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的特點及其傳播價值

2024-04-21 11:00田明珠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族精神一帶一路文化

【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顯著的21世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特點,主要是“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則,“兼容天下”的博大胸襟以及“經世致用”的實干精神?!耙粠б宦贰钡慕ㄔO在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民族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116—03

一、“一帶一路”的內涵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耙宦芬粠А钡膽鹇阅康?,就是要構建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一個政治互信,經濟一體化,文化兼容的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對我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不僅僅是科技上的數字網絡和融合媒體的時代,更是一種文化上的新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復興,所以,這個新時代,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判斷,更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始,是一個政治的判斷,這個新時代,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代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旗幟,正在全世界的上空飄揚,代表著社會主義的文化理念,正在全世界的上空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新方位新征程,“一帶一路”與各國需求緊密相聯,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找切實可行的支撐點,其實質是一種重新建構一種新的文明交流方式,以突破“國強必霸”的舊邏輯。這一“超凡”的“新質”,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力量”,也有賴于具有時代現實性的“文化工業”的“外部輻射力”和“傳播力”,以及它所蘊涵的“創造性”?!耙粠б宦贰睂ⅰ爸袊鴫簟蓖笆澜鐗簟甭撓翟谝黄?,中國正在以文明的姿態崛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維護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的“文明崛起”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者,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圍繞“和平發展”來講述價值分享的故事,關系到中華“和而不同”和“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所體現出的包容精神。

二、“一帶一路”體現的民族精神及其特點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符合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特點。

中華民族精神,是指中華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為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精神狀態等。它既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又是屬于全民族的,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文化特點。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

以和為貴的交往原則,首先表現在中華民族對于和諧與和平的追求。中華民族的交往原則是以和為貴,其具體體現就是以和為貴的交往原則。其中一點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現代中表現為對規律(生態文明)的尊重,“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通過以打造生態樣板、凝視生態共識、對接生態政策和創新生態科技等方式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展開多層次交流與合作,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應對和解決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點。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旨在逆轉人類工業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對立與異化趨勢的重大戰略構想。這一構想的提出順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思想相契合。中國所強調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的體現。早在幾千年前,儒學對“物”的態度是“愛物”,即“以物為本”,把“仁”融入到萬物之中,“以物為本”“張弛有度”。比如《淮南子》中的一篇文章——《主術訓》中有一句話:“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p>

(二)“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則

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包含著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由上百種文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碰撞,勢必會有不同的聲音,中國在處理國家與地區不同的文化上堅持踐行“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則。對于“和”的意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為思想家們所強調?!秶Z·鄭語》就記載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話:“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濟。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彼J為,事物的性質只有不同才能夠結合,才能產生出新的事物,相同性質的事物只會是簡單的累加,無法產生變化,則無法產生新的事物,從而在事物客觀發展更新的層面強調了“和”的意義。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結合,為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和動力,確保了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力。對于和而不同的精神,從古今中外、為我所用思想,到張岱年先生提出的綜合創新,再到如今“一帶一路”建設中不同文化的融合,都有所體現。

此外,中華民族自古就提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態度和不茍同于權貴、勇于發表自己意見的精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穩定和發展。通過對秦朝焚書坑儒、獨任法家兩世而亡與漢代霸王之道雜之而一度興盛的對比,就可以發現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則在現實政治中具有矯正時弊的積極作用?!耙粠б宦贰钡慕ㄔO中,中國尊重不同國家的不同意見、吸收不同思想,中華民族做到與其他民族和平共處,強調正視“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文化素質的差異”,在現實中“以溫和、善良、寬容、同情、恭敬地態度相互共處”從而緩解了人們之間的競爭與沖突,此種和合精神的內在原則就是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則,因此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今天,我們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它是民族穩定和凝聚全民族的智慧與力量的一個重要基礎,正是由于這種精神,促進了沿線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進各國間的相互了解與彼此認同。因此,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還是在其建設過程中,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則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三)“兼容天下”的博大胸襟

《中庸》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主張萬物都能和諧相處而不傷和氣,不同的觀念和思想都能在和諧相處中獲得統一共存?!吨芤住は缔o下》也有記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主張不同流派、不同類型的思想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交融,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達到一個有機的統一。從古時候起,中國人就以“遐邇一體”,“兼容并包”為指導,重視與世界其他各國的交流與交往,并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此外,中國人兼容并蓄的精神也反映在了文化上。自先秦諸子百家之爭開始,不同的文化便發生了碰撞和融合,從而鑄造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這種文化相容性,既體現在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上,還表現為對外來文化的自覺吸收。中國經歷了“草原之路”“絲綢之路”等文化交流活動,中華文化雖然一直都是以漢文化為主,卻是以一種包容、靈活的態度對待傳入的其他文化,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才有了這一段和諧發展的歷史。中華文化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始終是文化的交流,沒有掠奪和侵占。因此無論是本身文化輸出還是外來文化吸收,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交流秉承了兼容天下的原則,中華民族有了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狀態,才會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

“一帶一路”的發展起源早在漢朝張騫開辟“絲綢之路”、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萬隆會議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有跡可循。埃及的漢學家穆赫森對“一帶一路”的評價是:中華文明的活力在于它的和平性、合作性、兼容性、引領性,在于估計人類的整體利益和情感。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代,只有中華民族一直踐行著“和而不同”交往原則,而這一切,也只能通過中華文化這個大平臺來完成。在古代,“絲綢之路”被開辟出來,成為了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渠道?!耙粠б宦贰眲t是“絲綢之路”的跨時空延續,是人類“新軸心時代”的交流機制。它的文化根源與支柱,不僅是中華的經濟與技術,而且是“兼容并蓄”的華夏文明。

(四)經世致用的實干精神

“經世”是指治理一切社會事務,“致用”是注重事物的功用、作用,指達到社會實踐的功效。中華民族精神的經世致用的特征,是指中國傳統精神而言的,它強調學問必須有益于經國濟世,能夠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產生實際效果。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又深厚的經世致用傳統。在中國傳統中,“實用理性”是其自身性格的一種特色,也是“經世致用”的重要方面,這一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實用理性認為,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實用理性在中國傳統中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和思想。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與中國和各國的實際相結合,積極吸收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注重實踐,不空談理論,強調“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實”,這是中華民族經世致用的學風在當代的體現。

“一帶一路”的建設并非空有理論,重點放在中國與沿線國家各行各業的建設與發展。經世致用是一種思維取向,它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經世致用的思想為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的發展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

例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就給中國的文化產業帶來了發展轉型契機。2014年5月,文化部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構想。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形成了海絲文化,海絲文化是沿線各國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晶,海絲文化產業以提供具有海絲精神內涵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為載體。為了推動文化產業走向世界,中國制定了多項針對民族文化藝術,展覽,影視電視劇,動畫電影,網絡游戲,民族音樂與舞蹈等方面的貿易與服務的優惠政策。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文化投資的新熱點,沿線各國民眾文化傳統和文化消費具有不同的特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伴隨著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中國文化產業的轉型,為沿線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合作做了良好的示范。

三、“一帶一路”對文化保護和傳播的價值

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給沿線國家帶來經濟效益,對沿線國家的文化保護還有交流與傳播都有很大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耙粠б宦贰迸c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是“一帶一路”中的“多元利益共同體”思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具有共通之處?!耙粠б宦贰苯ㄔO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的過程中,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一帶一路的文化文化遺產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勞動結晶,是文明的歷史印記,文化遺產不僅讓我們更了解這些地區的歷史文明,更能給未來的發展帶來啟示和指引?!耙粠б宦贰苯ㄔO進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很大作用的就是國際之間的合作,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合作形式也日益多樣。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以民間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等,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各個領域中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一帶一路”是一個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性法律體系,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需要建立在“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指導下,才能更好地保護沿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中國是一個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應本著“開放包容”的精神,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尊重各國文化間的平等與差異,從而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推動世界文化繁榮做出貢獻。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要用自己的民族精神把“中國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把握住發展機遇,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注意文化的交流傳播與保護,順應潮流,秉承“開放包容”的原則,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性和差異性。

參考文獻:

[1]韓巧霞,徐國亮.“厚德載物”的歷史原脈與現代意蘊[J].南通大學學報,2016(6).

[2]于慧芳.試析《周易》中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6(3).

[3]謝娜,陳徳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現代意蘊[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S1).

[4]鄧新文.略論“一帶一路“與中國精神[J].杭州學刊,2016(4).

[5]楊非凡.“一帶一路”建設視域下的生態文明[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6).

[6]李宗桂.中華民族精神概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7]袁振保.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

[8]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王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構建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0]范玉剛.全球文化影響下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構建與傳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田明珠(1999—),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猜你喜歡
民族精神一帶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論“尚中貴和”思想對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