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制度的演進與改革

2024-04-06 11:08吳根洲樊本富
關鍵詞:投檔生源統一

吳根洲,樊本富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江西 南昌 330038;2.北京教育考試院,北京 100083)

中國高校招生錄取制度70余年的演進歷程異常復雜,統一性特征卻從未發生實質變化。高考制度的創立開啟了中國高校招生制度新紀元。與統一考試制度研究的全面性相比,統一錄取制度研究則聚焦于志愿填報投檔錄取改革,而對分省錄取、分批錄取、錄取標準等重要主題相關研究明顯不足?;谥袊鴩榕c時代變遷全面系統地剖析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制度因何形成、如何調整的發展史,對于新時代錨定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制度改革方向,持續完善中國特色高考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的形成與完善

1952年,聯合招生改為統一招生,迅速解決了高校生源整體短缺基礎上大行政區之間學生來源與招生名額不平衡、新生報到率偏低兩大難題。取消大行政區之后,經過分省組織招生錄取的實踐探索,1959年正式形成了高校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省級招生機構在高考制度中的角色地位也得以確定[1]。分省錄取模式在世紀之交開始面臨危機,如何優化調整分省招生計劃成為堅持并完善高校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的重要課題。

(一)從單獨招生錄取到統一招生錄取的根本性轉折

時代鼎革之際,我國的人才儲備與高校招生規模、系科專業結構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周恩來強調:“培養大批的建設人才,是我們現在最中心的問題?!盵2](P160)但是,單獨招生根本無力支撐高校招生規模擴張,更難以推動系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提高效率成為高校招生制度改進與調整的重要導向[3]。從單獨分散走向集中統一是短時間內快速提高招生效率的最優選擇。

1949年,高校錄取3.1萬人,1952年首次統一招生錄取規模即達7.9萬人[4]。1949年,高校新生報到率最高只有70%左右、少數條件較差的高校僅20%左右[5],經過兩年聯合招生的過渡,1952年統一招生的報到率迅速提高至95%[6](P43)。統一招生錄取之所以發揮出如此巨大的效率優勢,主要在于解決了三個難題:一是避免了優秀考生重復錄取,同時大大增加了合格考生的錄取機會;二是生源短缺且高校招生規模較大的大行政區,經統一調配錄取了部分生源相對充足大行政區的考生,生源數量與招生規模之間的錯位得以矯正;三是統一調配招生計劃有效完成了邊遠地區高校及其艱苦專業、新設專業的招生任務。

(二)從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到省級招生委員會

1952-1954年,高校統一招生錄取高度依賴大行政區。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負責本區高校招生及與外區招生委員會的聯系,按照國家培養干部計劃統一調配生源[7]。中央教育部統籌分配招生計劃至六個大行政區,大行政區根據本區生源情況與招生計劃組織統一錄取工作。生源不敷本區招生需要的華北、東北、西北三區引導學生報考本區高校,生源相對較多的華東、中南、西南三區引導部分學生積極報考另外三區的高校。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相互配合,徹底解決了各大行政區高校招生名額與學生來源不平衡的調配錄取難題。

統一招生錄取最初被認為是生源短缺條件下必須完成招生任務而不得不采用的權宜性制度。1954年,大行政區被撤銷,當時的生源數量危機也得到初步緩解。1955-1957年,連續三年出現了到底是仍堅持統一招生還是恢復單獨招生的爭論。結果是仍在原大行政區范圍內成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委員會,統一部署和組織、指導省級招生工作委員會開展招生工作,實行集中錄取分配。1958年取消統一招生,錄取工作改為分省組織,對于生源分布與招生任務之間不平衡的問題仍沿襲本地為主與區域調劑相結合的原則。1959年則又恢復為統一招生錄取,部屬高校分省招生計劃由教育部與有關省份及高校協商確定,地方高校招生計劃省際調劑由有關省份自行協商確定[8],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正式形成。

(三)招生計劃分省編制的執行偏差與矯正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把招生來源與畢業生去向適當結合起來,教育部于1984年啟動招生來源計劃改革試點工作。1987年,部屬高校招生計劃正式劃分為國家任務、委托培養、自費生三個部分,其中委托培養部分一般在省域范圍內招生,自費生部分根據生源情況安排。1994年并軌改革啟動,省域規模不均的委托培養、自費生招生計劃與國家任務招生計劃三軌合一,明顯扭曲了原有的分省編制、擇優錄取的原則,傾斜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問題開始凸顯。自1998年開始,絕大多數部屬高校陸續轉為省屬高校,1999年國家啟動高校擴招,原部屬高校招生計劃“龐大”的增量部分優先安排在屬地招生[9]?!?11工程”“985工程”及相關的高校合并在招生維度上改變了重點高校的分布格局。這些高校招生明顯的屬地化傾向加劇了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傾斜度,以至于分省錄取模式也連帶受到了質疑。

基于各省域經濟、教育等維度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國情,只有堅持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才能更好地保證高校招生錄取相對的區域公平。高校統一招生分省錄取模式“不可廢、只能改”[10],打破利益藩籬、改革完善招生計劃編制才是提升錄取公平的改革方向。2008年,教育部要求部屬高校按照“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原則編制來源計劃,屬地招生比例超過30%的高校要逐年調整至30%以內,調出計劃及計劃增量一律安排在中西部生源大省,原部屬高校的跨省招生計劃總量原則上也不應低于30%,同時要求各校加強區域間計劃調整的統籌與互補,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11]。2014年國務院提出,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部屬高校要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12]。

二、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分批錄取模式的價值與改革

分省錄取與分批錄取是中國高校招生錄取制度統一領導與分散辦理相結合理念的重要體現。分批錄取模式的確立保證了高考制度的健康運行。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誕生于計劃體制時期且越來越呈現出等級色彩的分批錄取模式與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公平競爭的矛盾愈發突出。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分批錄取模式應當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要求分批錄取模式因時改革,重定錄取批次的劃分標準。

(一)分批錄取模式的形成

高考制度創立之初,統一招生錄取工作主要是綜合國家需要、考生來源、考試成績、考生志愿四個因素向不同高校、科系專業分配生源。1953年,針對生源短缺的客觀現實,提出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分配要首先保證重工業、國防工業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地質、建筑等方面科系專業招生計劃的完成[13]。1954年,錄取原則、分配步驟進一步細化:首先錄取留蘇預備生,然后完成軍事、國防工業性質高校、外交性質科系專業的招生計劃,再完成音樂、戲劇、美術高?;蚩葡档恼猩?最后進行一般高校系科的招生[14](P60),此即分批錄取模式的雛形。

隨著生源數量短缺問題明顯緩解,高校招生的側重點從保證數量轉化為保證質量。但是,招生規模的大幅擴張決定了只能優先保證部分高校的生源質量。1959年恢復統一招生,正式實行分批錄取:留蘇預備生與全國重點高校第一批錄取,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老本科高校和新建重要高校第二批錄取,其余高校第三批錄取[8]。第一批高校學業成績最低錄取標準由教育部統一制定,第二批學業成績最低錄取標準各地自行確定,報教育部備查[14](P351),從而更好地保證了留蘇預備生與全國重點高校的新生質量。

(二)錄取批次劃分的泛化與弊端

1978年,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分為兩個批次,全國重點高校、部分軍事院校、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廣播學院第一批錄取,其他高校第二批次錄取[15](P27)。1980年,第一批錄取高校增加國際政治學院、西南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學院、吉林師范大學(后復名東北師范大學),部分軍事院校改為重點軍事院校[16]。1984年,第一批錄取高校增加外交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哈爾濱建筑工程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廣東外國語學院及師范高校,高等??茖W校放在本科高校之后[17]作為一個批次。1987年,軍事高校參加統一考試、實行提前單獨錄取[18](P274)。至此,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分為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婆膫€批次。進入21世紀,招收本科生的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增列為本科第三批次。

招生競爭伴隨著高校擴招日益激烈,同一批次內部又細分為A段、B段甚至C段,越分越細、越分越多。在統一錄取體制下,批次(段)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等級、層次的劃分,不同批次(段)高校的生源選擇被限制在特定范圍之內。在梯度志愿投檔錄取改為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錄取之后,這種分數獨裁的投檔模式更是導致同一所高校錄取考生的成績分布在一個被極度壓縮的、相對窄小的區間內,無法拉開適當的差距,出現“扁平化”“趨同化”的傾向[19]。隨著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持續影響,不同批次(段)高校的生源選擇范圍越來越固化,高?!暗燃墶眲澐衷絹碓郊毭?。此外,大規模擴招、大范圍合并導致絕大多數單科性、多科性高校卷入學科專業綜合化“運動”。面對更高“等級”高校學科專業的擴張,更低“等級”高校傳統優勢專業、特色專業的招生競爭力被嚴重擠壓。這種不公平的校際競爭還導致高校生態系統逐漸失去發展的活力[20]。

(三)重定錄取批次劃分標準

鑒于分批錄取模式的弊端,“等級”化、“層次”化的批次劃分方式開始退出,逐漸從合并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或第一批次、第二批次轉向徹底合并本專批次。然而,普通批次之外又衍生出越來越多的特殊批次。例如,專項計劃根據招生對象不同分為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招生高校又有省內與省外、部屬與省屬、重點與普通之分。按照招生高校、招生偏好、專業屬性等維度區分,還有強基計劃、優師計劃(及公費師范生)、綜合評價(含“三位一體”)、軍事高校、藝術高校(及專業)、體育高校(及專業)等各類批次,這些批次也有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與??茖I等維度的細分。因此,錄取批次改革的關鍵不是取消批次,而是把錄取批次的劃分標準從縱向分層改為橫向分類。

高校整體上所處的縱向“層級”批次與具體高校學科專業水平的錯位,是造成“分層”型分批錄取模式弊端的客觀原因。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更為科學的院校評估、學科評估、專業評估合力推動,高校從外延式增長轉為內涵式發展。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學校辦學水平與各學科專業水平的直接統一性越來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分層”型分批錄取模式的弊端。取消“分層”型分批錄取模式可以促進高校平等競爭、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實施“分類”型分批錄取模式已逐漸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積極作用。囿于中國高校招生錄取規模大、時間短、要求高等前置性要求,統一招生分批錄取模式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高考制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改革的方向是用更加科學、公平的“分類”型分批錄取模式取代“分層”型分批錄取模式。目前,“專業(類)+學?!逼叫兄驹竿稒n錄取模式選擇分段進行,也從反面說明徹底取消錄取批次尚存在難以回避的缺陷。

三、中國高校統一招生投檔錄取模式的變革與完善

科學的投檔錄取模式是保障高考制度運行的技術基礎,先后探索出分段投檔、梯度志愿投檔、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專業導向平行志愿投檔四種主流模式。分段投檔為初創階段的高考制度提供了技術保障。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從外部催生了分段投檔向梯度志愿投檔的變革?;谟嬎銠C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推出的平行志愿投檔避免了梯度志愿投檔模式下考生高分落榜、高校招生“大小年”的弊端。為了解決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的弊端,專業導向平行志愿投檔[21]成為高考綜合改革階段的主流模式。

(一)分段投檔錄取模式的形成

面對生源短缺的嚴峻局面,高考制度的主要職責是判斷考生是否具備進入高校相應系科專業學習的條件。成績合格者根據國家需要、依成績等第并參考所填志愿進行錄取分配,未能按志愿分配者由招生機構根據招生需要并參照學生條件進行適當分配。1954年,高校統一招生規定了詳細的錄取步驟。錄取時按總分高低分為若干等級,逐級分配:依每一級每一考生報名單所填志愿系科學校順序,交志愿學校(或工作組)逐個進行錄取分配,前一級錄取分配完畢后再進行次一級[6](P47)。這已是分段投檔錄取,只是未明確分段標準。后來,分數的作用隨著外部政治形勢變化而淡化,改為按考生志愿順序投檔。

按考生志愿順序投檔易導致過分重視第一志愿的弊端。因此,1962年正式推行分段投檔錄取模式,分段區間大小由各地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決定,一般以5分為一段[22]。錄取實踐表明,分段投檔錄取模式可以匹配當時統一錄取制度,但是5分一段偏窄,對學生來源少、考試成績較低的省份可以以10分為一段。此外,錄取一段清理一段卡得太死,應在上下兩個分數段之間允許學校保留十份機動材料,以便權衡比較擇優錄取[23]??紤]到系科為主、學校為輔的志愿填報投檔錄取方式易導致同一高校不同系科之間新生學業水平差距較大,不利于教學工作的安排,分段投檔錄取模式中的志愿填報在1963年改為學校為主、系科為輔[14](P471)。

(二)梯度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利弊

恢復高考之后,報考規模、招生規模大幅增長,分段投檔錄取模式遭遇新挑戰。分段過窄會增加同一學校招生錄取的頻次,分段過寬又會延緩考生檔案周轉速度,如何保證招生錄取工作正常進度已成為無法回避的難題。1983年,投檔錄取模式開始啟動新探索,在改革試點省份,從高分到低分分段,參考考生所填志愿順序,按多于錄取數20%的比例提供考生檔案資料[24]。1984年,第一批錄取高校全國推行新投檔錄取模式,條件不完全具備的省份可暫緩實行[17]。1985年,第一批錄取高校又開始試行統考基礎上的“單獨錄取”體制,即在第一批控制分數線以上調閱考生檔案數由學校決定,錄取與否由學校決定,遺留問題由學校負責處理[25]。

1986年,統考基礎上的“單獨錄取”體制正式改稱“學校負責、招辦監督”錄取體制,并規定考生情況大體相同時不得退掉第一志愿考生而錄取第二志愿考生,本批控制分數線以上第一志愿考生檔案不足時不得拒絕錄取非第一志愿考生[18](P253-254)。1987年提出逐步實行該錄取體制[26](P320),取代分段投檔錄取模式??忌驹敢理樞蛟谕稒n錄取過程中呈現出優先級漸次降低的梯度,因此,稱之為梯度志愿(或順序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實際上,各高校并沒有過多增加調閱檔案數,而是依舊控制在120%左右。該模式遵循“志愿優先”原則而兼顧分數,既提高了高校招生自主權也兼顧了招生質量。但是,1.2∶1的投檔比例意味著超出招生計劃20%的考生會被退檔,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博弈導致相當部分高分考生未被第一志愿錄取時落榜可能性非常之大。高校則容易在不同省份、不同年份出現招生“大小年”問題,招生規模較小的省外高校更為明顯。

(三)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迅速推廣與完善

2003年湖南省率先試行“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并迅速推廣。院校志愿由梯度關系改為平行關系,分數優先原則客觀上使得高分考生的落榜概率大幅降低,高校招生“大小年”問題亦隨之得到解決。實質上,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下考生的落榜概率主要取決于高校設置投檔比例的大小與考生是否服從專業調劑??紤]到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退檔后果更為嚴重,退檔考生并非落入下一梯度志愿而是直接落入征集志愿甚至下一個批次志愿,因此,絕大多數高校設置的投檔比例低至1.05∶1甚至1∶1,相當部分考生或主動、或被迫選擇服從專業調劑。換言之,為了降低落榜概率,考生付出了犧牲專業志愿,高校付出了放棄必要選擇權的巨大代價。這就導致了高校招生科學性降低、“唯分數”傾向極致化、高校等級泛化與固化等弊端。于是,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受到了尖銳抨擊。

2014年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開始探索專業導向的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皩I(類)+學?!蓖稒n錄取模式以一所高校的一個專業(類)為志愿單位,可稱之為專業(類)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與院校優先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相比,專業(類)優先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解決了考生的專業志愿滿意度問題,促進了高校之間、專業(類)之間的平等競爭,但對高校冷門專業、基礎專業發展不利[27]?!霸盒?專業組”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將一個院校志愿單位分解為若干院校專業組志愿單位,專業調劑限于專業組內部,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顧考生專業興趣。但是,這種模式依然難以解決退檔風險、專業調劑等固有弊端,僅僅是對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溫和改進。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以其突出的程序公平特性獲得了廣大考生及其家長的高度認可,但其同樣突出的弊端亦難以回避。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睆陌l展方向看,投檔錄取模式需要從一檔一投改革為一檔多投。一檔多投是志愿投檔錄取模式的重要突破且已在試點省份高校藝術類本科、高職招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8]。但是,閱檔量激增、多元錄取標準科學性、考生信息篩選能力挑戰等現實難題仍制約著一檔多投模式的全面推廣。無論是一檔一投還是一檔多投,均與平行志愿投檔錄取原則相契合,均與高校招生錄取的統一性框架無實質性沖突。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一方面要在特定類型高校、學科專業(類)范圍內深入探索一檔兩投、一檔三投乃至更多次志愿投放的模式改革;另一方面,未來較長時期內作為主流的一檔一投模式要在提升投檔志愿單位設置科學性、招生錄取標準設置科學性與優化投檔志愿填報信息篩選服務等三個維度持續發力。

四、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的不懈探索

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多元錄取標準,統一招生錄取制度就容易淪為一元標準招生錄取制度。因此,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一直處于探索之中,共經歷了兼顧政治標準與學業標準、高考加分政策體系化及其調整、基于綜合評價統一招生錄取三個階段。實踐中出現的“唯分數”弊端并非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制度“追求”的目標,而是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失當帶來的衍生品。

(一)兼顧政治標準與學業標準

高考制度在創立之初既要高效調配生源,保證招生計劃的完成,又要通過政審、體檢、考試,保證合格生源進入高校。這一時期中國高校統一招生錄取的政治標準與學業標準之間的矛盾并未凸顯。1957年,在高中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與“一五”計劃人才培養任務提前完成的背景下,高校大幅減招引爆了兩個錄取標準之間的矛盾,八九萬高中畢業生無法升入高等學校[29]。在貫徹落實“向工農開門”教育方針的過程中,部分工農成分生源學業素質欠缺導致無法達到培養目標的問題逐漸凸顯,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制度遭遇政治標準和學業標準相互矛盾的難題。

隨著政治風向的搖擺,高校統一招生的錄取標準傾向亦隨之波動。政審尺度嚴格時,部分學業質量高的考生失去入學機會、部分學業質量偏低而政治質量高的工農成分考生獲得入學機會;強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時,政審尺度轉寬,政治質量合格而學業質量優秀的考生獲得入學機會、部分學業質量偏低而政治質量高的工農成分考生失去入學機會[30]。1966年,為了配合當時的國情,當年高校招生工作推遲半年,且決定取消考試而改為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4](P627)。實際上,無論是1970年啟動試點招收政治思想好、有實踐經驗、身體健康的工農兵[14](P632-633),還是1971年開始的全面招收有實踐經驗、身體健康、一般應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優秀工農兵[14](P643),都意味著特殊時期高校招生錄取的學業標準完全失勢。換言之,1966年之前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并非一元學業標準,而是整合政治、學業、身體三元標準,如何兼顧政治標準與學業標準,則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多元錄取標準整合的主題。

(二)高考加分政策體系化及其調整

恢復高考制度之后,政審尺度轉向寬松,體檢不合格考生越來越少。于是,貫徹“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原則就意味著分數成了一個不可抗拒的因素[31](P270),在“德”“體”合格的前提下高校統一招生錄取幾乎就等同于“唯分數”錄取。政治標準、身體標準與學業標準的矛盾在新的歷史階段得以消解。但是,“唯分數”錄取的弊端也很明顯:基礎教育應試問題日益嚴重,與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茖W的高考加分政策可以彌補一元錄取標準的不足,對中小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良好的引領作用[32]。為了使高校統一招生錄取標準更加全面、科學,高考加分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之前的高考加分是對工農階層的政治性補償?;謴透呖贾贫戎?加分政策發生了巨大變化。工農出身不再是照顧性加分對象[33](P1580),照顧性加分的范圍大大縮小。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以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學科競賽獲獎者、體育競賽獲獎者等群體為對象的鼓勵性加分很快成為主流。

鼓勵性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統一考試招生的“唯分數”弊端,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特長、引導中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照顧性加分則體現了高校招生補償弱勢群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價值取向,有助于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正義。高考加分體系是恢復高考制度之后探索構建的整合多元錄取標準的政策載體。但是,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由于權力下放、政出多門、彈性過大、監管不嚴且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深度侵蝕其中,高考加分逐漸異化為優勢群體升學的“捷徑”甚至滋生招生腐敗的溫床。面對輿論的質疑,2010年、2015年、2019年高考加分政策體系持續“瘦身”,明確取消了體育特長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者等5項全國性鼓勵性加分項目,要求確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項目應設置合理的加分分值并原則上只適用于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對于確需保留的照顧性加分項目,則要科學設置分值并強化公開透明的程序化管理。這些調整積極回應了民眾對高考公平的追求。

(三)基于綜合評價統一招生錄取

對于分數“唯”與“不唯”的兩難抉擇一直困擾著決策者[34]。高考加分政策體系“瘦身”之后,如何引導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如何界定弱勢群體并予以適當照顧?一方面,需要通過深化命題改革引領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優化綜合評價錄取方案,全面客觀地記錄、評價學生諸方面發展水平并納入統一招生錄取體系。綜合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還關注學生在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興趣特長、報考理由等多方面的表現;不僅依靠大規??荚?還依靠面試、推薦信、綜合素質紀實報告等途徑多角度了解考生。更多的鼓勵性加分項目可以轉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另一種形式成為高校統一招生錄取標準的組成部分,從而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利用國家扶貧數據并通過陽光高考平臺對弱勢群體實施精準補償,不僅可以體現在農村專項計劃,也可以更好地保證原有的身份照顧性加分項目,助力統一招生錄取公平。

基于綜合評價進行統一招生錄取,能夠更好地貫徹育人為本原則,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機制、幫助高??茖W選才、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能夠更好地發揮重要作用,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發展方向[35]。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探索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現代化高??荚囌猩贫?。然而,基于綜合評價統一招生錄取依然面臨著投檔錄取模式制約、從“依據”到“可有可無”之間度的把握[36]兩大挑戰。如果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不換算成分數而作為參考,就難以在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中發揮作用,能夠使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發揮作用的分段投檔錄取模式、一檔多投錄取模式則在當前尚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如果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直接換算成分數作為錄取依據,又相當于回到了高考統一加分的老路。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的完善就是在多元標準評價理念與統一錄取操作程序互動中求進步。所以,綜合評價賦分、綜合評價結果使用、投檔錄取模式三者的協同改革是中國高校統一招生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優化的難點與重點。

高考制度改革中“科學”是必須的,但要“看得見”;“公平”也是必須的,但同樣要能“感受到”[3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因此,在高校招生統一錄取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央政府能更順暢地運用高校招生計劃全國調配權,更好地對分省招生計劃、專項招生計劃、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強基計劃、優師計劃、綜合評價招生等進行多維度全國布局,也能保證必要的錄取公平。堅持高校招生錄取制度的統一性,是分省錄取模式、分批錄取模式、投檔錄取模式、多元錄取標準整合模式不斷改革完善的基本前提。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高校招生錄取制度的科學性。因此,中國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要遵循兼顧科學性與公平性的基本原則,勇于減少不必要的剛性統一成分、穩妥增加必要的靈活多元成分??偠灾?中國高校招生仍需堅持統一錄取制度以統籌謀劃全國高校招生工作、保證必要的公平,亦需揚棄結合、破立并舉,合理調控統一與多元的張力,把高考制度的科學性提升到更高水平。

猜你喜歡
投檔生源統一
長洲怡生源記貨單考論
山西省近兩年普通高校專升本錄取普通批院校投檔最低分
2020-2021年在晉招生第二批本科C類部分院校錄取統計表
2020-2021年在晉招生第二批本科C類部分院校錄取統計表
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的著力點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碑和帖的統一,心和形的統一,人和藝的統一
統一數量再比較
高校生源危機:“狼真來了”
關于獨立學院建設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