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口與力場

2024-04-25 17:59陳硯丹
國畫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窗口力場框架

陳硯丹

摘要:裝裱對書畫作品的意義重大,就其功能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從藝術心理的角度來看,書畫的裝裱作為一種人為設定的框架,一方面它對觀者的觀看行為劃出了邊界,為觀者提供了審美觀照的具體窗口;另一方面它固定了力場的范圍,加強了肉眼對繪畫作品之內容的關注。

關鍵詞:書畫裝裱;框架;窗口;力場

裝裱是中國書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僅是對書畫的一種保護和保存方式,更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選用不同材料、應用多種技術,裝裱能夠增強書畫的美觀性和展示效果。在中國書畫藝術中,裝裱的形式和風格各不相同,每一種都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因此,研究裝裱的功能和技法,對于理解和欣賞中國書畫作品的整體魅力至關重要。

一、對中國書畫裝裱之起源的思考

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作為一種承載中國文化與歷史價值的藝術形式,其發展歷程與人類認知心理的變遷及審美文化的演化緊密相連。追溯我國先民的繪畫歷程,現有的田野考察證明了早期彩陶繪畫與巖畫是沒有邊界的: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1]盆上的人物形象沿著盆體的走勢環繞于盆口內側;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烏拉特中旗巖畫中,大量的人物、動物及行獵工具的圖像被鑿刻在巖壁上,隨著山腰和山頂崖壁的走勢延伸。[2]由此可見,先民們在繪制圖形時并沒有明確意識到圖底關系。但在人類的認知中,對于圖與底的判斷卻不會出錯,就像我們從直覺上會認為盆上的“舞蹈紋”和巖壁上的圖形是“圖”,而不會將盆體的空白面和巖壁上的空白面看作“圖”那樣,如德國學者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所言:“在特定的條件下,面積較小的面總是被看作‘圖,而面積較大面總是被看成‘底?!盵3]這引出了一個問題:既然缺乏明確的框架并不會影響觀看體驗,那為何古人需要創造出裝裱這一形式?這一問題直接關聯到裝裱藝術的起源。

由于先秦文獻資料的匱乏,探究書畫裝裱起源的問題一直是學術研究中的一個挑戰。目前學界對此有諸多看法,較為流行的包括以下五種觀點:一是“新石器時代紋飾說”,二是“商代甲骨文說”,三是“戰國時期帛畫說”,四是“蔡侯紙問世學說”,五是“東晉說”。[4]前二者認為,紋飾與文字有了具體的物質載體便意味著裝潢藝術的誕生,其邏輯底色是將文字、紋飾等看成是書法與繪畫的藝術。第三個觀點依據具體的田野資料,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形制為長方形,其“頂端包竹竿,在其上系棕色絲帶”,[5]與傳統書畫裝裱形式相似,因此戰國時期被認為是書畫裝潢的起源時代。帛畫的概念并不是在古代就有的,是現代人根據古代繪畫所用的絲織物這種物質載體所命名的,至于彼時為何名,目前學界并無確切說法。第四種說法依據的是傳統書畫裝潢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為紙張和絹綾,所以,紙張的問世才是催生書畫裝裱出現的首要條件。第五種看法也是較為流行的說法。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自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盵6]由此可知,晉代以前便有書畫裝裱了,只不過“裝備不佳”,至于“不佳”至什么程度,可能是使用材料不佳、裝裱技術不成熟等,目前我們不得而知。這些觀點雖然從歷史角度探討了書畫裝裱的起源,但本文認為,對書畫裝裱的原始考察關鍵不僅在于研究其誕生的具體時期,更在于理解其功能的起源,即厘清傳統書畫裝裱的目的——是為美觀、便于保存,還是有其他目的。因為傳統的書畫裝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人周嘉胄在《裝潢志》中強調:

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織造綾、錦、絹、帛,一、裱板等件,一、抄造紙札,一、染制上件顏色,一、糊料麥面,一、糊藥、礬、蠟,一、界尺、裁板、桿帖,一、軸頭(或金,或玉,或石,或瑪瑙、水晶、珊瑚、沉檀、花梨、烏木,隨畫品用之),一、糊刷,一、鉸鏈,一、絳,一、經帶,一、裁刀。數內缺其一,則不能成全畫矣。[7](《裱背十三科》)

可見,傳統書畫裝裱不僅要求使用多種材料,而且涉及精細的工藝技術。因此,裝裱一件書畫作品不僅是一項技術挑戰,也需要有強烈的目的性來驅動這一煩瑣過程。這一點,無論對于古人還是現代人而言,都是相同的。

二、書畫裝裱的窗口功能

傳統俗語“三分畫七分裱”體現了繪畫和裝裱在一幅國畫作品中的相對重要性,同時強調了優秀的國畫作品需要配以得體的裝裱。后代研究者多從實用角度考察傳統書畫裝裱的目的,指出裝裱后的書畫作品更易于展示、存儲、攜帶和收藏。此外,成熟的裝裱技藝對于古畫修復也至關重要。因此,當代書畫界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古代裝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上。旨在延長書畫作品的壽命,這無疑是書畫裝裱的一個重要功能。然而,這種觀點可能屬于“倒果為因”的思維方式。

從藝術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書畫裝裱的出現代表著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劃分,甚至強調圖像與背景之間的關系。這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中的繪畫邊框相比較,后者的目的在于將繪畫作品的空間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創造出一種視覺上的景深效果,從而在物理空間和繪畫空間之間形成一條清晰的界線。在阿恩海姆看來,在繪畫作品中繪畫空間被想象為無限的(不僅在深度上,也在橫向上),其邊界線象征著構圖的限制,而非所表現空間的實際邊界。在這種理解下,畫框被視為一扇窗口,觀眾通過這扇窗口得以窺見另一個世界。盡管觀察受限于這一觀察口,但所見之景并不局限于此。[8]據此,繪畫作品的邊框至少有兩個功能:一是區分作品與其背景的界限,二是營造一種審美觀察的空間窗口。也就是說,畫框不僅明確了觀眾對作品構圖的識別,而且為他們提供了審美觀照的具體窗口。而人類的視覺和思維之間會形成相互的作用力,即思維會影響對視覺信息的解讀,與此同時,視覺信息也會影響思維過程。[9]這種視覺思維(即視知覺)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可以想象當古人觀看墻上裝裱完畢的書畫作品時,他們可能會產生類似的感受。在這一層面上,我們可以認為,書畫裝裱的功能在于為欣賞者提供一扇具體而完整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人們不局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為想象力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正如我們通過房間窗戶看到的風景雖有限,但我們知道窗外的世界實際上是無限的。

如果說傳統書畫裝裱的目的,僅僅局限于提供審美觀察的“窗口”,那么古人便無需對裝裱的材料和工藝投入大量研究,后世對于制作這一“窗口”的興趣也不會如此濃厚。因此,書畫裝裱的意義遠不止于提供一個審美觀照的窗口,其用料的精選和工藝的成熟程度直接關系到書畫作品的生命力。如《裝潢志》所述:“亦必主人精審,于中參究,料用盡善,一一從心,乃得相成合美。俾妙跡投胎得所,名芳再世,功豈淺鮮哉?”[10]此言表明裝裱的工藝不僅關系到作品內容的呈現,還對作品的壽命產生影響。概而言之,書畫裝裱的作用在于決定作品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影響這種審美價值的持續時間。因此,裝裱的材料選擇和工藝水平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一種襯托和強調,也是對作品本身生命力的一種延續和擴展。

三、書畫裝裱的力場效果

當我們深入探討成熟的裝裱技藝如何為書畫作品添彩時,不可避免地需要考察具體的裝裱形式。清代學者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指出:“軸則花梨、紫檀、黃楊、漆角者為宜,玉石則太沉重。式尚古樸,勿事雕飾?!盵11]這一觀點反映出中國傳統裝裱在輕量化和樣式簡潔方面的審美追求。文人們認為軸身太重會拉扯損傷畫作,裝飾過多則會顯得俗氣,這與中國文士崇雅黜俗的審美追求有關。例如,宋代《人物圖》中的肖像圖軸在裱背、畫帶、畫軸及掛畫等方面均講究精細,從形制、材料到配色都表現出極致的典雅,作品整體給人的效果既穩重又不失簡潔。相較之下,同樣是對肖像畫的裝裱,拉斐爾《椅中圣母》所配畫框,其裝飾華麗、色彩璀璨,使得畫中的人物顯得更加莊重,散發出靜態的力量感。盡管這兩幅作品的框架在材料和風格上大相徑庭,但都有效地增加了作品的畫面效果。若交換兩者的畫框,可能會導致風格混亂,從而影響觀者的觀賞體驗。

因此,從整體性角度看,可以認為裝裱并沒有固定的風格、程序。鄒一桂所提倡的“式尚古樸”的審美趣味僅能代表一種流派,它指向古代文士欣賞書畫的傳統主流趣味,并不能泛化為裝裱增色的普遍準則。裝裱的形式并非書畫作品增色的核心,而是反映了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一個優秀的裝裱匠人在為作品裝裱前,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與精神,以便做出恰當的裝裱選擇,從而真正為作品增色。

裝裱所產生的視覺增色效果,本質上源自人類對于“力場”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在多種情境下表現出普遍性。當我們將注意力從裝裱的多樣形式轉移到其本質上時,就會發現裝裱實際上是人為設定的一種作品框架。英國學者E.H.貢布里希(E.H.Gombrich)曾提出:“框架,或稱邊緣,固定了力場的范圍,框架中的力場的意義梯度是朝著中心遞增的?!盵12]在貢布里??磥?,框架內的“力場”能夠引導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這種力場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演唱會中的歌手通常站在舞臺中央,觀眾自然形成的“框架”強化了歌手的明星地位,使其成為焦點。在觀眾的視覺思維中,這種“框架”效應是本能的。類似的,在重大活動的布局或餐桌擺盤中,主要人物或特色菜品通常被置于中央位置,引導觀眾或食客的視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中心。在書畫裝裱的領域內,畫框的存在為觀者提供了一個視覺邊界,這個邊界產生了一種牽引力,引導觀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畫作的中心,放大中心人物或主題的特征。因此,裝裱后的書畫作品的審美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力場”是否正確地突出了作品的中心要素。在這個意義上,成熟的裝裱工藝甚至能夠使原本平凡的作品煥發新生,超越其原有的視覺效果。

注釋

[1]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

[2]蓋山林,《陰山巖畫》,文物出版社,1986年。

[3][8][9][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4]舒光強,《傳統書畫裝裱起源諸說》,《中國藝術時空》,2014年第6期。

[5]周志元,《從古代帛畫裝潢看“掛軸”的起源》,《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6][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7][10][11]杜秉莊、杜子熊編著,《書畫裝裱技藝輯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12][英]E.H.貢布里希,《秩序感》,楊思梁、徐一維、范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歡
窗口力場框架
基于物理模型的BaZrO3鈣鈦礦機器學習力場
力場防護罩:并非只存在于科幻故事中
調性的結構力場、意義表征與聽覺感性先驗問題——以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為例
框架
廣義框架的不相交性
脫氧核糖核酸柔性的分子動力學模擬:Amber bsc1和bsc0力場的對比研究?
WTO框架下
感悟“窗口”的結晶
一種基于OpenStack的云應用開發框架
全域開放 釋放“窗口”能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