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針聯合中頻電刺激應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對患者頸椎功能的影響

2024-04-22 06:33王月周密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根型活動度電針

王月,周密

(泰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江蘇泰州 225300)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因脊神經根壓迫、刺激導致,可造成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1]。該病好發于中年群體,但近年來表現出年輕化趨勢,患者主要癥狀為頸部疼痛、僵硬,上肢發射性疼痛、麻木,上肢沉重感、握力減退等[2]。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的占比較高,約為65%,常規多針對患者開展牽引、推拿等治療,旨在減輕神經機械性壓迫,改善神經功能,但該方案的療效并不持久,病情容易反復[3]。為進一步提高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考慮綜合多種康復手段干預。電針與中頻電刺激在康復治療中有較多應用,其中電針可發揮出針刺、電刺激的雙重作用,調節經氣、改善血液循環;中頻電療則能起到擴張血管、調節神經功能的作用[4]。 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泰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20 年1 月—2023 年6月收治的62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對象, 探討電針聯合中頻電刺激的治療效果。 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泰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62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5];(2)年齡30~60 歲;(3)皮膚狀態良好;(4)既往無脊柱手術史;(5)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類型頸椎病者;(2)具有牽引、推拿等禁忌證者;(3)合并肩周、腕肘關節疾病者;(4)近期接受其他方案治療者;(5)長期口服鎮痛藥物者;(6)依從性極差者。 本研究已獲得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n=31),男17 例,女14 例;年齡30~58 歲,平均年齡(48.65±7.22)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52±1.04)年;單間盤病變19 例,多間盤病變12 例。 觀察組, 男16 例, 女15 例; 年齡31~60 歲, 平均年齡(48.72±7.41)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47±0.97)年;單間盤病變20 例,多間盤病變11 例。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牽引加推拿治療。(1)牽引治療:使用RXPC-400D 型頸腰椎治療牽引床(江蘇日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261829)進行坐位枕-頜間歇牽引, 牽引力度10~20 kg,1 次/d,20~30 min/次。(2)推拿治療:囑患者取坐位,以滾法放松其頸部、肩背部肌肉,后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頸枕,拔伸牽引5~8 次,30 s/次;之后取風池、天柱、肩井、曲池、后溪、夾脊穴進行揉按,每穴位1 min。 牽引推拿1 次/d,持續4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電針聯合中頻電刺激治療干預。 (1)電針:取患者雙側大杼,均向脊柱中線斜刺,進針0.5 寸,得氣后以提插泄法行針,留針30 min,不連接電針儀。 另取患者天柱與白勞直刺,深度0.5 寸,得氣后即可連接SDZ-II 電子針療儀(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200675)電極。 電針儀共使用2 組線,正極接天柱針柄,負極接百勞針柄。采用斷續波刺激,頻率4~6 Hz,1 次/d,30 min/次。 (2)中頻電刺激:使用XYZP-II 型電腦中頻治療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豫械注準20192090813),在患者頸部兩側粘貼電極片,輸出中頻頻率為5 Hz,低頻頻率20 Hz,正弦波,1 次/d,20 min/次。 持續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臨床治愈:頸、肩背部、頭部疼痛消失,肌力、感覺等復常,頸部與上肢活動度改善95%及以上。 顯效:疼痛基本改善,能正常生活工作,活動度改善70%~94%。 有效:疼痛減輕但仍影響生活,活動度改善30%~69%。 無效:疼痛無改善,活動度改善不足30%。 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頸椎功能與疼痛程度。 頸椎功能以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價,包括10 項,每項0~5分,總分0~50 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頸椎障礙程度越輕。 疼痛以數字評分法(NRS)評價,評分范圍0~1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輕。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評估。(3)頸椎活動度。治療前后,囑患者取中立位,盡力左屈、右屈、左旋、右旋,測量最大活動度。(4)神經傳導。采用FLY-302 型肌電圖儀(浙江遠翔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浙械注準20222071012)檢測患者的頸部運動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NDI 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兩組頸椎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NDI、NRS 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DI、N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ND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NR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1)觀察組(n=31)t 值P 值31.05±4.72 30.62±4.85 0.354 0.725 20.47±4.50 15.58±3.16 4.951 0.000 5.76±1.25 5.82±1.33 0.183 0.855 2.84±0.72 1.76±0.54 6.681 0.000

2.3 兩組頸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頸椎左屈、右屈、左旋、右旋活動度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活動度比較[(±s),°]

組別左屈治療前 治療后右屈治療前 治療后左旋治療前 治療后右旋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1)觀察組(n=31)t 值P 值29.15±2.62 28.74±2.55 0.624 0.535 36.27±3.81 41.51±3.94 5.323 0.000 31.85±3.29 32.12±3.30 0.323 0.748 38.46±4.45 44.12±4.67 4.885 0.000 46.87±4.74 47.20±4.82 0.272 0.787 57.63±5.02 64.21±5.43 4.954 0.000 43.56±4.82 43.72±4.75 0.132 0.896 55.48±5.40 62.25±5.56 4.863 0.000

2.4 兩組神經傳導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神經傳導比較[(±s),cm/s]

表4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神經傳導比較[(±s),cm/s]

組別運動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感覺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1)觀察組(n=31)t 值P 值43.95±2.62 44.03±2.57 0.121 0.904 46.71±2.40 48.51±2.32 3.002 0.004 34.86±2.14 34.54±2.07 0.598 0.552 38.14±2.02 41.63±2.11 6.652 0.000

3 討 論

頸椎為脊柱重要的組成結構,體積小,但活動量大,因長期勞損或椎關節退變等,可導致神經根壓迫、刺激,進而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6]。本病的主要表現為疼痛、麻木及活動受限,對患者生活、工作均有明顯不良影響。目前,牽引與推拿是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其中牽引療法可利用牽引力量增加椎間隙,促進突出結構復位,減輕神經根壓迫[7]。配合推拿,能活血化瘀,改善肌肉痙攣,加快氣血運行。但經牽引與推拿治療后,患者的康復進程仍然較緩慢,病情容易反復,故需聯用其他方案干預。

電針是臨床常用的外治法,針刺穴位后經毫針輸入電流,可刺激經絡穴位,進而改善病情。 本研究中,選取頸三針進行針刺,取百勞、天柱、大杼,能疏通太陽經絡,暢通氣血,濡養腦腑,且該三穴處于頸椎核心肌群,在針刺同時對百勞、天柱進行電刺激,可調節肌肉張力,減輕肌肉緊張,并能促進頸部血運[8]。 肌力的改善,能提高肌肉對脊椎的支持作用,維持經牽引、推拿復位的椎間隙,進而減少神經根壓迫、刺激,有效改善患者疼痛[9]。中頻電刺激為新型的物理康復方案,可利用中頻電流對頸部進行刺激, 阻斷疼痛的傳導,刺激椎間盤,促進椎旁血管的擴張,改善交感與自主神經功能,促進神經生物電活動的恢復,也能使深層肌肉收縮,進而松解粘連[10]。 神經根長期受壓,可導致炎癥與應激反應加重,疼痛因子大量分泌,可造成頸椎疼痛。 電針與中頻電刺激治療,能通過阻斷痛覺傳導與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炎癥,有利于神經修復,改善神經根刺激,進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該干預方案能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病情。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NDI、NRS 評分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療法可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與疼痛。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頸椎左屈、右屈、左旋、右旋活動度均更大,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說明其能促進頸椎活動度的改善。 因神經根損傷,患者神經傳導速度下降,感覺與運動能力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更快,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提示電針聯合中頻電刺激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電針聯合中頻電刺激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減輕疼痛,改善頸椎功能及活動度,提高神經傳導功能。

猜你喜歡
根型活動度電針
NLR、C3、C4、CRP評估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的比較分析
能量多普勒評價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價值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
電針改善腦卒中患者膝過伸的效果
低頻電針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30例
電針“遠心”穴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療效觀察
針藥結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2例
術前膝關節活動度對TKA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
福爾電針概述
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8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