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顏師古注引《道德經》考校

2024-04-08 08:09王秀麗鄧婧怡
關鍵詞:師古文辭帛書

王秀麗,鄧婧怡

( 四川農業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上自漢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帝皇四年共230年歷史?!稘h書》內容龐大、體例嚴密、詰屈難懂。顏師古匯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釋,并加上自己的考證,成就《漢書》集注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現存最為通行的注本。顏師古注《漢書》旁征博引,征引古籍文獻達150余部。本文將顏師古明引老子《道德經》的13條文例與傳世本《道德經》及帛書本《老子》相比勘,以見古籍。從顏師古征引《道德經》的名目上看,在唐初《德經》、《道經》是分開的,這與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本《老子》分《德經》、《道經》是相同;從引用功能上看,顏師古引老子《道德經》之言為依據,或點明了《漢書》的觀點和看法來自老子或者老子的《道德經》,或借老子之言進一步闡釋《漢書》原文中的修身、德育、治國等思想。

一、征引形式

《漢書》顏師古注征引老子《道德經》共13次,從引用名目上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標明老子《德經》,計7次,以“老子德經曰/云/之言也”見稱,如“此老子德經之言也,倚音于綺反?!?二是引老子《道經》,計4次,以“老子道經曰/之言也”見稱,如“老子道經曰:國家昏亂有忠臣?!?三是引老子之言,計2次,以“老子曰/云”見稱,如“老子云:‘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自正?!瘏⒂缘阑癁楸?不欲擾其末也?!?/p>

顏師古注征引《道德經》名目表

從顏師古征引《道德經》所用名目看,在唐初《老子》一書是分《德經》、《道經》兩篇的。這與出土文獻帛書本《老子》體例相同,帛書本《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德經》在前,《道經》在后。與今傳世本體例不同,傳世本不分上、下篇,而分81章,根據內容上推斷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后。

從引用位置上看,《漢書》注中《道德經》的征引途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漢書》原文征引老子之言,顏師古注釋中確認出自老子《德經》或者《道經》,計5次;一類是顏師古注釋中征引老子《道德經》之言,作為自己訓釋的觀點或者依據,計8次。

二、顏師古注引《道德經》分類疏證

1.征引書名《德經》

這類征引以“老子德經曰/云/之言也”見稱。如:

(1)《漢書·魏豹田儋韓信列傳》:“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北面事之,其愧固已甚矣?!睅煿旁?“王者自稱曰孤,蓋為謙也。老子《德經》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三十九章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2]帛書本《老子·德經》作“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盵3]顏師古所引《德經》之語與今傳世本文字同,與帛書本文辭稍有差異,意義實同。顏師古解釋君王自稱為“孤”是自謙,并征引老子《德經》之言作為自己的訓釋依據。言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并常要能“處下”、“居后”、“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此君王自稱“孤”、“寡”、“不谷”為謙稱。

(2)《漢書·楚元王傳》:“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計。妻死,大將軍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滿也?!睅煿旁?“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四十四章、帛書本《老子·德經》皆作“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2][3]與顏氏所引相同。顏師古這里征引老子《德經》“知足不辱”的思想,解釋劉德的處事之道。老子謂修身養生之道在于知足,是為人應秉持的品性。劉德持老子知足之計,懂知足不辱、適可而止之德,不會因為一時盛極而忘形,導致圓滿而虧。

(3)《漢書·賈誼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吉兇同域?!睅煿旁?“此老子德經之言也,倚音于綺反?!盵1]

(4)《漢書·敘傳》:“畔回冗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睅煿旁?“老子德經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故頗識其倚伏?!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五十八章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盵2]帛書本《老子·德經》作“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盵3]《漢書》及顏注所引與今傳世本、帛書本文辭稍有差異,意義實同。例(3)顏師古指出《漢書》原文所引之言出自于老子《德經》;例(4)顏師古用《德經》之言訓釋“倚伏”之義?!案5溝嘁馈笔抢献訕闼剞q證法思想的一個體現,有人因禍得福,有的人因福得禍。世間種種萬物循環變化,旋轉流動,精深奧妙,禍中含有福因,福中隱藏著禍根,禍福彼此相因相隨。憂喜同聚一家之門,吉兇共在同一個地域?!芭匣匮ㄆ淙羝澷?北叟頗識其倚伏”一語出自班固《幽通賦》,班固用“倚伏”代“禍?!?表達了福禍相依的感慨。班固寫作《幽通賦》時遭遇家庭變故,所以試圖通過《幽通賦》來書寫自己對這個世界眾多方面的思考,抒發自己苦悶的情懷。

(5)《漢書·揚雄傳》:“是故鐘期死,伯牙絕弦破琴而不肯與眾鼓;獿人亡,則匠石輟斤而不敢妄斫。師曠之調鐘,俟知音者之在后也;孔子作《春秋》,幾君子之前睹也。老聃有遺言,貴知我者希?!睅煿旁?“老子德經云:知我者希,則我貴矣?!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七十章作:“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盵2]帛書本《老子·德經》作:“知我者希,則我貴矣?!盵3]顏師古所引與傳世本文辭稍有差異,與帛書本同。知,知曉、了解;則,仿效、效法。能夠知曉我的想法的人很少,而能夠效法我的人更是珍貴?!稘h書》原文記錄了四個典故:鐘子期死后,俞伯牙絕弦破琴;獿人死后,匠人輟斤不斫;師曠調鐘,要等知音在才進行;孔子作《春秋》,鮮有君子以之為鑒。顏師古借老子《德經》之言訓釋《漢書》正文中所表達的曲高和寡、知音難求之義。

(6)《漢書·酷吏傳》:“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钭陶?盜賊多有?!睅煿旁?“老子德經之言也。上德體合自然,是以為德;下德務于修建,更以喪之。法令繁則巧詐益起,故多盜賊也?!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三十八章、帛書本《老子·德經》皆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盵2][3]與《漢書》所引同。上德合乎自然,“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是真正“有德”;下德固守形式,“下德”之人自以為不離失德,實際上并未達到“德”。顏師古注明《漢書》所引之言出自老子《德經》,并結合現實解釋了這句話:上德因任自然,實際有德,下德拘于營造事務,制定諸多法令,而巧詐營利之事更多,實為失德。

(7)《漢書·西域傳》:“雖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讓白雉,太宗之卻走馬,義兼之矣,亦何以尚茲!”師古曰:“老子德經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四十六章、帛書本《老子·德經》皆作“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盵2][3]與顏師古所引同。卻,退回,走馬即戰馬,糞,耕作,此句意為國家政治上了軌道,馬匹就應該還給農夫作耕種之用。這里顏師古引《德經》之言解釋漢文帝勵精圖治的舉措。

2.征引書名《道經》

這類征引以“老子道經曰/之言也”見稱。如:

(8)《漢書·魏豹田儋韓信列傳》:“魏地已下,欲立周市為魏王。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睅煿旁?“言當混亂之時,忠臣乃得顯其忠義也。老子道經曰:‘國家昏亂有忠臣?!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十八章作:“國家昏亂有忠臣?!盵2]帛書本《老子·道經》作“國家昏亂,安(案)有忠臣?!盵3]顏師古所引與今傳世本同,與帛書本文辭雖稍有差異,但意義實同?!鞍病笔潜硎卷槼嘘P系的關聯詞。王引之《經傳釋詞》“安、案”字條云:“安猶于是也、乃也、則也。字或作案,或作焉,其義一也?!盵4]顏氏此處征引老子《道經》“國家昏亂有忠臣”之言來贊頌魏咎忠義的品質。周市帶兵奪取魏地后,大家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辭謝不肯做魏王,而后往返陳國五次迎接魏咎,擁立魏咎能做魏王。

(9)《漢書·嚴主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此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睅煿旁?“老子《道經》之言也。師旅行,必殺傷士眾,侵暴田畝,故致傷殘而生荊棘也。[1]P2784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三十章作“師之所處,荊棘生焉”。[2]帛書本《老子·道經》作:“師之所居,楚棘生之?!盵3]傳世本《道德經》多作“焉”字,道藏本及道藏集注本均作“也”,與《漢書》所引《道德經》稍少差異,實為同義。楚、荊同義;處、居同義;焉、之、也都是語助詞[4]?!稘h書》原文中引用老子《道德經》“師之所處,荊棘生之”之言來描述戰爭導致的慘狀。顏師古引老子《道經》之言,解釋“師之所處,荊棘生之”的原因,表達了戰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傷害,內外騷動,百姓生業敗壞,行者不還,往者不返,民不聊生,逃亡者相互跟從,群聚而成盜賊。

(10)《漢書·魏相丙吉傳》:“‘軍旅之后,必有兇年?!悦褚云涑羁嘀畾?傷陰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后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睅煿旁?“此引老子《道經》之言也?!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三十章作:“大軍之后,必有兇年”。[2]帛書本《老子·道經》無此句。陳鼓應《老子主意及評介》謂:“景龍本、次解本、唐人殘卷丁本都缺這二句。馬敘倫和嚴靈峰認為這二句是古注羼入正文的?!盵5]《漢書》原文所引 “軍旅之后,必有兇年”,與傳世本“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文字稍有差異,意義實同?!稘h書》引此言表明戰事之后的惡果:人民會有愁苦怨氣,會破壞陰陽之間的平和。即使出兵得勝,也還有后患,恐怕災難變故會因此而產生。

(11)《漢書·酷吏傳》:“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大道玄深,非其所及,故致笑也?!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四十一章、帛書本《老子》皆作:“下士聞道大笑之?!盵2][3]從《道德經》上、下篇劃分來看,此言應該出自《德經》,而考帛書本《老子》,亦發現此言出自《德經》,此處當是顏師古征引文獻名稱錯誤。王先謙《漢書補注》云:“王念孫曰案此德經之言,(顏)注德訛作道,當據《老子》改?!盵6]顏氏指出“下士聞道大笑之”引自老子之言,并釋之:大道高深隱奧難懂,不是普通人所能體會理解的,所以才會被下士譏笑。

3.征引老子之名

這類征引以“老子曰/云”見稱。如:

(12)《漢書·高帝紀》:“田榮歸,沛公、項羽追北,至城陽,攻屠其城?!皫煿旁?“北,陰幽之處,故謂退敗奔走者為北。老子曰‘萬物向陽而負陰’”。[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四十二章、帛書本《老子·德經》皆作“萬物負陰而抱陽”[2][3],與顏師古所引老子之言詞序顛倒,但意義相同。顏師古指出,北為陰幽之處,或為退敗逃跑的軍隊,并引用老子《道德經》“萬物向陽而負陰”之言論證“北”指退敗逃跑的軍隊。對于顏氏此說,王念孫認為有失允當,其在《讀書雜志》中謂:“(念孫案)《說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廣雅》曰:背,北也。則北為古背字明矣?!秴钦Z》‘吳師大北’,韋昭曰:‘軍敗奔走曰北?!?古之背字,是敗北之北,古讀為背,是取背而去之之意?!墩f文》訓北為乖,正與此義相合,而師古乃云:北,幽陰之處,故退敗奔走者為北,其失也鑿矣?!盵7]

(13)《漢書·蕭何曹參傳》:“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睅煿旁?“老子云:‘我無為,民自化;我好靜,民自正?!瘏⒂缘阑癁楸?不欲擾其末也?!盵1]

案:考今傳世本《道德經》作五十七章、帛書本《老子·德經》皆作“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2][3]與顏師古所引老子之言文辭稍有差異,意義相同。此處顏氏以老子之言訓釋曹參的以道化為本,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

以上13條征引文例與今傳世本《道德經》文辭相同的有7例,文辭稍有差異、意義實同的有6例;與帛書本《老子》文辭相同的有5例,文辭稍有差異、意義實同的有7例,帛書本《老子》未有文辭1例。這從一個層面表明了從漢代到唐初直至當今,老子《道德經》經世流傳,雖個別言辭有改易,但意義實同。13條文例中有1例顏師古征引出處有誤,其余12例皆確,也說明了顏師古小學功底扎實,征引文獻嚴謹。從引用目的上看,顏師古征引老子《道德經》,11例用來解說《漢書》原文內容,以《道德經》之言作為自己注釋的依據。2例簡單指出《漢書》原文所引語句出自老子《道德經》之言。

猜你喜歡
師古文辭帛書
帛書《黃帝四經》之“道”的“入世”特征
唯有“師古” 方得“創新”——記退役軍人書畫創作者夏雪虹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一本讀不完的書
淺談對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寫作教學方面的幾點認識
咬嚼:讓課堂建構更靈動
淺談清末民國畫家吳觀岱的畫學思想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展的現實影響
從晚明文壇“師心”與“師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學思潮的流變
王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