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探析

2024-04-26 03:42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國家教育

馮 賀

(沈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新征程上,作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青年肩負重要責任和使命。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的走向,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有利于幫助青年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由各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發展的關于國家及相關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實現了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成為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的理論武器,是指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指南。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實現了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實現了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實現哲學革命為前提的。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方法論克服以往關于國家問題的局限,從市民社會出發闡述國家起源、本質、職能和消亡等問題,實現了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在國家起源上,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史前氏族社會、部落、部落聯盟內部的生產關系狀況,得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種從物質生產關系出發研究國家問題的方式在人類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自然主義國家觀、神權主義國家觀、契約主義國家觀還是唯心主義國家觀,在對國家起源問題的闡釋上都從主觀臆斷出發,忽視現實物質關系和生產關系,沒能正確闡釋國家的起源。在國家本質和職能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階級性是國家的本質屬性。列寧指出,國家問題是“全部政治的基本問題”。[1]25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異化”情況的考察,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是“虛幻的共同體”。從本質上而言,國家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階級工具,打破了黑格爾關于國家是普遍性代表的“神話”。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關于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還體現在對國家發展趨勢的分析上。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演變的五種基本形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上,肯定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所創造的生產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奠定重要物質基礎。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當資本主義社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釋放出來后,資本主義社會將會被取代。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才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需要經過漫長發展過程,在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極大發展基礎上,社會主義國家將會自行消亡,人類將邁入共產主義??偟膩碚f,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提出廓清了國家理論的基本問題,實現了國家觀的革命性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對無產階級革命而言其歷史性貢獻主要體現在奪取國家政權和鞏固國家政權。其中,巴黎公社和俄國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摧毀了資產階級國家的主要支柱,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革命經驗時強調,必須徹底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進而在舊的國家機器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權,無論在實質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資產階級國家剝削本質不同。馬克思高度評價巴黎公社革命。他認為1848年3月的革命運動迎來把人類從階級社會的壓迫中徹底解放的“偉大的社會革命的曙光”。[2]61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巴黎公社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也進一步發展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為后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偟膩碚f,巴黎公社的建立,一方面是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指導下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國家問題提供了實踐參考和經驗借鑒。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與俄國實際相結合,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社會主義理論變成現實。在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出具有世界意義的第一步,蘇維埃政權走出第二步。巴黎公社和蘇維埃政權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指導下的成功實踐。根據俄國實際,列寧完成《國家與革命》《論國家》等著作,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此外,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在蘇聯的影響下,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相繼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陣營得以形成。究其根源,這都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歷史性貢獻密不可分。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指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取得系列重大成就,不斷推進民族復興的進程。從理論創新上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我國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為應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中國共產黨從新的時代要求出發,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進行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歷史主動精神應對時代發展的考驗,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重要理論成果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從實踐創新上看,一是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開創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民族危機重重的時刻,黨帶領人民賡續自強不息、頑強斗爭的精神血脈,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與革命實際相結合,立足農村、匯聚人民的磅礴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新中國。二是為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帶領中國人民一方面肅清國內外不穩定因素,捍衛新中國的安全,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營造安定局面。另一方面,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民族復興奠定制度基礎。中國共產黨圍繞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探索,雖歷經挫折,但總的來說這些探索促使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經驗借鑒、理論準備和物質保障。三是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富國”目標,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以理論創新引領事業發展,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部署,推動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轉變。四是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握“兩大變局”,統攬“四個偉大”,在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傊?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革命時期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法寶,也是和平年代進行國家建設的科學指南,對指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價值。

二、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現實之要

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同時也面臨許多不確定的挑戰。在世情國情發生復雜變化的背景下,需要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應對復雜國際形勢需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在百年變局背景下,不確定因素增多。例如,世界政治多極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新變化、經濟全球化等。出于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需要,必須對青年進行教育,幫助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隨著時代發展,多數國家、國際組織逐漸認識到單極世界的弊端,渴望建立多極化的世界政治格局。歐盟主張推動多極化。美國在推行單極化過程中,通過政治經濟施壓,把歐盟作為其在歐洲的隨從和推行單極化的工具。歐盟通過一體化給歐洲各國帶來和平、發展和繁榮,也在國際社會上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影響,歐盟遇到了歐元區債務危機、以英國公投“脫歐”為代表的認同危機等。歐盟一體化出現波折,但其通過組建“三駕馬車”建立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成立“歐洲反恐中心”等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成為世界多極化的重要部分。俄羅斯主張多極化,在發展中實施“轉向東方”戰略,外交重心從“大歐洲”轉向“大歐亞”,通過構建歐亞經濟聯盟、組建獨聯體聯合部隊等提高國家實力。中國以“一帶一路”推動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主張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國際關系??梢?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多極化要求已使世界政治多極化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趨勢。綜上,世界政治格局是多變的。應對世界局勢的復雜變化,必須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在維護自己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時,提高青年的國際視野和使命擔當。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新變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編年史的”,[3]91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建立在不同經濟基礎、思想文化和政治體制上的不同本質的制度,兩者維護的統治階級利益是不同的,運用的統治模式、方法也存在差異。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不是全盤否定,是在借鑒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基礎上的批判。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同時,也要看到資本主義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奠定的物質基礎。這些成果沒有階級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從合作共贏角度看,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共同面臨生態破壞、能源短缺、恐怖主義等問題,需要開展合作。同時,我們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資本主義雖面臨體制“失靈”、金融危機、福利陷阱等困境。但我們要“認識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能力,充分估計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長期占據優勢的客觀事實”。[4]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必定比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歷經的時間更長、挑戰更多。社會主義是從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國家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提高經濟水平,不斷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才能贏得未來??梢?在實現“兩個必然”的征程中,我們要看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也要看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青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教育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有助于青年理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關系新變化的本質,堅定“兩個必然”,立志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

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文化的沖擊。國家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出于“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5]188產生的具有政治屬性的階級工具;也是基于地理、血緣、心理等因素的影響,經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發展演變的產物。民族文化是貫穿于兩者之中,促使國家獲得合法性和生命力的精神命脈。從國家政治屬性看,民族文化作用在于構建“國家何以如此”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敖y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盵6]178從國家發展看,民族文化在于歷時性地展現“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承和共時性地區分“自我與他者”的身份差異,樹立“我是誰”“要到哪里去”的認同感。[7]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標簽。從一定層面上看,國家觀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獨特民族文化是個體國家觀得以生成發展的基礎,維護本民族文化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要內容。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國家間往來密切,不同文化間不可避免發生碰撞、摩擦,同時由于文化霸權主義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傳播產生“分化”現象,即西方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面臨被同化的風險。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必須重視民族文化建設。對我國發展而言,防止意識形態的滲透需構建具有強大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匯聚人民精神力量,還要把握經濟全球化機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回應經濟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還要引導青年理性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在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理性愛國。

(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引導青年對我國發展的成就和未來充滿信心,積極應對挑戰,勇敢承擔建設國家的使命。

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和未來充滿信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8]21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重大成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發展上的奇跡。一是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景。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壓迫下,中華民族國土淪喪、人民陷入悲慘境地。中國共產黨成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帶領人民經過奮戰,實現“站起來”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作出改革開放決策,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富起來”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洞察世界發展大勢,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強起來”目標。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不懈奮斗,向世界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二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彰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新未來。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維埃俄國作為首個社會主義國家,破除資本主義獨霸世界格局,向世界初步展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展現旺盛生命力。三是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現實因素影響具有依附性,高新技術科技、企業等依賴發達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獨立自主探索、自主創新,創造了發展奇跡。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和平的、開放的,為一些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經驗借鑒。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增強青年作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積極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挑戰。社會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任何社會形態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挑戰。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引導青年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為推動國家發展奮斗。一是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9]18也就是說,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不只局限于物質需求,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融入社會交往、實現自我價值、良好生態環境、精神文化生活等。同時由于城鄉和地區差異,不同地區的人民對需要的要求也有所差別。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生產落后”矛盾已不是制約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但“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未徹底解決,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二是正確看待兩個“沒有變”。新時代我國邁入新的歷史方位,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社會經濟雖經歷高速增長期,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較為突出。同時,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近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飛躍。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產業結構、科學技術、醫療等創新水平還有待提升。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兩個“沒有變”意味著我國雖然取得輝煌成就,但未來還要面對很多的挑戰。因此,必須立足我國實際,砥礪前行。綜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期,青年必須具備應對困難挑戰的能力和勇氣。這也是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承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使命。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是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社會一窮二白,黨領導人民發展工業。隨著“一五”計劃的實行,我國邁入工業化建設時期。1957年,毛澤東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盵10]2071964年,周恩來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盵11]48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盵12]3-4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推進,21世紀我國如期實現總體小康,但這種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結合新形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關鍵一步??梢?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一代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接續奮斗。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爭。承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使命,是時代賦予青年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也是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任務。

三、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實踐路徑

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創新教育方法,優化教育環境。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課堂教學是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加大思政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力度,開展“四史”教育,發揮“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用,提高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

加大思政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力度。習近平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13]思政課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課程,也是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主渠道。當前,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已經融入到高校思政課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大思政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力度,使其有效貫穿思政課教學始終,是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難點,也是提高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效果的重點。具體而言,加大思政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力度要結合各門課程有針對性地規劃。例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要幫助青年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和歷史地位,特別是要結合黨的二十大中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新闡釋,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幫助青年將理論入耳入腦入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科學社會主義部分是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重點內容。通過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其規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等的講述,幫助青年正確理解國家發展趨勢,堅定“兩個必然”。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要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引導青年堅定“四個自信”。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要從歷史視角幫助青年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明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培養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引導青年做新時代的愛國者。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要闡釋黨和國家最新理論成果,講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闡釋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此外,加大思政課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力度,要注重對思政課各門主干課程中涉及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內容進行整合明確各門思政課程中的教學要點、重點和難點,使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程間相互銜接和支撐,增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實效性。

挖掘“四史”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資源?!缎聲r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強調,要“確保學生至少從‘四史’中選修1門課程?!盵14]這表明“四史”教育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充分挖掘“四史”中的教育資源,引導青年感知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培養青年具備戰勝挫折的意志力。在此基礎上,促使青年樹立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信念。一是運用“四史”增進青年的歷史認知。學習“四史”有利于幫助青年把握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這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可通過專題教學在引導青年把握歷史演進過程的基礎上,結合中共黨史、新中國的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關鍵節點以及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事件對青年進行教育,增進青年的歷史認知。二是運用“四史”增強青年的歷史擔當。挖掘“四史”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資源,目的不僅在于引導青年“以古鑒今”,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青年的歷史擔當??傊?挖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資源,有助于幫助青年從本源上厘清歷史發展的主線、本質,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也有助于從根本上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歷史終結論”等錯誤社會思潮對青年的不良影響。

發揮“課程思政”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中的作用?!罢n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通過挖掘各門課程本身固有的德育資源,構建的涵蓋“思政元素”的育人目標和教學體系。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發揮“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用,挖掘其他課程中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5]331當前,隨著高校學科分類的專業化,各學科門類的教育者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較為強調專業理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工具性傾向較為明顯,這往往會導致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一定人文精神和通識知識。為了矯正高校教育的專業化、工具化的傾向,也為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近年來高校普遍開設了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個主要領域,在此基礎上分為文學藝術類、歷史學研究類、社會分析與推理類、心理學類等。雖然各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等各不相同,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是相互貫通的。要發揮各類課程的協同育人作用,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內容浸潤在各類課程教學中,形成立體化育人模式。例如,在社會科學、歷史學等領域,要注重培養青年的歷史思維,引導青年從社會發展角度把握國家起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潛移默化地使青年受到啟迪。在自然科學等領域,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先進事跡是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優質素材。教育者在專業知識講授時,要擇取適當時機引導青年了解各項重大科學發明創造背后的感人故事,促使青年受到精神感染,形成愛國奮斗的正確觀念。在音樂、繪畫、設計等藝術類專業領域,教育者需要引導青年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作品創作的主旋律,創作更多弘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二)創新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方法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盵16]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也要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創新教育方法。

創新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理論教育方式。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其中,理論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推進理論教學的創新。教育者在進行理論教學過程中要主動接近學生,形成師生之間在學習新思想、啟迪新思維、進行新探索、發表新見解的過程中交流共享,激活青年自主性因子,構建多元化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理論教育課堂。二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增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理論教育深度。教育者要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理論研究,善于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相關重要科研成果,圍繞現實問題和時代課題,以科研成果所呈現出的鮮活案例、客觀事實,豐富和充實教育的內容,突出理論性、現實性和新穎性。同時,將青年科研能力的培養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相結合,引導青年自主探索,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舉一反三,促使其進行理性思考,提高理論學習效果,還能鍛煉和培養青年創新和探索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創新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新時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已成為教學領域的“科技革命”。就教學模式而言,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拓寬“教與學”之間傳統模式的束縛。教育者能夠借助信息網絡的優勢,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青年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就教學方式而言,運用信息技術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使青年“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17]4-10提升教學效果。同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有助于獲取青年的興趣點,教育者可以把握青年的知識盲點和關注點,實現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轉變,使教育更具針對性。例如,教育者在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虛擬仿真技術、人工智能和多媒體技術等營造智慧課堂,提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在為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育者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手段,使課堂教學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因此,教育者要克服過于依賴信息技術的誤區,把信息技術作為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引導青年學習理論知識的工具,增強教學過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拓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實踐載體。習近平指出:“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盵18]55社會實踐是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關鍵環節。拓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的實踐載體是現實需要,也是時代必然。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基地等資源,自然景觀等重大工程對青年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引導作用,促使青年在實踐活動中感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成就。具體而言,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運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舉辦紅色主題實踐活動,涵養青年深厚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例如,教育者可以組織青年參觀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科學技術館等基地,引導青年身臨其境感受、聆聽革命英雄的光榮事跡,在此基礎上加深對歷史事件、革命英雄的認知,激發青年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進行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將理論宣講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結合實際進行講解,引導青年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保家衛國的奮斗史,增強青年對黨的領導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此外,教育者還可以引導青年通過參加一些軍事訓練、“三下鄉”、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強化青年的責任擔當。

(三)優化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環境

優化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環境可以為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提高教育效果。

弘揚優良家風,培育家國情懷。習近平十分重視家風建設,發表許多關于家風的重要論述,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19]運用優良家風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要注意:一是增強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是青年的啟蒙老師。發揮家長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中的啟蒙作用,要求家長不斷增強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質和意志品質等。在與子女的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中,引導子女樹立正確政治立場,從小培育其樹立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二是提倡科學、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家長要樹立平等交流的觀念,通過帶領子女參觀紅色旅游勝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體驗鄉土生活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提高青年對革命和歷史的認知程度。同時,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弘揚優良家風,培育家國情懷還要挖掘優良家風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規家訓、家庭美德、道德規范等對培育優良家風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要將紅色家風作為培育優良家風的典范。例如,朱德司令讓兒子當鐵路工人,周恩來訂立“十條家規”等,這些紅色家風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品格,對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為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ヂ摼W為青年的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其即時性、互動性受到青年的青睞。網絡是把雙刃劍。與校園、家庭等現實空間一樣,網絡空間也需要“清朗”環境氛圍。習近平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本W絡空間是虛擬的,運用網絡的主體是現實的。作為現實世界延伸,必須以法律規范為準繩,網絡空間才會秩序井然、天朗氣清。一方面可以通過完善法律制度,規范網絡空間秩序。另一方面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管和治理,營造良好網絡秩序。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公共空間,在言論和行為上往往具有不可控性,一些錯誤觀點和思潮通過發酵會演變成網絡輿論事件。同時網絡空間的虛擬化掩蓋了網民身份、職業、年齡甚至是國界等特征,加劇了網絡空間的復雜性,對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注重對網絡的監管和綜合治理,特別是要重點關注一些西方錯誤社會思潮通過網絡對青年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要嚴格網絡監管和執法力度,提高網絡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增強打擊網絡犯罪的力度,對于肆意造成負面網絡輿論的行為進行嚴厲制裁,不斷凈化網絡空間。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國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