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算教學一致性的思考與實踐

2024-04-19 08:30王靈勇姜瀅
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算理錯誤

王靈勇 姜瀅

[摘? 要] 運算領域的知識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聯,教師要基于整體視角進行結構化教學,體現運算教學的一致性。通過對二年級學生進行調研,以及從教材、學生認知特點、教師的教學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學生在“退位減法”計算時易錯的原因?;谛抡n標運算教學一致性理念,研究者提出內容從模糊到清晰、算理從表面到深入、練習從單一到系統等三個方面的對策。

[關鍵詞] 錯誤;退位減法;算理

一、問題緣起

筆者在教學二年級退位減法(被減數中間和末尾有零)時發現學生雖然做對了題,但是不明白算理。在導學環節筆者出示題目:500-348,讓學生先獨立開展試學,然后請“小先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筆者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追問深研:“十位上答案5你是怎么想的?”學生A回答:“十位上的0不夠減,需要從百位借出1?!边@時候學生B舉手回答:“我沒算,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要向個位退1,所以十位就是9?!?/p>

筆者追問:“你們聽懂了嗎?被減數個位上的‘0、十位上的‘0上面都有退位點,怎么個位是10、十位變成9了呢?”

學生的回答讓筆者陷入了沉思:0上都有退位點,為什么被減數十位上變成9呢?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哪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什么呢?

二、深入調查

退位減法的教學中,當哪一位不夠減的時候向高位借“1”,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算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上述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明白算理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呢?基于此,筆者對學校三年級4個班16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研(測試內容如下)。

1. 列豎式計算

(1)500-298=? (2)350-149=

(3)409-314=? (4)114-107=

(5)135-46=? ?(6)203-193=

(7)814-737=? (8)423-269=

(9)100-591=? (10)6375-486=

(11)403-158= (12)1010-999=

2. 選擇題

(1)在計算500-298時,按照怎樣的順序點退位點(? ?)。

A. 先點十位,再點百位

B. 先點百位,再點十位

C. 沒有規定

(2)如圖1,所表示的豎式計算中,圈出部分所代表的含義是多少?

A. 2? ?B. 1? ?C. 12? ?D. 11

(3)如圖2,所表示的豎式計算中,圈出部分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

A. 10-1? B. 9+1? C. 沒有含義

總體而言,學生對退位運算的理解有難度,錯誤率很高。其中列豎式計算(具體情況統計如表1)中題(7)、題(9)連續退位學生錯誤率分別是35.86%和28.97%;題(1)第一步先確定退位點在哪個位置的錯誤率有14.48%;題(8)退位點表示實際含義學生錯誤率有24.14%;題(11)被減數數中間有0,需要向高位借“1”錯誤率很高,達到了37.93%。

退位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種表示向前一位借“1”;第二種表示和原來的數相加。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忘記和原來的數字相加,類似的錯誤占30%以上。學生受到知識經驗的影響,不能理解退位的意義:有時候要求退位一次卻退位了兩次(如圖3),有時候根本沒有退位卻退位(圖4),有時候不需要退位卻退位(圖5),忘記加原來的數字(圖6),1和0退位后含義混淆(圖7),忘記連續退位(圖8)。

三、成因分析

調研測試中的第一種題是立足于教材內容進行靈活變換,而第二種題是根據退位點的理解改編的。筆者通過對錯例的分析和對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學生退位減法中存在諸多的問題。

1. 思維過程的單一

低年級的學生數學思維比較單一,學生對退位減法算理的理解比較薄弱。學生需要經歷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理解什么時候進行退位運算、怎樣進行退位運算。比如在教學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時,多個數位連續進行退位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思維過程,這是教學的一大難點。特別是十位、百位、千位上相減時,既要從高位上“退1當10”,與本數位上的數字相加再減,同時還要減去借走的1后繼續減,但是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缺少全局性,導致錯誤頻出。

2. 繁與簡的矛盾

解決退位減法問題蘊含著很多的方法策略和結構化思維路徑,比如前測中學生呈現的問題:該退位1次的時候,卻進行了2次退位;百位和千位退位遺忘,不該退位的時候亂退位;借來1以后忘記和原數相加,連續數位出現退位錯誤頻繁;數位上1和0的退位運算難以區分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計算技能和速度,常常讓學生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省去繁雜的計算過程,以實現計算簡便,達到計算方法自動化水平。

3. 教學中的不足

(1)教學過程過急

運算教學中部分教師為追求正確率和速度,忽視了學生對運算過程的探究,想當然地認為運算課比較簡單,并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推進,對算理的探究教得過急,過早總結運算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取代了學生的“學”,導致學生對算理悟得不深、學得不透。事實上,學生對連續退位過程意義的理解是比較難的,教師要借助幾何直觀充分展示交流學生的豎式計算過程,激活語言表征,幫助學生理解退位減法算理的本質。

(2)退位意識淡薄

為什么會出現退位減法?數學源于生活,退位減法的產生源于現實生活的需要。比如計算72-45,教材會提供退位減法的過程暗示,個位上2不夠減6,這時需要到十位上借1,表示1個10,12減5等于7。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和對比溝通,體現算理的一致性。比如,有的學生會把72看作75,75減45,得30,再減3得27;有的學生先看十位,先用70減40,再用32減5得27等。教師要讓學生在方法對比辨析中發現不管哪種方法都有退位的過程,其“理”具有一致性,將退位意識根植在學生的頭腦中。

(3)錯因分析不透徹

學生退位減法出錯時,教師往往簡單粗暴地解決,認為是學生審題不認真,計算不認真,過于粗心,打個叉叉,讓學生繼續訂正,或者通過反復的練習加強鞏固。但是在后續的作業中學生仍然頻繁出錯,這樣的教學治標不治本。事實上很多的錯誤并非學生粗心所致,而是由于學生計算能力的不足,計算素養的缺失,對計算方法領悟不透。

四、教學對策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要體現整體性,要體現運算教學的一致性。教師要打通運算及運算之間內在關聯性,體現運算教學的一致性,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運算教學一致性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之間存在一致性,也體現在知識背后的思想與方法存在一致性,即所謂的“通法”[1]。

1. 內容展示:由模糊到清晰

培養學生計算技能,教師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每一步運算的道理,要通過問題導學、自主試學、展學交流、研學分析、類比,實現不同方法之間的融會貫通,對算法的理解從混沌變清晰。

(1)算式和圖的類比

案例1? 百以內的退位減法

活動1: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如圖9),嘗試列式解答。

活動2:直觀輔助理解算理。

你能看懂小棒圖(如圖9)表示的意思嗎?它和算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系?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活動3:根據圖列出減法算式。

師:如圖10,看到圖形,你能想到什么算式?

生:314-25。

師:該得幾呢?……

(2)豎式間的溝通

教師要讀懂學生的思維,溝通學生不同的算法,糾正學生錯誤的想法,計算教學才能實現“明理通法”。課堂上,當學生出現很多的計算方法后,教師要選擇典型方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組算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對比一:如圖11,兩種方法計算順序不同,左邊先十位后個位,右邊先個位后十位。

對比二:如圖12,兩種計算過程不同,左邊先加后減,右邊先減后加。

對比三:如圖13,左右兩邊退位計算的記作方式不同。

學生的思維方式是百花齊放的,在教學中稍縱即逝,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價值的學生作品開展深度探究,達到“明理通法”,融會貫通。上述案例中,有的學生受口算方法的影響采取了先算高位再算低位;有的學生受巧算方法的影響采用了先減后加;還有的學生對退位進行了個性化的理解。通過不同層次的對比分析,學生明晰了低位算起計算“序”的重要性,規范了退位運算的過程。

2. 算理理解:由表面到本質

教學是一門“慢藝術”,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的過程,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通過數形結合、動手操作、類比遷移、總結歸納等方法理解算理本質。

(1)圖示——顯現算理

在被減數末尾和中間有零的退位減法中,比如500-403和500-133,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畫一畫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如圖14)。

學生通過畫圖來理解減法退位的過程,將十位退1借10,百位退1借100的過程,化退位的思維抽象為直觀。

(2)操作——支撐算理

借助計數器模型,教師要強化學生對位值制的理解,使學生清晰理解退位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通過撥一撥、想一想、說一說將筆算過程展示出來,感受計數器中退位其實是把本來珠子不夠的數位,變得珠子更多。

案例2? 萬以內的退位減法

出示圖15,提問1:個位上1減7不夠減怎么辦?想一想、撥一撥、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請學生上臺演示,邊操作邊交流:個位上不夠減,十位上借1個珠子給個位。

接著教師進行操作演示,一邊在計數器上撥珠子,一邊用數字記錄整個過程,深刻理解退去用減、借來用加的整個過程。

提問2:十位上1個珠子表示什么意思?借給個位后要注意什么?

學生通過交流明確十位上1個10等于個位上10個1,10個1和個位原來的1個珠子合起來得到11,在1的上方用11來記錄。

提問3:現在個位上怎么減?想一想、撥一撥、說一說。

學生交流后,理解11個珠子減去7個,在計數器個位撥去7個珠子。

提問4:仔細觀察,十位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又該怎么辦?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根據個位上的經驗進行遷移運用。

提問5:百位上退1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借1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把動態變化的過程用數字來記錄,最后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去9個珠子。

學生獨立計算后,教師讓學生完整地表述整個豎式計算的過程。教師順勢進行小結,強調退位減法的注意點、豎式規范的書寫格式以及退位的簡捷標記方法。

連續退位的計算,學生的錯誤率很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操作演示與抽象算理之間進行勾連,通過學生撥一撥、說一說和教師演示強化,讓學生對退位減法的過程建立深刻的表象,有效突破學習的難點。

(3)運用——扎根算理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學生對算理的理解需要在生活情境的運用中找到原型,得到鞏固、強化、扎根。

案例3? “百以內數加減法”片斷

呈現情境:亮亮有4元錢,拿走了3角5分,還剩下多少錢?

學生根據實際情境寫出算式:400-35。

學生嘗試用人民幣模型進行操作,先把1元轉化成10角,然后把10角中的1角轉換成了10分。

教師提問:剛才轉化人民幣的過程和減法過程有著怎樣的聯系?

深入交流:被減數的個位和十位都是0,為什么個位是10減去5,十位上是9減去3?在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通過人民幣的情境來理解退位的過程,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將元、角、分單位的轉化與計數單位的轉化建立聯系,既直觀又生動,使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入。

(4)歸納——內化算理

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將計算的算理描述出來,給足時間讓他們充分探究、交流、鞏固和總結歸納算理。

①顏色區分。豎式中借助不同的顏色可以有效凸顯退位的過程、計算的順序,如圖16所示,分別用了兩種不同的顏色代表退位的變化和位置值情況。

兩種方法都不約而同用不同的顏色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②填寫補白。教師要倡導學生把思維的過程用文字寫出來,滲透嘗試與猜想的數學思想。比如筆者在“百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提出數學問題,列出橫式“52-17”之后,讓學生嘗試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出示圖17。

用長方形空白填寫位置值,用正方形格子代表退位后數位上數值的變化,這樣的留白填寫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主動構建數值變化的準確值,在交流碰撞中理解退位的本質含義。

③斜線演示。通過畫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建構退位減法的解題結構,如圖18,用畫斜線形象地對退位減法的過程進行演示。

教師出示圖18①算式,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退位減;圖18②大部分學生通過知識遷移用畫斜線的方式表示退位;圖18③,還有少部分學生選擇畫圈,代表隱藏起來了,代表數值產生了新的變化。

3. 練習設計:從單一到系統

(1)注重培養學生的退位意識

在練習設計方面,如圖19,教師應該根據數的位值制意義及數的拆分與組成原理,通過動態圖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退位運算意識,提高計算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注重培養思維的全面性

通過計算打通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如圖20,同一種算式,教師先讓學生完成左圖豎式,然后不改變數字而通過改變補白位置,從而讓思維走向全面。

總之,從一個退位“點”的問題開始,教師在退位減法的教學活動中要盡量拉長學生的思維時間,不要急于公布計算的結果。通過”變教為學“的課堂設計,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培養思辨、推理的能力,感悟運算算理的一致性。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問題,關注學生背后隱藏的想法,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嘗試不同維度的“退位計算”,嘗試運用數形結合方法,讓退位運算意識植入學生的腦海里。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思考,一個會思考的學生可以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猜你喜歡
算理錯誤
在錯誤中成長
你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嗎
淺談低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
淺論高中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小學高段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培養初探
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數形結合
不犯同樣錯誤
一次“錯誤”的表揚
《錯誤》:怎一個“美”字了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