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合”底蘊

2024-04-23 17:16王成齊舒瑜
江漢論壇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王成 齊舒瑜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崇尚“和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潛藏著深厚的“和合”底蘊。在中華傳統和合文化中,“和”蘊含著實現多元主體之間和而不同、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取向;“合”蘊含著促進多元主體之間相互交往、合作參與、有機整合的取向;“和”與“合”互相結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基礎和實踐指引。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將和合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質性部分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合文化增進各民族共同性和凝聚社會向心力的現實作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關鍵詞:和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4-0049-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至關重要。和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存在著內在契合性?!昂秃稀笔且环N理論思維形態,“和”體現了對“差分性”的尊重,“合”表現為對“合一性”的追求(3),其中蘊含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融洽共處之道,有利于增進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推動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那么,和合文化如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價值指引?如何把優秀的和合文化融入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之中?這是新時代吸納和合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前,對于和合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學者們較多地闡釋了“和”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現代意義,而對“合”文化的價值和作用關注不夠(4)。鑒于此,本文嘗試通過“和”與“合”相互結合的解釋路徑,探尋和合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邏輯契合點,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合”底蘊,進而探索以和合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

一、尚“和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

中華民族擁有延續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基因已經深深地刻入每個中國人的骨血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尚和合”(5),“和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自古有之并為今世所傳承?!昂汀蓖昂稀眱勺衷诠糯扔幸恢碌膬群?,又有不同的側重:“和”一般指在實現某一具有向心力、內聚力的目標的過程中,多元要素和諧發展形成統一新事物的理念,具象化以后更多是被和諧、中和、和睦等替代;“合”一般指多元要素在認知矛盾和差異的基礎之上推動多方有序發展合為一體的理念,具象化以后常被引申為合作、結合、融合、整合等?!昂汀迸c“合”密切相關,“和”為“合”提供了可能,“合”是為了求“和”,兩者匯聚而形成“和合”文化?!昂秃稀笔侵浮白匀?、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的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變易過程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6),其中包含著因交往而泰、因調解而平、因協商而和的深刻內涵,能夠指導個體層面的個人之間和諧相處,推動團體層面的群體之間協商調和,促進國家層面的民族之間和睦交流,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后將其正式寫入黨章。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延展,主要涉及思維、認知、觀念等思想層面(7),因而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合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增進各民族共同性、塑造高度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思想資源和價值支撐。與此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賦予和合文化時代價值,推動傳統和合文化在當今的社會實踐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因此,和合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

中華傳統和合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啟悟價值,研究和合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后的文化邏輯。其一,和合文化秉承“求同存異”的價值理念?!昂秃稀笔窃诔姓J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共同性,“和”是尊重“不同”基礎上的和睦相處,“合”是調整“不同”基礎上的融合(8),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理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一關系的原則具有一致性。其二,和合文化追求多元主體的和諧關系。和合文化允許不同利益主體共存并互動博弈,追求在平等地位上開展對話,塑造多元包容的和諧關系。將其帶入民族關系的語境和現實中,“和諧”的理念能夠促進各民族通過更加緊密的交往交流交融,合理調節相互之間的關系,形成他者和我者都是共同體一員的思維。其三,和合文化形塑精神互嵌的深度認同。和合文化承接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大一統基因和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崇尚“華夷無隔、天下一家”(9)的觀念,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每位成員塑造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程,能夠促進和合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續和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對多種文化形態進行篩選、分類和整合,進一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可以實現古老文化基因的現代延續。和合文化具備完整的形態、特定的價值和成熟的結構,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其追求多元主體之間相互交往、和諧發展、深度合作的重要理念將在新時代被更多人熟知和認可。同時,和合文化孕育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悠久歷史之中,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正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下,傳統和合文化在自身文化更新過程中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擔增進各民族文化認同的時代使命,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實踐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總之,從和合文化整體來闡釋,能夠為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提供基本思路。本文進一步將“和合”細致拆解為“和”與“合”,深入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歷史走向現實、從現實走向未來的文化底蘊。

二、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保?0)“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不僅追求對整體同一性的共識,也兼顧對差分性的偏愛?!昂汀蔽幕N含著實現多元主體之間和而不同、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取向,追求“和”既是構建融洽民族關系的核心理念,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基礎。

(一)以“和而不同”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和”文化倡導“和而不同”,該詞出自《論語·子路》,強調的是一種評判尺度。就其內涵來講,其實質是“多元匯一”,即多種不同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化合反應為一種新事物?!岸唷笔恰耙弧钡那疤?,“一”是“多”的結果,從“多”到“一”的轉化關鍵在于承認“不同”,共同追求“相同”?!昂投煌碧N含著深刻的哲理,為社會生活中處理現實問題展示出一種新思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內在結構,呈現出顯著的“多”“一”相合的特征,直接指向多元民族文化和一體中華文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各民族多元的文化形態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使得中華文化更加絢麗多彩,但是,文化異質性和心理失衡感也為實現文化認同帶來了一系列阻礙。因此,需要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遵循“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原則(11),既尊重大多數人的意愿,又重視少數人的訴求,凝聚起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保?2)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主干”“枝葉”的形象比喻與“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度契合。一方面,異中求同,中華文化是主干,具有質一性。中華文化吸納交融著各民族文化的優秀因素,展現出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外在形象和精神特質,具備獨特的統一性和整體性,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妥協個性走向共性,推動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另一方面,尊重差異,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具有多元性。中華文化具備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有助于在尊重“共性”基礎上,防止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侵蝕,推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促進各民族相互尊重和欣賞彼此的文化,形成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以“和睦相處”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和”文化追求實現“和睦”,“和睦”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理想狀態,“和睦相處”是關系塑造中的一種交往之道、溝通之道、處事之道?!墩撜Z》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親密的關系,并通過一系列互動實踐塑造和維持關系,但是,在代表不同利益的族群之間存在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當多主體關系改變并且出現沖突時,人們試圖找到重新平衡關系的方法,“和”文化在關系塑造中的藝術便是采取包容手段尋求和睦相處,最終達成有理有據處理沖突、維護團結共贏局面的結果。這啟示著各民族同胞堅持“以和為貴”,保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友好民族關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緊緊凝聚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

實現各民族和睦相處,以此夯實民族團結的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任務。我國各民族在長久交往的過程中,偶爾也存在因為經濟利益和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和沖突,如果矛盾沖突的社會記憶上升到基于歷史形成的民族“刻板印象”,再將之強調為“身份認同”,則必定會影響各民族群眾之間的正常關系。另外,當前國外敵對勢力挑撥和破壞我國民族關系的活動從未停止,國內社會仍舊存在著對民族問題模糊不定甚至錯誤的看法,這些都深刻地影響各民族群眾之間的緊密團結。為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中,需要借助“和睦相處”的處事之道,以相互包容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感情,打破人為設置于各民族之間的藩籬,正確分析影響民族關系的消極因素,推動各民族群眾理性應對現實問題,真正打牢民族團結的堅實地基,實現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三)以“和諧發展”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

“和”文化中的“和諧”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較早出現,多用以表述協調、平衡等意涵?!吨芏Y》中亦用“和諧”兩字表達社會、政治等秩序井然的概貌,這表明和諧與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各類事物需要在遵從秩序的基礎之上相互作用,才能達至整體的和諧?!昂椭C發展”是指多種事物在孕育、成長的變化過程中始終保持一定的秩序,從而呈現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共生共榮狀態(13)?!昂椭C發展”融入到民族話語體系之中,則具象為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協調平衡狀態?!昂椭C發展”意味著,必須首先夯實經濟發展根基,推動各民族有序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進而以物質需要的滿足為基礎,形成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生態良好的環境,不斷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緊密性和認同感。

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1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重視經濟動因的關鍵作用。事實上,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東部沿海地區極不平衡,這嚴重地限制了各少數民族地區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15)。在實踐過程中,和諧發展體現為不斷創新和諧互助模式,完善東西協作的新方法,實施西部大開發、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等政策措施,逐步縮小各民族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各民族形成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泛共識。

三、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合”底蘊

中國人強調“和”,也強調“合”,“和”“合”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和合”文化?!昂稀笔且远喾N主體的相“交”為契機,將各主體的同質性因素相結合,推動多元主體相互合作,最終實現和諧的目標?!昂稀蔽幕N含著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相互交往、合作參與、有機整合的取向,追求“合”既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方向指引,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內核。

(一)以“相互交往”促進各民族廣泛交融

《說文解字》將“合”釋意為“合口也”,即上下唇的合攏、閉合(16),后多引申為使原來分離的部分聚集在一起,所以“合”的基本含義即為聚集、聚合。分離的部分相聚集需要一定的契機,這就是“交”,“交”是交集、交往、交流、溝通的意思。因為“交”的存在,事物之間的關系才可以相連,事物之間的矛盾才得以消除,事物之間才得以建立“合”的關系(17)?;凇敖弧睂Α昂稀钡闹匾饔?,“合”應該表達為多元主體在自發、自愿、自主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交往建立關系,增進彼此之間的深度關聯、信任和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了豐富的“合”思維,表現為注重拉近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互動距離,切實打通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促使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漸增進日常聯系、培育社會信任,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推動各民族群眾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途徑。我國各民族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地理分布結構,能夠天然地拉近各民族群眾之間的互動距離。進而,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各民族群眾在經濟往來中了解彼此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初步建立起對不同民族的社會印象。隨著經濟交往程度的不斷加深,族際通婚、交友等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各民族群眾在自發交往不斷加深的過程中,逐漸主動和深入地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保?8)長期以來,各地政府圍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一目標開展了扎實有效的工作。如,通過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開設民族團結主題公共交通專線、建立“紅石榴”系列基地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實現“有形”,通過感悟各民族群眾所思所想、拉近各民族群眾心理距離、化解各民族群眾之間糾紛等真實真誠真心的感情實現“有感”,通過建立目標評價體系、增進各民族群眾共同性、增強各民族群眾彼此認同的可衡量可實行的措施實現“有效”,真正以“有形”“有效”“有感”的自上而下推進路徑,營造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氛圍。

(二)以“合作參與”實現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凡事合則成,離則敗,“合”也強調“成”,“成”是“交”的結果,即通過交往過程達成更加緊密的聯系。為此,“合”現在多延伸指結合、合一、合作等,可以理解為多主體在深度交往過程中,通過合作參與,分享利益,逐漸達到相互嵌入的結果。簡單來說,“合作”是交往的既定結果,“參與”是合作的表現形態,兩者共同發力,積小勝為大成?!昂稀钡倪@一表現形式貫穿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之中,即各民族群眾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通過合作參與基層治理,構建出地理空間相近、經濟相互依存、文化兼收并蓄、情感相互親近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民族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空間場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政策舉措,營造環境氛圍,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9)。民族互嵌式社區為各民族創造出更多接觸與交往的機會,是為推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而人為設定的空間。這個微觀空間把具有不同民族身份背景的個體聯結成關系相融的有機社會整體,呈現多種合作機制相互疊加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政府、社會力量和個人的多方合作和各民族群眾的合作自治。一方面,基層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特點,積極把社會組織、駐地單位、宗教團體等納入民族工作體系,通過“社區+社工”、“項目+認領”、“黨委+購買”等服務模式密切聯系各民族群眾,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另一方面,各民族群眾依托居民自治機構參與社區治理,利用業主委員會、各民族代表共話會等民主協商形式,維護各民族群眾的公共利益,“合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以“有機整合”凝聚各民族思想共識

物以類聚,凡相合者必有共同,無共同者必不能合,“合”意味著兩者或多者之間存在共同點?!昂稀币嘤小罢稀敝?,即是通過把握“共同”、尋找“共同”、發揚“共同”,將兩類或多類不同的主體或事物結合、統一到一起,簡言之,“整合”的核心在于增進共同、尋求統一?!罢稀崩砟罡叨热趨R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之中,可以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就在于塑造統一的共同理念,培育一致的國族意識,實現國家認同和族際政治整合。在實際的民族工作中,這一目標的實現是借助組織和觀念的統合力量,使各民族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履行應盡的法律義務,共同參與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之中,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完成國家、社會和個體之間關系的充分整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被認知和認同。

黨建引領、干部傳導和民眾參與的有機整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20)。中國共產黨作為民族工作的領導核心,通過同心圓式的半徑不斷發散,構建起多部門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與此同時,大量吸收、培養和鍛煉各民族干部,各民族干部發揮引導作用,成為聯系黨和國家與各族群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推進黨的民族工作在基層順利實施。各民族群眾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周圍,以自下而上的參與實踐凝聚思想共識??傊?,黨的領導、各民族干部和各民族群眾相結合的閉環,有助于維護社會整體穩定,實現包含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等在內的認同整合,促使各民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四、新時代以和合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和”與“合”匯聚而成的“和合”文化,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應以認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和發展的“大一統”理念為基礎,持續傳承各民族相伴而行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燦爛輝煌歷史,不斷推動和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推進和合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煥發和合文化的旺盛活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一)堅定“大一統”觀念,厚植家國情懷

“和合”強調實現多種不同要素的“合一”取向,這種構成統一整體的目標對國家構建而言,集中體現為中華民族尊崇的“大一統”政治共識。自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歷代中央王朝通過羈縻、懷柔、和親等政治實踐,推動地理疆域、政治制度、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統一。各民族在“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下,逐漸破除“華夷之別”觀念,形成了經久不衰的“華夷一家”思想,將“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的文化價值觀深深烙印在內心深處。因此,需要傳承“大一統”維系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斗的價值理念,持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動力。一方面,堅定“大一統”觀念,形成統一意志,增進各民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抵御極端民族主義的沖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發揮“大一統”思想蘊含的愛國主義效應,講好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共同團結奮斗、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可歌可泣故事,進一步激發各民族群眾的愛國熱忱,促進中華兒女厚植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家國情懷,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21)。無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將炎帝和黃帝刻畫為各民族的共同始祖,還是無數留存下來能夠見證共同歷史的文化遺產、民族神話故事、經典詩詞曲目等,都為各民族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提供了證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既是和合基因世代相傳的根基,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為此,需要持續挖掘中華民族歷史中的豐富資源,使各民族群眾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于心。一方面,必須認識到中國歷史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即各民族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相互碰撞之下,通過長時間段的和諧相處、包容團結和奮斗發展,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另一方面,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加強對各民族群眾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將歷史觀教育融入到國民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在教育過程中,要采取具象化、生活化、口頭化的方式,使晦澀難懂的歷史變得通俗易懂。

(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重塑傳統和合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需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和合”“大一統”等思想精華,從認知層面推動各民族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一方面,應重新審視中華傳統文化,著重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契合性部分,從文化適應性的視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共同性因素,將不同的文化表層演繹為相同的價值內涵,從中華大地諸多古代文明、文化故事、社會習俗和文化遺跡之中辨析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打造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同時,對于中華傳統和合文化,既要充分肯定其時代價值,也要認識到其歷史局限性,要著力推動傳統和合文化的重塑和創新。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大眾熟知且能夠得到各民族群眾共鳴的和合文化符號,通過物質象征、文藝角色、文化故事等多元化講述形式,增強和合文化產品的情景性和敘事性。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融入優秀的現代文化因子來賦予傳統和合文化新的內涵,結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使傳統和合文化能夠在新時代語境中茁壯生長。

(四)推進和合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中華民族內聚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強大旗幟,它孕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與和合文化一脈相承且價值相合,因此,需要推進和合文化精華理念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融合,進一步傳播中國聲音,增進文化自信,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挖掘和合文化中契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提煉和合文化中維護國家秩序和社會穩定的有益成分,注重與家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等相結合,推動各民族群眾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和個體之間的關系,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和實踐于行。要充分發揮和合文化的育人作用,尊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將和合理念融入到各民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講好和合文化故事,打造和合人物形象,推廣和合文藝作品,春風化雨式地引發各民族群眾的精神共鳴,引導各民族群眾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22),不斷提升各民族群眾的精神面貌,促使各民族群眾緊緊擁抱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內聚力。

注釋: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17日。

(2)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人民日報》2023年10月9日。

(3)(8) 王成、林凡彬:《中華民族共同體形塑的歷史制度機制及其啟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

(4) 參見李曉云、孫曉桐:《和合文化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期;周鵬、楊建平:《以“和合”優秀傳統文化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考》,《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方盛舉、楊睿哲:《和合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與改革》2023年第4期;等等。

(5) 張玉柱、張鵬路:《當今社會仍需“尚和合”》,《人民日報》2015年1月16日。

(6)(16) 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8、310—311頁。

(7) 張福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關系探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年第5期。

(9)(13) 丁凌、王成:《“和”思想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啟悟價值》,《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1期。

(10) 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16日。

(11)(12)(15)(19)(20)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頁。

(17) 張立文:《中國傳統和合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18)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人民日報》2022年3月6日。

(21)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

(22) 本書編寫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4年版,第5頁。

作者簡介:王成,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濟南,250100;齊舒瑜,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青島,266200。

(責任編輯 劉龍伏)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建構與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民族主義因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