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黃河流域非遺文化鑄牢高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04-21 06:46馬平
知識窗·教師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非遺文化黃河流域

馬平

摘要: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是沿岸人民在漫長歷史中智慧的凝聚,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中,高校主要以課堂思政理論授課為主,缺乏必要的相關活動,即使在校園物質、制度、網絡文化建設中有所涉及,但是存在路徑單一、內容淺顯等問題。文章以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路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黃河流域;非遺文化;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

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是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抓手,高校應從第一、二課堂聯動,“村?!甭搫?,線上線下聯動三個方面,改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使黃河流域非遺文化強力、持續、穩定地助力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黃河流域非遺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

(一)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承載著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

中華民族在黃河的孕育下發展壯大,黃河與沿岸民族是凝聚在一起的。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歷史中具有根源性的地位和作用??v觀歷史,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們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區域。在多元化時代,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我國必須保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抵抗不良文化入侵。

1.非遺保護中的文化自信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文化共享可以使不同人群獲得尊重,這就是在認同差異基礎上實現的文化共享。非遺傳承需要區域民眾具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傳承的前提條件與基礎,也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

2.構建跨省域的文化共同體

從空間再造的角度而言,任何文化與文明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空間中,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和構建也需要實現文化空間的再造。晉陜豫黃河流域承載著這一區域內具有相似、相近特征的非遺文化,可以視為一個大的文化空間。在文化空間再造的過程中,高??梢园凑辗沁z文化的特性構建能夠彰顯黃河特色的非遺文化帶與非遺文化圈,這符合如今與未來的文化傳承需求。

(二)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紐帶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具有較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伴河而生的黃河流域非遺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藝術流派,其傳達的文化底蘊,是黃河人生活方式和審美的集中體現,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黃河流域非遺文化在推動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非遺文化保護中一直存在民眾自治意識和參與意識薄弱的狀況。尤其是經過 “民俗主義”的改造和表演,作為文化持有者的地方民眾很難對自身文化產生自覺保護的意識,也難以樹立文化自信心。實際上,非遺保護必須將人類本身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的傳承也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關注區域民眾對所處空間及非遺文化的理解與思考,充分考慮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利益需求。這就需要國家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非遺資源進行賦能,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能力,將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使得非遺文化真正融入民眾生活,增強地方主體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國家只有注重民眾的自治能力與參與性,使民眾了解、熟知、認可自己的文化,發現自身文化的魅力與特色所在,才能獲得自信心和認同感。

(三)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是民族團結的堅實紐帶

隨著全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發展甚至是世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以完全開放和包容的方式吸收各民族的力量,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承載著各民族共同歷史記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通過黃河流域非遺文化得以傳承。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系統性、整體性思維,在增進一體性和包容多樣性等方面找到平衡點,厘清地域文化在黃河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高層次視角看待區域文化的價值與作用,積極落實相關保護措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二、以黃河流域非遺文化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作為繼承、剖析眾多理論成果的重要主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如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河流域文化有著多年的發展歷史,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同時,黃河流域非遺文化資源規模龐大、項目類型多樣,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探索與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在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意義重大。

三、以黃河流域非遺文化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

如今,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需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應重視的內容。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高校需要整合自身的功能職責、實際情況、特點優勢,并且將相關理論與政策引入實踐體系,推出符合自身的創新性落實措施,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渠道,高??梢约訌妼W生的道德思想發展,引導學生理解相關理論政策,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可。在理論支持下,高校推動實踐工作的有效落實,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強化全校師生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高校應從教育的基本規律出發,既需要發揮制度創新的保障功能,夯實教學改革的載體作用,又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為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從制度、教學、教師、學生四個方面出發,通過優化育人體系、夯實思想基礎、強化工作理念、提高實踐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應用到具體的實踐工作中。

(一)第一、二課堂聯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1.第一課堂思想情感方面

除了借助思想政治課這一常規課題教學,高校應結合專業實際,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課程和思政課教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相互融合的精品課程,靈活運用啟發式、體驗式、探究式教學方式,采取“集中式學習+自學研習+研討交流”“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教育+情景式感悟”等方式,真正淬煉學生思想。此外,教師應從思想、情感等層面向學生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點問題和重大意義,實現專業知識與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系化、科學化推進黃河流域非遺文化教學,使高校切實參與非遺傳承實踐。

2.第二課堂文化活動方面

高??梢酝ㄟ^創建多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社團、俱樂部、傳承人講座或展演活動等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梳理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發展脈絡,增強學生對千百年來逐步形成的黃河精神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教師應從第一、二課堂之間的作用關系入手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引導學生熱愛祖國與民族,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讓每個學生能零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二)“村?!甭搫?,拓寬非遺傳承的渠道和途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目標要貫穿各個領域,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應意識到這一點,做到“做在日常,融入經常,挖掘紅色文化、數字文化、體育文化、節慶文化”,建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校園文化陣地,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擴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外延,讓校園文化更聚焦、更深入、更有力,賦予校園文化旺盛的生命力,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功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高??梢詫⑿@文化作為重要渠道,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實地調研

教師可以運用實地調查法,帶領學生到黃河流域附近的鄉村,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收集當地非遺項目的相關資料。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黃河流域非遺文化的實際狀況,挖掘有潛力的非遺項目,推動非遺文化以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式進行傳播。

2.項目進校園

為了推進優秀黃河流域非遺項目進校園,高校應在課程體系中將非遺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將非遺項目和教學相結合,為學生了解非遺項目提供途徑,發揮教育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和傳播作用,增強非遺傳承人的自豪感與成就感,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為非遺的傳承、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構建“村?!睓C制

高校應構建“村?!睓C制,推進村?;?、聯動,實現多方協作、互惠共贏。針對非遺傳承具體情況,高校應提出創新性實踐措施,增強非遺生命力,發揮其在構建文化強國中的積極作用。

(三)線上線下聯動,實現網絡空間與現實教育的有效互動

首先,高校應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一系列便捷、高效的網絡交流平臺,針對學生的實際特征,制訂切換的發展方案。其次,高??梢酝ㄟ^文化載體對學生進行引導,如開展訪問黃河流域非遺傳承人、參觀非遺博物館等系列活動。最后,高校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有機互動,發揮二者的優勢,實現網絡空間與現實教育的有效互動。

高校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制訂“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計劃。關于工作評價,高校各級領導組織要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成效,作為工作評價與考核的指標之一,以評促改,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育人效果。

四、結語

總之,黃河流域非遺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能夠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實現各民族的團結統一。黃河流域非遺文化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需要教師長期艱苦奮斗,還需要教師持續發力,積小勝為大成。

參考文獻:

[1]楊帆.“喊唱”出來的拼搏精神:探索“黃河河工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大觀,2020(7).

[2]李雪峰.民族高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研究:以甘肅省民族高校為例[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2(15).

[3]朱尉,汪喆.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如何“去窄化”: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6).

[4]朱芳轉,李明敏,劉再營,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高校各民族學生融合育人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3(9).

[5]李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與現實基礎[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6]曾禹彬.鑄牢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20.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22Y1762。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非遺文化黃河流域
生態環境部啟動新一年度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增強大局意識 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水平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帕措”組織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探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合互嵌格局與多元一體交融
略論孔子對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建設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隆回灘頭年畫”的特點研究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在職業學校中建設“非遺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黃酒非遺文化數字記憶的內容、路徑與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