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應用研究

2024-03-29 07:53魏治華
關鍵詞:思政教師教學

魏治華

(天水市第二中學,甘肅 天水 74102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強調:地理課程要關注學生發展需求,優化課程結構,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然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對課程思政的關注度不足,沒有開發針對性的教育資源,導致地理課堂的德育功能達不到要求,甚至影響了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此,在新的教育時期,高中地理教師應深度思考地理課程的思政任務,設計多樣化、全方位的地理教學內容,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涵育思想政治素養。

一、精思妙設,挖掘教材思政內容

眾所周知,地理學科涉及資源、環境、人口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知識,是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為了落實思政任務,地理教師要從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帶給學生更多有趣的學習體驗,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思想品質的提升。在教材中有些思政內容是顯性的,有些思政內容是隱性的,需要教師做出全面的總結和歸納,充分展現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高中地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面學習人類活動和人地關系奠定了基礎。教師先帶領學生學習自然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使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有清晰的認知,懂得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環境的整體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使他們懂得愛護環境,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接下來,教材中的活動模塊展示了修建大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教師應把握契機,講述塞罕壩的教學案例,讓學生感嘆人工締造的綠色奇跡,對于植被和環境的了解更加深刻,引導學生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當教師播放塞罕壩生態環境變化的視頻后,學生大開眼界,從“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綠海,刻下的是綠色發展的印記,學生的人地協調意識變得更加強烈,也懂得了無私奉獻和艱苦創業的品格,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必將會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

二、思政情境,促進學生知識建構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教師的口頭講述為主,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構建主要來自教師的灌輸,學生的地理學習較為被動,而且大部分學生采用的都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習負擔沉重,無法實現對知識的透徹理解,更領會不到知識背后的思政內涵。對此,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充分發掘日常生活、生產中的思政元素,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創設具體生動的真實場景,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寓于生動、鮮活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領悟,結合真實的生活體驗與感受,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內容,領悟思政內涵。

地理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創設情境。比如,在高中地理“氣象和水文災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為學生盤點2022 年至今我國經歷的極端天氣,如長江流域“汛期反枯”、臺風“梅花”四次登陸我國、龍卷天氣點散多發、華北東北暴雨等,用真實的視頻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自然災害的類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惡劣天氣的成因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知學習中。教學情境的素材多種多樣,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時事熱點創設情境。比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時事新聞,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航天員在軌拍攝的地球照片,一邊讓學生欣賞地球的唯美,一邊向學生介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和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強化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對太空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教師要抓住這一時機,順勢引入正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航天員能在太空中拍攝到明亮的地球”“宇宙中除了地球外還有哪些物質”“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求知,促進知識建構。

三、問題導學,深化人地協調觀念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也就沒有探索與創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導學模式,將課堂教學主體由教師轉向學生,用問題開啟學生智慧,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努力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深化人地協調觀念,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從而徹底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為課程思政滲透創造良好條件。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分層設問的方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比如,在高中地理“水循環”的教學中,首先,教師立足書本知識,為學生設計了識記、理解型的問題,“水循環的概念是什么?”“水體的類型有哪些?”“水循環的類型有哪些?”“動手畫一畫水循環示意圖,標明其主要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師講解自主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高問題難度,為學生設計應用型問題,結合本地城市內澇問題,讓學生結合水循環原理設計解決方案,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其次,本小節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結合人們的生活,設計評價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永續利用”的觀點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進一步深化人地協調觀念,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問題源于情境,教師還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模式,以案例為背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如,在高中地理“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給出一系列與黃土高原相關的材料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黃土高原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其成因及自然環境特征、結合材料分析黃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原因、為黃土高原環境治理提出具體的措施與建議,用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材料和問題進行綜合性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傊?,通過對黃土高原成因、環境問題的分析及治理意見的提出,教師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念,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

四、活動引領,課堂實踐融入思政

長期以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講為主,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程度,但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足,無法體現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此,教師要突破傳統封閉式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以更加積極、開放、靈活的心態學習地理,并在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活動為引領,突出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實現共同進步。

現代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軟件創建地理仿真實驗室,讓學生運用計算機操作進行地理知識的探索與應用,更直觀地掌握地理現象的產生、演變及內在原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比如,在高中地理“地質災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仿真技術親自模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將學生置于逼真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培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借助身邊事物進行地理實驗探究。比如,在高中地理“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的教學中,為了更深刻地認識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沙盤進行城市建設模擬活動,根據所學知識判斷沙盤上哪一處適合建城市,并在城市建設中對商業區、住宅區、農業區、交通用地、綠化用地等不同類型的城市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在實踐中體會人地協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地理既有文科的內容,也有理科的特點,很多知識需要靠學生自主實踐獲得,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生活物品進行地理實驗探究。比如,在高中地理“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熱力環流現象的模擬實驗,讓學生利用玻璃缸、塑料薄膜、冰塊、熱水、香皂等工具開展自主實驗,并觀察煙在玻璃缸內的飄動情況,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的學習,使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戶外探索,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雖然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但在課堂和教材以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值得學生去發掘、學習、體驗。教師不能只將學生束縛在課堂和教材上,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到戶外進行知識的探索,進一步延伸、拓展課堂教學,拓展學生地理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地理教學變得更加鮮活。

高中地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展現出地理的魅力。校園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方便易得,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就地取材,拉近學生與地理的距離,使地理實踐充滿樂趣。比如,在高中地理“植被與土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F有的植被和土壤設計戶外探索活動,讓學生觀察、探索“學校中存在哪些植物”“哪些植物構成了植被”“這些植物分別分布在哪些地方”“學校為什么會選擇在那里種植這些植物”等,引導學生結合植物的生長規律了解植物、植被的分布規律,總結影響其分布的因素,并讓學生思考“如果將校園內的部分植物去除,對學校環境會產生何種影響”,引導學生探究植被變化與地理現象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地需要和諧發展。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發展實際,組織學生進行戶外調研。比如學完高中地理“城鎮化”后,教師布置了課外調查任務,讓學生從網絡、書籍、老報刊中搜集關于家鄉發展的信息,從當地居民的講述中搜集材料,了解家鄉的人口變遷、城鎮變化、產業發展等情況,以及城市區域劃分、內部空間結構、服務功能等的變化,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家鄉的日新月異,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資源,聯合周邊社區、博物館、科技館、農場等開展戶外探索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勞動教育、歷史教育等,將課程思政落實到戶外地理實踐中,實現協同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滲透課程思政勢在必行,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高中地理教師要樹立大地理教學觀,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挖掘地理思政元素,開展個性化和實用性的地理實踐活動,實現全方位育人。同時,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拓寬課程思政的渠道,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實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猜你喜歡
思政教師教學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最美教師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教師如何說課
思政課“需求側”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