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視域下安徽肥西非遺舞蹈“打蓮湘”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2024-04-17 12:38姚雯樂左玉葉
藝術評鑒 2024年1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安徽

姚雯樂 左玉葉

【摘 ? 要】本文在“互聯網+”視域下,以安徽肥西非遺舞蹈“打蓮湘”為研究對象,探討“打蓮湘”的保護與傳承發展。通過田野調查,立足于肥西“打蓮湘”的原生文化背景,了解其舞蹈形態與文化價值;針對該舞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困境,提出創新融合互聯網技術與肥西非遺舞蹈“打蓮湘”的宣傳推廣策略,以增強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活態非遺的傳承動力。

【關鍵詞】打蓮湘 ?安徽 ?非遺舞蹈 ?保護 ?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1-0057-06

安徽省肥西縣歷史文化悠久、人杰地靈,傳統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其中傳統民間舞蹈“打蓮湘”在柿樹崗地區廣為流傳,是安徽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蘊藏著中華文明的根與魂,于2022年入選第六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筆者注意到安徽肥西非遺舞蹈“打蓮湘”目前存在著原始舞蹈形態資料逐漸遺失、老一輩傳承人流失、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日益淡漠、國內外研究內容單一、信息匱乏等困境。面對“活態”非遺傳統舞蹈難以保存和延續的現狀,要靈活運用新技術、開拓新形式,擺脫偏僻地理位置難以傳播的局限,讓人人都能深入體會非遺韻味,增強本土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傳承弘揚非遺文化,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一、“打蓮湘”的歷史源流

傳統舞蹈“打蓮湘”已有百年的歷史,最早是由肥西縣柿樹黃花一帶的農民在艱苦勞作中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肥西北邊連年干旱,災民到南邊拿著竹棍到大戶人家門口賣藝乞討,以竹棍敲擊身體關節,唱著吉祥如意的門歌,跳著歡快喜慶的舞蹈,以求衣食,后又將討來的銅錢串在竹棍上,揮動竹棍時,銅錢相互碰撞,其聲音可以驅趕野狗,以防野狗爭搶食物。因此,“蓮湘棒”在最初也可算作是乞丐的“打狗棒”。后來,這種以“蓮湘棒”擊節而歌的形式發展成舞蹈“打蓮湘”。在今天,仍有老師到山上精心挑選竹子,鋸成約三尺長的棒身,涂以彩漆,又在竹竿的兩端挖空,串上數個銅錢,為美化外觀,并在一端系上喜慶的中國結或彩綢?!吧徬姘簟奔蕊柡叭酥腔?,又帶有吉祥寓意,當地人民通過舞蹈“打蓮湘”將這一帶有人民美好愿望的傳統文化延續下來。

“打蓮湘”曾被視作“四舊”,在遭受禁錮后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第二代非遺傳承人衛國于1996年的一次鄉里大型展演活動偶然接觸到“打蓮湘”,后在當地政府與非遺文化保護中心的支持下,衛國走訪了兩位會跳“打蓮湘”的老人,向其學習,隨后組建“打蓮湘民間藝術隊”,鄉民們踴躍參與進來,不斷壯大傳承隊伍,繼續將這一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光大?!按蛏徬妗弊?009年被肥西縣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隨后在2016年被合肥市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最終于2022年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文化項目不斷受到人們重視和認可,彰顯了其深厚的文化價值。

二、“打蓮湘”的舞蹈形態

“蓮湘”又名“連廂”“簾槍”“年響”,北方稱作“霸王鞭”或“花棍”,隸屬秧歌一類,以“蓮湘棒”作為舞蹈道具。該舞蹈的基本形態是右手持棒,依靠手腕力量帶動揮轉竹棒,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后,甚至邊打邊唱、邊舞邊響;其基本動作主要有“轉棒”“振棒”“敲肩”“擊腿”“踢棒”“敲地”“打地”“轉身”等;目前有三套基本固定打法,每套動作都以八個八拍動作為一組,以左手擊棒開始,連貫帶動棒敲擊身體的各個部位,腳下常見以“十字步”為基礎,再加上踢腿、跳躍等下肢動作。舞蹈時要求碎步輕快,走步扎實平穩,跳躍輕巧靈動,轉棍干脆勁道,上身與胯部要跟隨手部持棒動作進行適當幅度的轉身,手腳配合要連貫,伴隨棒敲擊肩部使銅錢碰撞發出的聲響與不斷變換的動作節奏相呼應,肢體動作要與蓮湘棒協調一致。表演時,男女老少皆可參與,或雙人交錯對擊,或多人齊舞混打,組成十幾二十人的小場子,乃至上百人的大場子,在廣場上不斷變換組成十字形、人字形、井字形、寶塔或花朵狀等隊形,或行進,或停留,亦可原地圍圈轉、蹲下。蓮湘棒一起一落,棒上的銅錢相撞,引來陣陣“蓮響”,節奏歡快鮮明。

早期“打蓮湘”配有二胡和笛子伴奏,或是和著肥西門歌,唱詞多以當地鄉民的勞作生活為主要內容,也可現場編唱。民間小調配唱流行的有《手扶欄桿》等,使用簡單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描述生活、愛情、友誼等日常主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情感和情緒,以強烈鮮明的節奏促使人們對豐富與質樸生活產生情感共鳴。除了歌曲和小調,銅錢碰撞所產生的節奏也成為蓮湘棒表演的一大特色。蓮湘棒通過敲擊配合歌曲節奏,為表演增添了一種別具一格的音樂元素,這種“獨特的樂器”拍打節奏不僅能夠提升表演層次感,而且能使觀眾更容易沉浸于生動有趣的表演氛圍中。在最初,“打蓮湘”只有單棍打法,為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打蓮湘”的舞蹈方式更加多元化,后逐漸發展出雙棍打法,創新出許多新花式,為其增添了表演性與趣味性,但舞蹈的基調始終以輕松愉悅、歡快活潑為主。演變發展至今,“打蓮湘”的舞蹈動作已有三十余套,自成體系。每逢節慶廟會、豐收打場,鄉鎮里的家家戶戶都會拿起蓮湘棒匯集在廣場上跳“打蓮湘”,分享熱鬧喜悅,祈福平安順遂、五谷豐登。表演者也從穿戴隨意轉變為以特色的徽式繡花對襟短褂作為演出服飾,別具一番鄉土風味。

三、“打蓮湘”的發展現狀及創新保護傳承策略

(一)完善非遺舞蹈信息資料數據庫

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目前國內外學者及相關研究人士對于“打蓮湘”舞蹈的研究較為匱乏,以“打蓮湘”舞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平臺上進行檢索,顯示僅有22條,其中多為對湖北、上海地區“打蓮湘”舞蹈文化的研究,關于安徽非遺舞蹈“打蓮湘”卻沒有具體的研究報告,表明研究人員對于安徽傳統舞蹈“打蓮湘”的關注度較低,缺乏對安徽“打蓮湘”舞蹈地方性風格特色及其文化價值的研究理論。另外,受當地地理位置偏遠影響,“打蓮湘”舞蹈鮮為人知,傳統文化并未能得到傳播,沒有完整準確的舞蹈形象資料用于學習,老一輩人對傳統的“打蓮湘”舞蹈較為熟知了解,且舞蹈時動作更有味道、更加鮮活。隨著老一輩年齡的增長,身體條件逐步不能再做幅度大的舞蹈動作,而年輕一輩跳“打蓮湘”總是缺少風韻,大多數會跳的又是一些退休后的鄉民,將其僅作為閑暇時鍛煉活動筋骨的一種健身娛樂方式,沒有經過專業的舞蹈學習,不要求動作的質量和標準,這給研究人員進行“打蓮湘”地方風格特色資料的收集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這也致使“打蓮湘”的發展缺乏創新,不能夠順應時代審美轉變需要。因此,亟需文化部門以及專業人士對安徽肥西傳統舞蹈“打蓮湘”開展非遺保護基礎性工程,進行實地研究考察,通過數字化媒體手段,對其進行全面、真實的資料收集和記錄,將活態非遺舞蹈“打蓮湘”及相關民俗文化資料轉化為有形儲存形式,再進一步對其進行分類、整合、建檔,建立全面且系統的資料數據庫。

完善非遺舞蹈信息資料數據庫,首先,要與傳承人協同詳細記錄、整理有關其發展歷史、舞蹈形態、服飾道具、音樂伴奏等方面的資料。將這些資料數字化,利用高清視頻記錄、音頻分析、圖片和文字描述,確保所有信息準確無誤。其次,開發創立非遺舞蹈文化“云平臺”,提供全面、詳實的非遺舞蹈文化資訊可供檢索,并且實時更新相關活動信息,以便學者和舞蹈愛好者進行學習交流、快速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最后,在線收集非遺舞蹈文化資訊以及活動開展的意見與反饋。通過共同協作,不斷完善非遺舞蹈文化信息數據庫,使其更加豐富飽滿。

(二)加大地方非遺文化保護力度

在當地,對于非遺舞蹈“打蓮湘”的傳承和保護,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在肥西三河古鎮、紫蓬山等景區聯合舉辦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動、當地的“蒿子粑粑節暨柿樹崗鄉全季旅游文化藝術節”,以及節慶廟會中常有“打蓮湘”舞蹈演出,并與碟子舞、門歌、鬧花船等地方特色節目共同組成“民間文藝串燒”。除此之外,在“合肥之春”2023非遺傳承·戲曲歌舞晚會上蓮湘舞伴歌《看山看水看中國》作為壓軸節目,登上安徽大劇院的舞臺,“打蓮湘民間藝術隊”也于長三角連廂舞邀請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肥西縣政府高度重視對傳統民俗舞蹈“打蓮湘”的保護與傳承,給予很大力度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將其作為全民健身項目加以普及,并列入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積極開展相關傳承保護活動。如柿樹崗鄉文化站多次開展“打蓮湘”教學、編創活動,在柿樹崗老年活動中心開展健身娛樂“打蓮湘”活動。同時,在當地中小學還創新“蓮湘操”,將“蓮湘舞”作為一門美育課程進行普及推廣,當地的老師編創了眾多“打蓮湘”兒童舞蹈作品,在校園中組建青少年舞蹈隊,多次代表安徽地區參與全國青少年兒童舞蹈比賽和展演活動,宣傳推廣肥西“打蓮湘”傳統民俗文化,讓一代又一代的柿樹崗鄉孩童將其傳承下去。

地方政府要實現對非遺舞蹈“打蓮湘”在社會生活場域、旅游演藝場域,以及教育場域的進一步宣傳推廣,就要持續推進有利于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相關政策,頒布相關條例,積極借鑒汲取其他地方和其他非遺文化項目的優秀保護傳承經驗,引導當地民眾自覺樹立起保護家鄉文化的責任意識和傳承使命感。持續培育鄉村文化人才,身體力行地傳承非遺文化,加大對非遺舞蹈技藝傳承人的創作資助,并為其提供相應的便利。此外,地方政府與藝術協會等相關單位可以組織專門的教育人員與傳承人探討技藝的傳授與保護傳承方式,編寫無基礎教材,在學校、社區開展非遺舞蹈培訓課程,提高學生、青年、老年及文藝愛好者對非遺舞蹈的關注,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地方政府與藝術協會等機構可以攜手合作,組建一支由專業教育人員和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團隊,共同探討如何有效地傳授技藝和保護傳承方式。這樣的合作有助于保留傳統舞蹈的原汁原味,同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為了更有效地傳播和教學,可以編寫無基礎的教材。內容應包含對“打蓮湘”歷史來源的介紹、基本元素和動作的詳細講解、組合訓練的指導,以及經典舞蹈作品的賞析等。此外,可以利用微課資源,開發出更加直觀和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非遺舞蹈,以實現“人人會舞”的教學目標,可以讓大眾有更廣泛接觸和學習非遺舞蹈的機會,從而更加重視和珍惜民間的文化遺產,從小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在學校、社區開展非遺舞蹈培訓課程,可以提高學生、青年、老年及文藝愛好者對非遺舞蹈的關注,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三)創新融合互聯網宣傳推廣方式,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

“打蓮湘”在肥西縣柿樹崗鄉儼然是一項“人人跳”“人人舞”的全民健身娛樂活動。它不僅蘊含著民間特色與生活趣味,而且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并且易學易掌握,父老鄉親都會打、都能跳。在宣傳推廣方面,非遺“打蓮湘”除了在該鄉有較為豐富的線下宣傳活動外,在其他地區以及網絡平臺上的宣傳極其欠缺,據筆者實地調查采訪發現,即便是與之距離極近的山南鎮內,人們對于“打蓮湘”的認識也都較為陌生。對此,要保護和傳承好非遺舞蹈“打蓮湘”,突破區域限制,讓其真正地走出去,走進大眾視野,提高非遺舞蹈“打蓮湘”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寬宣傳渠道,尤其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文化傳播刻不容緩。

筆者在關于對“非遺舞蹈”了解程度的調查問卷表中,廣泛收集了各年齡層和各行各業人士對非遺文化及非遺傳統舞蹈“打蓮湘”的了解程度、意見建議、創意想法等。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人對非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其具體歷史源流、文化內涵、文化特色的認識并不深入。大部分人僅知曉自己家鄉或現居住地的非遺文化項目,對于非遺舞蹈“打蓮湘”的了解人群范圍也僅限于柿樹崗鄉鄉民,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老一輩人??梢?,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使得文化傳播相對困難。

廣大群眾對于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及地域特色文化的事物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但對于非遺傳統舞蹈“打蓮湘”知之甚少。年輕一代更多是在網絡自媒體中了解其他地區的風土人情、文化知識,通過一些自媒體博主的旅行記錄、短視頻、博客等,對當地特色文化產生興趣,進而想要購買相關文創產品,或到當地旅游、親身體驗。筆者認為可以以“走進非遺文化”為切口,打造“打蓮湘”網絡虛擬IP形象,或從注入肥西人民樸實勤勞精神并且富有中國傳統美好寓意的“蓮湘棒”抓住大眾眼球,營造良好的非遺文化學習的濃厚氛圍。制作肥西非遺文化紀錄宣傳片,將蓮湘棒的制作過程、傳承人衛國的學習傳承經歷、“打蓮湘民間藝術隊”的日常排練,以及當地特色節慶活動的非遺文化展演現場等在網絡上進行展示,并且加入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文字、動畫介紹,進行線上宣傳推廣。通過多種渠道以不同形式與當地農業品牌進行合作,如打造與地方文化密切關聯的、帶有“打蓮湘”文化形象的特色文創產品,手提布袋、印章、明信片、文具等,并與當地蔬果農產品的售賣相結合,響應國家“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的號召,既能激發鄉村文化活力,推廣當地優秀傳統非遺文化、吸引大眾關注,又能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帶動當地農業和旅游業的經濟增長,提高經濟附加值和當地居民收入。

(四)搭建“非遺舞蹈”數字化平臺

筆者在對當代網絡視頻影像傳播調查分析時發現,近年來,隨著全民對強身健體的需求增長,大量的舞蹈的健身網絡平臺涌入手機應用市場。在現存的視頻軟件和專門的舞蹈類應用軟件中,內容資料多為舞臺表演,以及健身健美操、幼兒舞蹈以及網絡化流行舞蹈等視頻,民間特色并不突出,民俗非遺舞蹈的占比相當低。

由此可見,民俗非遺舞蹈數字化建設的前景十分廣闊,可建立一個“非遺舞蹈”數字化平臺,對非遺“打蓮湘”進行深度推廣,實現“互聯網+”身臨其境感受非遺舞蹈,深度學習非遺文化知識。首先,需要以完善的數字化資料數據庫為基礎,編寫拍攝詳細分解教材。其次,在做線上舞蹈教學課堂時,要插入對當地特色文化的詳細介紹,讓大眾在學習非遺舞蹈的同時,也能對當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可以發布相關討論或者設置創意設計板塊,發起全民參與項目,呼吁更多人在線上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寶貴建議,學習非遺舞蹈,鼓勵大眾主動加入保護和傳承非遺舞蹈的行列,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意文化形象設計、創意動畫海報設計、創意舞蹈作品設計等,提高大眾對非遺舞蹈的關注度,以及對相關傳承保護活動的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在線下可以與肥西當地旅游景區進行深度合作,設置相應的民俗技藝展演活動和創意設計文化活動,開發適合大眾休閑、學習體驗的文化區域,再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用鏡頭“訴說”非遺故事,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宣傳推廣,吸引用戶關注,提高非遺舞蹈文化的影響力,在為各地非遺舞蹈愛好者提供一個網絡學習渠道的同時,使安徽非遺舞蹈得到更廣泛的傳承。

四、結語

“打蓮湘”作為連接人們與肥西文化的標志性紐帶,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的文化認同價值,對于構建當代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打蓮湘”帶有民族文化的身份象征,人們可以透過那靈巧的動作和清脆的響聲去認識一個敦厚淳樸又熱愛生活的民間文化,保護它,也就是在保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通過利用現代化網絡優勢,靈活運用互聯網平臺、數字媒體等多渠道與非遺傳統舞蹈“打蓮湘”進行宣傳推廣,能夠讓“打蓮湘”真正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下,活躍于大眾的生活之中,進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歷史中“走出來”“活起來”,展現出其更大的魅力與價值。打造“打蓮湘”文化標志形象,讓“打蓮湘”在成為柿樹崗鄉“一鎮一品”特色文化項目中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秦鳴,王進雨.廬州非遺:守住地方傳統文化的根[N].合肥晚報,2021-12-24(002).

[2]趙盼.新農村背景下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蓮湘舞的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

[3]李存娟.湘西苗族鼓舞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對策[J].今古文創,2021(08):63-65.

[4]高鳴.“非遺舞蹈”的場域類型與當代表達[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06):86-90.

[5]袁夢潔.舞蹈短視頻傳播的創新模式[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0(Z1):76-81.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安徽
安徽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