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下教育倫理與師德建設

2024-04-25 17:33周治華閆崢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師德師師德立德

周治華 閆崢

2023年9月22—24日,以“教育倫理、師德師風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全國第十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上海大中小幼學校師德師風一體化建設基地合作承辦。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湖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全國50多所高校與教育機構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學術研討?,F將本次會議專家學者的研討觀點述評如下。

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立德樹人”新使命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當代中國的最廣泛共識,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規定。在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國式教育強國的偉大進程中,究竟應該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與會專家學者從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高度和視域對“立德樹人”的時代意涵、實踐要求、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1.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彰顯“立德樹人”的時代意涵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把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基礎工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教育之“力”,源自“立德樹人”;教育之“強”,彰顯“立德樹人”。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春晨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清晰地闡明了教育事業、“立德樹人”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密切關系,其中包含了可進行深化研究的教育倫理學豐富內容,為我國教育倫理學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正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賦予廣大教師和全體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內涵以成己成人的雙重使命。強教必先強師。建設教育強國,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立德”,首先自己要“有德”。在思想情操和道德行為上,要恪守師德底線,追求高尚理想,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垂范,熏染和引導學生在思想德性方面向上、向善、向美,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健全發展?!俺杉骸辈拍堋俺扇恕?。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樹人”,把學生培育成為學有專長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自己要“成人”,做到“術業有專攻”,在特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領域不斷開拓進取,追求卓越,自我成長,做好學生的表率。廣大教師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積極履行成己成人的雙重使命,才能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德性高尚、人格健全、知識豐富、技能全面、身心健康、善于創新的時代新人。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袁祖社從教育之“善”的視角探討了“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他指出,教育倫理的本質,是形而上意義上有關教育“善”的本體性追問,是作為承載知識、傳承文明的人類教育實踐“是其所是”的基礎,是“是其所應是”的理想形態的人文視野的確立與人道價值理據的關切及踐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實踐背景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倫理的建構形態,為擺脫功利主義文化價值觀規制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提供詮釋范式,本著對西方教育倫理思想批判借鑒與辯證超越的宗旨,立足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高度,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為依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構建中國特色教育倫理。

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李長泰從倫理學的視角提出,應當在大道公善、制度尊正、風氣正義、民心良節四個層次上進行國家倫理邏輯建構,突出國家在“立德樹人”體系中的主體作用。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生李文靜則認為,只有明確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客觀的“德”,才能進一步“立德”。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歷程中,立德樹人所立之“德”首先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華東師范大學盧婉琪也認為,新時代立德既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屬性,又要反映新時代對德性的要求,最根本的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新時代中華倫理文明新形態的重塑。

2.課程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實現路徑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發展,這不僅蘊含著新時代“立何德、樹何人”的實踐要求,也提供了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啟示。課程是“立德樹人”的載體。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導向下,如何更好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是與會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本陸指出,課程育人是當前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熱點話題。課程育人是一個功能獲得與功能釋放的完整過程,是依托課程編制與課程實施有機協同來實現的。其核心機制是文化賦能和活動釋能?;谫x能與釋能的基本原理,課程育人在實踐層面主要有四大路徑:目標優化、內容優化、活動優化與關系優化。目標優化主要解決課程“育什么人”的問題,要在綜合理解課程所具有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功能的基礎上,科學定位育人要求,處理好知識掌握與能力提升、智力發展與人格完善、心理發展與身體健康等多方面的復雜關系。內容優化主要解決“用什么來育人”的問題,要立足于人類文明整體發展的當代水平,基于社會條件要求和學生發展狀況,精選優秀文化成果并把它們加工成適合學生學習掌握的教育內容。要注意選擇具有內在價值的文化內容,要合理規劃領域分布和類型結構,要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要與學生發展水平相匹配(適度領先于學生發展)?;顒觾灮饕鉀Q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歸根結底,學生發展依賴于學生主體活動,即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學習掌握。要讓學生從事完整且優質的學習活動,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多感官參與學習,處理好知識接受和應用遷移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獨立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興趣愛好與意志努力的關系、打好基礎與創新探索的關系。關系優化主要解決“在什么環境下育人”的問題。要注重創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氛圍和教學關系,建立仁愛、公正、和諧的師生關系,以身垂范,潤物細無聲,陶冶學生人格。

湖北大學教授靖國平和張宗慶認為,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它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罢n程育人”比“教書育人”更加具有價值論、過程論和方法論的特點和優勢。就課程與教學的關系而言,“課程育人”具有先導性、統攝性和貫通性,任何教學必須基于課程、依據課程和運用課程。課程是連接教師與學生、教導與學習、學習與發展的中介橋梁,它是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得以興發、運行的文化資源。課程與教學猶如一體兩面,二者不可分割。它們相互融合與轉化,即“課程教學化”與“教學課程化”的統一,以達成一個有機的、共生的、和諧的整體。新時代教師一定要具有科學的課程育人意識和能力,以及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當廣大教師具備了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導向的課程知識理解力、課程價值判斷力、課程資源整合力、課程供給保障力、課程實施評價力等課程育人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他們就能擔當起課程育人的時代使命。

東北大學教授于春玲和萬美君基于以“勞”育“德”的時代意義和現實關切,提出勞動教育同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相融合的路徑,強調要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通過優化設計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促進勞動理論知識的精準傳遞,使勞動教育課程成為直接、有效的德育渠道。

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師倫理新探索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與會學者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為引領,聚焦中國特色教育家精神、新時代教師道德和專業倫理,拓展和深化了新時代教師倫理研究。

1.中國特色教育家精神: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教師理想人格

探究何謂“好老師”、如何成為“好老師”,是教育倫理學的重要主題,是教師倫理學的核心主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所倡導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高度概括了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教師理想人格。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向玉喬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凝練的當代中國優秀教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品格,全面呈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將“四有好老師”的內涵和內容具體化?!敖逃揖瘛钡暮诵囊x通過中國教師的美德得到集中體現,具體表現為忠誠、守正、智慧、仁愛、包容、公正,我們廣大人民教師應該以“成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師”作為自己追求的理想職業道德人格。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董輝認為,作為我國教育工作者在長期育人實踐中不斷凝結和提煉的寶貴精神財富,教育家精神是打造“大國良師”和推動落實新時代國家“強師計劃”工作實施戰略的重要精神動力和引領力量。以新時代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化教師教育立德樹人能力,培養教育家型教師,建構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新圖景等多重價值。立足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科學引領與價值驅動的邏輯維度,教師教育建設需要從加強頂層設計、多元主體協同、完善師資力量、實施綜合評價中探尋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江西省社科院教授曾建平認為,要以“八要八不要”貫徹落實教育家精神,“四有好老師”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核心要義,“大先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定位?!敖逃揖瘛奔仁侨珖鴥炐憬處熅耧L貌的生動寫照,又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追求和努力方向。真正的優秀教師應當胸懷國之大者,心藏天地之道,對國家民族具有大視野、大胸懷、大格局、大擔當、大情懷。

2.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教師專業倫理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人才強國的根基所在。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推進教師專業化的專業倫理研究和建設不可或缺。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杜時忠和楊堅認為美德取向和規范取向的專業倫理建設路徑都存在難以克服的片面性,統一取向試圖通過規范和美德相結合,以避免規范取向與美德取向各自的弊端,是當前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主流。他們還認為,教師專業倫理應建立在“教師正義優先”的基礎之上,強調教師應該優先滿足正義的道德要求,嚴格遵守不傷害學生和公正對待學生的基本原則,當正義與其他道德原則發生沖突時,教師應優先遵守正義原則。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生田春則提出,教學空間包含復雜多元的正義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教育公平的底色和社會正義的實現程度,是教育科學研究亟須深入關注的領域。教師的專業化不僅意味著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更離不開道德上的卓越。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劉志芳認為,教師的專業認同在根本上是教師的道德認同,后者賦予教師教育生活的道德合法性,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強評價”,助力教師理解專業的意義感,探賾自我的道德感。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編輯曹周天基于學友關系道德失范的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教師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應當倡導理想學友倫理關系,即以誠相待、砥礪同行、珍視友誼。

本次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專家學者還提出,應當把教師自身的美學素養納入教師專業倫理范疇。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劉竑波認為,“教師道德”應當涵育“教育之美”?!拔逵诤洗竺烙碧岢龅膸煹乱笫牵禾嵘w教師的美育敏感性;專業藝術教師發揮美育支持、指導作用;各科教學追求美的歷程與結果;學校積極創設美育融合各育的學校環境;家校社聯合育德創美,實現五育融合的整合育人價值。提高全體教師的美育敏感性,應當是新時代師德建設的重要目標。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建和李帛芊也認為,教育高質量發展亟須得到教師審美的助力。提升教師審美,應澄清教師審美的價值,創造審美環境,打破審美孤島,喚醒教師審美知覺。

3.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師生關系倫理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師生關系發生深刻轉變。與會學者研討的師生關系倫理問題涉及如下方面:

一是汲取思想資源,構建理想師生關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卜玉華和朱園園依據女性主義和關愛倫理學的研究提出,當代社會不但要充分肯定女教師因關懷性特質而具有的獨特育人價值,還要看到所有的教師都應學習或發揮女教師的關懷性特質,在教育教學關系中建立以關懷為基礎的師生關系和教育實踐樣式。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錢煥琦鑒于教師性道德狀況以及教師性道德修養的特殊意義,強調教師既要承擔起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的責任,也要從教師在教育勞動中的特殊地位出發,養成高尚的性道德品行。東南大學沈麗娜表示,儒家師生關系不僅是尊師重道的關系,也是和諧仁愛的關系。儒家教育倫理思想中體現的“和諧”師生關系仍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二是應對現代信息技術對師生關系的沖擊。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朱煒認為,智能化教學面臨的倫理風險主要表現在教學的倫理形式(師生關系)與倫理實質(師生利益)兩方面可能受到損害,為此應當在認識上堅守教學的倫理精神,在實踐上維系師生倫理關系,保護他們的相關利益等。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小李和何妃霞提出,數字時代人的主體性所面臨風險與新發展目標,對主體教育提出了新的價值訴求,即培養學生的數字學習力、數字創造力和數字公民素養。

三是探討教育懲戒的正當性。忻州師范學院教授代訓鋒和趙恒君認為,教育懲戒對教師提出的倫理要求,在于發揚懲戒的教育性,引導和促進學生由內而外的對集體規范和規則意識的理解和認同。溫州大學副教授崔岐恩等學者認為,具身心理學理論提出教育懲戒可分為具身性和離身性兩類,前者傷身,后者虐心。因此,教育的最高境界應當是不罰而教。

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師德建設新理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為引領、推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會的教育倫理研究者高度關注現實問題,注重發揮資政育人作用,為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供了有利的教育倫理智慧支持。

1.以新時代教育倫理精神引領師德師風建設

在當下中國,師德師風已成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師德師風的評價標準,也就是“以什么樣的價值目標和精神境界引領師德師風建設”的問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四有好教師”和“教育家精神”為代表的新時代教育倫理精神,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廖小平認為,師德師風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成果和效果明顯,但至少存在四個尚未引起注意的偏向:一是對師德師風認知和評價的負面化;二是師德師風建設主體的單一化和客體化;三是師德師風問題歸因的主觀化;四是師德師風問題的治標化。綜觀目前師德師風建設的研究和實踐發現,理論研究懸浮于對師德師風問題的現象描述和宏大敘事,建設實踐則淺嘗于師德師風問題的治標之策和具體應對,明顯缺乏從基本邏輯對治理師德師風問題進行系統謀劃的治本之策。值得關注的是,學校也是一種倫理實體的形態,內蘊著使學校成其為學校的倫理關系體系,并為教育倫理提供合理性根據。教育倫理和師德師風建設應從學校這一倫理實體中追尋其邏輯起點。

南京警察學院教授靡海波認為,在師德評價活動中,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效益三個基本問題關乎評價的順利實施和目的達成。作為價值指向的師德評價標準應體現傳承性、時代性、科學性和人本性的特點,這是由師德的文化性、發展性、思想性和價值性所決定的。全面合理的評價方法直接關系到師德評價的質量、效度和可信度,應將綜合評價與層次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動機手段與效果評價相結合。實現師德評價效益,在價值目標設定上應體現一元價值導向與多元價值取向的統一,在動力支持上應助推師德評價的道德他律向行為主體自律的轉化,在效益實現的促進機制上應注重道德激勵和道德懲戒的協同,以道德激勵為主,注意道德懲戒與法律制裁的界限。以上三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統一于教師道德實踐。

2.師德治理應當關注“師風”建設和“隱形師德師風”問題

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復雜且涉及面廣泛的系統工程,切實加強師德治理,應當面向實際,研究和解決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劉次林認為,今天的師德治理存在鮮明的道德實在論特征,有三個具體表現:把師德規范當作外界對教師的權威要求,按照規范的字面含義執行師德,看重行為結果而不顧行為動機。加強師風建設是走出這種低水平師德治理的路徑。師風是教師根據教育本質履行職責的工作作風。從教育發展的歷史看,已形成了為人師表、傳道授業、引領促進三大師風。這三大師風是理解、落實、培養和評價師德的綱領。

山西師范大學教授衛建國認為,當前師德師風建設要聚焦兩類重點任務:一是防范化解師德師風重大風險,二是著力解決“隱形師德師風”問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大風險主要體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等方面所發生的違背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的言行、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等。他特別提出了“隱形師德師風問題”概念,“隱形師德師風”主要是指違反基本師德規范或不履行教師基本職業責任的行為,是教師對本職工作沒有盡職盡責的各種行為。這類行為大多比較隱蔽,可稱之為“隱形師德師風”問題或行為?!半[形師德師風”行為在教師教書育人、關愛學生、干事創業精氣神等方面都有表現?!半[形師德師風”問題是當前師德師風建設中最經常、大量存在的問題,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重點任務?!半[形師德師風”問題存在的根源是教師教書育人初心使命和職業責任心的缺失,是教師身份認同的錯位。解決“隱形師德師風”問題要在兩個方面著力:第一,教育引導教師確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教師觀,明確教師正確的職業身份和職業責任;第二,深化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改革,正確處理教師的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教書育人、個人發展、培養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制度改革促進教師“立德樹人”,提升教書育人水平。

3.應當重視數字化賦能師德建設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廖志誠認為,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化不僅為人的生存方式帶來深刻變革,也對師德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課題。數字化賦能師德建設具有現實價值。數字化技術的精準化特點有助于加強師德建設的針對性。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教師有形的行為軌跡和無形的精神活動,轉化為可觀察、可測量、可控制的數據變量,通過分析其在多模態、多場域的靜態數據、動態數據和衍生數據,實現對教師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精準識別,為師德建設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有助于實現“精準滴灌”式的個性化教育。數字化技術的開放性、靈活性有助于提高師德建設的實效性。數字化技術的開放性打破了師德建設的“物理圍墻”,使得師德建設并不僅僅局限于校園之內,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開展。數字化技術的靈活性使得師德建設的形式更加具有多樣性,能夠提升師德建設的效果。同時也應當注意,數字化賦能師德建設存在倫理隱憂,應當尊重教師的道德主體性和保護教師的隱私性。

4.努力培育新時代好教師優美德性

本次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從多方位、多視角探討了新時代好教師應當具有的優良德性。中山大學教授李萍認為,教育情懷是教師的第一德性。對于教師而言,只有懷有對教育的信仰之情、對教師職業的敬畏之心、對學生的關懷之意,才可能生發出真正的關切、寬容、平等與正義等德性。中山大學教授林濱和羅晶、吳玲基于身體哲學的視角提出,好的教師應該呈現“光明體”“連接體”與“美好體”的生命姿態,把學生的心靈引向光明的地方,培育他們連接他人、連接社會的能力,成為美好的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自慧和黃利金認為,教師的教學儀態則是教師德性的彰顯,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教師應該注重提升教師儀態的道德化水平和禮儀化水平。重慶師范大學徐遠霞提出,教師是“立德樹人”的先行者和關鍵執行者,應當探索“價值之氣、獨行之氣、剛強之氣、謙虛之氣”四層塑造路徑,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此外,不少與會專家在討論中提到,“教育內卷”是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教育倫理道德的突出問題。應當客觀分析“教育內卷”形成的原因,以正確合理的教育價值理念,化解嚴重的“教育內卷”現象。中山大學教授林濱認為,應當從善的教育出發,為實現教育去內卷化的倫理突圍,應致力于回歸“人是目的”的教育本真,重構自我—他者的社會關系,追求向美而生的生存方式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身體舒展、心靈明亮、生命蓬勃與未來希望。

教育倫理道德是全部教育活動的價值基礎,我國教育倫理研究的根本價值目標,是要為建設中國式教育強國提供正確的道德精神支持。第十屆全國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的特點是教育倫理價值導向與目標鮮明,研究隊伍中的專家學者老、中、青齊全,特別關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重點與難點。與會專家思想觀念活躍,理論探究深入,學術爭鳴熱烈。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正在有力地推動和促進我國的教育倫理和教師道德理論建構。

猜你喜歡
師德師師德立德
新時期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路徑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做好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答卷人
以“四個回歸”為本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師德考核“ 量化”實踐與思考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愛是師德的源頭活水
如何強化小學師德師風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