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

2024-04-22 15:02黃麗瓊林華林鄒新貌
國際公關 2024年4期
關鍵詞:高校發展

黃麗瓊 林華林 鄒新貌

基金項目: 1.本文系2023年度河源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理論研究——以河源市大學生志愿服務路徑優化研究為例” (項目編號:HYSK23P65) 的研究成果;

2.2023年度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團建研究項目 “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化參與社會治理研究” (項目編號:2023GSTJYO4) 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黃麗瓊,女,漢族,廣東惠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與理論實踐研究;

林華林,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鄒新貌,男,漢族,廣東梅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摘要:青年志愿服務是高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升思想修養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正在不斷改進,志愿者服務管理不斷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志愿者隊伍也不斷壯大。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問題,影響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高校需要對現階段志愿服務工作的現存問題展開分析,并尋找對應策略,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務工作;發展

在中國志愿者服務中,青年學生志愿者和社區志愿者是兩支最為活躍的隊伍,這兩支隊伍中,青年學生志愿者隊伍又以其良好的道德素質和穩定的隊伍結構成為中國志愿者服務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高校教育越來越綜合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愿和需求也越來越高。但當前我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體現出較強的分散性,管理模式、服務內容都有待進一步規范和豐富,影響志愿者工作的效率,也未能將志愿者服務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分析當下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現實困境,并結合調研實際提出對策建議,希望為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發展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一、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實困境

(一)志愿服務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朝著信息化管理方向發展,高校學生通過網上注冊成為青年志愿者,并在網上加入相應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通過網絡了解志愿者服務隊伍、服務項目的相關信息。但當前不少高校志愿者服務平臺建設不到位,未能實現志愿服務項目的常態化管理,在志愿者招募、注冊、志愿服務信息發布、志愿服務進程記錄、優秀志愿者評選等方面常有漏缺,影響了志愿服務效率。[1]

(二)志愿服務與學生專業的相關性不強

當前我國高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多集中在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政策宣傳、社區服務等方面,以一般性志愿服務為主,多數高校未能開展特色化、常態化的志愿服務,也未形成品牌化的志愿服務項目。一般性的志愿服務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聯系不緊密。在志愿服務開展前,通常需要對志愿者進行培訓,但是當前培訓工作主要集中在階段性、短期性培訓上,有關專業技術性的培訓相對較少。

(三)志愿服務管理機制不健全

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機制是保障志愿者服務順利開展的前提。當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由共青團管理,通過 “青年志愿者聯合會”或 “青年志愿者聯合分會”開展管理工作。這種志愿者管理模式表現出較強的行政化特點,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者、志愿者培訓人員在管理活動中的參與度比較低。同時,志愿服務主體不僅有校內志愿服務組織,還有校外街道、社區、社會性志愿服務機構等,而當前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未能將其他主體加入志愿服務機制中。高校志愿服務要求是常態化、制度化,但在實際管理中,不少注冊成為志愿者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時間少于20小時,甚至有不少志愿者未能到社區 (村) 和 “青年之家”報到,沒有真正參與志愿服務。

(四)志愿服務未能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志愿服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 “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志愿服務項目,可以實現價值觀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但不少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未能與思政教育工作充分結合起來,忽視志愿服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載體的作用,不少學生為了完成 “志愿服務”而參加活動,未能認真體會志愿服務帶給自己的價值,出現為積累 “第二課堂”志愿公益積分、獲取志愿服務證書而從事志愿服務的情況,背離了志愿服務的初衷。最終既沒有在客觀上做好志愿服務的工作,也沒有在主觀上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建設策略

(一)完善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體系

一是要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信息化發展。高校需要推動志愿服務平臺的信息化發展,利用網絡平臺統籌信息、資源,搭建優質的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發布志愿者招募、提供志愿者注冊服務、線上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聯系志愿者、線上評選優秀志愿者。網絡機制能夠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迅速拓展,吸引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志愿服務機制,打造一個多元主體協同共建的格局,豐富志愿服務資源,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向長期化、穩定化方向發展。志愿服務工作要實現全程化管理,通過信息平臺規范志愿服務工作從志愿者注冊、招募、項目推進、過程管理到優秀志愿者評選等全過程管理,讓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可以規范化發展。[2]

二是要認識到志愿服務工作的內涵,志愿服務的基礎動因在于毫無索求的付出,體現了奉獻精神、利他主義、自由意愿等價值觀,明確志愿服務工作的本質才能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認識到志愿服務不是形象工程,是一種踏踏實實服務、干干凈凈傳遞志愿精神的活動,高??山㈦p向溝通機制,聽取志愿者的意見,對志愿服務工作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和歸因,總結經驗,加強志愿者專業培訓,提高志愿服務質量,最終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協會管理辦法。

(二)建設志愿者激勵和監督機制

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應該以 “價值觀驅動”作為激勵主體,再利用一定 “物質驅動”加以輔助。在志愿者考評工作上,整合學校評價、被服務對象評價、志愿者互評、自評等方式,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讓志愿服務回歸其本質,體現志愿精神,同時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公平性。通過志愿服務激勵政策,彰顯志愿服務的價值,激發學生參與志愿的積極性和提供優質志愿服務的內驅力。

比如,部分高校在招生研究生時,制定政策對參與 “西部計劃”的人員進行優惠錄??;國家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招考也將 “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志愿服務納入,優先考慮參與過志愿服務的人員。學校綜合素質測評、獎學金評定等工作也對志愿服務進行考核,每學年暑期社會實踐都含有一定的學分,通過學分制度動員廣大青年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除了發揮個人價值、感受志愿精神、服務社會以外,還希望通過志愿服務鍛煉自身能力,如強化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擴大交際圈、開闊眼界等。有研究表明,志愿者很在意自己的努力能否獲得回報。因此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能夠吸引更多、更優秀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

但是志愿服務激勵機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道德問題,因為志愿服務本身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活動,而激勵機制就使部分志愿者利益至上。比如,不少主辦方通過為志愿者劃分等級、評選優秀志愿者的方式頒發獎勵,使志愿服務活動的性質發生了一些變化,也使志愿服務有高下之分,在一定程度上有違志愿服務精神。當然,一定的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實施激勵機制時要進行衡量,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既能激勵志愿者持續改進志愿服務工作,又能彰顯志愿服務精神,推動志愿服務工作良性循環。[3]

(三)推動志愿服務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志愿服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探索志愿服務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通過志愿服務豐富思政教育渠道,通過思政教育賦予志愿服務以更多元的價值,讓志愿服務發揮正向育人的作用。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志愿者服務成為重要的社會實踐內容之一,對于理論課堂進行重要補充。教師可以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強化理論的作用,加入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宣講活動和 “思想政治課堂”,通過理論課堂向學生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以理論引導學生的思想。負責志愿者服務的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志愿者服務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明白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精髓,讓學生養成志愿者精神,以正確的精神態度和思想面貌參與志愿服務。例如,為了強化理論知識的作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志愿者服務的相關條例和文件,讓學生明白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理論章程,進而理解志愿者服務精神?;蛘咝F委、學生工作部門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短視頻、紀錄片資料等,也可以組織學校優秀的志愿者青年代表開展宣講活動,以親身經驗傳遞真情,起到榜樣作用。推動志愿服務與專業課程學習的融合,構建 “輔導員+專業教師+學生干部”的志愿服務管理架構,推出更多體現專業性的志愿服務活動,豐富志愿服務的內涵,讓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獲得更多成長。將校內外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引進政府購買、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等方式打造更多優質的志愿服務項目,提高志愿服務育人的深度,將志愿服務項目向公益項目轉型。[4]

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通過志愿服務加深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參與度,讓學生進入社會,了解社會發展、了解國情,將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推動學生個人成長;二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志愿者服務工作中弘揚時代精神、人文色彩培養學生的實干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當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進一步弘揚志愿者服務精神,推動志愿者服務一系列教育的有效融合,開展廣泛的志愿者服務實踐。這是一項長期工程,高校要建立志愿者服務動態發展的策略,探索志愿者服務廣泛開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

高??梢岳脤W校的校團委微博平臺、官方微信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對志愿者服務活動進行全方位的追蹤,及時報道志愿者服務的情況。在活動啟動時,將志愿者招募的有關資料公布出來,在活動啟動后,對志愿者服務活動進行追蹤和記錄,對活動進展、志愿者形象進行實時報道,并在活動完成后對志愿者工作進行總結報告。新媒體平臺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志愿者的魅力,弘揚志愿者的服務精神,讓志愿者得到更好的志愿服務體驗。

志愿服務教育人、引導人、培養人、塑造人的實踐特點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意義,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要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入腦入心,把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納入 “大思政”范疇,實現志愿服務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打造廣泛參與的志愿品牌服務項目

第一,高校要立足于本校優勢學科、辦學特色以及當地的現實發展情況,結合不同的社情學情,結合自身專業特色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基于 “大挑”“小挑”“互聯網+”等競賽打磨品牌項目,打造優質的、影響力大、社會認可度高的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品牌化志愿服務項目推動志愿者服務工作科學化發展,規范志愿服務工作流程,增強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讓志愿服務項目良性發展。品牌化志愿服務項目會與校園軟文化相融合,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影響,高校品牌化項目要結合自身特色,并通過品牌化志愿服務項目增強社會影響力,發揮志愿服務品牌的示范性作用,吸引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提高青年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同感、參與感。[5]

第二,高校要推動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不斷創新。當前,志愿活動的宣傳平臺較匱乏、受眾群體受限是影響高校發展品牌化志愿服務的重要因素。學生無法獲取有關于志愿活動的信息,也就無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高校要基于新媒體宣傳陣地,擴大志愿服務項目的影響力,通過提高志愿服務項目知名度,提高志愿服務項目的范圍,提高參與的廣泛性。通過整合校內外志愿服務資源推動志愿服務項目轉型,讓街道、社區、企業和志愿者服務組織等部門參與到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中,打造更優質的志愿服務項目。

各高校因辦學特點的差異,其志愿服務活動也呈現各自的特色。由于高校教育是一種應用性的教育,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所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高校很容易就能找到創建特色志愿服務品牌的方向,打造以 “奉獻”“責任”“愛心”“感恩”“敬業”“為民”為核心的 “志愿服務”品牌。

三、結束語

志愿服務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更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本文立足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途徑展開探索,力爭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樊有鎮,楊夢婷.社會工作創新實踐育人路徑的行動探索:以武漢 “晨曦公益”校社地三方共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6):96-101.

[2] 王夢陽,羅文科,劉濤.“大思政”格局下基于專業特色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品牌的建設研究[J].才智,2023(31):144-147.

[3] 孫祈月.信息化建設在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與教育管理中的應用:評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3,8(10):1182.

[4] 裴蓉.雙減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融入社區家庭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5):124-126.

[5] 張婉璐,王雪超,徐曼.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徑探析[J].國際公關,2023(18):185-187.

猜你喜歡
高校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