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視域下高中寫作教學策略探究

2024-04-25 18:52趙陳君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寫作知識教學策略

趙陳君

摘 ? 要: 厘清“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有助于促進對知識視域下高中寫作教學的深入理解,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綜合安德森知識分類法和泰勒課程論,梳理統編教材中寫作知識的特點,可看出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理應受到重視。然而,當前的寫作教學過于強調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存在文體集中、重點偏移等知識選擇困境。據此提出以下教學策略:還原真實過程,注重準備和修改;借助表格工具,進行過程指導;重視社會交往場景,聯系現實生活。

關鍵詞: 高中寫作教學;知識分類;寫作知識;教學策略

100多年前,英國人赫伯特·斯賓塞寫了一篇長文追問“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個問題在當下同樣值得思考。教學內容的變革帶來教學方式的變革,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教育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是對“教什么”“學什么”的深入理解。那么,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究竟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呢?

一、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1.安德森分類法下的知識分類

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明確知識的分類。在現代教育學研究領域,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人們愈加關注知識的分類。1999年,安德森等人在布盧姆知識分類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將知識分為四大類別: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1 依據這種分類,一般人印象中回答“是什么”的那些事實和概念只不過是廣義知識的一部分而已。事實上,寫作教學同樣包含上述不同類別的知識。筆者嘗試用安德森知識分類法對高中寫作知識舉例說明。

在高中寫作教學中,這四類知識都是必需的,它們成為一個體系,是學生寫作實踐的基礎。這四類知識不僅是與能力相對應的狹義知識,更是廣義的學習結果。在這種大知識觀之下,知識與能力異中有同,彼此交叉。學習結果不僅包含“是什么”,也包含“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等更豐富、更有價值的問題,涉及寫作思維的階梯及其形成過程。

2.泰勒課程論下的知識理解

“現代課程之父”泰勒非常關注“需要”這個詞,在他看來,研究學習者的需要,即學習者的目前狀況與公認常模之間的差異,對制定教育目標和確定教學內容十分重要。1

其一,滿足需要是一種過程中的動態平衡。教授寫作知識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學情不斷變化,學生不斷會有新的需要,新需要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雖多,但終歸是有限的;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卻因情境的變化、待解決問題的復雜性而具有生長性。因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獲得“是什么”的一般結論不難,甚至不需要教師在場,但習得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卻格外依賴教師的“教”。

其二,學生的需要之中包含社會性需要,比如歸屬感、從社會中獲得的地位與尊重等。杜威在人對社會環境的依賴性方面有精辟的論述:“一個人的活動和別人的活動聯系起來,他就有一個社會環境。他所做的和所能做的事情,有賴于別人的期望、要求、贊許和譴責。一個和別人有聯系的人,如果不考慮別人的活動,就不能完成他自己的活動?!? 課堂上,學習寫作不是一個人的事。學習者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在與他人(教師和同伴)的交互中完成的;學習者想要學的知識,是滿足其社會交往需要的;學習者應該學的知識,是特定社會情境規定的。

由此,寫作教學應關注與學習者需要聯系最密切的那些知識,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經驗,實現積極的社會交往,應對未來的生活。盡管寫作教學中很少有完全淘汰的知識,但一定有更符合時代需要、體現學習者與他人交互關系的知識。例如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中有一個寫作任務是:“圍繞最近的社會熱點問題,搜集、閱讀媒體上的評論文章,選擇你不認同其觀點的一篇,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駁論文?!瘪g論知識雖然不是新鮮事物,但在強調理性的當下社會,想要更好地參與公共討論,具有批判性思維特點的駁論知識就顯得非常重要。

3.統編版教材中的寫作知識特點

(1)從知識類型上看,關注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

與以往教材相比,統編版教材的寫作知識短文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和探究意識,這一點在必修階段特別突出。除了“學寫……”和“寫……要……”的表述之外,統編版教材多次用了“如何……”的表述,如“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等。有無“如何”二字,區別顯著?!叭绾巍北澈笫且环N問題解決意識,表明此處的寫作知識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或策略性知識,是回答“怎么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知識。下面以議論文寫作知識短文為例,將人教版教材與統編版教材對寫作知識的處理進行比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到,統編版教材將議論文寫作的知識編排整體前移了。最早的議論文寫作知識短文《議論要有針對性》出現在必修上冊第六單元。這其中固然有教材體例受學習任務群影響的因素,更隱含了教材編寫者對“高中寫作教學中哪些知識更為重要”的判斷。

進一步考察上文的具體內容,筆者摘錄了統編版教材知識短文《如何論證》1 各段的關鍵句:

展開論證之前,首先要確定論點。

有了論點,就要考慮選擇合適的論據來支撐它。

選擇論據的過程,同時是構思文章結構,特別是邏輯層次的過程,其實也是進一步思考、完善論點的過程。

需要強調的是,有了合適的論據,并不等于完成了論證。

所謂論證,其實就是對論據進行解說與分析,建立論據和論點之間的聯系。

可以看到,這篇寫作知識短文是一個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的范本。從確定論點到選擇論據,再到建立論據和論點之間的聯系,還原了寫作的過程,模擬學生真實體驗,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指向。

再看人教版教材中題為《學習論證》2的寫作知識短文。該文章位于必修3“表達交流”板塊,主要出現在“寫法借鑒”欄目內。教材以話題為“善待生命”的一組文章為例,闡述如何論證。

可以看出,《珍惜生命》的引文用典型事例進行論證,用的是例證法。運用例證時要注意就事論理,揭示所舉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切忌例子加論點,沒有具體分析。試就此對這幾段引文作一點分析。

《熱愛生命》引用名言(還可以用公認的道理、原則等)來闡明觀點,用的是引證法。運用引證時要注意所引道理與論點吻合,切不可生搬硬套,還要對引用的道理進行評析,挖掘它的含義。你還能舉出其他運用引證法的例子嗎?

《談生命》的引文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論證觀點,用的是喻證法。運用喻證時要注意比喻的確切、精巧、含意深刻。這段引文達到這個要求了嗎?《拿來主義》《鄒忌諷齊王納諫》等也用了喻證法,不妨一并借鑒。

此外,還有一種對比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情況的對比,來證明論點。韓愈的《師說》、蘇洵的《六國論》、王安石的《傷仲永》、彭端淑的《為學》,是否都用了對比法?

人教版教材編寫者以對話口吻、連續設疑來引發思考,字里行間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對學習者的關注。但是,基本思路還是“從范文中總結知識”的傳統模式。更重要的是,以“學習論證”為題,主要內容聚焦于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教版教材和統編版教材雖然分別有題為《學習論證》和《如何論證》的寫作知識短文,表述相近,但其中的“論證”內涵并不相同。人教版教材中的“論證”主要指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屬于事實性知識;統編版教材中的“論證”涵蓋了指向表達觀點主張的一系列思維過程——從確定觀點到選擇論據再到建立觀點和論據之間聯系(其間雖然也提及論證方法,但只是一小部分內容),屬于程序性知識。

(2)從功能認識上看,拓展了寫作場景和目標認識

統編版教材的寫作任務編排高度關注文學創作場景(如寫詩歌、散文、小小說等)、社會交往場景(如寫建議書、演講稿、跨媒介宣傳推廣方案等)和深度學習場景(如寫讀書札記、讀書報告、文學短評等),內容豐富多元,突破了以應試議論文為主的文體桎梏。多年來,不少關注寫作教學的專家學者指出了“文學寫作教學缺位”的問題,這無疑為某些功利化教學敲響了警鐘。敢于質疑并挑戰“以文體知識為主,致力于培養‘普通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1的老路,直面更加開放自由的文學寫作,似乎已經前進了,但統編版教材的腳步不限于此。除了關注文學創作場景外,還給予社會交往場景和深度學習場景以廣大的空間。其背后昭示著這樣一種理念:對一個能應對未來社會變化發展的公民來說,寫作既是有效的交流手段,也是深度學習的需要。這是一種頗具現代意識的寫作觀。在這種寫作觀的關照下,教材編寫者利用各種時機,將各類實用性強、應用廣泛的寫作知識和任務穿插在各單元中;同時借助寫讀書筆記、評論、綜述和提要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培養這些有利于未來深造的基本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基本素養,其重視程度絲毫不亞于議論文知識。

以上兩點體現了統編版教材鮮明的能力導向和素養立意,同時擘畫了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的美好愿景。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各類文體的寫作知識與方法,更是獲得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素養“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2

二、當下寫作教學中的知識選擇困境

王榮生曾一針見血地總結出寫作教學的幾種套路:“第一種,給個題目,加一篇范文。一看別人把這個題目寫這么好,你們寫吧!第二種是創設情景,組織一次玩的比賽讓大家活動一番,活動一番之后,現在該有內容寫了吧!那么大家開始寫吧。第三種是講一下章法,以小見大、開門見山等幾種辦法,知道了這些知識,現在明白了吧,你去寫吧!”3 前兩種做法很難發現教師的“教”,顯然存在問題,第三種做法中教師的缺位具有迷惑性,王榮生稱之為“缺乏過程指導”。在“講一下章法,以小見大、開門見山等幾種辦法”的課堂上,學生學到的是什么知識呢?按照前述的安德森知識分類法,這些恐怕都只屬于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僅有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另一些知識幫助辨別使用情境、明確操作步驟。缺乏從“知”到“行”的過程,學生無法真正獲得能力。

除了上述問題,當下的寫作教學還有一些難以突破的選擇困境。一是文體集中。高中作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往往就是應試議論文,更有甚者,從高一開始,教學就全部圍繞這一焦點。二是重點偏移。教學重點的偏移是關鍵而隱蔽的問題。從表象上看,重點偏移的作文課,轟轟烈烈地討論“寫什么”,而將“怎么寫”完全拋到一邊,將寫作教學的內容直接等同于寫作話題的背景知識。譬如要寫文章談談“重要的東西是否在很早以前就提到過了”,為了講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東西”,于是整堂課帶著學生瀏覽了一遍西方哲學史,缺乏辨別力的學生匍匐在成堆的“哲理”下頂禮膜拜,自己下筆時卻依舊毫無頭緒。試問,高中寫作教學主要指導學生解決什么問題呢?是“寫什么”的問題,還是“怎么寫”的問題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當下寫作教學的知識選擇困境呢?國家課程難以校本化以及考試評價的牽制或許是其中原因。但癥結仍在于內部,在于教師的觀念和認識。培養寫作能力的目標是什么,為眼前的考試,還是為未來的發展,答案不同,選擇便不同。

三、基于最有價值的知識的高中寫作教學策略

1.還原真實過程,注重準備和修改

理想的寫作教學究竟包含哪些知識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還原真實的寫作過程。圖1中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文體知識”等歷來是人們較為熟悉和重視的寫作知識。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不應缺少準備階段和修改階段的知識,這些恰是傳統教學忽視的。假如缺乏教師的引導,初學寫作的學生往往不會主動思考“為什么寫”“寫給誰”等問題。然而,目的、對象甚至載體等具體寫作情境往往制約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甚至“誰在寫”即寫作者的自我身份確認也至關重要。此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清寫作內容的方法,真正明白自己要寫什么,適宜寫什么,這些都是指導課上要教的知識。

傳統教學在講評作文后要求學生再修改作文,以此作為教學環節的終點。然而圍繞“修改”話題,可深思之處還有很多。葉圣陶非常重視修改,他在《文章的修改》一文中說,“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1 葉圣陶一語道出修改的價值。修改的基礎是評價,知道哪里存在不足才會去修改。評價不是天生的能力,寫作者需要培養評價的眼光,學習評價的知識,如衡量一篇文章的總體水平可從思想內容、選材立意、結構安排、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再如分析作文跑題的原因可以從“重要概念前后是否一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證據是否充分合理”等方面進行評估。

2.借助表格工具,進行過程指導

要將寫作知識中的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教給學生,就要進行切實的寫作過程指導。鄭桂華認為,教師在學生具體的寫作行為上指導不夠,而在如何選題、如何立意方面所作努力較多,重視微觀的寫作過程,正是今后寫作教學努力的方向之一。2 要增強這種過程指導的針對性,就要借助有效的學習工具。

筆者曾執教過題為《證據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的作文講評公開課。這節課從“證據”這一視角出發,組織學生聚焦一篇例文,反思論證過程,探究“證據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在梳理證據、分析證據之間關系的過程中無從入手或僅憑直覺來判斷,筆者設計了表3。

課堂上,師生共同梳理例文第3段所用證據,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表格工具,從證據之間的不同點和共同點出發,找到判斷證據之間關系合理與否的清晰路徑,然后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最后對有問題的語段進行修改。學生從文中尋找理由、證據,運用并鞏固了邏輯方面的寫作知識,在此基礎上比較異同,并對證據之間的關系合理與否做出評價,在填表的過程中獲得了判斷證據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的程序性知識,在評價和遷移中獲得了元認知知識。該過程體現了借助表格工具學習的優勢:將梳理結果逐一落筆,不僅錘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使思維過程可視化。

表格工具不僅可以用于作文的反思修改階段,同樣可以用于作文的審題分析階段。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運用表格工具進行審題的思維訓練,見表4。

該表格工具引導學生學會依次從核心概念、論題、下位問題、命題者傾向和寫作要求五個方面進行審題,明確了審題的思考點和步驟,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表格工具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支架,是教師對學生的需求進行預判而提供的幫助。

3.重視社會交往場景,聯系現實生活

如前所述,統編版教材的寫作任務包含豐富的寫作場景。寫作教學圍繞某場景下的具體寫作過程展開,落實準備、構思、行文、修改各階段的寫作知識,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見圖2)。

一般文體場景主要包含議論文和記敘文等普通文體寫作場景,其中最主要的是議論文寫作場景,因其與高考關聯密切,往往最受重視,但不能因此忽視其他寫作場景,尤其是社會交往場景。如統編版教材必修下冊第五單元寫作知識短文《寫演講稿》1 就結合了所在單元的課文——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及馬克思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闡述了寫演講稿過程中需要的一系列知識。有事實性知識,如“演講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闡述觀點”;也有程序性知識,如“演講主題要鮮明,不能含混模糊。主題明確后,要根據演講的需要,選擇最能表現主題的材料,如典型的事例、真實的故事、確鑿的數字、聽眾喜聞樂見的詩詞及格言警句等,盡量做到典型、真實、生動、新穎。好的演講講究思想性,有新穎獨到的見解。要圍繞主題深入分析,把道理講透徹,讓人信服?!币源酥该髁藦拿鞔_主題到選擇材料再到深入分析的具體步驟和方法。

與一般文體場景相比,社會交往場景更強調寫作的讀者意識和對象意識,寫演講稿要對聽眾作分析:聽演講的是什么人,他們有什么樣的期待,他們在什么樣的背景下來聽演講,對你闡述的觀點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反應等。此類交際語境寫作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社會性需求,幫助學生學習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表達自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將要面對的往往不是考試中抽象的“一般文體場景”,而是類似于“寫一個宣傳推廣方案”這樣的具體問題。事實上,社會交往場景與一般文體場景并不矛盾,如演講稿、建議書之類本質上是勸說性文章,是感染、說服甚至改變對方思想行為的說理,這與議論文總體要求是一致的。寫作教學重視社會交往場景,同時也會促進“一般文體場景”中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High School Writing

Based on the Most Valuable Knowledge

ZHAO Chenjun

(Shanghai Songjiang No.2 High School,Shanghai,201600)

Abstract: The clarification of“what knowledge is most valuable”helps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gh school writing teaching in the knowledge perspective,and fi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By integrating Andersons Taxonomy of knowledge and Taylors curriculum theory,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related knowledge in the unified textbooks,it is evident that procedural knowledge and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should be valued. However, current writing instruction overemphasizes factual and conceptual knowledge,which creates dilemmas of knowledge selection such as stylistic concentration and focus shifting. Accordingly,the follow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restoring actual processes and emphasizing preparation and revision;providing process guidance with the help of form tools;and emphasizing social interaction scenarios and linking to real life.

Key words: high school writing teaching,knowledge taxonomy,writing-related knowledge,teaching strategies

猜你喜歡
寫作知識教學策略
寫作知識:簡化、轉化、內化
——評丁丹丹老師的作文指導課
寫作知識:簡化、轉化、內化
寫作教學應致力于寫作知識的選擇與開發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
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知識體系構建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