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地方紅色文化遺產 落實美術文化理解素養

2024-03-31 18:38鮑瑜瑜
中國中小學美術 2024年1期
關鍵詞:茅以升造橋錢塘江

鮑瑜瑜

摘要 地方紅色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何挖掘地方紅色文化遺產,推動地方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將地方紅色文化作為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來美術教育創新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所在。本文以學生身邊的紅色文化遺產錢塘江大橋為例,從“賞”紅、“浸”紅、“繪”紅、“揚”紅四條路徑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紅色文化,傳遞紅色精神。

關鍵詞 地方紅色文化遺產 路徑設計 錢塘江大橋 文化理解

紅色文化遺產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歷史階段內,包括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身邊的紅色文化遺產,使其與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拉近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讓他們了解我國的革命歷史以及偉大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愛國情懷。

一、挖掘地方紅色文化遺產,尋覓紅色文化豐富內涵

一座紀念館就是一片精神豐碑。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杭州市錢塘江畔,那里有錢塘江大橋紀念館、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杭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等,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需要被充分挖掘,需要學生去探尋其中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

(一)尋“人”立志

“人”是指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犧牲的革命烈士。如錢塘江大橋的設計與建造者茅以升,他面對外國人的質疑迎難而上、排除萬難,成功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的現代化大橋。又如年輕戰士蔡永祥,他為了乘客、列車和大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挖掘這些革命人物,探尋他們舍身為國的初衷,還原生動、豐滿、真實、偉大的人物形象,能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二)探“事”立心

“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我們在錢塘江大橋紀念館中探究造橋的艱難險阻及茅以升炸橋的故事,在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中了解蔡永祥舍身護橋的故事,在杭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中了解這片土地上近百位革命烈士的事跡。學生能從一件件的革命事件中感受到烽火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樹立愛國之心。

(三)悟“魂”立德

“魂”就是這些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紅色精神。對革命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探究,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領悟紅色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學習革命先輩們嚴謹求真、開拓創新的革命精神和矢志不渝、舍己為國的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二、借助地方紅色文化遺產,落實文化理解素養的路徑

落實文化理解素養的教學需要依托真實的教學情境,因此,筆者以學生身邊的紅色文化遺產錢塘江大橋為依托,以欣賞美術作品、探究社會歷史、表現紅色文化、延續紅色精神等路徑,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升人文內涵。

(一)“賞”紅——欣賞大橋作品,感知紅色文化

筆者通過讓學生賞析鏡頭下的橋、文學作品中的橋、畫家筆下的橋等不同媒材、形態的錢塘江大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對身邊的大橋產生情感和思考,初步感知紅色文化。

1.攝影賞析,引發學習興趣

攝影是一種很好的資料記錄與呈現的方式,通過對攝影作品的欣賞,觀者的感受會更直觀、更全面、更立體。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視頻,讓學生感受一年四季、潮起潮落、朝來暮去中大橋的不同美,識讀大橋建造時的圖片,感知歷史的滄桑與文化風貌,認識其為中國橋梁建設之標桿。

2.文學賞析,產生情感共鳴

文字的美,美在言為心聲的真實,美在寄情于辭的暢達。通過文字的研讀,學生能感同身受地產生情感的共鳴,在字里行間產生自己的思考。六年級的地方課程“最憶杭州”中有“茅以升和錢塘江大橋”一課,學生可以從中了解錢塘江大橋的造橋故事,體會造橋的不易;研讀《錢塘江大橋1937》的文學作品,學生能感受到大橋在人民心目中的分量。

3.紅作賞析,促進創作思考

美術作品不僅僅反映物象的外部形式,還應該傳遞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因此,探究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表現形式、風格特點、畫家的藝術主張等,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

《錢塘江大橋》是畫家吳湖帆1959年創作的作品。當時處在新中國建立的第十個年頭,全國都在大搞經濟建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畫家以俯視的角度描繪了宏偉的錢塘江大橋,寓意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富強。在設色上,畫家根據主題思想的需要,敷以較為鮮亮的色彩,增強畫面的感染力,烘托了積極向上的氛圍。

(二)“浸”紅——浸潤紅色歷史,內化文化認識

與歷史面對面,直觀地感受、觸摸,在多感官的協同作用下才能促進學生的心境的提升,才會讓學生在歷史中不斷思考、求證,提升文化理解能力,生發智慧。

1.走訪紅色遺跡,直覺感知歷史

與實物面對面接觸所獲得的體驗是最直接,也是最原始的,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建筑物場域中,在全身心的體悟中喚起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引發學生關注以往未注意的細節,從而產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筆者帶領學生沿著錢塘江邊徐步,慢慢走上錢塘江大橋,讓學生由遠及近地感知大橋,從整體到局部,感知橋的外形、觀察橋的結構、觸摸橋的材料,并把自己對橋的初體驗通過任務單的形式記錄下來。

2.紅色場館學習,生發歷史認知

博物館、美術館等場館,都是非常珍貴且厚重的文化資源,我們的美術課堂要充分利用這些場館資源來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錢塘江大橋紀念館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紀念館中,學生們了解到了錢塘江大橋的造橋史,感知到了造橋的艱辛與不易。

通過這一系列的參觀走訪、探究學習,學生對造橋的歷史有了系統地了解,并對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涵有了一定的感悟。但還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問題串的方式去啟發學生,將這種隱性的知識顯性化,促使他們去思考、判斷,尋覓課程的真諦:立志為祖國而奮斗。

3.數字信息賦能,促生歷史思辨

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高效、便捷。依靠數字信息,學生能獲取的資料更豐富,對思辨力的挑戰也更大。課內,學生觀看茅以升的紀錄片了解歷史,以小組為單位在學校計算機房進行線上資源檢索,通過釘釘進行資源共享;課外,學生利用學習強國、光輝的歷程APP進行自主學習,游覽線上紅色基地。學生可以走進步履暫時企及不到的地方,更加全面、立體地學習紅色歷史和文化知識,提升思辨能力。

(三)“繪”紅——創作紅色作品,強化文化理解

美術創作的過程就是對文化進行理解、吸收并表現出來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究紅色文化,挖掘文化內涵,生成自己的創作意圖并加以表現,從而達到對文化的理解。

1.人物造像,感受人格魅力

為人物造像勢必要讓學生對所描畫的人物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要讓他們感知人物的生平、經歷,探究人物身上的高貴品格,要以榜樣精神感化學生,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橋梁專家茅以升憑借自己攻堅克難的精神解決了造橋過程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成功在錢塘江上架起橫跨兩岸的鋼鐵大橋,給中國人建立了自信。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了解茅以升的一生,展示茅以升各個時期的樣貌,通過“為榜樣造像”的活動,深刻感受其人格魅力。

2.景物描繪,體會國之自豪

每一處景物,每一座建筑都是當地的歷史及地域文化的縮影,對景物的深入刻畫能讓學生產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之情,能讓學生對當地的文化更有認同感。

有了前面的歷史文化積淀,學生對錢塘江大橋有了深厚的情感,錢塘江大橋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交通樞紐,更是時代的烙印、家鄉的榮耀。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用不同形式表現大橋,續寫“中國橋魂”,傳遞家鄉的榮耀。

3.故事創作,感悟奮斗精神

故事因具有情節性、代入性更能打動人。敘事性繪畫能很好地表現故事的情節性,學生能通過敘事性繪畫的創作,挖掘更多的人文內涵,并用美術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落實核心素養。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從作品立意出發,尋找相關的素材,借鑒當代藝術家及插畫藝術作品,交流、討論,繪制草圖,填寫創作構思任務單,經過反復地修改最終完成作品。該作品還應邀參加了“向陽而生——杭州市中小學生藝術作品展”,通過這次的展覽學生成功地將造橋故事中蘊含的紅色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宣揚出去,堅定了學生傳承紅色文化的信心。

(四)“揚”紅——宣揚紅色故事,傳承文化內涵

通過錢塘江大橋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形成美術思維。于是他們開始自發地尋找歷史中的錢塘英雄、身邊的時代楷模,在他們的故事中感知紅色精神,為其造像,宣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1.探訪紅色基地,追尋紅色記憶

學生以假日小隊的形式探訪杭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館內的圖文資料了解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各位先烈的英雄故事,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到瞻仰廣場,欣賞革命烈士蔡永祥的雕塑,完成《革命烈士蔡永祥》紅色研學任務單。

2.尋覓錢塘英雄,弘揚紅色精神

茅以升為中國的造橋事業奉獻了一生,被評為“最美奮斗者”?;仡櫄v史,錢塘江岸還有很多像茅以升一樣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艱苦奮斗的英雄,他們的故事同樣值得我們去歌頌。

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主動地利用互聯網去搜索歷史中的錢塘英雄,了解英雄故事,繪制人物畫像,傳遞精神力量。如:錢镠射潮,修建捍海石塘;胡雪巖創辦錢江義渡,惠及兩岸百姓;18歲的革命烈士蔡永祥為保護錢塘江大橋犧牲;戴澤蘅一生治理錢塘江。

3.繪制身邊楷模,傳承紅色基因

錢塘江大橋傳奇的背后,是人民無限的愛國熱忱和奮斗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存在于革命歷史中,還延續至今,未來還要依靠少年兒童一直傳承下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關注火熱的時代生活,關注過往、當下發生的社會時事政治,尋找時代楷模,用畫筆繪制英雄故事,將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通過視覺語言的方式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

如: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將人民的健康視作守護的大橋,譜寫了白衣執甲赴荊楚、不滅病毒終不還的時代壯歌;無數的邊防戰士,將戍邊前線視作守護的大橋,為保萬家燈火,他們把最好的青春留在最艱苦的地方;烈火英雄把人民的生命安全視作守護的大橋,滾滾濃煙阻擋不住他們矯健的身影,熊熊烈火燒不掉他們篤定的信念。

美術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更要以“美”感化學生的思想,以“美”滋潤學生的心田,以“美”筑國家未來之根本。本案例的設計是從真實的情境出發,用紅色故事去感化學生,使之產生歷史積淀,通過“紅色文化”視覺圖像資源的不斷浸潤,使學生進行自主探尋,構建文化價值觀,由此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李力加.美術課為什么要這樣上[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2.7.

[3]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7.

[4]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探析[J].陽慧.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7).

猜你喜歡
茅以升造橋錢塘江
茅以升:立強國之志,建強國之橋
茅以升 立強國之志 建強國這橋
我在錢塘江邊長大
錢塘江觀潮
超大噸位造橋機長距離跨越連續梁施工技術
浙江海寧:錢塘江再現“交叉潮”
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設獎敬母
錢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觀申遺研究
造橋機節段拼裝64m簡支箱梁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