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認同、文化認同與審美認同
—— 《故都的秋》“悲涼說”獻疑

2024-04-08 13:50
中學語文 2024年8期
關鍵詞:故都的秋秋蟬悲秋

徐 磊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散文名篇。在首段,郁達夫用三個詞概括了北國秋天的三個特征“清、靜、悲涼”?!办o”好理解,“清”也并不復雜,有庭院秋晨的“清凈”,有秋槐落蕊的“清寂”,有秋蟬殘聲的“清冷”,有秋雨話涼的“清閑”,有秋日勝果的“清奇”,唯有這個“悲涼”令人生疑。既然是一個充滿“悲涼”的秋,那么哪里值得作者要“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呢?郁達夫為什么如此喜愛北國之秋的悲涼呢?筆者以為,這和他對北國之秋的“生命認同”“文化認同”“審美認同”有關。

一、認同生命價值產生的悲涼

郁達夫在寫到牽?;ǖ臅r候,特地用一個括號批注為“朝榮”,即早晨開放晚上凋落的意思,郁達夫最喜愛的藍色或白色的牽?;ó斎灰矔蚵?。秋槐開花,落蕊下地,面對微細柔軟的美麗槐花的凋落,作者“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秋蟬衰弱的殘聲更是如此,這不是夏天精力旺盛的吶喊,而是生命即將逝去時的哀鳴。秋天的棗樹在西北風和沙塵中迅速凋落,“紅棗”可謂是“故都的秋”里最亮的顏色,但時間短暫,迅速被“塵沙灰土”淹沒。郁達夫正是太憐愛這些生命了,所以他能敏銳地發現這些生命凋零的價值和美感。但凋零畢竟是事實,生命的衰微和逝去喚起的是人內心的悲憫、同情和自憐。處此悲涼之景,生此悲涼之情,哀景和哀情融為一體,作者自適于其中,這就是郁達夫將自然界和人類聯系起來,感喟生命美好和消逝的價值認同。

二、認同文化傳統接續的悲涼

在文章倒數第三段聯想悲秋文化傳統之前,郁達夫在秋槐落蕊這幅秋景圖里就做了鋪墊:“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边@其實就是在向悲秋文化致敬。到了倒數第三段,文章便直截了當地開始對悲秋傳統進行贊頌。在這一段里,作者強調“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確實,悲秋的古詩文很多,從戰國時期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到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漢末三國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唐代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無不印證這樣的情感態度。這種悲秋情結凝結的文化傳統,具有強大的文化慣性,讓每一個描寫秋天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也就是說,在郁達夫身后,是屈原、宋玉、曹丕、杜甫、白居易等歷代名家的“悲秋”示范,讀者從“北國之秋”這個自然現象打開的是一個巨大的、深沉的文化傳統,當這個傳統被打開,無數“悲秋”詩文就穿越時空涌現出來。如此,郁達夫筆下的“悲涼”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篇現代散文也就有了文化的深度和魅力。

郁達夫徜徉于古今中外關于悲涼的秋的文化河流中,與那些文化名流甚至販夫走卒產生巨大的文化共鳴,這是他認同秋之悲涼的文化原因。

三、認同審美品位營造的悲涼

“悲涼”作為一種情感和文化傳統都好理解,但是“悲涼”為什么是美的?這就觸及審美品位的問題了。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內心歡愉的體驗,是一種美的感受;生命的衰敗,啟示人類沉思生命的周期,引發悲涼滄桑之感,既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也具有審美價值。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所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鄙乃?,在世俗生活中是負價值的,在藝術表現中卻可能是正價值的。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里是如何具體表現的?在庭院秋晨這幅秋景圖里,租的是“一椽破屋”,牽?;ㄊ情L在“破壁腰”中,不是富麗堂皇或是小家碧玉,而是有滄桑感和歲月感的衰敗。更為奇特是,“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耙薄敖獭薄笆埂?,郁達夫儼然是一名插花師,讓我們生生地從這種看似衰敗的景物中看到美感,賞析到美感。秋槐落蕊的平常景物也是,一種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的落蕊,怎么美呢?首先是“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再是配上了灰土上留下的“掃帚的絲紋”,而且是樹影下的掃帚的絲紋,這樣等于是為秋槐落蕊做了陪襯與配圖。這種抒情筆調的飽蘸情感的寫景,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風格。

郁達夫在文藝觀和審美追求上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文學”,把“悲涼”當作審美對象倒是符合他的創作觀。追溯郁達夫的生平,從1913 年到1922 年,郁達夫在日本度過了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活。郁達夫坦陳,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對自己影響巨大。他曾經翻譯過《徒然草》中的一段話:“愛宕山野的朝露,鳥部山麓的青煙,若永無消失的時候,為人在世,也想這樣的長活下去,那人生的風趣,還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無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庇暨_夫深受以《徒然草》為代表的“物哀美”文藝思潮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謂“物哀美”,即喜怒哀樂的種種感動和體驗,其所展現的是一種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物哀比悲哀恬淡。[1]郁達夫筆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秋蟬衰弱的殘聲”無不體現這種悲涼美。

但是這種悲涼是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的。秋蟬嘶叫與啼唱是悲涼,但在郁達夫“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的表達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絲絲溫暖和親切?!梆B”字拉近了人與自然之物的關系,“家家戶戶”說明普遍與親近,因為“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就中和了悲涼。用孫紹振先生的話說,郁達夫絕不僅僅是這個唯美骸骨迷戀者,他的特別之處在于他的唯美帶上了世俗關懷的、生氣勃勃的特點。[2]雖然《故都的秋》是悲涼的,但這種悲涼是靜如止水的,是哀而不傷的,是溫柔敦厚的。

悲涼是《故都的秋》深沉的底色。而如果要理解這種悲涼,我們要回到郁達夫對生命極細微的悲憫中去,還需要回到中國文化的“悲秋”傳統中去,更需要理解郁達夫特有的審美品位。許子東對這種審美品位的理解非常準確:“他以平淡的內容容納復雜的情感;他以散漫的結構表達起伏的情緒;他以清雋的文筆渲染憂郁的情調?!盵3]如此,我們就理解了這種“恬淡”的悲涼,更回答了為什么郁達夫“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的疑問。

猜你喜歡
故都的秋秋蟬悲秋
村口那座山
秋蟬禮贊
調暢情志 遠離悲秋
螞蟻和秋蟬
讓人癡迷的瑰麗世界
秋蟬
由《故都的秋》談高中散文教學思路
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學習
從琵琶曲《思春》到粵樂《悲秋》的樂調考證與傳播變化
從《故都的秋》教學中看六步點撥教學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