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內在邏輯與功能意蘊

2024-04-17 11:40陳三寶
理論導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敘事隨著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主題、時代語境等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話語敘事,經歷了從隱性表達到顯性表達、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并不單純是語詞變動調整,而是在遵循“敘事主題——敘事動力——敘事互動”的邏輯鏈條、踐行“語境轉換——語義變化——語用創造”邏輯理路的基礎上實現的話語敘事創新。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要素結構發生了重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文化理念和治國理政新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具有重要的功能意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話語敘事;敘事邏輯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4-0043-06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黨的二十大、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再次強調堅持“兩個結合”,并系統闡釋了“兩個結合”的內涵、實質以及重要意義?!皟蓚€結合”重要論斷改變了原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敘事表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話語敘事,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因此,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歷史演變,解碼和剖析話語敘事演變的內在邏輯,闡釋其功能意蘊,對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演進歷程

敘事是理論的表達載體,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敘事隨著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主題、時代語境等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話語敘事,經歷了從隱性表達到顯性表達、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歷史演進過程。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經歷了從隱性表達到顯性表達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提出之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話語敘事便已存在。李大釗較早提出:“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保?]其中,“共性與特性相結合”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隱晦性表達。此后,“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3],學習唯物辯證法“最要緊的,是熟能生巧,能把它具體化、實用化”[4],進行哲學研究要“中國化、現實化”[5],宣傳教育的主要原則是“理論一定要與實際聯系,要中國化”[6]等相關話語敘事皆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但在實際運用中,囿于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原因,黨內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等錯誤傾向,將共產國際的指示神圣化和絕對化,使黨的事業遭受一定損失。1935年,共產國際召開七大時指出,各支部國不應機械照搬他國經驗,不能呆板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獨立自主”解決各國問題。毛澤東也明確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7]。這事實上已經隱含著“一個結合”的話語敘事內涵,也體現著我們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動自覺。但理論與實踐結合間仍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以王明為代表的一些人將共產國際指示奉為“金科玉律”,教條化執行,一度造成黨內思想的混亂。1938年,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并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8]。至此,“一個結合”的話語敘事成為顯性表達,充分體現了全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自覺,也拉開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國情深度結合的序幕。

(二)“一個結合”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共識性話語敘事

繼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及整風運動與理論學習后,“一個結合”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話語,并被廣泛闡釋與傳播,主張提倡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注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推動作用。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保?]這里,“一個結合”既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總結,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共識性表述。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對中國革命事業具有重要作用,并將毛澤東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毛澤東思想”等話語相繼出現。劉少奇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保?0]150-151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實現了指導思想的中國化。這標志著“一個結合”正式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敘事??v觀黨的奮斗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敘事在“一個結合”的大敘事框架內,形成了多樣化的話語表達,如“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11]“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10]316“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10]373“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12]“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13]等話語敘事。這些話語敘事并未脫離“一個結合”的敘事框架,體現著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態度和理論自覺。

(三)“兩個結合”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話語敘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兩個結合”,這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敘事。此后,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黨的二十大上,“兩個結合”被再次強調和系統闡發。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兩個結合”,特別指明了“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意義?!皟蓚€結合”的話語敘事創新,并不單純是語詞變動調整,而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原有敘事框架的結構性變革,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文化理念和治國理政新思想。一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等話語表述統一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普遍真理”到“基本原理”的話語轉換,深入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精髓,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的認識,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結構的再認識;二是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等表述統一概括為“中國具體實際”,實現了對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接續性敘事;三是明確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將其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列,二者作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兩個部分,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視野和歷史深度。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演變邏輯

“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14],話語敘事演變的背后有其必然性與規律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演變是在遵循“敘事主題——敘事動力——敘事互動”的邏輯鏈條,踐行“語境轉換——語義變化——語用創造”邏輯理路的基礎上,實現的話語敘事創新。

(一)遵循“敘事主題——敘事動力——敘事互動”的邏輯鏈條

話語敘事演變并非獨立的迭代更替,而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敘事主題,厚植于主體與客體、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演繹中,實現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雙向互動。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演變始終圍繞一個敘事主題,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是話語敘事的主旨,任何話語敘事都要圍繞一定主題展開,離開了敘事主題,話語敘事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不同階段不同話語敘事形式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敘事主題的外在展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踐問題,必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5]376?!半S時”與“隨地”即為時間與空間,構成了社會時空條件,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在我們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話語敘事是基于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踐需要而更改的話語表達方式,其始終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敘事主題,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機理的揭示?!耙粋€結合”的話語敘事基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側重于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皟蓚€結合”的話語敘事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語境、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命題而作出的重大研判,在“一個結合”的基礎之上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向度。不同的話語敘事方式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根據歷史語境與時代主題的變化作出的主動建構和話語調適。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演變是敘事主體與客體、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互動演繹的結果。一是敘事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演繹。話語敘事演變是敘事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推動話語創新的自覺行為結果。我們黨之前雖未明確提出“兩個結合”的敘事范式,但在實踐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賦予其民族形式,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走自己的路”“發展才是硬道理”“可持續性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等具有民族特質的話語集群。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明確提出“兩個結合”,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二是歷史與現實的互動演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演變,既緊扣歷史文化傳統,實現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本質把握,又立足中國社會現實,圍繞中國的實際問題進行話語創新,是對歷史賡續與時代需求的話語呈現。三是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演繹。敘事是闡釋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話語呈現。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指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16],“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15]161。話語敘事演變并不是概念的邏輯推演,而是基于回答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不斷創新話語表達形式,是與中國實踐系統性變革、黨的思想理論創新發展互動共生的過程,是對中國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現實表征。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演變生成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雙向互動中?!爸袊笔峭七M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前提是應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使理論滿足中國的現實需求,即“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花結果則需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構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并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提煉為創新性理論,實現“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二者的雙向互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建構與創新,呈現出從隱性表達到顯性表達、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的話語進階。

(二)踐行“語境轉換——語義變化——語用創造”的邏輯理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演變踐行“語境轉換——語義變化——語用創造”的邏輯理路,在語境轉換的基礎上推動語義變化進而實現語用創造和敘事創新,從而彰顯文化自覺自信。

1.語境轉換。語境是話語表達所依賴的環境,任何話語均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語境的變化會引起話語的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伴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不同歷史階段的語境變化推動了話語敘事的改變。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來解決社會問題,并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四個現代化實踐等結合的話語敘事。這期間,雖未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但已經有所觸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主客觀語境的變化凸顯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就客觀語境來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任務日益凸顯,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日益迫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精神需求日益重要,回答這些問題要求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兩創”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提供精神支撐。同時,“西強東弱”的世界文化格局雖未根本改變,但世界文化格局在深度變革,歷史文明在加速演變,如何抓住時代機遇,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議題。就主觀語境來說,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17]?!掇o?!穼Α案钡慕忉屖恰拔矬w的基部和其他東西連著的部分”“事物的本源”。根是事物發展的根基,只有根深才能固本,只有根深才能葉茂。這意味著我們黨從“根脈”“根基”的意義上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時代價值,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梢?,具體語境的轉換決定了話語表達方式的變化。

2.語義變化。語義是話語的使用者在一定語境中賦予話語的意義,即話語表達的意義,不同語境下不同話語形式傳達的話語意義不同?!巴腥A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被從“一個結合”的話語敘事中剝離出來,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單獨內在要素和邏輯原則,背后的語義邏輯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主體性”的解釋范式和“中國特色”的文化基因,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驗的總結和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需注意,“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并沒有否認“第一個結合”的作用,沒有更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語義,而是對百余年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的創造性凝練和話語敘事的突破性變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語境下,中華文明復興是必然要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時代任務,建構自主性的知識體系是時代要求?!暗诙€結合”的提出鞏固了文化主體性,重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范式,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新敘事,有利于破解西方的宰制性話語壓制。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總結,是文化主體性的有力體現。

3.語用創造。語用即話語的運用,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話語運用是其本質要求。話語運用不是簡單的遣詞造句或是語序更換,而是強調在特定語境中話語運用的恰當與合適、意義與指向?!皟蓚€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敘事主題的統攝下,統一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語用創新。在“兩個結合”的新敘事框架內,各個敘事要素具有不同的豐富內涵和功能定位?!暗谝粋€結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展現出中國的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解答的自立品格,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第二個結合”進一步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歷史貢獻以及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根基作用,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因此,“第一個結合”從中國新時代新方位出發,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變化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讓理論跟上時代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歷史語境的變化帶來時代課題的拓展,推動了理論的創新發展和話語敘事的創新運用?!暗诙€結合”從文化互化融通的角度,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間的雙向互化,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花結果?!盎セ钡膬r值指向是貫通融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需經由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等路徑,尋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對接點”和“融通點”,形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敘事表達,達到互動融通中的文化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元素,為國人所知所內化,在構建本土化、中國化的話語敘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功能意蘊

話語敘事方式的改變意味著功能意義的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的要素結構發生重構,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標志著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具有重要的功能意蘊。

(一)發揮話語敘事的解釋功能,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來自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8]。主體性是一個關系范疇,與客體性相對,指的是與對象性客體形成的地位、作用等性質。文化主體性則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主體性。人是文化性存在,人的主體性所表征的就是文化的主體性。文化的主體性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與認同,任何一個拋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都會失去根基與主體性,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就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所形成的中華文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古今傳承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基因與歷史根基。只有具備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才能從根本意義肯定自我,形成“我們是誰”的文化認同,才能奠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聚合國家認同的文化基因,彰顯世界文明交流的文化特性。

從最新的話語敘事表述看,由“一個結合”創新為“兩個結合”的話語敘事,彌補了“一個結合”無法明確解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是從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視角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彰顯了話語敘事創新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梢哉f,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從未缺席,而是作為“隱性”敘事發揮文化力量?!皟蓚€結合”的提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顯性”敘事,進一步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歷史貢獻以及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根基作用,呈現了從文明蒙塵到文明復興的發展軌跡,批判了文化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錯誤觀點,彰顯出更加具有底氣的文化自信。

(二)發揮話語敘事的凝聚功能,堅定歷史自信

歷史自信是歷史主體對本民族國家歷史的信心。歷史自信的生成與本民族的歷史積累、歷史成就、歷史地位、文化傳統、文明發展等有關。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信生成于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過程,積淀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奠基于百余年黨史取得的歷史成就,內蘊于歷史敘事之中。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品格、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新時代中國歷史地位的改變等不僅構成了強化歷史自信的基礎,而且昭示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走向。

“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視野。在大歷史觀的視域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敘事呈現為貫通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大敘事??梢哉f,“兩個結合”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與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整體貫通,既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又通過深厚的歷史積累和卓著的歷史成就,夯實了歷史自信的底氣,拓展了歷史自信的視域和程度。

(三)發揮話語敘事的建構功能,堅定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的堅信與肯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從根本上夯實了理論自信的根基。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運用和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獲得了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奠定了理論自信的偉力與底氣。

敘事作為語言符號,不僅僅是語詞的表達,更是創造性的意義建構,承載著價值主張和目標追求?!皟蓚€結合”通過“一魂兩根”的結構化方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敘事要素重新組合并賦予各個要素特定意義。在這個“結構化”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魂脈”,中國具體實際是“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三者共同構成了“兩個結合”的敘事框架,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解密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行”的內在密碼。具體來說,“兩個結合”是黨的創新理論,即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不僅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而且在于馬克思主義在開放性發展過程中,積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并隨著實踐發展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構成我們堅定理論自信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李大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7.

[3]瞿秋白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1.

[4]陳唯實.通俗辯證法講話[M].上海:上海新東方出版社,1936:7.

[5]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6]張聞天年譜: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342.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

[10]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匯編:1921-2017[G].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8.

[1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1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1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3.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7]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01).

[1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基金項目: 教育部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性研究”(21JZD016)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陳三寶(1991—),女,河北滄州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責任編輯:未央】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眼點:“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及對策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組織如何在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其作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