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喻視域下藝術作品的文化意蘊探析

2024-04-07 16:58李忠友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阿Q藝術作品詩意

李忠友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現代隱喻理論認為,隱喻超越了修辭學上的比 喻,是人類認識活動的首要方式之一。隱喻是思維的本質屬性,其特點是 “借此喻彼”。在藝術作品中,隱喻通過意象實現表達作用,意象借助想象活動實現取象環節,從而豐富藝術作品的聯想力,引領欣賞者的思維認知,品味藝術作品內涵的聰慧哲理思辨。近年來,眾多相關學者耕耘在藝術作品的研究領域,做了大量工作,收獲了豐碩的果實。但目前,從藝術角度對其中的審美價值、藝術韻味進行研究的較多,而從價值性與藝術性統一的角度對藝術作品的文化意蘊的研究相對不足,以至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感受藝術作品的價值和魅力。因此,就藝術作品呈現的文化價值特性而論,采用隱喻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手法,對藝術作品意蘊的文化內涵做進一步考究,依然有其深刻的啟迪意義和回味價值。

1 隱喻思維概述

詩人艾略特曾說:隱喻并非一種創作方法,而是人腦的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是比喻中的一種,也叫暗喻,是相對于明喻的一種修辭方法,隱喻思維則是一種隱喻式的思維方式。

隱喻理論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 和《修辭學》,其在著作中把隱喻界定為:將一種存在的名稱用于另一種存在之上,借助已有的存在去分析和認識新的存在。其作用主要在于 “修飾”,能夠給文學藝術作品帶來美學效果。在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幾個世紀,修辭學家等雖然沒有格外重視隱喻,但其理論觀點并非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相悖。直至中世紀,由于修辭學探求的領域只限于風格,所以隱喻便漸漸喪失了其在哲學中的價值。而到了15—16 世紀,隱喻遭遇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如托馬斯·霍布斯認為隱喻干擾了概念的表達思想功能。一直到康德、尼采的近代時期,隱喻的價值才獲得提升。之后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和詩人開始關注隱喻,認為隱喻是一種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性行為。20 世紀30 年代,英國文藝理論家理查茲在其著作《修辭哲學》中提出“相互作用理論”,認為隱喻是 “要旨” 和 “載體” 相互影響的產物,其主要用法是擴展語言,并進而擴展現實,即通過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意義。也就是說,在理查茲看來,隱喻生成了新的現實,同時將生成的新現實存貯于語言之中,讓運用這種語言的主體能夠達到它。盡管理查茲仍置身于語言的畛域,但其對隱喻的闡釋引起了眾多學者的興趣,喚起了研究者對隱喻認知功能研究的關注。如20 世紀80 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從認知維度指出:隱喻并非間接介入主體的認知活動,是主體思維活動賴以進行的重要方式。二人借助語言學實證研究建立了隱喻映射理論,認為隱喻獲得主體的反映和推理,把某種觀念由這一領域映射到另一領域。此后,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隱喻漸漸擺脫了修辭學的拘束,展示出多領域、多維度的趨向,并逐漸演變為與修辭學、語言學、文學及哲學等眾多學科相關的跨領域理論,成為人類觀察和認知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之一,對人類主客觀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

由上述可知,隱喻或隱喻思維源于語言修辭現象,經由多個世紀的發展,演變成為人類反映客觀世界的最根本、最一般的認知手段和思維形態,是全新語言意義形成的根源或生長點。

2 藝術作品的文化意蘊探析

錢鐘書對隱喻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做出解釋,他說:“詩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詩矣,變象易言,是別為一詩甚且無詩矣?!盵1]錢鐘書一語道破了藝術作品的最根本特征,即藝術作品是有象之言,意象的取象環節是借助想象活動達到的,其內涵是隱喻賦予的。由于隱喻在藝術作品中借助意象建立新意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處,同時,意象又借助隱喻產生出隱含意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所以,意象可以活躍于藝術作品之中。因此,藝術作品借助隱喻思維,通過想象力將虛擬的真實借助隱喻來進行傳遞,能夠加強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表現主體的個性特點,揭示主體的內心世界,從而增添藝術作品的文化意蘊。

2.1 藝術作品是關照和體驗內在情感的精神性需要

藝術作品是藝術存在的具體方式。列夫·托爾斯泰在其著作里指出,“藝術是如此的一種人類行為:創作主體借助一種客觀的標識自覺地將個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傳遞給他人,而他人因此被影響,也感悟到了此類情感”[2]。這表明,藝術是人類主體的一種精神活動,其蘊涵著人類的情感特性。在藝術作品中,藝術家借助 “意象” 表達其情感,欣賞者借助 “意象”觀照和體驗到某種情感。意象是人腦對客體加工、創新后具有客觀形象性的主觀映像,即客體經過主體的取舍、聚集、抽象、處理等主體精神的加工,融入了主體的觀念、情愫及其遐想,容納程度各異的領悟成分,是被認可、加工過的客體的 “象” 與主體的 “意” 的結合,是象征性、鮮活性與抽象性、創新性的統一,是主體的表象經過大腦系統功能發揮而產生的 “意” 與“象” 融合為一的意中之象或象中寓意。意象的功能是象征性的,即以一種具體形象暗示或比喻另一種意念或情感。藝術的作用和魔力取決于它把豐富多變的人類情感抽象化為意象,然后借助某種鮮活感人的形象展示出來。比如,對 “勁松” 的審美意象,就是感知的松樹表象、形象同 “蒼勁”“堅強” 等主體思緒、意識、心態相融合產生的蘊于胸中的審美心象,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勁松形象就是這種審美意象的物態化。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人、天涯,整首小令都是相近意象的疊加,構成了一種苦楚、心酸、凄涼的意境,充滿了秋思別離的憂愁。所以說,藝術作品中的意象是為表達思想情感而設的,藝術家運用意象、刻畫景象、講述事件等,并非純粹、單一地描繪景象和說出事件情節,而是借助對景象的刻畫、事件的講述來傳遞深化了的抽象的情感體驗。當然,藝術并不只是個體情感的發泄,它還必須交融和表達人類集體共有的情感,即藝術家表達個體情感的同時也表達了人類集體共有的情感。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發展是人類對美的尋求的結果?!盵3]藝術是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它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積極的功能。因此,就這一意義而言,藝術作品通過形象動人的藝術表達,影響欣賞者的心緒,能夠使人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感化。如革命導師列寧曾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的《怎么辦》一書中塑造的拉赫梅托夫這個職業革命家的形象而心潮澎湃,他說:“真正的文學應該是這樣的,它能夠熏陶人、啟迪人、勉勵人?!盵4]另外,積極健康的藝術可以調整和重構消極信息引起的心理狀態,使處于消沉、郁悶、惆悵等心理困境中的人類個體和集體得到有效治療。因此,當人類欣賞藝術作品時,不良情緒可以得到釋放,悲傷可以得到釋懷,精神可以得到撫慰,惆悵的心情可以得到消弭,因此實現心靈的平靜。正因為如此,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托馬斯·杰斐遜曾說:“我們這一代人騎在馬背上征戰,宗旨是叫我們的子孫后代專心致力于科學、哲學、音樂、舞蹈、繪畫和美術等事業。藝術是愉悅的交流、喜悅的品味、付出的無私、美意延年的心境、讓世界安謐的靈丹?!盵5]因而,國外眾多現當代心理學派別,都特別珍惜藝術對賞識者心靈深處的釋放及修養身心功能,因此認為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遭受的壓抑或奢望達成的心境、抱負、憧憬、志向等,可借助藝術創作的遐思世界或虛幻世界得以緩解或實現。由此可知,對藝術的需求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因此,人類之所以進行藝術創作,是因為藝術作品凝結著人類集體或個體的愉快、煩惱、傷感、慌張和夢想等情感,于是它與人類的行為實踐和存在意義形影相隨,因而具有了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比如,在當今藝術史中,荷蘭現代畫家梵高畫的一幅著名油畫《農鞋》,曾經引起了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的重視,他對油畫中的農鞋做出了一個深刻的抽象化闡釋,他指出:“由鞋具耗損的內部那黑糊糊的敞口里……勞動者步履的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步履的堅韌和滯緩……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冥……浸透著對面包的穩妥性的任勞任怨的惶恐……克服了貧苦的無聲的愉悅,暗含著分娩陣痛時的顫抖,死亡逼迫時的戰栗?!盵6]也就是說,海德格爾區分了農鞋的有用性和可靠性。在海德格爾看來,農婦日常用的農鞋作為器具雖然憑借自身的有用性托起了農婦的整個世界,但農婦卻是憑借這一器具的可靠性把握了自己的存在方式。有用性會被消耗殆盡,而可靠性卻長久地保存了農鞋的原初本性。但是,平常的習慣性卻往往只看到器具的功用性、質料、形式等方面,而忘卻了農鞋的原初本性。梵高筆下的 “農鞋” 使得農鞋從普通的用具轉為了經典的藝術品,這種藝術的轉化呈現出來的正是有用性的消失而讓農鞋的存在本性得到了真正的展現,從而使得農鞋 “從它無蔽的存在中凸顯出來”[7]。這種凸顯,帶來的是藝術蘊含的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本真狀態?!稗r鞋” 凝聚了農婦的生命,顯現了農婦生活世界的時間歷程和空間展開。所以,在海德格爾眼里,作品中的農鞋飽含著農婦的寂寥、剛毅和愉悅,同時蘊藏了農婦的不快、戰栗與不安。因而不能將破舊的農鞋僅視為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還要看到其內涵的客觀屬性及詩意本質。海德格爾站在哲學形而上的生活意義層面,深入品析了油畫《農鞋》的內蘊,淋漓盡致地將其復雜的生命內涵展現出來,從而讓我們體悟到,油畫上的破舊皮鞋由于再現了農婦生活的困苦,體現了農婦對豐收的慌張和愉悅及對人生的憧憬和惶恐的矛盾,因而成為藝術風格顯示和人類賞心悅目的客體。

由上可知,藝術作品之所以成為關照和體驗人類情感的精神性需要,是因為具有再現人類思想感情功能的意象,借助特定的手段使不在場的對象表現出來,抑或運用多種多樣的形象化手法將內心不能言說的情感表達出來。就是說,在以隱喻思維認識世界的活動中,人類借助已有的事物去觀察和認識新的事物,通常是用具體的、形象的反映一般的、抽象的,從而實現意義的轉換或轉移。因而意象的象征功能使其是此物也是彼物,而且任何一種意象的功效和能力發揮產生的影響,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正因如此,人類一方面將自身的種種內在需要和感情借助繪畫等藝術作品形象地再現出來,讓心靈寄托之所、精神期待歸屬在藝術中得以體現;另一方面,人類在這種體現自身主體精神價值的藝術創作中品味和體悟自身心緒及本性需求,使自身被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思想境界得以升華,從而使藝術作品成為潤澤人類心靈的精神養料。

2.2 藝術作品是緩解和慰藉現實缺失的想象性滿足

藝術作品的隱喻思維借助對人的靈魂、命運、道德情操的描寫,激起欣賞者心靈最深處的喜怒哀樂的情感,從而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含有形而上的美學意味,其是對藝術形象內在活力、靈魂、情感、風骨和精神的感悟與理思,富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哲理玄思和詩情意味。這種玄思或意味囊括了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愿望、思想情感等多樣復雜的元素,它或浸入藝術形象之中而流露于言外之意,抑或匿伏于藝術作品的形象之后而待審美主體的領悟、察覺??梢?,意象表達的是某種哲理和觀念,所以尼采曾呼吁,藝術創作者應當成為偉大的 “藝術哲學家”,用他們的作品,給人類以 “形而上學的慰藉”,溫暖和照亮欣賞者的心靈。就是說,藝術作品隱喻思維將相對抽象的觀念依附具體觀念的擴展,便可讓主體心領意會,即通過隱喻可以認識和感知其意義,因此拓寬主體的知識領域。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 正傳》,小說中的人物、事物及地方都缺少具體性和特指性,因為它們只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隱喻的象征。小說中的主人公阿Q 沒有姓氏名字,是社會大眾中生活在底層的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帶有象征意義。馮雪峰在其《論〈阿Q 正傳>》里寫道:“阿Q,主要是一個思想性的典型?!薄笆且粋€集合體,在阿Q 身上集合著不同階級的形形色色的阿Q 主義?!盵8]確實如此,魯迅就是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深刻地分析了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現實,悲憤地揭示了 “精神勝利法” 的可悲,創作出阿Q這個形象,以揭露和批判舊中國落后、愚昧、麻木的種種心態和行為,從而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進而改造中國社會。

但是,人世間的事情是復雜的,我們看問題不僅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角度,而且對同一種境況也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就是說,對于作品中的阿Q 而言,由于未莊人對他的調侃、挖苦、侮辱是其必須面對的客觀處境,其自身也有不足之處(怯懦、窩囊、貪慕虛榮、畏強欺弱等),所以阿Q 往往不會獲得事實上的建樹和成功,故此,他若要愉悅地存在著,有效方式便是通過精神的自我撫慰去擺脫其無法避開的客觀窘境??梢哉f,阿Q 是滑稽的、不幸的,但亦是乖巧的,阿Q 通過心理超越塑造了自身的自尊,通過精神超越去鄙棄人們對他的鄙夷與傷害,因此阿Q 一直是知足和開心的。

這樣看來,盡管精神勝利法滑稽可笑,可如果以隱喻的辯證思維方式去理解,阿Q 精神所體現的樂觀態度可以慰藉人的自尊心,從而平緩人的心理狀態。這種良好心態既是堅信美好理想的一種韌性,也是建立在對事情本質有了自覺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自我激勵。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不同境況中的阿Q,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上有著阿Q精神的因素及其變種,因為我們都有無法逃避的現實困頓和煩惱。故此,人類需要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理解世間無法實現的期待。如此可知,愈是貧苦困厄的偏遠地區,人們愈依賴愉快和藝術的慰藉,偏遠窮苦鄉村里的人們,觀賞電影、戲劇的感受與歡度節日相似。在人煙稀少、貧瘠磽薄的黃土高原上,陜北民歌《信天游》顯得極其優雅、激昂、振奮,嘹亮的樂聲中飽含著人們的苦悶,以及人們對愉悅的渴求等心理需要。此外,對于世間的懷念折柳之苦,人們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佳句去追尋心理上的撫慰。失意頹喪的曹雪芹,刻畫了一種 “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 的美妙意境,借此寄托其美好心愿。誠然,以上論述并非對阿Q 精神的肯定和提倡,只是從隱喻和哲學的角度看,這種現象體現了相反相成藝術創作規律,揭示了外部的現實世界和內心理想世界的辯證統一,這對于人類比較透徹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此,從隱喻和哲學的角度看藝術,藝術可使現實缺失得到想象性滿足。由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與自然境況的有限性決定了我們都生活在需要與暫時滿足的矛盾關系中。就人類個體而言,任何個體都存在于 “欲望—貧乏—滿足—新的欲望” 這一無限交替的矛盾體之中;就人類集體而言,人類處于歷史必然要求與此要求不會全部實現之間的矛盾體之中。這說明就某些方面來說,任何社會條件也無法完全滿足人類的一切需要和意愿,人類每時每刻都處于相對缺乏的處境中,倘若人類時時刻刻都渴望自身的期盼得以天遂人愿,這不但是人類單方面的隨心所欲的設想,并且這種設想會將人類誤導至困苦的境地而難以自拔。如此,人類便有必要借助某種有效方式來想象性地滿足自身的欲望和需求,從而實現在心理上去超越客觀的貧乏。

綜上所述,隱喻思維方式從對象的具體感性形象開始,把對象的抽象化的屬性及觀念改造為某種形象化的意象,在此基礎上,開展由此及彼的抽象思維活動,并在對意象的品析中駕馭和領悟其本質屬性??梢?,就這一意義而言,藝術是緩解和慰藉悲苦靈魂的靈丹妙藥,它使人類在哲學的意義上擺脫客觀的不足與貧苦,人類集體和個體都應該敬仰藝術。

2.3 藝術作品是寓意和映象人類存在的詩意性追求

從馬克思“類哲學” 的視界看,“人是類的存在物,人可以有意識地駕馭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同時將它們對象化,而且還能夠把自身當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盵9]就這一意義而言,人類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這種特殊性體現在人類生命的二重性中,即人類既是一種工具性存在,又是一種詩意性存在。人類首先是一種工具性存在,工具性存在是一切動物的存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有動物性的一面,但人類又是一種生成性、自為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存在,而動物僅是本能性的存在??梢?,馬克思揭示的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精神。因此,人類又是詩意性(超越性)存在,這種詩意性存在是一種自然而超然的自由存在,是富有審美的存在,是一種形而上的、尋求意義的存在。

隱喻既是一種語詞現象,也是一種認知現象,其可以讓語詞意義內涵范圍實現拓展,從而幫助人類用言說的形式去認識和感知世界。就是說,思維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正因如此,思想家海德格爾曾經援引德國著名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來加以說明人類的存在方式,并且進一步指出:“‘人詩意地居住’意指詩意創作最初讓居住變成居住,詩意創作的確讓人類居住……詩意是人類存在的本領……當詩意恰當地產生時,人類才人性地居于此大地之上,即‘人的生活’乃是‘居住地生活’?!盵10]即在海德格爾看來,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富有詩意的,人類的生活理應是富有詩意的生活,缺乏詩意地生活,人類則會類似動物一樣存在著。具體而言,人類的詩意性存在是超越功利性的存在。由于人類為滿足生存需要便產生物質生活資料的需求,所以人類是世俗的存在。然而,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人類的精神欲望還不止于功利性的向往。崇高的境界、善良的愿望、熱烈的情感、良心的自律、對美的渴望……都是人類向往的目標。歷史上無數英雄豪杰為了民族或人類的理想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這正是人類崇高追求的集中表現。因此,人類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是在客觀世界探索和追求人生的詩意。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曾經指出:“倘若隱喻極少豐富對世界的認知,起碼會豐富人類的感知樣式,這便是隱喻的詩意功能?!盵11]文學藝術作品是隱喻的載體所在,可以使人體味到詩意棲居的意境,于是可以說,詩是藝術和人類美好追求的結晶?!叭祟愒娨饣臈印?,標志著人類可以憑借個體努力建設一個富有詩意的健康生存環境,從而與依賴本性存在的動物明顯地區別開來,這意味著藝術與文化是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的最顯著特征,而作為人類存在方式的文化及其藝術也因此獲得了存在的意義??梢?,就本質而言,人類理當詩意化地存在著。因此,人類有探索美好前途的渴望,有提升自身存在水平和尋求意義的期盼和潛力,人類永遠不會放棄對超越現實生命狀態的理想追求。所以我們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在莫爾的《烏托邦》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看到的便是富有詩意光輝的人類探尋軌跡。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類 “詩意地棲息” 在大地上,過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存在是人詩意地居住,也只有在詩意發生的地方,人類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居住。因此,古今中外,無論是哲人、智者,還是庶民百姓,人人都期盼著建設一種富有詩意的生存環境,憧憬過上一種富有詩意的生活;無論是人類文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創新,還是人類集體或個體的不懈進取,其終極目標,都是建設一個富有詩意化的健康生存環境,并有意義地存在于其中。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藝術與人類如影隨形,藝術作品中的隱喻思維可喚起人的詩意化存在意境,對藝術的欲求是人的本性使然,無論是在痛苦、煩惱、憂傷還是在幸福、歡樂的時候人類都需要藝術。以繪畫、詩歌等為代表的各類藝術作品,其在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在人類和個體生存的各類難堪的境遇中,在人類迷茫、失意、恐慌、貧乏等客觀實際狀態下,肩負起了超越現實無奈和貧乏的責任,并通過象征性的隱喻思維功能和想象性的滿足方式,使人類由各類客觀存在的窘境與貧乏中得到短暫的解脫,以此反映人類對詩意化存在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猜你喜歡
阿Q藝術作品詩意
詩意地棲居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丁 雄藝術作品欣賞
王立新藝術作品欣賞
冬日浪漫
阿Q和老A
沈鵬《讀魯迅〈阿Q正傳〉(四首選二)》
被耽擱的詩意
春日詩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