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尚還是呂尚?

2024-04-12 19:47趙劍峰邵中技鄧通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教學啟示解讀

趙劍峰 邵中技 鄧通

[摘 要]文章由學生的一個問題“呂尚是誰?”引發對姓、氏、名、字、號的深度解讀,并具體分析了姓、氏、名、字、號的區別與聯系。將姓氏文化巧妙地融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史知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

[關鍵詞]姜尚;呂尚;姓氏文化;解讀;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4-0065-03

“老師,呂尚是誰?”一個學生指著教材上的一段文字問筆者。教材上明確寫著:“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周部落日益強盛?!保?]“呂尚就是姜子牙呀!”“我知道姜子牙,也知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但是姜子牙就是呂尚嗎?怎么連姓都改了?”要回答學生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姜太公的姓、氏、名、字、號。

一、姜太公的姓、氏、名、字、號考釋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保?]在諸多典籍中曾出現呂牙、姜牙、姜子牙,故一部分學者認為姜太公名牙,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姜太公字牙。對此,清代學者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牙之名,‘尚父之官,皆不見于經傳,蓋由不知望之即名,尚父之即尚,而妄為之說者也?!苯练蛘f得則更為具體,他在《楚辭通故》中指出:“太公之名,或曰望,或曰尚,漢以后又別出牙,或子牙?!堵肥贰酚衷啤?,注引《符子》‘方外作太公涓。然秦以前則以望、尚兩文為限,則牙、涓等,又出漢人附會,可不必論?!苯练蛘J為“牙”是后人附會。李零在《兵以詐立——我讀〈孫子〉》中指出:“呂尚,《詩·大雅·大明》稱‘師尚父,‘師是西周軍官的統稱,不一定是后世三公那樣的師;‘尚父,古代男子的字多綴以父字,女子的字多綴以母字,我們從周秦名字的慣例看,這是他的字?!笕朔Q他為‘太公望也好,‘太公也好,都不是他的本名,而只是一種外號?!保?]李零認為“尚”是姜太公的字。

綜上,筆者認為姜太公為姜姓,呂氏,名望,字尚,號太公望。

姜太公為何會集姓、氏、名、字、號于一身呢?姓、氏、名、字、號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系呢?

二、姓、氏、名、字、號的區別與聯系

(一)姓辨血緣——母系氏族的印跡

從字形構造來看,“姓”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姓”字,左邊是一個“女”字,右邊是一個表示草木萌發生長的“生”字,意味著母系氏族由女性繁衍。這一點,可以從早期姓氏的文字構形中取得證據。在中國,一些古老的姓都帶有“女”字,如上古八姓:姬、姜、姚、嬴、姒、妘、妊、媯。黃帝姬姓、虞舜姚姓后又改媯姓、皋陶嬴姓、炎帝姜姓、大禹姒姓、祝融妘姓、伏羲氏后代妊姓等,這些古老的姓都有母系氏族的印記。

姓體現了血緣關系,同時是能否通婚的依據。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先民對自身的生育認識逐步提高,并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的道理。先民認識到同一血緣的生育,不利于后代的繁衍。于是,一個有血緣關系的種族,取一個稱號,用來和其他種族相區別,即為姓也[4]。

(二)氏別貴賤——父系氏族的殘痕

子牙又名呂尚,姜姓呂氏。那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呢?呂氏,本姜姓,炎帝后姜姓呂國之后裔,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

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以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們生存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原來的一個氏族繁衍出若干新的氏族?!锻ㄨb·外紀》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記述: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笆稀笔怯伞靶铡毖苌鰜淼?,是“姓”的分支,是父權社會的產物,反映出一定的占有關系,因此,當時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長制氏族都以“氏”來稱謂,他們的首領,也就是氏族的代表,也用氏來專稱,如黃帝稱軒轅氏,炎帝稱烈山氏(或厲山氏),堯稱陶唐氏,舜稱有虞氏[5]。

“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二者皆具有家號、族號、宗號之義。夏商周之前,姓與氏往往分言,先有姓后有氏,姓辨血緣,氏別貴賤。姓、氏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宗法社會體制一旦崩潰,“保姓守氏”的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成為歷史。

除了姓氏的起源和功能不同,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從姓與氏的流變上看,氏可以改變,而姓不可以改變,正所謂“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二是從姓氏的本質上看,姓隨血緣,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氏則不然,它是人的社會政治屬性的外在表現。

姓氏雖然重要,但人們只能繼承或順從,一般來說,無法改變。因此,姓氏對個人來講,具有自然性和不可改變性。而一般來說,名字是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和決定的,或者說有部分是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和決定的。

(三)名以正體——區別他人的標識

許慎的《說文解字》云:“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保?]52許慎的訓釋十分形象地概括出“名”的作用。晚上天色昏暗,兩個人見面,只有靠事先規定的聲音符號才能相互通報。這種事先規定的聲音符號就是名。名是代表個人,并區別于他人的符號。東漢班固在《白虎通·姓名》里說:“天道一時,物有其變。人生三月日煦,亦能咳笑,與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保?]67“人生三月”,大致為嬰兒過百日的日子。這個時候嬰兒可以看見人,按傳統的習慣,此時為孩子命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孩子小,不可能自己取名,只能由父親或其他長輩為其取名。

(四)字以表德——成年立身的符號

現在我們說的“名字”,是由兩個詞根合成的,但在我國古代,名和字是兩回事,一個人既有名又有字。

什么叫“字”?從名的含義派生出的另一個符號,就叫作“字”。為什么取字?周代貴族男子滿20歲算成年,就要舉行加冠儀式。他們將垂發束起來,挽在頭頂,戴上冠,用簪把冠和發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通過占卜選定的加冠嘉賓根據其名的含義起一個字,自此以后,就進入“丈夫”行列了。為什么男子成年要取字呢?因為名是父親起的,是幼年用的,長大成人了,別人不宜呼叫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在古代,對平輩或尊輩“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無禮行為。對女子而言,15歲就要別上簪子束發而取字,因為當時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按珠|中”與“尚未字人”,都是指女子尚未到取字的年齡,取字是成年的標志。

取字不僅是成人的標志,還是社會用以肯定乃至褒揚一個人的媒介。在古代,取字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階層,一般的平民百姓有名無字。

由上可知,名與字的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同。在古代,名是階段性稱呼,兒童時稱乳名,長大后稱學名,等到成人取了字,則不叫其名,而稱其字。

古時候,名與字兩者一般都有某種意義上的聯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與名互為表里。名與字這種關系表現在多個方面:同義互訓,如諸葛亮,字孔明;反義相對,如韓愈,字退之;連義推想,如關羽,字云長;連義指實,如趙云,字子龍;等等。

(五)號以美稱——文人雅士的自譽

號是別號的簡稱,也叫“別字”。取號之風于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可謂源遠流長。古代直至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尤其是文人,取號蔚然成風,主要是為了在名字之外有個美稱。

由于名與字均為長輩所賜,個人無從選擇,為了明志,為了表達個人的情趣、向往、遭遇等等,號就成為一個最理想的載體了[7]113。還有些號反映了個人對出生地、住地、齋名、室名的紀念或懷念[7]118。

那么,名、字、號又有什么樣的區別呢?字須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這是常格,號就不同了,它不要求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可以脫離名任意選取。因此號和名以無意義聯系為常格,有意義聯系的倒是變格了。號和名不必有意義聯系,這是它和字的重要區別。

三、姓氏文化的教學啟示

除了“呂尚”,中學歷史教材中還有多處內容涉及姓氏文化。例如,“至圣先師”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千古一帝”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沒有取“字”。將姓氏文化巧妙地融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文史知識,而且能增強學生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通過姓氏探源,增強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姓氏不僅是當今社會成員稱呼的組成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緊密相連。中國姓氏文化是一個按照歷史和邏輯的內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強烈的數典認祖、追宗尋根意識是這個整體的核心。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姓,絕大部分承襲了周代各氏,故欲考各姓之源起,必上溯至周;而周之姓、氏,又可一直上溯至遠古的炎黃[8]。姓氏尋根,就是中國人的血脈文化尋根,可以說是一種根源意義上的文化認同,是人性尋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9]。

(二)通過姓氏融合,增強民族認同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許多姓氏既是民族交融的產物,又反過來促進了民族交融。據統計,我國漢族共有5730個姓,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復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姓9個,五字姓3個。在漢姓中,有不少原來是少數民族的姓,如慕容、乞伏、宇文、禿發、拓跋、羅、樸、督、鄂、夕、龔,等等[10]。而在長期多元并存、異質相融的過程中,漢族的姓氏和命名方式逐漸同化了其他民族的姓氏和命名方式。這種現象比較突出的是在孝文帝改革期間。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496年)的詔書中稱,拓跋氏祖先出于黃帝,“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同時又命令:“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奔热惶熳訋ь^改姓元,其他人也得跟著改。于是,復姓拔拔改為長孫,紇奚改為嵇,賀賴改為賀,尉遲改為氏,賀樓改為樓,獨孤改為劉;三字姓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四字姓胡古口引改為侯。據統計,當時被改的姓氏共有144個。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歷史上的每一次民族交融,都促進了姓氏文化的發展,體現了民族團結、融合的風貌,構成了中華姓氏的一大特色,也增強了各民族的認同感。

(三)透過姓氏內涵,增強國家認同

姓氏豐富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表征之一。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系列本質特征,如家天下專制制度、家族型社會結構、以忠君孝親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觀念與行為準則等,無不通過姓氏文化得到充分展示[11]。

不僅如此,中國還具有世界上歷史最為久遠的姓氏傳統。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姓氏的形成時期和發展過程各不相同。在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希臘的人們一般只有名字,沒有家族固定的、世代相傳的姓氏。大多數國家的姓氏歷史比較短,長則幾百年,短則僅數十年。但是,據文獻記載,我國的一些主要姓氏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它們世代相傳,一直綿延到今天,而且繁衍于全球各地[12]。姓氏承載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

[? ?參? ?考? ?文? ?獻? ?]

[1]? 齊世榮.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3.

[2]? 司馬遷.史記? ? 齊太公世家: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1477.

[3]? 李零.兵以詐立:我讀《孫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376.

[4]? 王寶明.中國姓氏與人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3.

[5]? 汪澤樹.姓氏·名號·別稱:中國人物命名習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7-8.

[6]? 尹黎云.中國人的姓名與命名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7]? 鄭寶倩.華夏人名與中國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8]? 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249.

[9]? 袁義達.中國姓氏對傳統文化和血緣尋根的影響[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5.

[10]? 張聯芳.中國人的姓名[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

[11]? 完顏紹元.中國姓名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

[12]? 陳明遠,汪宗虎.華夏姓氏趣談[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

(責任編輯? ? 袁? ? 妮)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2022年度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落地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評一致性研究”(項目編號:kyzj4p027)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教學啟示解讀
基于學生發展視角的中考試題分析
口譯大賽選手心理壓力分析及教學啟示
大學英語學生作文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語測試對高校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分析
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個案解讀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特色的解讀
解讀日本攝影家植田正治的擺拍寫實現象
尊重差異 別樣人生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