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探究方法論下初中語文“傳統文化”主題模塊教學研究

2024-04-05 22:37
吉林教育(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模塊

王 君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慧谷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

“模塊”概念引入課程教學,是以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為線索的新型課程組織形式,旨在打通學科間、學科內部知識體系的壁壘,將主題相近、內在邏輯聯系緊密,以及教學目標、學習方式相似的教學內容融合起來,構成相對完整、小型化的學習單元。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其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它們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共同促進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夯實與提升。并且,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在不斷進行知識積累、語言感知和情感體驗過程中逐漸提高的。因此,根據課程內容的文體特點、育人教育目標設置初中語文模塊,安排不同教學主題,輔助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能。

一、活動探究法的特點

活動探究法是“以生為本”核心,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的形式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思考能力、活動組織能力等。與講授方式不同,活動探究教學是翻轉課堂的一種“方法論”,教師根據單元教學主題,設計組織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參與活動、合作學習與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在探究中謀求合作、獲得新知、養成習慣、形成素養,而這些都與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契合。

(一)強調主體個性

學生對語文的感受與理解又是多元化的,對學生的影響也并不是唯一的。因而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顒犹骄拷虒W符合新課標指導思想,將教學內容結構化,凸顯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本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促使學生學會知識并能夠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等。這些都是強調學生主體的個性,促使全面發展的體現[1]。

(二)注重過程探究

語文是綜合性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僅強調知識培養,如語言文字的積累、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而且還在于培養學生的習慣和思維等?;顒犹骄拷虒W就是強調學習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結果,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的真實感受與體驗。根據學習任務,學生從收集和整理資料中發現問題,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學習過程中逐漸理解語文教學內容,并作用于生活或實現遷移學習。

(三)把握綜合內容

根據初中語文新課標中對學科教學目標的劃分,分為課程目標和階段目標。語文教學內容是綜合的,涵蓋基礎的字詞,以及閱讀能力、寫作、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重視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挖掘內容所蘊含的語言、文化要素,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順利組織教學。

教師設計、組織語文活動探究,應抓住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對應性、邏輯性,將探究性問題貫穿全過程,通過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展開教學過程。而確立教學目標應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此為出發點展開教學活動,再進一步以教材為主,以課外內容為輔,以教學主題為主線,推動活動探究向著預設的目標演進。因而,教學活動探究路徑也更加清晰,如此師生才能輕松把握課堂教學全過程。

二、初中語文“傳統文化”主題模塊教學設置

(一)模塊設置的原則

1.獨立性原則

考慮到選擇功能,便于內容的組元,模塊相對獨立,即為每個模塊能獨立承擔語文課程教學任務。

2.綜合性原則

每個模塊的教學活動體現綜合性,學生在每個模塊教學過程中,都能提升一定的認知能力、語言素養和情感體驗。

3.主題性原則

教師在安排每個模塊內部教學內容過程中,應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設計。因此,教師可根據單元主題,進行二次重組,形成新的單元主題,便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的實施。

(二)模塊課程教學原則

1.綜合性

利用模塊法展開語文課程教學,并不是根據知識結構的關聯邏輯來組織教學過程。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活動教學的方式呈現模塊課程教學的綜合性特點。

2.研究性

語文模塊教學表現出體驗性、實踐性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主題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促使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甚至能獨立解決問題。

3.靈活性

語文模塊教學過程體現出生成性的特點,教師根據學情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習慣調整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強度。如果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較強,可以擴展主題相關的研究領域,促使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學習,產生興趣,樹立信心。

(三)模塊課程的內容

圍繞“傳統文化”主題設置模塊內容,包括古代詩歌主題、課內文言文主題、綜合實踐主題、名著導讀主題等。四個模塊可根據教學需求進行搭配,以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選擇。

三、初中語文“傳統文化”主題模塊教學的策略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模塊課程能對語文課程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性,其教學策略如下:

(一)縱向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厚植文化底蘊

從部編版語文教材編寫內容的文體來看,古代詩歌教學重點傾向于詩句的含義、意象的賞析、語言的推敲以及情感的表達;文言文的教學重點傾向于重點文言實詞的積累、文言翻譯的方法的習得、文章內容和主旨的分析;名著閱讀的教學重點為情節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主旨的理解。對此,教師根據教材單元內容縱向對比分析,挖掘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課文,讓學生圍繞某些人物、經典故事或文化內涵等進行分析,如果學生學有余力也可以拓展一些課外內容,進一步探究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難度遞進,促使學生知行合一。簡言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模塊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千年文化的歷史積淀極其博大精深,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能更全面,同時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運用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學手段,以傳統文化主題式模塊教學作為內容,二者相輔相成貫穿于課堂中,發揮了任務驅動教學的優勢,有效落實新課標。另外,初中語文教研組也可以設計一些符合學生習慣的“學習任務群”,利用任務導向展開主題模塊化教學[2]。對此,教師可將主題模塊設計成為活動任務單及具體的任務,與學生共同設計學習任務,根據教學節奏實施,循序漸進地展開單元教學,同時也可以依托活動探究,使語文主題模塊教學的組織更為科學有效。

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 《記承天寺夜游》等篇章時,教師鼓勵學生找到這幾篇課文的共同點和不同,嘗試分析探究古代賢人面對貶謫的態度以及其所蘊含的精神追求。學生經過精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表達自己的看法,此類文章均借助記敘、描寫等表達方式,寓情于景,將自己的貶謫之愁外化為動人之景,內化為濟世安民之情,即便身處荒遠之地,抑或遠離朝堂之所,都能以或樂觀豁達之情泰然處之,或以心懷家國之情鎮守一方,這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內核。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把新舊知識進行勾連,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滋養心靈,提升素養。

(二)創新設計單元教學主題,培養綜合能力

1.利用“活動探究”融合“識寫”模塊

注重以寫字促識字的融合方向。這里的“寫”不等同于練字和抄寫,而是在寫的過程中理解字詞的含義,了解熟悉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和結構意義,培養學生觀察力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我國漢字悠久歷史的了解,進一步發現漢字之美,濡染優秀的傳統文化[3]。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寫字游戲活動——“你畫我猜”。教師采取做任務活動的探究方式,促使學生通過研讀漢字的偏旁部首和漢字的組成,以及漢字體例的演變過程,如甲骨文、小篆等,讓學生猜出古文字的含義,教師也可以一同參與進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還可逐漸遞增難度到句子、段落的理解。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更喜歡參與到課堂中,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且強化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及應用,促使學生積累更多詞匯,進一步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提升對藝術的鑒賞和感知感悟能力。

2.利用“活動探究”融合“讀寫”模塊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熟讀和精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例如,古代詩歌主題模塊教學中,就應側重于讀寫的訓練。 《詩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等,通過誦讀讀出故事情節,讀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讀出詩人的情感表達;《水調歌頭》《野望》《黃鶴樓》等,通過誦讀讀出意象之美,讀出詩人的千愁萬緒。教師以古代詩歌賞析為活動探究目標,意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師可利用問題導向的方式,促使學生從已掌握的鑒賞技能入手,嘗試學會遷移知識和技能。

學生習得的知識和儲備的能力,要運用到實踐中,方可真正內化,因此,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讀誦和鑒賞后,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寫作,以寫促讀,豐富學生的語文素材積累,同時強化學生的訓練表達能力,將積累的詩句通過直接引用或者化用的方式,恰當地運用到寫作中,增添文章的文采和創意表達,也深化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注重多元化教學評價,促進課程教學的良性循環

教師可利用“活動探究”融合“評說”進行模塊設置。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來說,促使學生在學習反思中成長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霸u”并不僅僅是教師評、家長評,學生評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但是有時限于教學任務,在課文解析上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另外,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有效的評價活動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有方法地學習。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對文本知識有認知,還要對本文有想法,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教師也要通過系列問題及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踐行新課改的教育觀和學生觀[4]。

評價過程中,模塊教學同樣體現了選擇性、研究性和綜合性的特征。選擇性與傳統文化的活動探究內容相契合,可以采取與考試內容或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相結合的方式。研究性是采取專題研究作為評價內容,如演講、辯論賽等,是指增加評價的靈活性和學生體驗性,如小組評價、社會實踐參與、考試等。評價過程的實質實則是一個確定課程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計劃所實際能達到的教育目標、教育程度的過程[5]。具體來說,首先,教師組織微活動,學生以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對“傳統文化”相關的語詞、語句和段落篇章進行分享,并表達出理由。其次,在系列環節之后,學生的文本,包括課文、課外閱讀材料積累了一些鑒賞和評價方法,教師應給予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敢于表達,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最后,學生先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評價,教師給予補充。多元教學評價具有關注學生和改進課堂教學的共同訴求,也為教師提供較為清晰的課堂設計方向。

四、結束語

總之,正所謂“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教師創設引領學生經歷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促進知情意行的融合發展的學習情境,關注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用初中語文“傳統文化”主題模塊選擇活動探究的方法,教師切忌將探究活動當成簡單的任務布置與完成。在這些教學環節中,既要慎重選擇,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素養與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模塊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28通道收發處理模塊設計
“選修3—3”模塊的復習備考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