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培養 重在傳承 *
——我的傳承之路

2024-04-07 20:09周來興陳金海顏寶華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弟子中醫藥理論

周來興 陳金海 周 藝 顏寶華

(1.福建省永春縣中醫院名老中醫工作室,福建 永春 362600;2.廈門市中醫院內分泌科,福建 廈門 361000)

作者在基層醫療戰線上奮斗60 個春秋,走過難忘“我的行醫之路”(《難忘的經歷與趣事——我的行醫之路》2008 年發表在《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雜志第12 期),又走過艱辛的“我的傳承之路”,付出的是心血、汗水,收獲的是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保一方安康,甘之如飴,無怨無悔。

人才是創新之核心、發展之要務、中醫之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四個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其中之一。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自古以來,中醫中藥除病濟世,造福百姓,為人類的健康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而中醫人才的教育更是百年大計。如何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作者的體會如下。

其一,作者認為一個人能力是有限的,讓更多的人才發揮作用,我們的事業才能更加興旺,人民健康才更有保障。任何一門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量優秀人才[1]。作為醫學部門,尤其是中醫,多傳一個學生就能幫更多的人群解除痛苦。其二,為培養合格中醫藥人才,滿足社會各界對中醫人才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需求,重點應以培養應用型中醫人才為目標,實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采取多種中醫教育模式并存、互補的方式,加快人才成長速度。作者根據不同級別、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因人、因才施教,制定培養方案,堅持以“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論證”為主要原則。

1 鄉醫培訓班模式是普及中醫知識的途徑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只有基層普及中醫,人民群眾才能真正享受到中醫中藥的福利。20 世紀70年代,農村缺醫少藥,作者在衛校擔任校長時,大力普及鄉村醫生(當時稱“赤腳醫生”)教育,在短短5~7 年期間,開辦14 期培訓班,每期半年;實習帶教3個月,通過短、便、簡、快的培養模式,共培養700 多名鄉村醫生。結業后分配至全縣各鄉村,建立衛生所(又稱“醫療站”),為農村醫療培養了主要生力軍和骨干人才,方便了群眾就醫,促進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改變了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進一步促進了鄉村振興。培訓內容為中西醫結合,中醫教學培養方式以基礎理論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為主。根據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突出中醫藥特色療法,以一根針、一把草、刮痧、針灸、挑疳為主。課堂講到某種病時,結合病案從門診部把患者請到課堂上,進行實例講解,同時結合本人治療經驗進行知識傳授。講針灸課時,讓學員對自己用針,體會針感。講中草藥課時,帶學員到山上識別中草藥,并采集標本帶到課堂示教。在見習期又以跟師帶教為主,通過門診跟師帶教、臨診、面授,邊理論邊實踐,邊實踐邊理論,提高學員的理論知識和臨床診療能力。這樣的教學培養模式,使學員易學易掌握,達到了早臨床、早成才,為農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

2 在職培訓班教育是提升人才業務水平的又一措施

在職培訓也是繼續教育的一種形式,通過不斷培訓,使在職醫生在理論水平和臨床診療能力方面進一步提升,這也是成才的途徑之一。從理論到臨床是一次飛躍;從實踐到理論又是一次新的飛躍。身在醫學這個行業,干一輩子,學一輩子,還得努力提高一輩子,這也是名老中醫的殷切期望。中醫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提升到老,所以要反復學習、不斷實踐,這是成才的必經之路。臨床后帶著問題再學習,往往收效顯著。作者開辦6 期在職培訓班,參加者達165 人。培訓時間為半年,分理論班和臨床班。理論班以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為主;臨床班以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病為主。對前來培訓的學員進行調研,了解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科室的中醫群體對中醫認知現狀的差異,以及應用情況、優勢及不足。在開班前召開學員座談會,通過溝通了解學員對培訓的需求,臨床遇到哪些難題和難以治療的病癥等情況。將“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就學什么”的原則作為制定教學內容的依據,使教學有的放矢,重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以提高學員理論水平和臨床診療能力。同時結合專題講座加強本人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傳授,在實習時親自帶隊到中醫院坐診示教,使學員理論水平和臨床診治能力進一步提升。如今這些學員已有70%左右晉升為中、高級職稱,成為中醫主力骨干。

3 舉辦西學中班是中西并用惟一互補的途徑

堅持中西醫并用,利用中西醫結合雙重診斷、雙重治療優勢,建立微觀診斷與整體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為了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雙一流專業交叉人才,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舉辦西醫學中醫培訓班,讓學員中西醫互補。作者于1979年在衛校舉辦一期西學中醫班,學員28名(均為西醫???、本科生,臨床工作10 年以上),為期一年,其中半年教學、半年實習。作者根據中醫優勢治療病種、防治特點和中醫理論知識制定教程內容,編寫中醫辨證施治手冊作為教材。突出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陰陽五行、辨證施治、四診、八綱等理論基礎。將中醫臨床在某些病癥方面的治療優勢、治療效果與西醫比較,或將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作為重點授課內容,課堂選用案例分析和個人學術思想,臨床實驗傳授,實習期間親自帶學員到臨床示教,學員學習掌握四診技能,通過半年課堂和半年臨床學習,具備了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成為中西并用的一支生力軍。結業后學員基本采用中西兩套本領服務于人民大眾。部分學員用中醫藥療法有效率達70%左右,如五里街衛生院(20世紀80年代改成中醫院)吳素華副主任醫師,成為當地名醫,獲得廣大患者的信任。

4 師承教育方式是歷來培養中醫人才行之有效的路徑

師承教育是數千年來中醫教育傳承的主要模式,其特點是形成師徒關系,重在傳授臨床技能、技藝,是中醫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歷來中醫師承教育的成功經驗表明,實踐是中醫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和動力[2]。需要教師在臨床上手把手地指導,以提升學生對理論的感悟,在理論深化中,突顯對實踐的指導,邊理論邊實踐。

首先,要培養學醫者對中醫的愛好,其對中醫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決心獻身于中醫事業。所以在徒弟開始學習時,先向其灌輸中醫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大醫精誠的內容,樹立專業思想,使他們能自覺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師承教育中,根據師承教育實施方案要求,作者半個月為師承弟子上一次課,以《中醫入門必備》(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編)為主要內容,結合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刮痧、挑疳、放血、耳穴壓豆等,當場示范。如一位腰扭傷、酸痛、行動困難,經中西藥治療難以奏效的患者來診時,作者沒有任何保留,當面教弟子在患者委中穴周圍放血,立刻見效,患者行動自如,也讓弟子感受到中醫的奇特,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與信心,調動其積極性、自覺性。規定每周跟師門診一天。門診跟師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提高臨床四診(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操作能力,加深對理論的認知,為學用中醫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要求每位學員每周寫一篇學習日記,每3 個月寫一篇千字以上的學習心得,遞交教師批改,以鞏固學習的成果。作者在承擔帶教4 名學員的任務外,還代帶了4 名學員,現已2 年有余,初步完成了基礎知識和臨床診療過程傳授并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有的學生對脾胃等常見病診治嫻熟,能獨當一面。作者在古稀之年仍在培養中醫人才,老當益壯,甘當人梯。

5 傳承教育方式是培養高層次中醫人才的創新

作者是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出師者,對傳承教育有深刻的體會。中醫理論和思想經數千年傳承至今,得益于師承教育。一代一代傳承創新,最終形成現代的中醫理論體系。故中醫藥的發展必須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有關政策,作者擔任全省第三批、全省基層第三批,以及全國第三批、第六批的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和全國基層、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專家。其中繼承人省級2 人,省級基層3 人,全國第三批1 人,全國第六批2 人,全國基層傳承工作室9 人(基層2 人、社區服務站2 人、縣級5 人),全國傳承工作室8 人(正在實施中)。每個項目通過三年實施,傳承教育累計17人。遠程帶徒3 人(哈爾濱1 人、解放軍第一八〇醫院1人、泉州市1人),經省專家考核組進行臨床考核、論文答辯等綜合考核評審,合格出師15人,其中主治醫師13人、副主任醫師2人。

傳承方式根據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實施方案進行。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傳承教育中貫穿始終。采取跟師學習、獨立臨床實踐、理論學習等多種形式進行帶教。(1)學習中醫理論是基礎,讀經典是根本,每個月集中學習1~2次,內容以《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脾胃論》為主,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師生同上課堂,進行課堂討論,教師教授重點、難點,并給予適當引導、點評,鍛煉學生的臨床思辨能力,提高其理論水平。在學習經典的同時,結合自己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詮解——如學習《脾胃論》結合自己“調中州安五臟”的學術思想加以闡述,以此敦促弟子更加系統地學習中醫理論,提高其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能力。(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療效是中醫生存之本。通過每周一天門診跟師及教學查房,教師言傳醫意,因材施教,學生在日常的診療中耳濡目染,能熟練掌握和領會帶教老師學術精髓和臨床經驗,從而提高對中醫理、法、方、藥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實踐是理解中醫基礎理論、掌握辨證施治內涵的最佳途徑,而中醫診療主要靠經驗積累,臨床實踐是師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故在臨床帶教中,讓弟子先為患者問診記錄病歷擬方,再由帶教老師診斷開方,檢驗弟子的診療水平——這對弟子臨床能力的提升特別有幫助。同時要求弟子寫周記、月記,每月提交一份心得感悟或臨床體會,以及一則醫案;教師再認真逐一給予批改,并結合每月1~2 次的病案討論(病案應是教師診治過的病案)互相交流;最后由教師點評,再留出時間為弟子們答疑解惑,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如一例失眠十多年的患者,用過鎮靜安神等藥均難奏效,遂來診,作者用溫膽湯加減15 劑而見效,使頑疾獲愈。弟子問:“怎么不用酸棗仁湯呢”,作者回答:“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患者舌苔黃膩,脈滑,納不香,乃是痰濕之火,擾亂心神而失眠者,治之要求其因”。弟子明白其理,這就促進了師生互動,增加了弟子參與度,調動了弟子學習積極性,使弟子體會更深刻,收獲更大,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對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的要求,堅持目標導向,細化建設進度,確保各項傳承圓滿完成。工作室下設1 個分室(惠安縣中醫院工作室)、3 個基層工作站,定期下沉帶教指導,把中醫學術傳承延伸到醫療衛生前沿。三年傳承工作結束后,傳承人要寫一篇3 萬字以上的結業論文。論文以總結帶教老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為主題,發揮學生的跟師領悟,突顯臨診治病時理論聯系實踐的獨立思考,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及創新觀點。

幾十年殫精竭慮,在崗位上,作者通過多種中醫教育模式并存、互補,提高人才成長速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解決了基層人才匱乏的問題。在盡自己綿薄力量的同時,作者深深體會到中醫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傳、幫、帶是必由之路,而對不同群體的需求、不同學員的水平,須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則會有不同的收獲。如鄉醫培訓,縮短中醫入門時段,收到了短、捷、快的效果,造就了農村群眾迫切需求的醫療衛生人才,而且普及了中醫藥知識和中醫特色療法;在職培訓班,通過繼續教育,大大提高了醫生理論水平、診療技能技術與服務能力;西學中醫班使中西互補,形成了中國醫學特色;師承教育為培養初級中醫人才和一技之長人才貢獻了一種教育形式。傳承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中醫人才困擾的重要措施,也是搶救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有效的創舉。這不但能使中醫人才理論水平、臨床業務能力大大提升,更能突出技術創新能力,而且能促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弟子中三年出師晉升正高1 人、副高2 人、主治醫師8 人;升為科室主任3 人、副院長1人。如陳仰東、林騰龍等成為脾胃科領軍人才。門診數、住院人數增加一倍,科室創收占全院1/4,陳金海業績名列全院前茅。遠程帶徒哈爾濱邵景新8 年后,弟子在當地醫界小有名氣,擔任當地基層醫院院長,著作《邵景新選集》一書。為此,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嘔心瀝血,積極推行不同人才培養形式,制定周密教育計劃,認真備好每堂課,帶好每位學生,做到手把手地教,心貼心地傳,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同時利用休息日及夜晚著書立說,正式出版《周來興醫學文集》《疑難病癥臨床經驗》等6 部著作,留傳后人,獲得全國、省中醫藥培養人才貢獻獎,全國“德藝”雙馨醫護工作者獎,市高層次二類人才獎和縣老年教育突出貢獻獎。2017 年6 月19 日舉辦周來興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學習班時,泉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賀信:周來興前輩德術兼備,知識淵博,治學嚴謹,醫術高超,深孚眾望,聞名海內外,履行中醫傳承使命,為弘揚岐黃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中醫藥報》《福建僑報》《廈門日報》等,省、市電視臺均作了報道。當聚光燈射來,作者更多了一份使命與責任。每次收獲都來自杏林春天辛勤的耕耘,每一份榮光都來自傳承之路的腳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愿一花引來百花開,代代傳承春意在!

猜你喜歡
弟子中醫藥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弟子規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弟子規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