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壯大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4-03-31 17:16陳套萬勁波
經濟導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集群

陳套 萬勁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競爭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新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的知識應用和生產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的高級形態??茖W技術以一般知識形態存在、尚未并入生產過程時,是間接的潛在生產力;當科技進入生產過程、轉化為勞動技能、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時,就成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催生的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新生產工具、現代金融等緊密結合,將形成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既是改造自然和社會能力的顯著進步,也是生產力質的提升。

“新質”既指高質量的知識生產,即驅動引領發展的科技創新策源力;也包括高質量的知識應用,即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是高質量、高效能和高價值的產業。具體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的新驅動力,即新領域新賽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以及生命健康、深空深海等前沿領域重大原創性引領性成果。二是科技創新催生的新產業,即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對接,提升傳統產業、主導和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三是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即立足科技和產業基礎,通過“四鏈融合”“數實融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將科技創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代際”飛躍特征的新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需要系統推進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系統推進。首先,要有原始創新、源頭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作為底層支撐引領。其次,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夯實產業基礎。第三,突出創新人才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勞動者因素,進而形成基于人才的創新。第四,建設高標準統一市場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良好制度環境和政策保障。第五,激活數據這一新生產要素潛能,推動“數實融合”,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生產力構成要素來看,新質生產力包括三方面要素。一是新勞動者。2021年,我國14億人口中有18.9%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除去60周歲以上和18周歲以下人口,這一比例更高。R&D人員數為858萬,已經從傳統的人口優勢向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人才優勢轉變。二是新勞動資料。包括高端智能設備等勞動工具,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制造設備等,以及5G基站、云服務網、算力網、數據中心網、智能網等數據基礎設施以及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數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三是新勞動對象。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主導方向。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占GDP的比重達到41.5%,穩居世界第二。移動互聯網、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與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正深刻影響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資源配置,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的變革。

新質生產力要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落實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創新,關鍵因素在創新人才,過程保障在制度創新。

第一,整合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加強源頭的科技供給。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和顛覆性、關鍵性核心技術,重塑安全可控、富有韌勁的產業鏈和高質量、高水平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和競爭力。(1)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體系化優勢,開展導向性基礎研究,產出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2)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圍繞當前發展的燃眉之急和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聚焦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組織優勢資源力量,發揮集智攻關優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3)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科技領軍型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卡點瓶頸上的戰略攻關和引領支撐作用,牽頭整合資源要素,打造新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推動融合集聚發展,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和轉型升級。(4)系統部署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一體化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加快構建“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

第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創新資源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聚,加快打通產業鏈發展上的薄弱環節和卡點上的路徑依賴,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新的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1)圍繞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具有影響力輻射力的產業集群,努力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的目標。(2)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空天海洋、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建設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和新質生產力競爭新優勢。(3)發揮科技創新的新動能優勢,推動產業體系化轉型升級,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增強產業鏈、產業集群的質量效率和外部競爭力,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4)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科技集群、產業集群。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國占據了三席。在百強科技集群中,中國以24個集群位列全球第一。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達45家,2022年集群產值超20萬億元。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66家。各地也高度重視產業集群建設。

第三,發揮戰略科技人才關鍵作用,形成創新人才紅利。無論科技創新還是產業創新,關鍵在人才。推動“四鏈”深度融合,激發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1)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大力培養創新性強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勵跨學科、跨領域交叉合作,培養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2)依托實施高層次人才計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平臺、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培養戰略科技人才、關鍵技術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讓人才在科技攻關實踐中成長成才。(3)建設一批前沿基礎研究中心和學科交叉平臺,實施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創新思維強、敢創無人區的創新人才。(4)優化戰略人才隊伍結構,打造體系化、多層次人才成長平臺,推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5)推出一批人才在國際機構任職,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提高人才國際化水平。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匯聚全球一流人才。(6)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完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營造創新友好社會氛圍,推動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第四,建立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制度創新,在理念認識,在制度環境,本質在產業生態。深入推進“四鏈”融合,要發揮好政策引導和杠桿作用,資金鏈的保障和促進作用,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環境。要打破阻礙創新的規則流程和觀念思維的束縛,進一步解放新質生產力,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制度,形成組合政策的“化學效應”。(1)培養敢于引領式研究、勇于突破式創新的思維和能力,營造保障人才潛心致研的科研環境,提供人才敢闖敢干的平臺和機會。(2)完善科技治理體系,發揮好科技評估指揮棒作用,圍繞真科學問題、關鍵技術問題和產業共性技術問題,真正解決問題。(3)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現代高端制造業協同互動、融合貫通、配套支持的產業生態。發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優勢,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示范區和新引擎。發揮各類重大科技攻關平臺的作用,推動科技攻關成果有效應用于經濟活動中,提高發展新動能。(4)發揮資本市場的助推作用,促進創新資源要素流動、共享和優化配置,為激活新質生產力優勢發揮助推器作用。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以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高質量的現實生產力、先進生產力,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體系戰略性重塑、系統性升級、整體性躍遷,打通從教育強、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高質量發展通道。

(編輯 季節)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集群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助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設計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