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綠色低碳為支撐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

2024-03-31 17:16呂建中
經濟導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新能源

呂建中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能源不僅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促進其他要素發展和優化組合的物質基礎。從歷史上看,能源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工業革命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當今世界,隨著能源和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快,使新能源和數字化技術在生產要素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體現出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顯著區別。特別是新能源,既作為生產資料又作為勞動對象參與到生產全過程,極大地豐富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類型,推動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鑄造了新質生產力的綠色低碳底色。

能源革命是促進生產力發展進步的驅動力量

分析生產力的進步,主要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生產力中的地位、作用及發揮作用的方式。其中,能量和動力要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原始的生產力主要靠勞動者自身的體力,借助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展低層級的勞作和生產。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隨著畜力、風力、水力、火力等自然動力進入生產領域,勞動者開始借助體力之外的能量、使用較高級的勞動工具,作為人力的補充和延伸,開展較復雜和繁重的勞作和生產??梢哉f,直到十八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之前,體力勞動一直是勞動者的重要屬性。

十八世紀下半葉,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人類第一次把燃料實質性轉化為動力,蒸汽機逐步取代人力、畜力等成為生產過程的主要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相應發生革命性變化,腦力勞動在生產力中的作用不斷提升。隨著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成為主體能源,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得以廣泛使用,能源和動力的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基于此的現代化機器設備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特別是當代智能化裝備和儀器的出現,電氣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現代生產力的主要形式。今天,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必將使綠色低碳成為現代生產力的支撐。

在能源開發利用的進程中,人類對能源的認識和態度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原始的薪柴時代,由于大自然可以長出新的林木替代砍伐之木,所謂風帆不愁無風、流水永遠推動水車;至于牲畜更是可以代代生息、以新替老,為人類提供永不枯竭的動力。而進入煤炭、石油時代之后,由于化石能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面臨區域分布不均、資源枯竭等挑戰,從而引起人類對能源安全供應的擔憂,并導致全球化的競爭和博弈??梢哉f,當今世界的能源戰爭、資源爭奪以及能源轉型發展,實質上就是國家生產力的較量和比拼。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依賴能源,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及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未能實現能源安全供應,部分國家和地區仍存在著“能源貧困”現象。據資料反映,全球約有10億人口沒有用上電。在當前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減碳去碳”不是要“減能源、去能源”,相反需要優先發展能源,重點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經濟發展、生產力進步與綠色低碳之間的協同一致。

生產力進步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又帶來了能源結構的自發性轉型。這種轉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新能源替代舊能源成為新的主體能源,往往需要經過幾十年才能實現。世界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推動能源轉型的主導方向就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這主要基于人類對能源和環境制約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擔憂——能源消耗、安全及其環境和氣候外部性,將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本輪能源轉型并不僅僅是生產力進步之下的自發更迭,也是人類順應外部發展環境的自主選擇。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新質生產力,不再簡單地局限于征服自然力、改造物質世界,而是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的可持續生產力。

新一輪能源轉型涉及能源形態、能源技術、能源結構、能源管理等能源體系主體要素的根本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還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儲能等業務,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能源及其相關業務正在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同時,新能源產業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打造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引擎。2023年,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增長2.9%,占出口總值的58.6%,提升1.3個百分點。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增長29.9%,成為我國新能源產業將持續成為新質生產力成長的骨干力量。

先立后破、以立為先,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能源是支撐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00-2022年,全球GDP增長了約85%,人口增長約30%,同期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54%,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約20%,單位GDP能源消費量(能源消費強度)下降約16%,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約為0.64,基本反映了能源消費強度總體下降的趨勢。

其中,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強度的下降幅度更大。以美國為例,2012-2022年,GDP增長超過50%,一次能源消費量僅增長了6.0%,年均增長0.6%。同期,歐盟國家GDP增長約10%,一次能源消費減少了8%以上,特別是英國、法國、德國等,GDP增長超過30%,一次能源消費減少了10%以上。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2012-2022年期間,總體上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2%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值為0.54,比上個10年同比下降37%。2023年,我國GDP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但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了5.7%,特別是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了6.7%,能耗水平出現了波動性回擺,反映了在經濟恢復和快速增長期,能源消費增速往往先于和快于經濟增長的特征,類似于汽車換擋提速、爬坡過坎時,需要先踩油門加油。

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同樣會出現能源消費需求增加較快的現象,需要通過大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綠色低碳底色。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事業發展十分迅猛,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達到17.5%,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超過總裝機的一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對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的貢獻率超過50%。

盡管如此,2023年國內工業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2.9%、2.0%、5.8%,火電占發電總量的比重仍達70%。特別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也大幅增長,增幅分別為61.8%、11.0%和9.9%,相應的對外依存度又有所上升。因此,在推進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先立后破、以立為先。一方面,傳統化石能源存量一定要穩住,重點是加大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實現增儲上產,為新能源的發展和逐步替代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新能源發展既要有速度和規模,更要有質量和效率,使更多的新能源可以有效轉化為大規模替代能源,努力實現向綠色低碳目標的平穩過渡。

能源轉型不是一種能源對另一種能源品種的簡單替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都離不開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深度融合、多能互補及協同發展,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以新的能源結構、新的系統形態、新的產業體系、新的治理體系等,加快形成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并為其它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提供用能支撐和保障。

順應能源轉型大趨勢,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

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布局都是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變化而調整的。這既有自然、資源、環境等因素,也有人口、經濟、社會、政治、技術等因素。從歷史上看,資源、河流、能源、交通等要素的變化對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影響較大。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手工業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柴草,主要動力是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這些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只適合農村和小城鎮分散使用。直到蒸汽機與煤炭相結合,才使分散型的農村手工業向集中型的城市大工業轉移,實現了生產力空間布局的重大調整。但是,由于利用皮革、繩索等機械傳動裝置和管道等熱能傳動系統只能將能量輸送到非常有限的距離,加之蒸汽機要消耗大量的煤和水,因此大部分生產力都布局在離煤礦和水源比較近的地方。在電氣時代,由于電能可以集中生產、分散使用,特別是便于遠距離配送、易于控制和管理,生產力布局可以遠離能源資源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理條件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使生產力布局更加合理和均衡。

生產力布局既是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及其組合的結果,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將生產力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生產體系的成龍配套及生產力的整體躍升。目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能源轉型也帶來了調整生產力布局的新機遇,有必要推進對重大生產力布局的統籌優化和重塑,使重大生產力布局與區域新型能源發展體系、生態系統、基礎設施等相互協同。順應各地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區域協調、產業協同、創新協作,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分布優化及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要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發展老路,東部發達地區也不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落后的、高污染生產能力??梢钥紤]結合中西部地區的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配套發展有利于就地消納新能源的先進產能,直接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未來產業。國家把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作為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裝機容量和發電能力,雖然這種綠色電力可以通過特高壓電網輸送到東中部地區,但它們更適合就地就近消納。比如,可以借助“東數西算”,加強數據中心電力網一體化建設,形成數據能源集群再生的產業生態。

長期以來,國內新能源發電企業與用電企業地域不對稱,存在西部地區風光電力內用外送受限與中東部電力能源短缺之間的較大矛盾??梢酝ㄟ^吸引新能源上下游制造業企業赴中西部地區投資,推進中東部能源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促進全國范圍清潔能源領域產業鏈集群化發展。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要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并出臺了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電等)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的政策,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扎實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突出擴大新能源消費、促進綠色轉型,這為順應能源轉型大勢,調整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綠色低碳新引擎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塑造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創新,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在能源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同樣需要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和體制機制約束,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改革創新中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我國現有的能源管理體系與國內資源稟賦、國際競爭格局、生產力水平、所處發展階段等密切相關,主要是以化石能源為基礎形成的,從生產供應和消費體系,到管理體制、行業監管、制度建設、政策法規,再到市場機制、標準計量等,都體現著以煤炭為主、油氣并舉,突出安全保障,以及規?;?、集中化生產供應的特性,各類能源行業自成體系、相互之間也存在著市場進入壁壘和行業壟斷,不利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高效配置,更不利于新能源發展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要以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目標,以建立全國統一能源大市場為抓手,加快推進能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壁壘,切實加強和完善能源監管,積極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形成適應高比例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新體制,包括理順電價形成機制、完善電力市場功能、健全分布式能源交易機制,允許和支持園區增量配電網、局域電網、微電網等以獨立市場主體形態發展。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并促進與碳交易市場相銜接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推進能源科技革命,加強能源技術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關,加快研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轉化、儲運、利用等技術;強化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運用;更加重視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創造現代能源消費新模式,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能源技術裝備自主化進程,力爭在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先進核電、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搶占能源轉型變革先機,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加強新能源開發和新能源技術研究的國際合作,不斷汲取在節能減排、廢物處理、清潔生產、綠色環保等方面的國際先進經驗,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深度參與全球新能源、綠色低碳產業分工和合作,全方位打造有利于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編輯 季節)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新能源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買不買新能源汽車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新能源門”的背后
順應新能源發展趨勢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