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形式:散文閱讀教學的情感密碼

2024-04-15 09:47馮曉波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楊絳句式散文

馮曉波

(通惠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02)

王榮生教授認為“現當代散文的文學鑒賞,要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1]12。由此可見,散文閱讀教學與其他文體教學的不同在于需要關注文本的“言語”,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精準的“言語表達”,深切感受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即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為了解散文閱讀教學現狀,筆者對區域內的部分學校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雖然教師大多都注意到要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暗藏在文本中的情感,但是對“文本情感”的解讀卻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過于聚焦“言語內容”?!把哉Z內容”是指文本中作者表達情感的句子內容,與標點、關鍵詞語、句式等“言語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不過,有的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時,往往過度關注“言語內容”,而忽視了對“言語形式”的關注。例如,一位老師執教莫懷戚的《散步》,將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用在“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遇到了什么問題”“散步遇到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等內容上,聚焦“寫了什么”,只是粗淺把握了文章中“尊老愛幼”的思想,缺少對文本中特殊句式、重復標點的關注,導致無法真正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獨特人生經驗。

誤區二:淺近理解“情感體驗”?!扒楦畜w驗”是指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個人獨特的人生體驗,可以從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入手品讀。一位老師教學朱自清的《春》,課堂上老師求學生概括出春草、春花、春草、春雨的特點。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與引導,準確地說出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并且學生最后的分析都點到了“對春天的喜愛”。這樣看似非常有理、準確,其實學生對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體驗非常淺近。由于缺少對關鍵動詞、修飾語的分析與品味,導致學生籠統地認為本文只有“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沒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深處。

誤區三:過度借助“外在媒介”?!巴庠诿浇椤笔侵冈诮虒W過程中使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外在的數字化媒體技術,能對語文教學起到輔助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些語文教師過度借助“外在媒介”,導致學生理解文本情感刻板化、印象化。例如,有的語文教師教學劉成章《安塞腰鼓》一課,在課堂導入環節和品讀句子環節都播放了“打腰鼓”的視頻。在視頻的渲染之下,學生們都提到了“氣勢磅礴、壯闊、酣暢淋漓”這樣的詞,卻都是基于對視頻的印象,而不是基于對文本的分析。由此可見,過度借助“外在媒介”的方式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利的。

基于上述誤區,筆者認為,散文閱讀教學要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并深入分析文章獨特的“言語形式”,如繁簡處理、獨特語句、重現詞語、特殊標點等,引導學生深度品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人生獨特經驗,具體贅述如下。

一、從繁簡處理處解讀作者的情感密碼

繁簡處理包括散文中事例的繁簡處理和語言的繁簡處理,便于作者在文中更好地表情達意。事例的繁簡處理是指作者在敘述事件時,將語言描述重點放在能夠突出人物形象、景物特點的地方,對其它內容進行簡略的敘述。語言的繁簡處理指的是人物與人物簡潔的對話中含有豐厚的情感。

在回憶性散文中,作者會選取一些典型事例,詳細敘述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質的事件。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塑造了“阿長是一位熱心、善良、淳樸、老實、真誠、關愛孩子”的保姆形象。魯迅在行文中選取了多件與阿長交往的事件,其中《阿長與〈山海經〉》著重敘述“阿長買《山海經》”一事,占據了文章一半篇幅,凸顯長媽媽熱心、善良、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面對這樣的長媽媽,在魯迅人到中年的時,只有對長媽媽無限的感激與敬意。于是,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了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來收束文章,語言中飽含作者對長媽媽的無盡懷念?!短僖跋壬匪茉炝恕疤僖跋壬且晃粐乐?、熱心、細心、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形象。作者則將重點放在敘述了“藤野先生幫我修改講義”一事,對于其他的事情簡單敘述,著重凸顯他沒有民族偏見、熱心、關愛學生、細致嚴謹的精神品質。

除此之外,語言的繁簡處理還可以體現在散文的人物對話中。例如楊絳《老王》一課中,楊絳與老李的對話,既簡潔,也有意味:

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么了?好些沒有?”

“早埋了?!?/p>

“呀,他什么時候……”

“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p>

這組對話發生在老王死后,楊絳向老李詢問老王的近況,人物的對話只是兩次簡單的問答。從人物的對話中,可以發現老李對楊絳有著強烈的埋怨之意。比如“早埋了”三個字,言語中透露著楊絳對老王的不關心,老王都已經入土為安了,楊絳卻一點都不知情。另外,還有“到您那兒的第二天”這一句,老李則更明顯的表達了對楊絳的埋怨,因為前一天老王就在楊絳家里,而楊絳卻一點沒覺察導老王已經病入膏肓,要等到十多天以后才問起老王的情況。

于是,楊絳回憶起這段簡潔的對話,對老王的“愧疚”油然而生。老王一直都把我們當作朋友,而我們卻一直沒有以朋友的姿態來關心老王,甚至還多次誤解老王的好意,懺悔之情表露無遺。

總的來說,散文中的繁簡處理需要引起重視,每一處“繁簡處理”都值得品讀、探究,挖掘出讀者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

二、從獨特語句處解讀作者的情感密碼

“獨特語句”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達情感時采用與常規表達不同的方式,具體表現為特殊句式和變化句式。因此,從“獨特語句”入手,也是一種有效解讀散文中作者情感密碼的方式。因為特殊句式并不是作者隨意為之,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與精妙處理,需要勾連文本的前后內容解讀作者的情感。同時,作者對多種句式的變化使用,更能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與波瀾。

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閱讀教學,需要由言到意,關注這一篇散文中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從這些個性化言語表達中品讀出作者豐富、細膩的情感[1]12。在《散步》這篇文章中,作者莫懷戚了也多次使用了極具個性化的特殊句式。例如,文章開篇第一句“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就是一句特殊句式,需要從與常規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體會作者的情感。于是,筆者在課堂上采用對比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中作者的獨特人生體驗:

①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②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母親,妻子和兒子。

通過朗讀對比,學生發現第二句與第一句的不同之處在于省略了“我的”。如果去掉“我的”后,似乎拉開了“我”與母親、妻子、兒子的距離,會讓“我”的責任減輕不少。此外,這句話的排序也很有意思,“我”在最前,然后是母親、妻子和兒子。田野上這樣散步的場景,說明了“我”的重要性,也足以證明“我”在這個家庭中責任之大,意義非凡。另外,作者在每一個稱呼之前都加上“我的”,也表現了“我”希望能把家里人都照顧好,因為這些人都與“我”有著重要的關系。

由此可見,散文閱讀教學需要關注文本中的特殊句式,采取對比閱讀的方式,通過反復的朗讀與品味,從而解讀出作者隱藏在特殊句式中的深厚情感。

句子是文章表情達意的基本單位,長句、短句會有不同的作用意義和表達效果[2]。解讀散文中作者的人生體驗時,還需要關注文本中的句式,從句式變化的角度切入,貼近文本內核,解讀作者情感的細微變化。

例如,筆者在教授劉成章《安塞腰鼓》時,就引導學生需要關注文中多樣的句式,且這些句式特點鮮明:

①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豐姿。

②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氣味磅礴的能量!

第一句在文章開頭部分,作者用了五個短句來描寫腰鼓開始階段的場面,五個短句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急促有力,描繪了一幅壯闊、豪放的安塞腰鼓場面。第二句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用了三個長句描寫安塞腰鼓的行進階段,氣勢磅礴、酣暢淋漓,帶給人強烈的震撼,朗讀時給人一口氣讀完的強大力量。顯而易見,長短句的配合使用,能讓讀者體會到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和非凡魅力,從中更表現了作者作為一位普通陜北人民內心的自豪與歡愉。

因此,長短句的使用需要緊密配合所描繪的畫面,將作者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春》這篇文章中,作者也采用了長短句結合的形式,來表達內心春天的美好樣子:

①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地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②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④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第一句中作者為了凸顯春天的生機與活力,采用短句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鮮明,可以讓人感受到春天已經來臨,滿滿的活力,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第二、三、四句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長句與短句結合的形式,形成排比段。在作者心里,春天是剛落地的娃娃,是小姑娘,更是健壯的青年,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富有生機與活力,能表現作者對春天的喜愛,描繪出作者內心春天的美好姿態。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散文閱讀教學中的獨特句式和句式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特殊的人生情感經驗,需要緊扣“獨特語句”走進作者的真實內心世界。

三、從重現詞語處解讀作者的情感密碼

“重現詞語”是指在散文中反復出現的某一類詞,或者說反復出現的某一些事物。這些重現詞語也是解讀作者情感密碼的突破口。從重現詞語切入解讀作者的情感密碼,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學生字斟句酌的能力。

文本中反復出現的“事件”“物品”“話語”等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需要引起讀者的注意,這些反復出現的內容需要整體性解讀,讀出作者要表達的人生經驗。例如朱自清《背影》中作者多次寫到了“我”的“眼淚”:

①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②我的淚很快就流下來了。

③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文章中不同段落的句子都寫到了“眼淚”,且都指向“我”,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知四個“眼淚”的不同情感。第一個句子“我”只是因家境的衰敗而觸動流淚,尚未能體會到父親的艱難,且與父親一直存在隔閡。在第二個句子和第三個句子中,“我”因父親蹣跚為“我”買橘而流淚,流露出“我”在感受到父親對我的關愛后,對父親的心疼與不舍。其中,眼淚是“很快”“又”流下來的,表明“我”一瞬間就明白了父親對“我”的愛,開始理解父親,與父親的心結也隨之解開。第四個句子中,“我”因父親日漸衰老,身體抱恙而感慨時光易逝,還有對父子隔閡的徹底釋懷。

因此,整體解構“我”在文中的三次“眼淚”,可以發現“我”的三次流淚也是“我”對父親情感轉變的過程,到了這個年紀對父親只有懷念與愧疚。值得注意的是,《背影》中反復出現的“聰明過分”也需要關注,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它們的含義,從中品讀出“我”對父親的情感變化。

除此之外,散文閱讀教學還可以關注文本中多次出現的“物”,從對“物”的把握解讀出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多次寫到了“錢”: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給我們樓下人家送變冰,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

②老王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

③“你還有錢嗎?”

④“我不是要錢?!?/p>

這些句子在文本的不同章節中,且都提到了“錢”,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錢”背后的情感意蘊。老王是社會底層的人物,對他來說“錢”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我們與老王的交往過程中,老王卻并不看重“錢”。第一句中,老王主動給我們車費減半,老王如此熱心、善良。第二句中,老王送錢鐘書一家上醫院,“堅決”不拿錢,在他眼里和我們是朋友關系,朋友有難怎么能算錢呢。第三句中,老王即使拿了錢卻仍舊關心的問我們是不是還有另外的錢,不放心我們。第四句中,老王更是直接表達了他內心的情緒:我不要。因此,從對“錢”的分析來看,老王需要的不是錢,還是朋友之間應該有的尊重與關懷,是真正把我們當成朋友,所以“老王主動要求車費減半”“老王不放心我們沒有錢”“老王送香油和雞蛋不要錢”。但是,遺憾的是那時的“我”卻沒有真正理解老王,沒有真心領會老王的好意,現在想來只剩下對老王滿滿的歉疚。由此,筆者認為可以從反復出現的“錢”切入,引導學生讀出“我”對老王的“愧怍”。

需要說明的是,針對文本中的反復之處,筆者認為,需要建立一個整體的結構印象,從而逐一品讀作者的情感是否發生變化。

此外,解讀散文中作者的情感,也可以從某一類詞性相同的詞語入手,體會作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副詞是語言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使用副詞能夠在表情達意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與歉疚之情,在這些句子中反復用到了一些副詞:

①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③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這三句話中的“一直”“再也”“絕”“竟”都是副詞,每一個副詞都飽含著作者的“愧疚”。比如,“一直”這個詞表現了其實“我”有很多機會可以發現母親的反常,可以覺察到母親的病情,但我卻始終沒有發現,等發現時為時過晚,因為母親已經離世。再如,“絕”和“竟”都是表示出乎意料,可見作為兒子的“我”竟是如此后知后覺,沒有發現母親的病情,更沒有想到這竟是最后一面。由此,散文中小小的“副詞”,可以蘊藏巨大的情感力量,值得反復品味。

再如劉湛秋《雨的四季》一文,很多句子中也使用了副詞,來表達作者對雨的喜愛:

①我喜歡雨,無論什么季節的雨,我都喜歡。

②真的,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

③你只會感到更高邈、深遠,并讓凄冷的雨滴,去純凈你的靈魂,而且一定會遙望到一場秋雨后將出現的一個更凈美、開闊的大地。

細細揣摩,筆者發現,這三個句子中的“都”“只有”“只會”“更”均寫出了雨水具有特殊的魅力。例如第二句中的兩個“才”,就體現了雨水的特殊魅力,不禁心生喜愛之情,而且這個喜愛之情都飽含在“真的”兩字中??梢哉f,不同時節的雨水有不同的迷人之處,能讓作者沉醉其中,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雨水真切的喜愛之情。當然,除動詞與副詞之外,也需要關注文本中有特色的形容詞、名詞等,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密碼。

四、從特殊標點處解讀作者的情感密碼

散文閱讀教學需要聚焦作品中的標點符號,從而讀出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澳苁褂贸S玫臉它c符號,準確地表情達意?!盵2]標點符號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有時承載著大量的隱藏信息和豐富的情感密碼,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玩味。

例如,在教學莫懷戚《散步》一文時,筆者發現,這篇精短的散文出現了8次“分號”,應當著重分析分號的特殊意味。

比如下面兩句話:

①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學生朗讀句子后,都關注到了這句子中的“分號”。分句與分句之間的并列關系,表示對“我”而言,不論是母親還是兒子或是妻子都很重要,面對二選一的處境,確實讓“我”很為難,深知自己的責任很重大。

值得關注的是,教師更需要適時引導學生聚焦分句之間的排序關系,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排序方式,讀出作者如此排序的精妙之處。作者將母親排在最前面,說明“我”作為中年人,必須要照顧好母親,是關鍵責任;兒子第二,體現“我”還要撫養好下一代;妻子第三,和“我”都是中年人,需要承擔整個家庭的重任??梢?作者又用分號來表達自己人到中年的獨特感慨和體會,作為中年人確實不容易,家庭責任之重大。簡而言之,聚焦文本中的“分號”,不僅需要關注分句之間的并列關系,更要關注分句之間的排序,從而解讀出作者的情感密碼。

當然,除了分號之外,文本中的其它標點符號也值得關注。例如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的四個句子:

①“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說,好好兒活……”

②“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③“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

④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這四句分別出現在文本的不同段落中,并且都用了省略號。教師采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將省略號換成句號,關注省略了什么,同時引導學生品讀不同的標點對情感表達的作用。在這里,作者用省略號而不用句號,在于作者回想起曾經與母親的點滴都是不忍卒讀的回憶。第一個省略號和第四個省略號實現了“母親心愿”的傳遞與實現,經歷了世間百態之后,“我”終于懂得了母親曾經沒有說下去的話,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第二個省略號后面省去了母親不敢再說的話,體現了母親凡事都小心翼翼,照顧到“我”的情緒,但是那時的“我”并沒有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第三個省略號是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省略了其它內容,唯一牽掛的是“有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而第四個省略號所省略的是作者走出人生的困境后對人生的感悟與體會,所有的一切都要歸功于“我”的母親。

通過對這四個省略號的分析,學生能品悟出文本中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在文本中對母親的感激、愧疚,以及此時“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因此,標點作為言語形式的一種方式,需要在散文教學時,聚焦文本中反復出現的標點,分析這些標點的特殊情感。

所有的語言藝術都只是言語的藝術。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應聚焦“言語形式”,從特殊標點、重現詞語、獨特語句、繁簡處理等角度切入,帶領學生品讀出作者在這一篇中要表達的獨特人生經驗。

猜你喜歡
楊絳句式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選擇
選擇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楊絳:高雅如蘭 靜若止水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見考點
特殊句式
楊絳老人的減壓法
關心健康狀況的問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