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系青年”與社會支持:兼論新時代青年奮斗觀的培育

2024-04-13 03:05唐立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會支持新時代

摘 ?要近年來,“佛系”文化在青年學生中流行,這對青年人的奮斗精神造成一定的沖擊。本文從社會支持的角度探討了“佛系青年”的形成原因。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且主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均強于客觀性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為降低青年群體的佛系傾向,重塑奮斗觀,可為青年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并且既要關注客觀性社會支持,更要重視青年群體的主觀性社會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

關鍵詞:佛系青年;社會支持;新時代;奮斗觀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薄皧^斗”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標識,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力量。青年學生應當繼承這一優良傳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彰顯嶄新的奮斗姿態。但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近年來,“佛系”文化卻在青年學生中流行。具有“喪文化”特征的“佛系青年”往往將“無所謂”“都可以”“隨緣”“沒關系”等詞匯掛在嘴邊,以具有頹喪、逃避意味的話語表達進行自我形象塑造?!胺鹣怠眮單幕牧餍姓凵涑霎敶嗄陮W生特殊的精神面貌:無欲無求、懈怠退縮,這與新時代需要的奮斗精神背道而馳?!胺鹣怠蔽幕鶑娬{的“順其自然”“無欲無求”等人生哲學解構了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奮斗精神,沖擊了當代青年學生的奮斗觀,使部分青年學生失去了人生的奮斗方向,陷入迷茫、悲觀之中,甚至做出了違法行為。因此,如何改變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激發他們的奮斗精神,教育引導其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是新時代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務。

自“佛系”一詞在青年群體中流行以來,學界高度重視,開展了積極的討論和研究。既有的研究大多偏向于從宏觀的結構性視角探討“佛系青年”的相關問題,而從青年主體出發的中微觀視角研究則比較缺乏?!胺鹣怠钡牧餍泻颓嗄耆后w面臨的壓力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壓力和社會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個體的心理壓力、增強個體的心理健康。筆者在與一些呈現佛系傾向的青年學生交流過程中也發現,很多青年學生之所以認同“佛系”,是希望自己“心理壓力小些”,將“佛系”視為一種減壓的方式,而且其背后的社會支持往往比較匱乏。為了探究“佛系”文化在青年學生群體中流行的深層原因,本文從中微觀視角出發,通過定量的方法探討社會支持與青年人“佛系傾向”之間的關系,為青年群體“佛系”問題提供新的解釋視角,也為培育新時代青年的奮斗觀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回顧

1.關于“佛系青年”的研究

“佛系”最初來源于日本,在資本和媒介等因素的推動下迅速傳播起來,并衍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系列“佛系”話語,成為當前在青年學生群體中頗受歡迎的重要的青年亞文化?!胺鹣怠蔽幕瘡娬{關注自我和順其自然,通過表現出“不爭不搶”“無所謂”的態度來極力避免失望,以達到維護自身尊嚴的目的,具有低自我超越、低目標承諾、低人際交往等特征。很多學者指出,“佛系”文化的流行會給個體和社會帶來諸多危害。對于個體而言,“佛系”文化不僅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讓個體社會適應能力下降,進而使其無法扮演合適的社會角色,導致青年角色的失敗。對于社會而言,“佛系”文化的流行沖擊著傳統的奮斗精神,造成傳統價值觀念的解構,最終導致社會結構功能的蛻化,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佛系青年”的產生有著復雜的原因,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佛系青年”現象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問題回應的滯后性,中國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佛系”文化的流行和這些社會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當青年群體在“階層躍遷”的過程中發現“階層已經固化”,使其難以逾越的時候,青年群體對“佛系”文化的認同便是其對無奈現實的話語抵抗,以補償其失敗的心理。其次,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使青年倍感生活的壓力,也造就了“佛系”文化的盛行,使青年群體成為“沒有消費能力的窮人”,而對“佛系”文化的認同正是面對物質社會、消費主義的綁架所作出的反應,以掩飾其在現實社會中感受到的生活壓力。再次,“佛系青年”的產生和青年群體受到多元文化沖擊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統主流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西方文化的虛無主義開始在青年群體中傳播,直接摧毀了青年人的生活意義和人的主體性,使其奮斗、努力喪失了原有的意義,造成青年群體價值觀的紊亂?!胺鹣怠蔽幕某霈F便體現出青年群體價值觀迷茫和信仰缺失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最后,網絡媒體也是促進“佛系”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的重要推動力。網絡生活已經成為青年群體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網絡媒體中出現的“佛系”話語極易得到青年群體的關注與認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塑著青年的價值觀??傊?,“佛系青年”的產生是青年群體在面臨社會壓力后對自身努力的否定性評價,在網絡媒體推波助瀾下逐漸認同和接納“佛系”文化,進而達到舒緩現實壓力的目的。目前關于“佛系青年”的相關研究大多是思辨性質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比較缺乏,特別是定量研究。另外,研究大多偏向于從宏觀的結構性視角探討“佛系青年”的形成原因,而從青年主體出發的中微觀視角研究則比較缺乏。

2.社會支持和“佛系青年”的關系研究

社會支持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源于對心理健康和壓力問題的研究。自“社會支持”概念提出以來,便受到學界的積極關注,但學者們對社會支持的理解不盡相同,比如Cohen和Wills認為社會支持包括四種類型:尊重的支持、信息支持、社會成員身份的支持和工具性支持;Vander Poel則將社會支持分為三大類型:情感支持、實際支持和交往支持??傮w而言,社會支持的內涵既包含客觀性、物質性的支持,也包括主觀的、情緒上的支持。學界對社會支持研究的分歧不僅體現在對社會支持的內涵理解上,也體現在社會支持對個體的作用機制上。目前對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主要存在兩種假設模型:一是主效應模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具有普遍的作用,不論個體是否處于壓力狀態中,社會支持都可以有益于個體的身心健康;二是緩沖作用模型,緩沖作用模型則認為社會支持可以在個體處于壓力狀態下對個體起到緩沖器的作用,可以減弱個體的壓力感。雖然學者們對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認知存在差異,但普遍認同社會支持有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個體擁有的社會支持越多,越容易應對環境中的挑戰和壓力。

“佛系”是青年群體面臨社會壓力時宣泄苦悶、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社會支持對于緩解個體心理壓力、增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佛系青年”的進一步認知還可以從青年群體背后的社會支持入手。正是意識到這點,有學者通過實證調查發現親密的家庭氛圍和支持性的學校環境中“佛系”大學生的人數比例最少,從中可以看到社會支持與佛系之間的密切關系,但深入研究社會支持與“佛系青年”之間關系的仍然比較少。雖然既有的文獻很少從社會支持的角度研究“佛系青年”現象,但有不少學者已經開始注意到了社會支持因素對“佛系青年”的意義,在談及對“佛系青年”的診治時普遍認為要增加社會支持這一要素,以加強對“佛系青年”的人文關懷,特別是面對佛系就業的大學生、具有佛系心理而選擇延期畢業的學生,應通過完善支持體系改變他們的佛系心態??傊?,大多數學者在對“佛系青年”進行研究時,都認為需要對“佛系青年”給予必要的社會支持,但直接通過實證研究探討社會支持和“佛系青年”的關系還是比較缺乏的。

(二)研究假設

“佛系”是一種對待生活和感情的淡然狀態,不強求、不爭搶、不焦慮,一切隨緣,是“喪文化”的延伸和發展。目前學界對佛系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整體型定義和要素型定義。整體型定義將佛系視為單一的概念,表示個體或群體整體的佛系狀況,很多學者抽象出佛系的一些具體特征加以界定;要素型定義將佛系視為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將佛系分成不同的維度加以明晰,強調佛系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為了更深入探討社會支持和佛系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對佛系的理解基于要素型定義。借鑒湯媛等人對佛系的研究,本文將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分為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和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三個維度?;诖?,本研究提出以下四個假設以供檢驗。

研究假設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研究假設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研究假設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研究假設4: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總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三、研究方法、數據和變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通過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討社會支持和青年學生“佛系傾向”之間的關系,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進行分析,以檢驗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各個維度的佛系傾向以及總的佛系傾向是否具有顯著影響。數據分析使用的軟件為SPSS21.0。

(二)數據

本研究選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為了使樣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研究者在兩所不同本科層次的高校(J高校和H高校)發放問卷,共發放8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72份,回收率為96.5%。

(三)變量

1.自變量

社會支持為本項研究的自變量,本次研究選用肖水源研發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為了使量表更適合青年學生,本研究對該量表進行了部分修改。該社會支持量表中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客觀性社會支持、主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每個維度都對應若干個具體問題,每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根據支持強弱都會賦予具體的數值。社會支持情況由所有問題的得分匯總而成,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的水平越高。

2.因變量

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是本研究的因變量。如何測量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是本研究的難點。本研究選取湯媛等人對青年學生佛系的操作定義,將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分為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和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三個維度。青年學生生活上的佛系傾向使用問卷中的“穿衣搭配上,隨意而為”“交友上,一切隨緣,不刻意主動”“飲食上,給什么吃什么”等問題進行測量。青年學生學習上的佛系傾向使用問卷中的“從不主動學習,成績好壞隨意”“社團實踐活動,沒什么意義,參加或不參加均可”等問題進行測量。青年學生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使用問卷中的“不會去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過一天是一天”“人生沒什么追求,無欲無求狀態”“沒想過自己能對社會做什么貢獻,也無所謂”等問題進行測量?!胺鹣祪A向”的每個維度由若干個具體的問題組成,每個問題的回答分為五個等級評分(1=“很不同意”,2=“不同意”,3=“無所謂”,4=“同意”,5=“非常同意”)。每個維度的“佛系傾向”得分由該維度上的具體問題得分匯總得出,青年學生的總的佛系傾向得分則由所有問題得分匯總構成。得分越高,代表“佛系傾向”的程度越嚴重。青年學生總的佛系傾向平均得分為19.48分(總分40分),具體維度上來看,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平均得分8.67(總分15分)、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平均得分4.38(總分10分)和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平均得分6.43(總分15分)??梢?,調查的青年學生群體在平均得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佛系傾向。

3.控制變量

為了更科學地考察社會支持和青年學生佛系傾向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將可能影響到佛系傾向的變量進行控制,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戶籍、家庭收入、家庭教養方式、是否獨生子女等。性別用二元變量測量(1=“男性”,2=“女性”),戶籍用二元變量測量(1=“城市”,2=“農村”),家庭收入通過家庭月平均收入測量(3000元以下賦值為1,3000-6000元賦值為2,6000-10000賦值為3,10000-15000元以上賦值為4,15000元以上賦值為5),家庭教養方式通過“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見”來測量(1=“完全不符合”至4=“完全符合”),是否獨生子女用二元變量測量(1=“是”,2=“否”)。

四、實證分析

為了探究青年學生的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的影響,本研究用性別、年齡、年級、戶籍、家庭收入、家庭教養、是否獨生子女作為控制變量,以青年學生的社會支持情況為解釋變量,對佛系傾向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將佛系傾向操作化為三個維度: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和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為了探討社會支持對不同類別佛系傾向的影響情況,本研究設置了四個不同因變量的模型(見表1),即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影響模型、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影響模型、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影響模型和總的佛系傾向影響模型。模型一為控制變量、社會支持情況與生活上的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社會支持和生活上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性負向相關,統計結果顯示研究假設1成立。模型二為控制變量、社會支持情況與學習上的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戶籍、社會支持和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性負向相關。由此可得出研究假設2成立。模型三為控制變量、社會支持情況與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該模型表明,各控制變量與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均不具有統計顯著性,只有自變量社會支持對人生態度上的佛系傾向具有統計顯著性,由此可知研究假設3成立。模型四的因變量是三個類別佛系傾向的匯總,即青年學生總的佛系傾向,統計結果顯示,戶籍和社會支持與青年學生總的佛系傾向呈現顯著性負向相關,因而研究假設4得以驗證。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總的佛系傾向還是每個維度的佛系傾向,社會支持均與其存在顯著性負相關,即青年學生社會支持越強,越不容易變得“佛系”。性別只對生活上的佛系傾向產生顯著性影響,戶籍在學習上的佛系傾向和總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性影響,獨生子女狀況不會對佛系傾向產生影響。徐美華等通過定量研究發現“佛系”大學生在性別、戶籍、獨生子女狀況上均沒有顯著性的分布差異,本次調研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發現有相同之處,但亦有差別。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中的問題由主觀性社會支持、客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三部分構成。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情況對青年學生佛系傾向的影響,本研究將社會支持進一步細化為主觀性社會支持、客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三個變量,并分別設置了三個具有不同自變量的模型(見表2)進行探究不同類別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總的佛系傾向的影響。表中的模型一為控制變量、主觀性社會支持情況與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該模型中,性別、戶籍、主觀性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具有顯著性影響。模型二為控制變量、客觀性社會支持情況與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該模型中各控制變量對佛系傾向不存在顯著性影響,客觀性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有顯著負向相關。模型三為控制變量、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與佛系傾向之間的回歸分析,該模型顯示戶籍與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對佛系傾向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主觀性社會支持、客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均對青年學生佛系傾向存在顯著性負向影響。從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比較來看,控制變量和主觀性社會支持組成的模型一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為9.4%,控制變量和客觀性社會支持組成的模型二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為5.2%,控制變量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組成的模型三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為8.4%,由此可以推測,主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均強于客觀性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

五、結論和討論

(一)結論

本研究從社會支持的角度分析了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研究發現:第一,青年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佛系傾向,且有的大學生佛系傾向比較嚴重,需要引起關注;第二,社會支持對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具有顯著性負向影響,且社會支持對佛系的每個維度均存在顯著性負向影響;第三,主觀性社會支持、客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均對青年學生佛系傾向存在顯著性負向影響,且主觀性社會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均強于客觀性社會支持對佛系傾向的解釋力。結合以上研究發現可以得出,降低青年群體的佛系傾向可以通過加大對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力度這一路徑實現,且在為青年群體提供社會支持時,不僅要關注客觀性社會支持,更要重視青年群體的主觀性社會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青年人的奮斗精神,特別是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時期,青年學生更應堅守艱苦奮斗的精神去面對當前的新考驗、新矛盾。然而,“佛系”文化在青年群體中蔓延,“佛系”文化所宣揚的無欲望、無目標、無追求等觀念,與要培育的青年奮斗精神格格不入,對新時代青年奮斗觀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因此,如何改變青年群體的佛系傾向,教育引導其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是當前青年研究的重要議題。學界對青年奮斗觀的培育已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但既有的研究主要遵循國家責任邏輯的培養路徑,即增強青年人的責任意識,將個人目標與國家奮斗理想結合,強調“人民性”作為奮斗的根本特征。強調國家責任意識培育青年人的奮斗觀固然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本研究通過社會支持與青年學生的佛系傾向的分析發現,增加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降低青年群體的佛系傾向,從而有助于青年群體奮斗精神的培養。

(二)討論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北狙芯繛榕囵B新時代青年奮斗觀提供了新的路徑,可將之稱為社會支持的邏輯,即通過增加對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力度,在支持的過程中培養其奮斗精神。為了更好地培育青年人的奮斗精神,遵循社會支持邏輯的培養路徑需要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整合支持主體,構建社會支持體系。青年奮斗觀的培育需要整合眾多行動主體支持青年的發展。在國家層面,政府要不斷重視青年的發展訴求,出臺針對青年群體的政策時給予其必要的支持,比如提供完善的就業崗位信息、制定青年群體優惠的租房制度、拓寬青年人的發展機會等。在社會層面,社會公眾要能夠營造友善、寬松的社會氛圍,提高對青年失敗的接納度,倡導多維的評價標準。同時,社會媒體要加強輿論引導,避免盲目傳播“佛系”文化,為青年成長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在學校層面,學校一方面可以加強青年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開展心理方面的講座和咨詢,引導青年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壓力;另一方面為青年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讓其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并知道實現的方式。在家庭層面,家庭成員要能夠疏通不良的家庭關系,營造能夠自由表達的家庭氛圍,特別當青年群體遇到困難時,家庭要能夠理解青年并發揮必要的家庭功能,給予青年感情、物質支持。此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青年的健康成長涉及眾多支持主體,加強不同支持主體間的溝通合作、協調配合也是構建青年群體支持體系的重要內容。

第二,優化支持內容,完善社會支持功能。改變青年群體的佛系傾向還需要在社會支持的內容上進一步優化,以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對青年奮斗觀培育的支撐作用。一是繼續加大青年群體的物質支持力度。當前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橫行使青年群體倍感生活的壓力,需要通過一定程度的物質支持以緩解其對未來發展產生的嚴重焦慮心理。二是加大情感支持的供給,佛系現象的出現折射出青年在情感層面的貧乏和缺失,從某種意義而言,佛系正是青年因壓力過大而又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因此對于青年群體的支持除了物質支持外,還要加強情感支持。三是完善對青年群體的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有助于個體重新評估壓力源,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消除感知到的缺乏控制。倍感壓力、對未來迷茫的青年群體,面對網絡環境中混雜、無效的信息源,反而更容易加劇不確定性、迷茫,導致無法走出困境,因而需要加強對青年群體的信息支持以提升個體的感知控制。四是增加對青年群體的交往支持,社會支持也被視為社會互動的產物,“佛系青年”對社會交往的淡漠會阻礙其獲得社會支持資源,進而加劇佛系傾向、影響奮斗觀的培育,因此還需要關注青年群體的社會交往,為其提供交往支持,使其能夠在交往過程中持續獲取社會支持資源。

第三,改變支持方式,提升社會支持效能。支持主體為青年群體提供社會支持時,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助人者”和“受助者”的分類,而在后結構主義者看來,將人固著在分類范疇中是反本質主義的,容易帶來分類范疇的“建構”效果,即讓“受助者”固著在分類范疇的屬性中,從而給“受助者”帶來分類范疇的負面影響。青年群體的確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關心,但“助人者”以怎樣的方式支持“受助者”是值得討論的,如若社會支持的方式是以凸顯“受助者”的身份為代價,讓青年群體在接受社會支持的過程中受到傷害或者存在心理負擔,那這樣的社會支持很難從客觀性社會支持轉變成主觀性社會支持。而從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來看,讓青年群體感受到的主觀性社會支持是對降低佛系傾向有更大的效能。因此,“助人者”在為青年群體提供社會支持時,應充分考慮“受助者”的感受,盡量避免凸顯“助人者”和“受助者”的標簽,采取青年群體能夠接受的方式提供支持,從而有利于客觀性社會支持轉化為主觀性社會支持,進而最大程度上發揮社會支持的效能。

Buddha-like Youth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s Struggle Concept in the New Era

Tang L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Buddha-like culture"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young students, which has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pirit of struggle of young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 Buddha-like youth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Buddha-like tendency,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nd the use of social support on Buddha-like tendency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objective social support on Buddha-like tendenc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Buddha-like tendency of youth groups and reshape the concept of struggle, we can build a perfect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them, and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objective social suppor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of youth group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Buddha-like youth; social support; the new era; struggle concept

責任編輯 ?王 ?靜

收稿日期:2023-11-3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同富裕背景下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SHC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立,社會工作博士,淮陰師范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本土化、青少年社會工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頁。

高歌:《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時代審視與優化策略》,《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參見: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趙鳳:《社會支持與健康:一個系統性回顧》,《西北人口》,2018年第5期。

陶志歡:《高?!胺鹣登嗄辍爆F象的生成邏輯與引導策略》,《思想理論教育》,2018年第5期。

徐美華、劉軒:《當代大學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響——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重慶高教研究》,2022年第2期。

周海燕:《佛系現象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其引導》,《江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蔣建國、李穎:《“佛系”亞文化的動向、樣態與社會觀照》,《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4期。

吳茜:《“佛系青年”的身份實踐——兼具“階層”與“個體”的話語表達》,《中國青年研究》,2020年第7期。

周鳳梅:《低欲望社會癥候下佛系亞文化群像的認同危機與身份建構》,《中國圖書評論》,2019年第11期。

朱美燕:《佛系青年心理透視及其引導策略》,《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

戴仁卿、楊殿闖:《“90后佛系青年”文化現象的反思與解構》,《當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袁文華:《“佛系青年”社會心態的現實表征與培育路徑》,《當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

Cohen S,?Wills T A .Stress, “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

Poel M V D .,“Delineating personal support networks”,Social Networks, 1993,15(1).

參見: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趙鳳:《社會支持與健康:一個系統性回顧》,《西北人口》,2018年第5期。

參見: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等:《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年第4期;陶裕春、申昱:《社會支持對農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人口與經濟》,2014年第3期;劉敏、熊瓊:《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失獨家庭抗逆力的生成機制——基于上海市W鎮的考察》,《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卜建華、賈詩琦:《新媒體時代佛系青年文化的心理生成與引導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51期。

徐美華、劉軒:《當代大學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響——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重慶高教研究》,2022年第2期。

李東坡、牛娜:《“佛系青年”信仰危機的消解》,《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年第4期。

曹宣明、曾蘭:《大學畢業生“佛系”就業的生成邏輯及引導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錢嫦萍、徐玉蘭:《延期博士生的“佛系”心態:生成、表現及診治路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年第1期。

繆笛:《“佛系青年”現象生成邏輯與引導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9期。

湯媛、傅瓊:《高?!胺鹣登嗄辍比后w:表征、緣由及引導》,《北京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徐美華、劉軒:《當代大學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響——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重慶高教研究》,2022年第2期。

參見:周芳、任怡:《論習近平新時代青年奮斗觀的基本要義、特征及價值》,《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年第9期;于祥成、陳夢妮:《習近平青年奮斗觀的理論淵源、思想內涵及時代價值》,《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趙東輝、雷永強:《新時代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研究》,《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

陳娟、甘凌博:《授人以漁:信息支持的理論溯源、維度劃分與概念審視》,《新聞記者》,2022年第10期。

陳濤:《試析后結構主義若干觀念對于社會工作的含義》,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歡
社會支持新時代
職高生家庭教養方式、社會支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
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者的照護負擔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
社會支持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相關關系
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體時代下的編輯工作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感恩、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試論高職志愿者的職業指導及社會支持對策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一課》中教師娜迪亞悲劇形象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