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機、危機與轉機:智媒時代青年文化自信提升探論

2024-04-17 11:40張楷芹
理論導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智媒時代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和靈魂支撐。作為走在新時代前列的生力軍,當代青年理應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伴隨智媒時代的到來,智能分發、沉浸體驗、高頻交互和媒介深融的出場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創造了新契機;與此同時,政治意圖的隱蔽擴張、技術裹挾的“繭房效應”、資本操縱的娛樂狂歡和感性支配的網絡圈層也引發了新危機。智媒時代,面對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契機與危機并存的局面,需從培育智媒素養、深耕內容生產、推動融合創新和加強規制監管等方面入手,積極探尋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智媒時代;文化自信;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D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4-0123-06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保?]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使命。作為網絡原住民,青年對于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強烈的依附感,網絡空間已然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主要渠道。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技術的劃時代革新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帶來了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境外滲透、資本介入和技術異化等問題的衍生也引發了新的風險。當關涉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時空環境發生變化時,亟須堅持問題導向,因時因勢分析問題??傮w來看,當前青年文化自信問題雖已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但將其置于智媒時代背景下綜合考察的研究成果較少。鑒于此,立足智媒時代的現實語境,聚焦青年文化自信的核心主題,既要準確把握智媒技術帶來的良好契機,充分釋放技術優勢,又要深入剖析其蘊含的潛在風險,積極尋找化解路徑,這既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助力青年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一、契機:智媒時代青年文化自信提升的機遇呈現

智媒技術的發展既深刻影響并改變著社會生活諸多領域,也賦予了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全新語境。在智媒技術的賦能加持下,以智能分發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推送、以沉浸體驗促進文化記憶的深層喚醒、以高頻交互助力文化自覺的有效激活、以媒介深融推動文化意義的有力彰顯,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契機。

(一)智能分發: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推送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算法系統已悄無聲息地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基于算法機制的個性化推送日益成為信息爆炸時代分發信息的重要方式。智能分發的出現為個體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契合互聯網時代個體日益增長的分眾化與個性化需求。文化內容的精準推送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前提。青年興趣廣泛、風格多樣,個性化需求尤為強烈。只有當推送的文化信息精準匹配青年用戶的興趣喜好和價值取向時,才能吸引其關注。在智媒環境下,信息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亟須依托算法推薦構建個性化的文化服務平臺,根據青年的實際文化需求進行精準化的內容推送,為青年群體提供智能化的文化服務。通過對文化內容的智能分發,不僅能為青年受眾提供更為獨特的“私人定制”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年群體追求個性化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在不斷供給適配信息中,逐步引導青年從短期駐足轉向長期關注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用戶黏性”,培養一批高黏性的青年“鐵桿粉絲”,從而引導青年對中華文化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梢?,算法技術能將中華文化以高效率、精準化的方式傳遞給青年受眾,有效提高中華文化的目標抵達率和真實接受度,使強化青年文化自信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沉浸體驗:促進文化記憶的深層喚醒

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指出:“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是構成場景的五大技術力量,他們正在改變我們作為消費者、患者、觀眾或在線旅行者的體驗?!保?]隨著數字化媒介終端的普及,智能化可穿戴設備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VR、AR等技術的出現使場景體驗日益變為現實。青年群體一向追求新穎有趣的事物,移動互聯場景時代的到來,使得青年受眾的瀏覽習慣悄然發生改變,他們對獲取信息的質量及其呈現形式提出更高要求。文化記憶的深層喚醒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革命文化蘊含著獨特的精神價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如何讓青年主動接受并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華文化的呈現樣態。在智媒時代,依托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能夠實現文化敘事模式的有效切換。將中華文化予以具象化、感性化表達,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感知文化經典、親近革命歷史、領悟先進文化的寶貴機會,讓生于不同年代、身處不同地域的青年有機會“穿越”時空,實現身臨其境般的現場體驗。例如,現有的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梅蘭芳大師的真實復現,立體化呈現了國粹京劇藝術的魅力,這一形式“圈粉”了不少年輕人。一方面,這種場景化、全景化的文化敘事模式可以優化青年的體驗方式,通過調動視、聽、觸覺等多重感官參與,讓青年獲得一種深度互動的沉浸式體驗,滿足青年受眾全感官融入、全身心沉浸的現實訴求, 在寓教于樂中向青年傳遞更豐富和飽滿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這種沉浸式的虛擬體驗具有強大的情感沖擊力與現場感受力,讓青年經歷從最初感官體驗到動態互動體驗再到深度精神體驗的動態過程,搭建起文化與記憶之間的橋梁,使之在全新的認知體驗中逐漸走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喚醒其對中華文化的深層記憶。

(三)高頻交互:助力文化自覺的有效激活

網絡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式、無邊界突破了傳統媒介的束縛,特別是社交媒介的普遍應用更是拓展了人們的交流討論空間。青年群體的思想開放自由,思維敏捷活躍,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其主體意識更加凸顯,表達訴求更為強烈。文化自覺的有效激活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相比于后接觸智能技術學習的數字移民群體,青年群體作為網絡原住民,在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媒介運用的靈活性、技術操作的嫻熟性上都明顯更具優勢,更擅長使用新技術和運用新載體,是媒介實踐中最為活躍的主體。智媒時代賦予了青年更多自我表達、自我展現的機會,他們既能利用不同媒介創作出與中華文化緊密聯系的作品,以自己擅長或喜愛的方式予以呈現表達,如“90后”姑娘夏曉梅將非遺歷本袋改良為3D數字藏品,讓不少年輕人領略到中華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又能借助不同平臺開設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話題議題,共同參與中華文化的交流、分享與傳播,在交流探討中碰撞出文化創新的新火花??梢?,智媒時代的到來,不僅深層激活了青年在推動文化發展中的主體性力量,調動起青年的創新活力和創造熱情,同時也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和創新性表達,使中華文化煥發新活力、更具感召力,為青年參與文化實踐提供現實基礎,滿足了青年自我價值實現的強烈訴求,增強了青年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

(四)媒介深融:推動文化意義的有力彰顯

技術是媒介發展的助力器,在數字媒介高速發展的時代,智能技術的日益成熟推動著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媒體格局也正在加快重塑。新舊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各具優勢,主流媒體立足宏大敘事以展現中國文化的整體面貌和形態,社交媒體則以微觀敘事增添了中華文化的情感與溫度,實現了文化傳播的媒介互補?!拔幕孕攀俏幕黧w對該民族文化的價值、意義和生命力的高度肯定、贊許與自豪?!保?]可見,文化意義的有力彰顯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必要保證。贏得青年對中華文化意義的高度認同,離不開中華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釋放彰顯。要立足文化傳播的世界格局與媒介深度融合的時代語境,讓中華文化以穩健的步伐走向國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4],彰顯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強化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智媒時代,社交媒體因具有“彼此分享見解、信息、思想并建立關系”[5]等特質,在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釋放了文化傳播的多元力量。目前,已有不少青年加入文化傳播的隊伍當中,借助社交平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另一方面,智媒技術的迭代發展為創新中華文化的表達形式提供了有力支撐,以視聽化的符號形象地呈現中華文化,減少了國外受眾在解碼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折扣”,讓中華文化能在最大限度上被國外受眾所認知和了解,使之更深入地感受中國文化的價值魅力。中華文化世界傳播廣度和深度的日益延伸拓展,為其擴大世界影響和提升國際影響力創造了良好條件,這有助于青年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內心深處形成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二、危機:智媒時代青年文化自信提升的風險表征

在智能技術助力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同時,技術這把“雙刃劍”也引發了負面效應,政治意圖的隱蔽擴張沖擊青年文化立場堅守,技術裹挾的“繭房效應”加劇青年文化認知偏差,資本操縱的娛樂狂歡消解青年文化價值認同,感性支配的網絡圈層淡化青年文化身份歸屬,給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帶來諸多風險與挑戰。

(一)政治意圖的隱蔽擴張沖擊青年文化立場堅守

智媒時代的到來,為西方敵對勢力加快推行文化擴張策略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們利用多元媒體平臺輻射范圍廣泛、信息傳播迅速、表現形式多樣等特點,進一步掀起大規模文化滲透。一方面,境外敵對勢力加快調整本國文化滲透策略,抓住青年群體的心理特征和接受偏好,形成一套滿足青年訴求、形式新穎多樣、手法精準高效的隱蔽化滲透方式。不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青年群體個性化推送本國產品,實現無孔不入的文化滲透,而且運用虛擬仿真等技術包裝美化本國文化,以多樣態交互的感官體驗誘導青年全身心沉浸于西方文化的美好幻象。在這些感官刺激下,先入為主的感性體驗無疑搶占了上風,致使青年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形成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追捧,卻對其背后隱藏的政治圖謀渾然不知。另一方面,境外敵對勢力蓄意抹黑和貶抑我國文化,將矛頭指向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利用各大新媒體平臺、融合多種技術對中華文化頻頻出招。如對經典作品的庸俗改造,妄圖詆毀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故意詆毀領袖人物,惡搞革命先烈,企圖抹黑革命精神,歪曲革命歷史;在社交媒介上刻意發布各種負面話題,專門挑選時代楷模、道德榜樣大做文章,試圖引起社會對先進典型的非議。在這場激烈復雜的文化博弈中,西方國家倚仗技術壟斷地位,加速影響廣大青年,而青年群體的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極易被錯誤觀點所誘導,稍有不慎就會掉入敵對勢力精心制造的文化圈套中,被消極文化所掌控,甚至走向推崇西方文化、褻瀆中華文明的歧途??傊?,智媒時代,西方國家的侵入力度日益強勁,滲透手段更加隱蔽,他們通過竭力宣揚西方文化的“先進性”,抹黑中華文化的價值性,企圖模糊青年的文化方向感和方位感,進而動搖青年的文化立場,消解青年的文化自信,最終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圖。

(二)技術裹挾的“繭房效應”加劇青年文化認知偏差

隨著算法技術在智媒時代的廣泛應用,在網絡空間中,青年群體最普遍、最感興趣的關注點成為算法推薦的主打推送,而其他內容則被阻隔在外,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年沉浸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隱而不察地進入了自己和算法所編織的“繭房”之中。算法推薦機制的效用發揮越大,在為青年提供更為適配信息的同時就越易忽視優質內容的豐富面向和維度,當信息接收愈來愈同質化時,青年也將深陷“信息孤島”。雖然與別人同樣都在接收信息,也幾乎使用相同的媒介平臺,但是緣于最初認知的差異,文化傳播在青年群體中形成明顯分區,既可能讓青年群體沉浸于優良文化的滋養中,也可能使低俗文化充斥青年群體的成長空間。一些甄別能力不強、媒介素養不高的青年深陷算法操控的泥潭而難以掙脫,認知局限于算法限定的范圍之內,長此以往,他們對于不同文化的鑒別和批判能力隨之降低。與此同時,算法推薦一味追求個體偏好迎合,構建起以個體偏好為主導的“擬態環境”,將不斷窄化青年群體對信息的選擇、接受和傳播路徑,助長青年的惰性心理,消耗青年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熱情,致使青年對文化的思考與行動變得愈加狹隘,文化創新能力受到明顯沖擊??梢?,“繭房效應”的生成不僅制約中華文化傳播的全面性和廣泛性,影響優秀文化對青年的塑造涵養,也會為錯誤思潮滲透提供可趁之機,誤導青年的價值判斷,腐蝕青年的精神世界。

(三)資本操縱的娛樂狂歡消解青年文化價值認同

娛樂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適度娛樂能使人們放松緊張情緒,促進其身心愉悅。文化的本質是涵養人、教化人、培育人,但伴隨商業化、市場化的加速膨脹,資本逐利的魔爪伸向文化圈, “娛樂至上”的文化生態正逐漸形成?!耙坏┯羞m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6],為了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他們不僅大量生產制造出庸俗、媚俗、粗俗的文化垃圾,甚至在追求流量最大化的驅動下,不顧民族文化尊嚴,將中華文化作為戲虐對象和娛樂素材,無形中也為錯誤思潮提供了生存土壤。在這場泛娛樂化思潮中,中華文化的厚重內涵被“娛樂”所侵蝕吞噬,本質功能被“娛樂”所遮蔽掩蓋,致使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在這場娛樂至死的文化景觀中被不斷消解,這種“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7]?!胺簥蕵坊钡膶嵸|是資本對文化的操縱,文化成為商品化的產物,而這股“泛娛樂化”思潮影響最大的受眾就是廣大的青年群體。在爆炸性的信息浪潮中,青年頻繁接收各類感性豐富、搞笑幽默的有趣內容,看似“收獲滿滿”,實則毫無“營養成分”,只是滿足一時快感,青年的文化情趣和審美取向日趨淺薄與平庸。青年正處于“三觀”的形塑期,尚未形成高度的自我約束意識,容易卷入到這場娛樂狂歡之中,如不少青年開始向娛樂膜拜臣服,以追捧低俗文化為主,以戲虐主流文化為樂,并逐漸沉浸其中樂此不疲,最終陷入“泛娛樂化”所建構的“烏托邦”之中,拋棄對文化價值的追問,放棄對文化內核的深思,墜入精神空場的危局??傊?,這場肆無忌憚的娛樂狂歡逐步侵蝕著青年群體, 消解著青年對主流價值的認同。

(四)感性支配的網絡圈層淡化青年文化身份歸屬

圈層現象古已有之,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隨著社交媒介的革命性迭代,受限于現實時空隔閡的交往模式被改變,這為網絡圈層的廣泛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持。網絡空間中最為活躍的青年群體推動了網絡圈層結構的形成,他們根據自身需要不斷向外拓展新的圈層,由此逐漸衍生出類型不同、特征各異的網絡圈層,諸如“飯圈”“古風圈”“電競圈”“二次元圈”等。網絡圈層的“出場”滿足了青年群體渴望得到身份認同、尋求心理歸屬的現實需要,所屬圈層成為青年信息分享、情感表露、個性彰顯的重要場域。處在同一圈層的個體在交往互動中逐漸形成圈內文化,不同圈層則形成各具特色的圈層文化,圈層間存在著明確的文化邊界。在網絡空間,文化差異筑起圈層圍墻,青年群體大多只認同自身所屬的圈層文化,而對圈外文化普遍存在抵觸心理。伴隨著圈層壁壘的日益牢固,圈層內部的聯系更為緊密,與圈層外部的聯系則逐漸疏遠,形成“圈內同化、圈際異化”的消極文化景觀,而這恰恰與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質相異。青年圈層文化“并不刻意迎合主流文化”[9],大多以亞文化題材為對象,這種圈層結構的異質性使得主流文化難以有效“入圈”。隨著網絡圈層的不斷發展,亞文化內容也隨之擴張,主流文化則被邊緣化。青年群體若一味沉溺于封閉的文化圈層,那么與中華文化的接觸機會則會少之又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會逐漸降低,如此一來,則會加重青年群體對中華文化的陌生感和疏遠感,導致青年對中華文化身份的歸屬感更加模糊,責任感更加淡薄。

三、轉機:智媒時代青年文化自信提升的實踐策略

智媒技術的發展不可逆轉,面對智媒環境的新契機與新挑戰,既要順勢而上,勇于抓住有利契機,又要直面困境,積極探尋現實出路。智媒時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要著力于培育智媒素養,以理性思維保持青年的文化清醒;深耕內容生產,以優質供給夯實青年的文化底氣;推動融合創新,以技術賦能增強青年的文化信心;加強規制監管,以良好生態涵養青年的文化自信。

(一)培育智媒素養,以理性思維保持青年的文化清醒

面對數字媒介的迭代發展以及媒介環境的瞬息萬變,引導青年群體樹立正確媒介意識,科學利用智能媒介,理性甄別媒介信息,不僅是對青年群體正確融入智媒環境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規避智媒時代所衍生的技術陷阱和應對文化滲透的必然之舉。一要加強對青年智能媒介知識的普及,提升青年的自我調節能力。一方面,要引導青年擺脫“信息繭房”文化牢籠。算法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個體主動尋找信息的積極性,易使青年沉浸于算法和自身構筑的文化舒適圈。為此,要引導青年群體了解算法的運行邏輯,重塑青年群體的信息接受習慣,鼓勵他們勇于跳出文化“舒適圈”,有意識地涉獵和接觸其他信息,不斷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規避“信息繭房”所帶來的信息窄化和視野受限等弊端。另一方面,要引導青年破除“部落圈層”文化壁壘。網絡圈層看似只是青年相互交流的場域,背后實則隱藏著青年群體不同的思想主張和多元的價值訴求。因此,要深入把握青年的思想實際,尊重青年的情感需求,以柔性方式引導青年遠離不良文化觀念,學會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看待不同圈層的差異,以積極開放的心態了解圈外文化。要鼓勵青年主動“出圈”,加強與其他圈層的溝通交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反哺自身的認知提升、視野拓展和思維創新。二要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提高青年的理性甄別能力。一方面,伴隨智媒時代的到來,話語主體更加多元,網絡聲音更加嘈雜。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要引導青年群體增強對信息的辨別取舍能力,在選擇和批判過程中主動關注和了解健康向上的優秀文化,警惕和遠離各種低俗、庸俗、媚俗的網絡文化,增強對各種負面信息和不良思想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媒介技術賦權讓青年有了更多表達訴求的機會,要引導青年珍惜自我表達的權利,在日趨復雜的網絡空間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力避被各種消極信息、負面情緒、群體壓力等所影響和裹挾。與此同時,“權利伴隨著責任產生了”[10],這就要求青年強化責任意識,自覺將主流價值作為文化生產與傳播的起始點,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主動宣傳主流思想文化,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貢獻力量。

(二)深耕內容生產,以優質供給夯實青年的文化底氣

隨著智媒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信息數量雖呈裂變性增長,但人們對于內容質量的要求反而有增無減,“內容為王”原則始終不會過時。持續深耕內容生產,是增強青年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一要遵循青年群體的信息接受規律,挖掘和闡釋好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一方面,要提煉加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挖掘發揚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及時呈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動態,促使中華文化優秀成果實現創新發展,為優質文化內容供給提供持續的動力資源。另一方面,要注重轉化文化的敘事模式和呈現方式。優質文化供給既要有內容力,也需要有表現力。缺乏表現力,內容力縱然再強,同樣不能引起青年群體的關注。要適應智媒時代青年對于信息接收和瀏覽的動態變化,及時以青年群體喜愛的語言范式和表達模式推送信息,以生動敘事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讓青年對中華文化產生悅納感,進而不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更好地認同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二要觀照青年群體的多元文化訴求,積極學習和汲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方面,要以平等寬容的心態看待青年亞文化。網絡空間的發展,給予了青年亞文化空前的生存寬容,青年亞文化中雖有獨特新穎的健康文化,但也不乏粗制濫造的低俗文化。因此,對待青年亞文化不能一味持排斥的態度,切忌采取規訓的態度,而要觀照青年群體追求個性的心理訴求,深入剖析青年亞文化的優缺點,既借鑒有益成分,也注重以主流文化引領青年亞文化的科學發展,推動青年亞文化的自我凈化與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加強與外來文化的對話交流,既有利于充分汲取其有益部分推動中華文化自身發展,也能彰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重要品質,有利于增進青年群體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三)推動融合創新,以技術賦能增強青年的文化信心

智媒技術的變革式突破為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工具支持。要把握時代趨勢,推動融合創新,將技術應用于中華文化的生產、分發與傳播等各個環節,以技術賦能推動中華文化的智能升級,增強青年對中華文化發展的信心。一要創新中華文化的表達形式。加大對中華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利用,準確把握青年群體的媒介接觸規律,善用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視聽化的敘事表達,活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情景體驗,將中華文化以生動有趣的表達形式、平易親和的敘事方式加以呈現,強化青年的體驗感和互動感。二要拓展中華文化的生長空間。近年來,西方國家憑借技術優勢加大對本國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念的輸出,手段也愈加隱蔽高明,加之各種非主流文化也借助新興媒介和網絡平臺加速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華文化的生長空間。因此,既要利用算法技術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送力度,為青年創造更多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機會,又要結合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有效識別各種消極文化,遏制此類文化在網絡空間肆意傳播擴散,防止各種錯誤觀念對青年群體的侵蝕毒害。三要實現中華文化的精準推送。要精準識別和捕捉青年群體的內在需求,借助算法技術為青年提供適配的文化內容,達成有效的價值滿足,提高青年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度和接受度。四要搭建中華文化的傳播矩陣。要推動中華文化的多平臺分發、多渠道推送和多終端傳播,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矩陣,以跨媒介傳播助力跨文化傳播,實現廣泛輻射,推動中華文化廣泛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加強規制監管,以良好生態涵養青年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保?1]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離不開良好網絡生態的涵養,良好網絡生態的構建則離不開法律規范和嚴格監管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加強規制監管,切實推動良好網絡生態建設,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提供健康有序的能力場。一要完善法律法規,讓別有用心的人“無機可乘”?!盎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12],智媒時代的網絡環境更為復雜,更需要完備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政府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法律邊界,用法律手段引導智媒時代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二要加大法治監管力度,讓違法違規行為“無處可逃”。網絡空間的復雜性、技術載體的不確定性增大了治理難度,這對政府的法治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要加強政策法規的落實,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特別是要警惕外來勢力的擴張滲透以及商業資本的暗中操控,嚴厲打擊、依法處置各種惡意抹黑和故意丑化中華文化的不法行為,敦促網絡信息生產者和使用者依法依規行事,清朗網絡空間。三要創新升級監管手段,讓隱蔽不良行徑“無處遁形”。相關部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技術治網管網的水平。要精準識別各種不良信息,快速追蹤信息的源頭出處,通過人工與機器的聯合監管,打造嚴密的信息監控網絡,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及時甄別和有效遏制各種消極內容。通過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形成規范有力的監管體系、運用人機結合的監管手段,推進良好網絡秩序的生成,從而構建起良好的網絡生態??偠灾?,智媒時代的到來給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帶來了雙重境遇。只有科學把握智媒時代的發展機遇,合理規避其衍生的潛在風險,才能更好釋放智媒技術的創新動能,為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助力。本研究嘗試系統探尋智媒時代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實踐策略,正是對政治意圖的隱蔽擴張、技術裹挾的“繭房效應”、資本操縱的娛樂狂歡和感性支配的網絡圈層等風險問題的主動回應。未來智媒技術還會持續革新升級,其對青年文化自信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是后續研究需探索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0.

[2]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1.

[3]劉波.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時代意涵與價值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97-104.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5]大衛·斯科特.新規則:用社會化媒體做營銷和公關[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98.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9]羅琳.青年網絡“圈層化”的時代特征、生成機制與風險防控[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3):75-83.

[10]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艷,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5.

[11]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71-72.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體系創新研究”(19BKS101)。作者簡介:張楷芹(1998—),女,廣東汕頭人,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張曉妍】

猜你喜歡
智媒時代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自然災害危機的輿論引導問題研究
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對新聞倫理的沖擊與重建
論融媒體形態演進與智媒時代的開啟
未來的“智媒時代”是什么樣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