴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積極樂觀,懂得奮斗和感恩,我們的美好生活是父母給的,只有知足才能常樂,幸福才會一直存在。

在識字中滲透尊老愛幼教育。比如講解漢字“孝”時,教師在電腦上設計了形象的圖形,讓學生仿佛看到了一個孩子攙扶老人的場景,為后續的教育做好鋪墊。接下來教師為學生進行漢字的拆解,“孝”字的上半部分是“耂”(老字頭),下半部分是“子”,這就說明了“老”在上,“子”在下,做事時應該先考慮父母長輩,后考慮自己,在無形之中將尊老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

二、在閱讀中滲透思政,鍛煉語言能力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小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文本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思政教育,把傳統美德教育自然地融入閱讀教學中,結合生動、活潑、有趣的文本語言和文本情節,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傳統美德的熏陶,在鍛煉語言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從小畫好精神的底色。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而且每一篇文本中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美德教育元素,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很容易受到文本中人物的熏陶和影響,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增強學生的認知深度。比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第五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以兒童詩的形式,用優美的語言、流暢的音韻描寫了雷鋒叔叔的感人事跡,歌頌了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對雷鋒的故事了解并不是很多,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口頭講述的形式為學生介紹雷鋒的生平事跡,并播放電影《雷鋒》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在聆聽、觀看中體會雷鋒身上的高尚精神,使雷鋒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鮮活起來,樹立學習榜樣,教育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傳承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還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精彩場景向學生滲透傳統美德。比如,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十九課《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分角色地朗讀雨來與鬼子做斗爭的內容,并帶領學生分析其中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體會雨來機智勇敢、堅強不屈的英雄形象,向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傳統美德,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第七課《媽媽睡了》時,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媽媽,講一講自己媽媽睡著的樣子,引導學生體會媽媽的辛苦、感受媽媽的愛,讓學生懂得關心父母、體諒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滲透仁愛孝悌的傳統美德。

三、在寫作中滲透思政,抒發真情實感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真情實感可發,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美德融入寫作中,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積累與傳統美德相關的素材,充實寫作資源庫,并組織學生開展多主題的寫作訓練,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吐真情、表真意。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存在之地,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傳統美德就在學生身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用心發現、用心感悟,不斷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只有這樣學生寫出的作品才會更具體、更有內涵,更能表達真情實感。比如,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兩種方向:一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中自然地流露情感;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心里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直接抒情。教師在寫作前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帶給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回憶事情經過和當時的心情,將寫作思路寫下來,在寫作中體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深化寫作意義。愛祖國、愛家鄉是每個中華兒女必須具有的傳統美德,教師可以利用寫作教學向學生滲透這種美德,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成為綜合型人才。比如,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家鄉的風俗”時,教師提前將寫作主題告知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查閱資料,或者通過詢問長輩的方式獲取與當地風俗有關的信息,明確寫作方向,同時也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在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展示交流環節,讓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各種信息和材料,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更多家鄉民俗,豐富寫作素材,同時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以自己的家鄉為傲,并自覺將這些民俗傳承下去。

四、在作業中滲透思政,夯實語文基礎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遵循控量、提質、增效的原則,重新定位作業功能,構建作業體系,將中國傳統美德融入語文作業中,讓作業回歸教育本質,回歸育人初心。不同的作業類型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師在教學時應統籌兼顧,發揮作業功效,在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資料收集作業。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圓明園的毀滅》時,由于小學生的歷史知識較為匱乏,對當時的歷史并不是很了解,圓明園的毀滅對其內心的觸動并不是很大。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信息收集類的作業,讓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渠道,查找與圓明園相關的各種資料,通過圖片欣賞圓明園曾經的美麗;通過閱讀古人文章,了解古代對圓明園的贊美;借助生動豐富的歷史史料,掌握圓明園被毀滅的原因和過程。這些資料的收集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和對外來侵略者的憤怒,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精忠愛國的傳統美德?!拔囊暂d道”,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突出作業的人文性,可以結合課文教學為學生設計“讀后寫”的作業。比如,學完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不懂就要問》后,可以讓學生書寫讀后感,寫一寫自己從文章中學到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培養學生謙虛好學的美德;也可以布置仿寫作業,比如,學完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第五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后,讓學生仿照原文句式,用自己的語言再描寫幾件發生在雷鋒身上的故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雷鋒精神、學習雷鋒身上的傳統美德,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新時代的小學生多才多藝,教師可以設計動手體驗式作業。比如,學完人教版《村居》《詠柳》《望廬山瀑布》等古詩后,讓學生為古詩配圖,畫出詩中的事物和意境,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深化學生對美的認知,達到美育效果。教師還可以設計分組作業,根據教學內容布置難度適宜的學習任務,并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將學生劃分為多個異質小組,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作業,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幫帶作用,培養學生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傳統美德,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五、在活動中滲透思政,傳承傳統文化

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活動參與中,小學生可以鞏固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獲得更大的進步。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并在活動中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個性、彰顯活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故事情節豐富、充滿童真童趣,但又不失教育意義的文章。教師要利用好這些文章,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讓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創編劇本,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細細揣摩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互相協助,將劇本完美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作品形象和情感。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可以利用泡沫塑料板制作蝴蝶、蜻蜓、狗尾草等道具,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再現記憶中的園子及“我”在園子中干活、玩耍的情景,使學生在表演中理解課文、感受真情,洞悉人生真諦,同時滲透勞動光榮這一傳統文化美德。教師還可以開展講故事的活動。比如,學完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第二十四課《羿射九日》后,教師組織了一場講神話故事的比賽活動,讓學生課后閱讀,自主搜集素材,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內容,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在活動中,學生講述了《夸父追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許多故事,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故事向學生滲透不怕困難、艱苦奮斗、英勇頑強、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觀紅色電影等主題活動,把傳統美德教育內容融入這些活動中,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永遠跟黨走。

猜你喜歡
傳統美德雷鋒思政
身邊的傳統美德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助人為樂的“小雷鋒”
接過雷鋒的“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憑借傳統技法傳承傳統美德——評李保均的長篇小說《花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
《弟子規》與傳統美德研究中心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