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邏輯理路

2024-04-26 03:42陳珊怡
關鍵詞:兩個結合時代化中國化

陳珊怡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方法遵循。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基于特定境遇而展開的歷史性存在,也是在實踐中逐步推進的過程性存在,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需要我們從歷史、理論、實踐、現實等多重視野加以整體性考察。深刻把握“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邏輯進路,既要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特征,也要立足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還要立足于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現實,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表征的問題導向、發展邏輯中汲取思想方法,體悟中國共產黨對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

一、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著的科學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不是靜態的理論,而是一個動態的、耦合時代發展特征和社會發展實際、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開放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它的誕生為人類文明發展探尋新的出路,為歷經磨難的近代中國人民提供了一條擺脫落后挨打局面、尋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之路。

(一)唯物史觀角度: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蓬勃發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不僅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內容,東方社會包括中國也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視野之內,世界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對象,馬克思主義自身也是在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19世紀上半葉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要時期,19世紀40年代英國基本完成產業革命,法國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相對落后的德國也于19世紀3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進程。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主要國家已經確立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日趨尖銳。1831法國里昂爆發工人起義,英國從1837年起開始聲勢浩大的憲章運動,1844年6月德國爆發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些國家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工人革命運動表明,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由社會主要矛盾逐步轉化為次要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創立無產階級科學理論體系的時代要求,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發展成果。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呈現諸多新的特征。列寧深入研究帝國主義本質和特征,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各國無產階級必須聯合起來的觀點有了新認識,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資本主義國家薄弱環節實現突破。在列寧這一創新理論的指導下,俄國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俄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馬克思主義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俄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世界各國的具體實踐,又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蓬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二)實際歷史層面: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現實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入侵、封建統治腐敗,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被迫開啟屈辱近代史,中國人民墜入痛苦深淵。無數仁人志士奮力拼搏,各種思潮競相發聲,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都沒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都沒能改變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正當中國人民處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彷徨之際,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提供了全新選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限希望,中國從以西方為師轉向以俄為師。中國和俄國都屬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但是近代中國有自己特殊國情,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社會矛盾相較于俄國更加復雜,經濟文化更加落后。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產黨宣言》所闡發的“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所以,1938年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2]創造性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問題,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中國革命提供科學指南。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但并不停留在19世紀,從巴黎公社、俄國的誕生,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實踐性、革命性、開放性、人民性的特征,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二、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內在機理的深度詮釋

“第一個結合”和“第二個結合”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本土化的兩大要素,厘清二者的內在機理是正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要前提,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客觀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二者辯證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普遍性與特殊性交相輝映、理論與實踐耦合互動的必然發展結果。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對特殊現象的把握提升,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理論既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是實踐經驗的歸納總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社會實踐和時代特征的經驗總結、是對人類思想成果的批判繼承,具有普遍性特征,能夠指導各國實踐。馬克思主義基于原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即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性特征決定了它必須同作為特殊性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指導中國社會發展提出的重大時代課題。

另一方面,普遍性必須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理論來源于實踐,也將回歸實踐,才能彰顯理論的價值。馬克思主義誕生于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資本主義時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發展和滿足無產階級需要而創立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只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繼續綻放思想偉力、彰顯時代價值。毛澤東指出:“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盵4]馬克思主義作為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科學理論,絕不是終極理論,而是必須“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不斷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并形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為自身發展獲取根本動力。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從文本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非二者簡單相加,而是二維互動雙向發展過程。二者結合作為一種根本遵循、重要方法論,可以滿足回答時代問題的需要,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趨勢的現實要求,并在結合中相互成就。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其歷史必然性。近代中國遭遇西方列強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僅依靠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不能解決近代中國面臨的歷史難題和民族危機,農民階級的反抗、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的失敗都證明了這一點,直到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為中國人民尋求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喚醒了中國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到來為徘徊中的中國人民找到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解決了精神危機的問題,回答了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的問題,解決了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其內在契合性。從特征上來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孕育了底蘊豐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發源于歐洲,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成果,具有開放性特征,二者的理論品格為結合提供現實可能。從內容上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相通性。例如,《周易》中描述了事物之間聯系的普遍性,強調陰陽對立,老子認為事物具有兩面性,在《道德經》說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等,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相通相融。再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強調“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二者結合中,廓清了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和社會實踐發展的糟粕,推進二者深度耦合,既讓馬克思主義以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沿著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方向發展。

三、實踐邏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以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在歷史主動中把握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良性互動的過程。在“兩個結合”視域下,以黨的百年征程為基礎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邏輯是“兩個結合”歷史必然性的追問和闡釋,既遵循“兩個結合”創新發展的理論邏輯,更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擴大了黨的階級基礎。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創了革命的新局面,但隨著北伐勝利進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勢力日益膨脹,勾結中外反動勢力破壞國共合作,大革命失敗。當時黨內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另一種只注意工人運動,他們雖然都感覺自己力量不足,但都忘記了農民。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1927年初毛澤東到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并于3月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熱情歌頌農民運動的偉大功績,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即農民問題。1927年大革命失敗,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決定放棄進攻城市,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由此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中國革命進入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總結井岡山革命斗爭經驗探索農村革命斗爭途徑,一方面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當時革命實際情況相結合,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遠比進行民主革命艱難和復雜的多,社會主義建設該如何進行,應該走什么樣的建設道路,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和遵循。所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習蘇聯經驗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蘇聯經驗并不都是成功的,蘇聯的成功經驗并不都適合中國的情況,照抄照搬蘇聯經驗不符合中國國情。學習蘇聯終究不能代替對自己道路的尋求,中國自己的路應該怎么走,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5]黨根據這一原則,總結自己的經驗,借鑒外國的經驗,在實踐中探索,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根據當時中國實際,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明確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十大關系、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層出不窮的人民內部矛盾日漸顯現和突出。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基礎上,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問題,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出,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這篇文章在全國范圍內引發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沖破了思想束縛,推動了人們思想解放,為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奠定思想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鄉鎮企業、設立經濟特區等,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是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針對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黨中央肯定了對農村興起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給予肯定,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并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繁榮農村經濟。二是創辦和發展經濟特區。我國改革在農村取得突破后逐步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并全面鋪開,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經濟特區,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促進我國經濟技術發展。重新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后,黨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推動了從農村到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四、現實邏輯: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現實訴求

歷史、理論、實踐發展已經表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全過程,主要得益于馬克思主義在“兩個結合”中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貼合中國實際、植根中華文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要把握新時代形成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探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一)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對理論的現實需求,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堅持“兩個結合”,形成包含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是內容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哲學方面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兩個結合”的思想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中國特性,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過去我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盵6]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社會發展的矛盾做了深入考察和科學分析,過去落后的社會生產不能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的狀況已經發生改變。因此,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根據已經變化了的社會實際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思想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同黨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成果一經形成,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哲學基礎。

(二)堅持問題導向:社會實踐經驗豐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人類歷史總在解決問題中前進,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戰勝的困難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堅持問題導向,對中國現實問題做出的回應,馬克思主義正是在回應中國具體實際的現實要求中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當今中國已經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并在時代發展中、社會進步中推進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分析、解決新時代發展中的具體問題,著眼于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實踐、新課題相結合。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國內社會發展現實,積極探索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分析社會結構變化特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堅持放眼世界、胸懷天下,深入研究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征和矛盾,把握世界資本主義發展趨勢。

(三)堅持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堅持“第二個結合”是對“第一個結合”的深化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規律和邏輯進路的新認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理念、實踐精神上具有天然的、高度的共同性和契合點。正是二者的契合性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找到文化根基、實現有機結合提供可能性,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奠定基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堅持文化自信,實現二者有機融合,首先,要堅持一元主導和文化多樣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過程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地位,也要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向。其次,堅持批判性與繼承性相統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發展,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應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升華。同時,在面對落后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那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摒棄糟粕,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個重大方面,是一項關系黨和國家發展的系統工程。著眼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的時代要求,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兩個結合”的內在統一性、黨百年發展的實踐向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需要等方面展開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邏輯研究,成為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趨向。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時代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不斷推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研究
——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研究》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試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時代化”視角下的毛澤東思想——兼論“國際時代”與“國內時代”及其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