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質量:中國高??荚囌猩贫雀母锏暮诵膭恿?/h1>
2024-04-06 11:08袁浪華
關鍵詞:科目志愿考試

袁浪華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江西 南昌 330038)

人才質量是人才選拔制度存續的核心要義,追求人才質量是驅動人才選拔制度改革的核心動力。傳統社會,為了保證人才質量和實現選賢任能的目標,統治階級對賢能治國理念與擇優錄取原則進行了制度化的設計與實踐,先后涌現了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這些人才選拔制度最終又為何會窮途末路,主要根源在于無法保證人才質量。高??荚囌猩贫仁俏覈瞬胚x拔的基本制度,提高質量是一條貫穿我國高??荚囌猩母锏闹骶€。

從質量的角度對我國高??荚囌猩贫日归_探討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高??荚囌猩木唧w層面和影響層面,包括對命題質量等具體方面的關注和對生源質量等影響方面的重視。如黃光揚對高考命題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1]。李鳳等人則探討了不同志愿填報方式對高校生源質量的影響[2]。這些研究成果在提高質量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只是這些成果在縱深性和整體性上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此,本文將從質量出發,系統探討我國高??荚囌猩贫鹊母母?。

一、科目設置優化:提高學業質量

考試科目不僅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影響著考生未來發展的好壞,還是決定高校新生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使得科目改革成為我國高??荚囌猩母锏幕钴S內容之一。

(一)分科考試的發軔:適應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1952年實行統一高考,考生均需要參加國文、數學、化學、中外史地、物理、政治、生物、外語等八門科目的考試[3](P18)。從考生備考的角度看,存在備考內容過多不利于考生健康成長等問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存在考試科目過多不利于專門人才培養等問題。如何對考試科目進行科學地設計,以達到提高人才質量的功效,是當時考試科目改革面臨的首要難題。

1954年,科目改革成為高??荚囌猩母锏暮诵淖h題。在教育部看來,考試科目根據各系科、各專業的不同要求而作不同的規定是必要的。其一,根據各系科和專業規定不同的考試科目,有利于選擇合格的新生、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其二,可以減少備考的科目數量,有利于減輕考生的學習負擔[4]。根據這一要求,高考科目在這一年分成兩大類。顯然,根據現實情況對考試科目進行分類處理的核心要義在于提高高校的招生質量。1955年,為進一步提高高校的招生質量,教育部根據招生專業的類別,對高考科目進行了更為細致地劃分,將高考科目由兩大類改成三大類。教育主管部門將高考分成三大類進行,既能反映出高等學校不同性質的專業對考生學科知識的不同要求;又能減輕考生溫課和考試的負擔,讓考生集中精力準備應考科目,達到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效果[5]。雖然全國統考分成三大類進行,但是提高招生質量的目標沒有變。

1963年,醫農類和文史類專業不考數學,導致新生數學基礎差、不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打算在1964年將語文、政治、外語和數學規定為理工類、醫農類和文史類專業的必考科目。同時,將物理、化學作為理工類的加考科目,將物理、化學、生物作為醫農類的加考科目,將歷史作為文史類的加考科目[6](P454)。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該計劃不得不擱置。1964年,為了貫徹毛主席春節講話的指示精神,進一步改進高考內容和考試形式,高等教育部把理工、醫農合并為一類,并對理工醫農類和文史類專業的考試科目進行了規定[7]。雖然這次考試科目改革主要受政治的影響,但提高人才質量和規格的本意沒有變。除了根據系科和專業的類別對考試科目進行分門別類外,提高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對具體科目也進行了調整[8]。

在統一考試招生制度出現后,如何根據專門人才培養的需求對考試科目進行科學合理地設置成為了高??荚囌猩贫雀母锏闹仡^戲。

(二)會考基礎上的改革:克服應試偏向的嘗試

恢復高考之初,由于高考錄取率低,加之高考是分科考試,使得教育領域重新出現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過分重視考試分數和過早進行文理分科,導致了考生知識結構缺陷和文理知識偏廢等問題。如1982年山東省招生辦公室曾對部分大一新生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進行文化測驗,發現文科生在理化知識上存在明顯的不足,平均成績只有20分左右;理科生在史地知識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平均成績在30-40之間[9]。

為了克服“片追”問題,全國各省市逐步試行和推廣了高中畢業會考制度,并在會考的基礎上對考試科目進行了改革。1988年,上海在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3+1”的考試科目方案,打破原有文理分科的格局,初步建立了“必考+選考”的科目設置模式。上海的改革推開了高考核心領域改革的大門,如何通過減少招生考試科目、科學設置科目組合以達到適應專業需要和提高人才質量的目的成為考試科目改革的核心思路。1990年10月18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對外公布了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的試行方案,方案將高考科目分為四組,高校和考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10]。次年2月21日,國家教委要求湖南、云南、海南三省招生委員會認真做好高考科目設置改革試點工作[11]。由于這一科目設置方案率先在湖南、云南、海南等三個省份試點,故人們常把這一方案簡稱為“三南方案”。然而,“三南方案”僅僅試行了兩年就戛然而止。

事實上,在準備開展“三南方案”試點之初,國家教育委員會有意將浙江省也作為試點省份。然而,當浙江省人民政府從一些渠道聽到這一消息后,立即對這一方案進行了論證。在廣泛研討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浙江省政府認為:“目前文理分科,中學教學偏科情況已很嚴重,如果按此方案,中學教學偏科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不利于中學教育,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不利于高等學校錄取合格的新生。因此,浙江不搞這個試點?!盵12]浙江省不進行試點的原因,從側面反映了“三南方案”的軟肋。當然,導致“三南方案”走向終結的深層次原因是無法保證人才培養與選拔質量,具體體現在考試成績缺乏區分度以及科目組無法適應專業需要兩個方面。

1992年,國家教委根據高校招生專業大致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點,將高考科目按招生專業的文、理傾向分設兩組,這就是所謂的“3+2”方案。其中,“3+2”方案將生物和地理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顯然是受到了上海改革經驗的影響。上海市在進行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的過程中發現,從第1989年開始生物、地理兩組因無高校選擇而名存實亡[13]。這使得人們產生了生物和地理在高考科目中可有可無的錯覺。然而,從“三南方案”的實踐來看,選擇第三組(含生物)或第四組(含地理)的考生還是非常多的[14](P295)?!?+2”方案將生物和地理分別排除在理科和文科的必考科目之外,不僅對普通中學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對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這一方案設計的硬傷昭示著下一次考試科目改革的到來。

(三)選科考試的探索:兼顧高校與考生的訴求

從1993年起,“3+2”方案成為高考的主流方案,但是這一方案具有明顯的缺陷。一是將生物和地理兩科排除在高考之外,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二是將高考科目簡單地分成文科和理科兩大類,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三是高考科目設置忽略了高校和考生的自主選擇,只能在文理之間做出選擇。

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廣東省在1999年率先進行了“3+X”方案的試驗。從科目設置上看,“3+X”方案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和選擇性。對于高校而言,與“3+2”方案相比,“3+X”方案給予高校更大的選擇空間,允許高校根據學校特色和專業情況選擇相應的考試科目。對于考生而言,“3+X”方案既體現了考生的共性基礎,又彰顯了考生的個性特點??梢?這一方案本意在于構建一個高校與考生雙向選擇的開放空間。

開放性和選擇性,既是“3+X”方案的理論優點,又是“3+X”方案的實踐缺點。這種設計方案過于強調開放性和選擇性,必然會帶來不確定的后果。雖然本質上“3+X”不等于“3+1”,但實踐上“3+X”卻變成了“3+1”。據統計,廣東省1999年高考報名的考生中有96.59%選擇的是“3+1”[15]。任何改革的推進與實行,不僅需要向未來看齊,而且需要凝視腳下。在現實與理性的雙重作用下,“3+X”方案不斷自我調整和自我優化,最終以“3+文綜/理綜”模式收場。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一輪高??荚囌猩贫雀母锶鎲?。在新一輪改革中,高考科目出現了“3+3”模式和“3+1+2”模式。兩種模式都由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共同構成,考生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自主決定考試科目組合。新的考試科目模式,滿足了考生的個性需要,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桎梏,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為了加強考生相關基礎學科的學習、保證高校招生專業的招生質量,2021年7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這實際上是考試科目改革的配套措施,兼顧了高校和考生的雙重需要。

考試科目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用,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響的考試部件?!翱际裁础笔歉咝?荚囌猩母锏拿芗象w,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考試科目關乎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適應考生、高校和社會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對考試科目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試驗和科學合理的優化。

二、錄取模式變革:提升匹配質量

統一性是統一考試招生制度的制度規定性,這使得如何將合適的考生錄取到合適的學校和專業成為一大難題。錄取模式是否科學合理,不僅會影響全國統招的實際效果,而且會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尊重考生志愿:實行志愿優先

全國統招之初,出于完成高校招生計劃的目的,在錄取中采取了計劃分配的策略。然而,由于錄取分配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經常會發生錯配的問題。如在1953年錄取分配過程中,就將一名中等農業學校的畢業生,錄取分配到師范學院的中國語文系[6](P34)。實行計劃分配的本意是保證招生計劃的完成,卻導致了單純完成數量的形式主義偏向。

針對錄取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教育部在1953年的招生文件中強調要以考生的學業成績和報考志愿作為錄取分配的主要依據[16]。對考生實際情況的重視,不僅關乎高校招生計劃的順利完成,而且關系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1954年,為了進一步提高招生錄取的適配率,在招生工作中實行了“中央統一計劃、大區組織執行、學校審查錄取”[17]的組織方針。這不僅糾正了錄取事務過分集中于中央的偏向,而且發揮了高校在錄取分配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8]。對招生工作的優化起到了提質增效的效果,據有的地區反映:“今年錄取新生中不符合志愿、強迫分配及分配不當的情況大為減少?!盵19]顯然,改進錄取分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被心儀的專業錄取而高校能夠吸納更優秀的學生。

雖然不斷對錄取分配方式進行改進,但是并未消除計劃分配帶來的隱患。為了減少計劃分配出現的情況,招生錄取辦法在1955年和1956年有了新變化。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增加報考志愿;其二,實行征集志愿。1955年,教育部將考生的報考志愿增加至21個(包括7個專業志愿和3個學校志愿)①。增加報考志愿數量的目的在于提高志愿的匹配度,使考生能夠被自己理想的專業和學校順利錄取。1956年,為了進一步照顧考生志愿,教育主管部門要求高校錄取新生一般不采取計劃分配,對未能按志愿錄取的考生進行征集志愿[20]。征集志愿的出現,是錄取模式變革的一大轉向,反映了招生錄取模式以學生志愿為中心的變革路徑。

由于對考生志愿的推崇,使得志愿優先逐漸成為了高校招生錄取的主要原則,也使得考生的第一志愿逐漸成為了高校招生錄取的主要依據[21]。對考生志愿的突出強調,使得第一志愿對于高校和考生都變得極為重要。

(二)提高學業水平:實行分段錄取

1960年11月24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教小組在京召開了全國文教工作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在文教工作中貫徹八字方針?!斑^急,過快,自然就圖多圖數量,質量就一定難以很好地保證,甚至于降低質量”[22](P1013)。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成為教育領域的總目標,如何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則成為高??荚囌猩母锏男履繕?。

在1962年召開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上,參會代表普遍反映過渡依賴第一志愿不利于提高新生的學業成績[6](P416)。在原有錄取方式的基礎上,與會代表提出了分段錄取的錄取辦法,即所謂的“段段清”。分段錄取的具體流程如下:“把考生的考試成績由高到低分成幾段,先取分數最高一段的考生,然后再取下一段的考生,這樣依次逐段審查,擇優錄取?!盵23]分段錄取進一步強化了學業成績在錄取中的作用,起到了提高高校新生學業水平的目的。

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受限于考生眾多、時間緊迫等現實因素,高校錄取工作分為兩個步驟,即:先地市初選,后學校錄取[24]。采取這種招生錄取方式主要是受形勢所迫,一方面能夠減輕招生單位的負擔;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1978年,隨著高校招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軌,恢復了分段錄取的招生錄取辦法[25]。這種錄取方式突出了高考成績在錄取中的作用,只要考試成績在所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中占有優勢地位,那么考生就具有優先錄取的機會。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有利而無弊,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作用,必然會滋生相應的弊病。山東省招生辦公室曾對分段錄取的弊端進行系統論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高等學校選擇學生的主動權太小,不利于全面提高新生質量;二是無法體現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中學有把智育和考分絕對化的傾向;三是省級招生辦公室會陷入矛盾的漩渦,很難做到既保證新生質量又不使高分考生落選[26]??梢?分段錄取過分強調高考成績的決定性作用,使得高等學校的選擇空間較小,難以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的原則。

(三)擴大選才余地:實行按比例投檔

為了進一步改革高??荚囌猩贫?教育部學生司在1979年10月分片召開了各省、市、自治區招生辦公室和部分高校同志參加的座談會。與會代表反映了分段錄取給高校錄取工作帶來的問題。在經過討論后,提出“在錄取時,應給予學校有一定的選擇余地,不要限制過死?!盵27]這一意見最終被吸納到1980年的高??荚囌猩母镏衃28]。根據這一指示,許多地方在高校錄取辦法也做了一些調整。如山東省規定:“高等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按多于招生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下達?!盵29]由此,拉開了新時期高校招生錄取改革的序幕。

為貫徹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使高校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教育部在1983年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應給錄取院校一定的選擇余地,一般應按多于錄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提供考生的檔案材料?!盵30]根據這一指示,上海、山東、山西等省市對分段錄取的方法作了改革性嘗試,實行了“根據考生志愿,按比例投檔”的新的錄取方法[31]。實踐證明:這種新的錄取方式,有利于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有利于擴大學校的選擇余地;有利于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志愿[32]。

從“分段錄取”轉變為“根據考生志愿,按比例投檔”的錄取方法,使得高考錄取實現了由分數優先轉變為志愿優先。這種錄取方式的出發點在于擴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權,使高校在更大范圍內挑選新生,從而達到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目的。同時,這種錄取方法給予高校20%左右的擇優空間,意味著有20%左右的考生面臨淘汰的風險。此外,20%的選擇空間也意味著20%的尋租空間。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錄取人員帶了一些條子,只要進入控制分數線,不是擇優錄取,而是按條子錄取”[33]等腐敗問題。有的群眾反映:“過去考好了,坐等錄取通知書,現在不找關系,就有可能落榜?!盵34]這實際上是對擇優錄取和招生公平的一種干擾。這些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是走向自我否定的內在動力。

(四)構建雙選空間:實行平行志愿

進入21世紀,為了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錄取方式,進一步提高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許多省份陸續對招生錄取制度進行了調整。2002年,湖南省出于提高考生志愿命中率和減少考生填報志愿風險的目的,對高考的志愿結構和填報方法作了初步調整,在小范圍內試行了并列志愿的填報方式[35](P184)。作為平行志愿的前身,并列志愿被創造出來。次年,湖南省進一步擴大和完善了并列志愿。這一改革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考生的錄取率和高校的匹配率[36]。湖南的試驗為新世紀高校錄取制度改革開了一個好頭,一場以志愿填報和志愿錄取為中心的改革就此拉開序幕。2005年,江蘇省加入了招生錄取模式變革的隊伍,在高校招生錄取中推出了平行志愿改革。與湖南省有所不同的是,江蘇省在試行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平行志愿錄取原則,即:分數優先,遵循志愿。

與原有錄取方式相比,平行志愿方式突出了高考成績的作用、弱化了高考志愿的作用。在沒有實施平行志愿之前,考生面臨著兩道重要的關卡,分別是考試關和志愿關。平行志愿的出現,使考生的重心更多地轉移到自我能力的提升上。同時,高考志愿的增加,也增加了高校錄取到合適考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江蘇省招辦主任丁金陵曾用“三減少三提高”來概括平行志愿的實施效果,即:“填報志愿風險減少了,高分落榜現象減少了,高校斷檔現象減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錄取透明度提高了,人民滿意度提高了?!盵37]可見,平行志愿不僅降低了錄取的風險率,而且提高了錄取的匹配率。

在新一輪高??荚囌猩母镏?主要存在兩種志愿錄取模式,即:“院校專業組”志愿錄取模式和“專業(類)+學?!敝驹镐浫∧J?。雖然兩種錄取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是以平行志愿作為底色。兩種錄取模式通過對學校與專業之間關系的優化,即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又提高了高校招生的滿意度和契合度。

三、自主選拔探索:兼顧多元質量

為了使全國高校招生成為一盤棋,必須建立相應的人才選拔標準。于是乎,考試分數的高低、學業成績的優劣成為了招生錄取的量才尺。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使得高校招生方式呈現單一化和片面化。然而,人才質量是一個綜合概念,人才規格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克服統一招生的弊端,使高校招生實現多元取才,高??荚囌猩I域做了許多嘗試。

(一)提高政治標準:保送入學的嘗試

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過分強調考試分數的作用,高??荚囌猩谐霈F了重業務輕政治的傾向,使得統一考試招生制度受到了批判。高校招生作為培養“又紅又?!钡膶iT建設人才的第一步工作[38]。高校招生工作開展的好壞會影響到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統一招考這種招生方式比較強調學業質量的重要性,難以兼顧人才選拔的其他方面。出于提高考生政治質量的目的,在高校招生中試行了保送制度。

1958年初,以《光明日報》為陣地,許多高校圍繞著“什么招生方式能夠貫徹階級路線和提高政治質量”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其中,保送入學被一致認為是貫徹階級路線和提高政治質量的重要舉措。這一提議最終被教育部所吸收和采納。同年6月17日,為了使保送工作順利開展,教育部出臺了相關的保送文件,對保送升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說明[39]。在實施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工農速成中學畢業生、工人、農民、工農干部和革命干部免試直升的辦法并沒有疑義。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高中優秀畢業生的保送入學問題上。

由于優秀高中畢業生保送入學牽涉的問題較多,為穩妥起見,教育部決定由省、市、自治區自行決定是否試行,并規定保送比例原則上不超過畢業生總數的5%[39]。在該年的招生文件也并未提及對優秀高中畢業生試行保送的意見[40]??梢?教育部對于優秀高中畢業實行保送還是比較謹慎的。不過還是有些省份對高中優秀畢業試行了保送入學的辦法,但是在試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浙江省在1958年對高中畢業生試行保送入學的過程中,發現由于保送的人數太少,不能大量的解決機密專業和特殊專業的質量問題。為此,相關人員提出“繼續擴大高中畢業生的保送名額,不確定保送比例,只要符合保送條件的工農成分的學生就可保送,能保送多少就多少”[41]。這無疑有放任自流的嫌疑,既難以保證質量,又容易造成混亂,這也預示著高中優秀畢業生保送入學的命運。

1959年,教育部停止了高中生保送入學的辦法。對于其他符合保送條件的考生實行選送報考的辦法,符合條件的選送生不參加全國統考,由負責錄取的高校單獨進行考試[42]。此外,該年沒有再對工農速成中學畢業生實行免試直升高等學校的辦法。1960年,由于春季招生和對內招生的實施,使得可供保送的對象嚴重不足,保送制度也宣告終止。

(二)突出綜合素質:保送制度的回歸

恢復高考之后,為了更好地選拔德智體一貫優秀的拔尖人才,在高校招生中開展了保送入學的試驗。保送制度的重新出現使得高校招生走向多樣化、多元化。

為了克服普通中學存在的應試偏向,貫徹全面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1984年,教育部決定在少數高校和一些中學進行保送試點,將一些優秀的應屆畢業生送入相關學校學習[31]。是年,經教育部批準在北京師范大學、山東礦業學院、四川農學院進行了由中學保送優秀應屆畢業生、免試直接升學的試驗[43]。從招生專業上看,保送試點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考生不愿從事行業的人才需求;從招生條件上看,保送試點主要是為了選拔一些德智體一貫優秀的畢業生[44]。

從試點的經驗來看,保送生制度有利于招收德智體一貫優秀的學生。如四川省為北京師范大學和四川農學院保送的32名學生中,健康條件全部符合高校招生體檢標準的基本要求。被保送入北京師大的13名學生中,中學時擔任校級以上學生干部的12人,占92%。文科平均成績為538分,比入該校的非保送生的481分高出57分[45](P138-139)。鑒于此,1985年教育部決定在更大范圍內開展保送生試點工作。當時,試招保送制度的初衷主要有三個方面:1.建立一種以考試為主、以保送為輔的招生制度;2.加強大學與中學的聯系,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3.可以免去保送生統考的負擔,提前進入大學有利于他們的成長[43]。顯然,保送生制度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克服統一考試的某些弊端、建立一種新的招生制度,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然而,隨著保送試點工作的推進,許多招生亂象就接踵而至[46](P349)。社會上也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推劣不推優,送官不送民”。這在試點之初就有所體現,山東省在1984年保送過程中就發現:“有個別中學思想不夠端正,保送中等偏下的學生?!盵47]保送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似乎也預示著其未來的走向。1998年,為了解決保送過程中存在的弊端,教育部對保送制度做出一定的改革,要求上海、河北、湖北、黑龍江、四川五省市招收的保送生必須參加由教育部命題的綜合能力測試[48](P223)。進入新世紀,教育部對保送制度作出了更為細致和嚴格的規定。

保送生制度的初衷是走出一條與高考截然不同的招生道路,為了杜絕保送腐敗又不得不走上考試之路,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彰顯個性特長:自主招生的實行

實行高校自主招生,意味著高校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學校特色和專業特點來制定招生計劃、確定招生標準和決定錄取結果,從而使高校能夠科學、準確地將優質、出眾、適合的生源選拔出來。

21世紀初,為了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使優秀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江蘇省在2001年率先進行了自主招生的探索。在江蘇省高校自主招生試點的基礎上,教育部決定在2003年開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一場關于擴大辦學自主權的試驗在高校招生領域上演。作為深化高??荚囌猩贫雀母锏年P鍵舉措,高校自主招生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現實訴求。

在高校自主招生出現伊始,人們對這項招生改革充滿著憧憬,希望通過這種招生方式沖破招生壁壘。南京大學在2002年試行自主招生錄取主要是為了使高校招生工作朝著有利于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和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能讓學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不因高考稍有失誤而失去就讀本校的機會[49](P14)??梢?實行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是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推動素質教育實施和提高高校人才質量。

從人才錄取的角度看,自主招生是一種錄取和選拔人才的創新方式,與統一招生只看重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不同,自主招生更為重視對學生素質和特長的考查,這就使得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一般都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或具有一定個人特長。對此,有論者這樣說到:“高校自主招生的意義在于打破了大學僅能憑高考成績進行錄取的一元式招錄體系,給予了多元化人才選拔模式的發展空間?!盵50]。從理想的角度看,自主招生能夠起到提高高校招生質量的作用。

然而,高校在獲得了招生自主權的同時,也承擔了權力帶來的風險,擁有權力就有濫用的可能。從自主招生誕生之時,人們關于其能否保證公平公正的擔憂就從未停息。如在試驗之初,學生和家長們就產生了如下疑問:“一旦放開招生權限,會不會由此滋生高校招生腐敗?!盵51]現實生活中,關于自主招生腐敗的案例也不絕于耳,特別是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腐敗的事件,更是將”自主招生推向了風口浪尖。

由于自主招生問題重重,2020年教育部決定取消自主招生,代之于強基計劃。強基計劃旨在建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新機制。從自主招生到強基計劃,雖然招生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對人才質量的追求沒有變。

結語

質量是人才選拔制度的核心關切,評價一項人才選拔制度好不好,能否選拔合格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反觀我國高??荚囌猩母锏臍v史進程,提高高??荚囌猩娜瞬胚x拔質量、完善高??荚囌猩|量保障體制一直是我國高??荚囌猩贫雀母锏闹骶€。無論高??荚囌猩贫仍趺醋?追求質量卻一直沒有改變。

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大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高??荚囌猩母锏暮诵哪繕??!凹扔蟹腺|量標準和要求的客觀性的一面,又具有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主觀性的一面”[52]。因此,如何兼顧質量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我國高??荚囌猩哔|量發展的重要議題。這要求我國高??荚囌猩贫雀母飶膬煞矫嬷?。一是提升高??荚囌猩倪x才能力,發揮高??荚囌猩岣呷瞬胚x拔質量的指揮棒作用;二是提升人民對高??荚囌猩臐M意程度,做到高??荚囌猩焦?滿足人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要。

總之,提高質量作為高??荚囌猩贫雀母锏暮诵膭恿?實現高??荚囌猩哔|量發展是歷史與邏輯的內在統一。在推動高??荚囌猩哔|量發展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質量這一內核。質量所具有的雙重內涵,使得我們在進行高??荚囌猩母锏倪^程中,既要提高人才選拔和培養的質量,又需要兼顧不同相關者的滿意度。實現高??荚囌猩哔|量發展,需要對質量進行理性回歸,需要堅持質量的雙重立場,兼顧質量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注釋:

① 以上信息根據個人收集的《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五年暑期招生申請報考書》中記錄的相關信息整理而得,通過該年的申請報考書我們可以對該年考生填報志愿的數量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與理解。

猜你喜歡
科目志愿考試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我志愿……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發布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6年10期)2016-04-17
因愛匯聚,志愿同行
你考試焦慮嗎?
準備考試
漢語或成俄羅斯高考科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