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著書本去旅行》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淺析

2024-04-26 10:04陳靜管歡
聲屏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旅行團書本符號

□ 陳靜 管歡

《跟著書本去旅行》是央視出品的一檔體驗類文化教育節目,以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用游學的方式走近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講故事,使中小學生身臨其境受教育,觸摸歷史、感知文化,挖掘散落在中國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

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群體正遭受著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國傳統文化嚴肅、宏大,難以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陡鴷救ヂ眯小吠ㄟ^游學的節目形式,以具身在場的視角講故事,創新對話形式,打破時空界限,用古樸典雅的視聽符號沁潤著中小學生的身心。該節目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視聽敘事,塑造具有時代精神的文化記憶,對增強青少年群體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正向作用。

觀眾對電視信息接受具有選擇性心理,這種選擇性心理可分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人們對接收信息的記憶程度表現不一,對于他們所贊同、感興趣、對他們有利的信息記憶更長久,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陡鴷救ヂ眯小芬愿N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的表達方式,加入鮮活的視聽體驗開展雙線敘事,形成了觀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表達方式,實現了連接“過去”與“現在”“自我”與“群體”,得以構建文化認同,塑造文化集體記憶。該節目在電視語言的表達方式創新方面,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游學:具身在場的敘事視角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周游列國,開游學之先河。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盵1]青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就讀時,也曾借游學對洞庭湖五縣開展社會調查,為后續革命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2]游學作為人們了解社會、求真悟道、增長見識的重要方式,在中國由來已久。不同于《朗讀者》《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文化節目,《跟著書本去旅行》的故事講述并不局限在演播廳中,而是采用“文化+旅行”的形式,把大部分的嘉賓互動、演繹都搬到了故事發生地。

法國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最早提出“具身性”這一概念。具身傳播強調的是在信息分享、交流中,人的身體和意識的統一,身體是認知的本源。[3]《跟著書本去旅行》把舞臺搬到戶外,由一名主持人和一名導游帶領2-6 名學生在全國游學,透過“書本旅行團”的視角來介紹文化古跡。在游學途中,以經典名著為線索,在主持人、導游、同學們的問答互動中引出此處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故事。講解嘉賓們的自我感知和自我交流受到具身在場狀態的影響,并以節目中的社交形態呈現。節目中面向公眾的具身在場的傳播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可供想象的、人景交互的體驗過程。[4]講解嘉賓們身體的在場為直觀體驗和靈活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西子湖畔品茗人》一集中,書本旅行團來到杭州西湖湖畔的龍井茶山,置身茶樹之間,親身體驗采茶過程,取虎跑泉水沖泡龍井茶,感受蘇軾詩中描述的“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在《古典蘇州——昆曲印象》一集中,書本旅行團來到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一邊游覽蘇州園林,一邊聽老師講述昆曲《游園》中的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體會戲曲中所表達的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學生們在戲曲老師的指導下換上戲服,一板一眼地學習昆曲名劇《牡丹亭》,體會昆曲的魅力。這種返璞歸真的實地考察,將我們民族精神中強調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求真務實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跟著書本去旅行》的觀眾代入書本旅行團視角,穿梭于不同的文化場景中。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特定的場景包含著個體對目標、規則、角色、任務、對參與者的看法和出場人的特征。[5]節目組通過場景切換、體驗視角、氛圍營造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傳播場域,為盤活地區旅游資源、帶動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反哺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一定作用。

時空:古今交錯的對話形式

巴赫金認為對話是一切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屬性,這不僅體現在即時社交當中,更體現在對話對于過去的重構和現實的再塑造,即在時間維度上的追溯和后延。[6]節目中講解嘉賓們的互動并非單方面的填鴨式說教,而是寓教于樂,以對話的姿態與學生們平等交流。雖然節目是以中小學課本和經典名著為線索,但每期負責講解的嘉賓不是中小學教師,而是最了解文化內核與歷史故事的人。例如在《張衡的科圣之路》這集節目中,講解嘉賓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小淳,具有天體物理學與自然科學史的雙重研究背景的他既能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又能深入淺出地介紹渾天儀、地動儀的原理。在《多彩的手工藝——景泰藍》一集中,講解嘉賓則是被譽為“中國景泰藍外交第一人”的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在《紅巖故事》系列節目中,以文學作品《紅巖》中的故事為線索,拜訪了老共產黨員李玉珍奶奶,通過親歷者李玉珍的視角向觀眾生動講述了特務對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者血腥屠殺的歷史,以此警醒青少年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勿忘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這些講解嘉賓打破了課本教學框架,賦予歷史文化生動的詮釋。

《跟著書本去旅行》中的敘事大多通過對話來展現,節目中的對話大致可分為共時性對話和歷時性對話兩種形式。共時性對話指在同一時空、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行為,歷時性對話指處于不同時空的主體展開的交流行為。節目通過后期剪輯處理,以兩種對話形式交叉出現的方式,流暢完成了古今交錯的雙線敘事。講解嘉賓作為每期節目的核心人物,則成了穿越古今、實現古今對話的紐帶。例如,在《自古詩人地——山水之緣》一集中,書本旅行團來到安徽宣城,節目以書本旅行團內的學生、導游和主持人的對話互動為明線,采用共時性對話的方式,以當事人的視角瞻仰名勝古跡,體驗文化。這種處在現代時空里的交流更切合觀眾視角,易于理解。但這種視角并非全知全能的,作為補充說明,節目以旁白的方式呈現史實與影像資料,介紹山水詩與宣城的淵源,陳述錯金鄂君啟銅節、廣教寺雙塔等古董古跡的前世今生。

在《蘇州園林》兩期節目中,受疫情影響,節目采用“云中旅行團”的方式進行錄制,邀請中外不同年齡段、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嘉賓參與,成功打破空間桎梏。例如身處埃及的中國文化愛好者大偉就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云參觀滄浪亭,吟誦《楓橋夜泊》直抒胸臆,完成了一場跨文化交流。多敘事視角賦予了跨時空對話的可能性,也拓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維度,使之不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時代。

共識:視聽符號形成文化記憶

電視語言符號可分為聲音符號和畫面符號兩類,聲音符號與畫面符號分別又能進一步細分為聲音語言符號與聲音非語言符號、畫面語言符號與畫面非語言符號。人類學家萊斯利·懷特認為文化正是由一個符號系統組成的。符號即附有一般或抽象意義的任何信號。[7]《跟著書本去旅行》作為一檔電視節目,以視聽符號為主要傳播形式,能夠有效強化情緒反應,引發觀眾共鳴。而聲音符號與聽眾的自我認知、集體記憶、身份認同、社會環境之間也存在著相關的邏輯關聯。[8]電視節目中的聲畫跳動正解構著原有文化教育中的嚴肅厚重,并通過多媒體演繹引發多重情感勾連,形成更有代入感的文化體驗,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復現中,為觀眾創造出更加多元的文化記憶。

聲音符號。聲音符號主要包括音響和音樂,聲音語言符號中包含場內人物語言和場外人物語言。電視節目通常是聲音語言符號配合畫面,可以起到增加信息量、豐富節目內容、增強感染力的作用。例如,在《故宮以東——鐘鼓悠悠》一期中,書本旅行團從鐘鼓樓一路走到北京胡同里,引出了“說似唱,唱似說”的北京琴書,北京琴書傳承人王樹才向大家介紹了北京琴書的藝術特色。主持人通過短暫的學習,和“非遺”傳承人共奏了一曲北京琴書,將北京這座文化古城的變遷娓娓道來,把時代精神注入到傳統文化中。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多樣的戲曲形式,在《古典蘇州——楓橋夜泊》一期里,書本旅行團趁著夜色乘坐小船秉燭夜游,在一片水波瀲滟、湖光山色中引出悠揚委婉的蘇州評彈,盡顯江南風情。在《東北往事——二人轉》節目中,由東北民俗大秧歌引出輕松風趣、靈活奔放的東北二人轉,東北冬日漫天冰雪與熱情似火的東北民俗文化氛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陜西民俗印記——秦腔韻律》一期中,通過欣賞高亢激昂、粗獷豪邁的秦腔,引出大明宮中梨園的來歷,使大家了解了中國戲曲發展中的故事。節目依托各地優質曲藝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推進地方戲曲全國化、傳統戲曲現代化,以視聽手段傳遞文化記憶,用地域認同感強化民族自豪感。

在表達傳統文化時,聲音非語言符號主要通過傳統樂器、演奏方式展現。在《詩心雅韻——鸛雀樓》一集中,為還原古人“唱詩詞”的場景,鸛雀樓上的演員們以編鐘、古箏奏樂,金玉相和,詞曲雙絕,令觀眾仿佛置身盛唐。在《富春山水——〈與朱元思書〉》節目中,為與吳均《與朱元思書》中描寫之景相映襯,前期收音時特意錄制了泉響、鳥叫、蟬鳴聲,作為古詩詞中高頻出現的古典意象,能達到文化通感效果。在《行走在草原——悠揚的馬頭琴聲》一期里,書本旅行團到大草原上聆聽馬頭琴制作技藝傳承人演奏馬頭琴,表演蒙古族特有的呼麥。非語言符號的特性使得這種聽覺體驗具有突破語言障礙的力量,越過時空而來,最大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各年齡段、各文化層次的觀眾內心扎根,為當地旅游體驗加分,亦符合央視文化節目的傳播調性。

畫面符號。畫面符號也可以分為畫面語言符號與畫面非語言符號,常見的畫面語言符號有屏幕文字和畫面文字,道具、場景、造型則都可以算作是畫面非語言符號?!陡鴷救ヂ眯小访科谝砸槐痉_的書為片頭,書中寫著和本期節目主題相契合的詩歌、經典,以充滿書香古韻的畫面帶領觀眾快速進入情境。作為旅行文化節目,央視充分發揮了攝制團隊的技術優勢,除了對文化內容的敘述,在外景畫面的處理上也別具匠心。對于宏大場景的拍攝,多利用航拍俯瞰全景,或是以廣角鏡頭帶過,畫面視野廣闊,縱深感較強,能夠最大程度上將各地的壯麗風景展現給觀眾。例如在《巍巍紫禁城》一期中,在介紹故宮中軸線時,就極力展現故宮“輕重不一,起伏峋峙”的建筑形式,中國古建筑的恢弘大氣在鏡頭前一覽無余,給觀眾足夠的視覺沖擊。針對體量較小的古董古跡則采用微觀視角,在《良渚探秘——玉禮天下》中展現良渚瑤山12 號墓出土的玉琮時,用360 度的特寫鏡頭將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呈現給觀眾,還利用特寫鏡頭介紹圖案寓意以及“玉”中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

除了實景拍攝,節目在美術設計和后期制作上也精心地融入了中國風元素?!都捞焐駢分薪榻B天壇公園布局圖時,采用祥云紋、仙鶴做底色,既具有中國古典文化特色,又符合節目主題,從視覺細節上潛移默化地為觀眾注入文化記憶。在《詩畫終南——農民的歌唱》中,由農民畫《春鋤》聯想到《詩經·周頌·良耜》中“其镈斯趙,以薅荼蓼”的場景。畫面由通俗畫流暢轉場到真實的農民鋤草畫面,把先秦勞動人民和現代農民連接起來,贊頌中華民族勞動者勤勞奮斗的美好品質。

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指出文化記憶是某個特定時代、社會所特有的,它往往具備可以重復使用的文本、意象與儀式系統,且文化記憶對集體具有教化作用,能夠作用于社會穩定和民族形象構建?!陡鴷救ヂ眯小饭澞孔弑槿珖L景名勝,探訪名家,通過影像與聲音對我國歷史、文化、音樂、器物、習俗的復現,穿插現代生活鏡頭進行古今對比,自然而然地喚醒了大眾的文化記憶,加強了觀眾的民族認同。

結語

文化是電視節目的土壤,文化形態決定著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電視傳播使文化傳統在新時期重煥新生,獲得社會認同,形成了民族認同感。作為一檔原創的節目,《跟著書本去旅行》不落窠臼,突破傳統模式,創新表達方式。該節目制作精良,鏡頭飽滿,畫面工整,用光考究,剪輯明快,敘事錘煉恰到好處,給人以思想性、欣賞性、藝術性俱佳的審美享受。

《跟著書本去旅行》主要面向中小學生群體,節目通過具有沉浸感的游學體驗,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對青少年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之中的影響力,亦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

猜你喜歡
旅行團書本符號
玩轉書本
學符號,比多少
打開書本
回歸書本:慢讀的樂趣
“+”“-”符號的由來
橡皮象旅行團
變符號
開在書本里的花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