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哲學依據與價值意蘊

2024-04-27 06:55解蘭
今古文創 2024年16期
關鍵詞:價值意蘊生態環境

【摘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汲取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生態哲學的基礎上,反思和借鑒了西方生態哲學中的合理要素,并且批判繼承了馬克思辯證自然觀的豐富內容。這一生態理念蘊含著深厚的價值意蘊,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價值追求,注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的高質量融合發展;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于追求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哲學依據;生態環境;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B0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7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22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國內學者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生態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涵、本質特征、實現路徑、生態意蘊、世界意義等方面,如方世南①、周宏春②、王雪源③、沈廣明④、韓秋紅⑤等。由此可知,學界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闡釋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但仍存在拓展空間,如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分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內涵的研究明顯缺乏,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價值意蘊的研究尚未充分彰顯?;诖?,本文從哲學視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哲學依據與價值意蘊維度進行闡釋,以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意蘊,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理論創新。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哲學依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科學回答和理論升華。其形成有著深厚的生態哲學基礎,體現在對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生態哲學觀的發展轉化、馬克思辯證自然觀的傳承創新以及對西方生態哲學合理要素的借鑒。

(一)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生態哲學觀

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以整體自然論、樸素的系統方法看待宇宙,把人與自然看成統一的生態有機整體,致力于在整個自然界中尋求秩序和諧的人類理想。儒道二家從不同的角度發展了樸素的“天人合一”生態價值觀。儒家以“仁”“禮”為其核心價值體系,把保護自然生態的秩序看作禮的一個重要內容,主張通過宗法禮儀來約束人的行為規范、協調人與社會、自然三者的關系,進而建立一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社會。在上古的自然崇拜中,天被看作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主宰著人事與自然秩序,人與自然的統一是建立在神學基礎上的。西周政權建立后,先秦儒學把天道、天命的自然秩序與人類社會的道德實踐聯系起來,把人與自然看成是內在有機統一的生態存在論關系。如《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⑥這從哲學本體論上論證了儒家的禮學中天地自然秩序與倫理秩序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并且人道是以天道為依據的,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取向。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這表明他在闡釋人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同時,強調了人類文化與自然的雙向同構,這一點與天人合一觀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道家把自然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從本原和規律出發,探索宇宙的生成與發展,論述天道與人道的關系。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由此看來,道家以回歸自然來消除人與天、我與物的對立,主張在人與自然的永恒和諧中尋求人的精神自由。

《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⑧《老子》哲學把道看作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宇宙萬物及人類社會遵循自然而存在。因此,在其本質上,人與自然是統一的,只有回歸自然、順應自然,人才能達到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如果妄圖用強力去變更和改造自然來滿足自身的需要,結果只會導致自然本身的死亡、人類淳樸道德的破壞。雖然道家在人為改造自然這方面有些偏激,但在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從儒家的天人合德到道家的“道法自然”,都表達了“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觀,在這兩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都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

(二)馬克思“人與自然統一”的辯證自然觀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受制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狀態,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反過來又影響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闡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從而揭示了與之交織在一起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對自然的認識比較膚淺,只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處于一種被支配的地位,依賴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作為一種異己的、威懾的力量與人類對立,此時,人類并沒有達到改造自然的階段。當西方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在資本生產力的作用下,資本通過對勞動者的支配和對自然的全面控制與統治無止境地追逐利潤。雖然這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馬克思從人的現實存在狀況出發,在批判資本統治下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去審視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現實生活是與自然界聯系在一起的,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在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自然外在尺度的制約。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和服從自然規律。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⑨這表明人與自然作為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料。人類依賴自然界而存在,但同時人類也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來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⑩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還構想了未來理想社會所展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面貌。他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真正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統一。

因此,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辯證自然觀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性,這對于人們立足于系統觀念來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西方生態哲學中的合理要素

西方生態哲學在借鑒生態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展開了思考,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內涵。雖然西方生態哲學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伴隨著現代工業文明而來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西方出現了以生態本體論、生態認識論和生態價值論為主題的生態哲學思潮。生態本體論分別從人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展開了對生態問題的討論,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與認識。以人為本體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利益作為一切的出發點,其過度吹捧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把自然界當作獲取物質財富的載體;而以自然為本體的生態中心論從人類現實的生態危機出發,以其激進的環保立場,以自然為價值本體,注重生態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主張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或人從屬于自然。這種極端的生態中心論將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分離開來,又使其陷入了另一個極端。顯然,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論,從本質上來說都有其自身局限性。因此,只有把這兩種觀點的合理之處統一起來。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結合二者合理要素的基礎上,超越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把人與自然看作生命共同體,主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去謀劃發展。生態認識論是從生態觀念與生態價值中推導而出的認知德性,致力于打破近代以來以人與自然二分為基礎的二元論,在對現實環境問題反思的基礎上重新理解和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因此,借鑒西方生態哲學中的合理要素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其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價值追求,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的高質量融合發展;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于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

(一)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簡單的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是對更高品質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我國在發展中面臨的環境問題,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生態理念通過合理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來實現生態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統一,從而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領導決定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人民性立場。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而社會歷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活動,不同于以資本為導向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其以人民為價值主體,把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作為價值取向,致力于為人類子孫后代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主體力量,既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同時也在享受著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福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在其發展歷程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發展中,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質量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之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凸顯了經濟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價值追求

生態問題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凸顯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追求。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資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還要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經濟建設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人類活動必須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能夠容納的限度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產物,對于生態環境的認識已不同于傳統現代化,傳統的現代化只關注經濟效益,忽視了生態的價值,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的是一條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充分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這表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是一個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生態環境不僅能夠保障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而且還能夠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和源泉;反過來,經濟的發展又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經濟支撐與技術支持,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以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價值追求。

(三)蘊含了人類普遍原則和理想追求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面臨著多種危機疊加的挑戰,如在經濟領域表現為全球經濟衰退率增加;在政治領域表現為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在公共衛生領域,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艱辛探索,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來把握人類的共同價值,為解決世界現代性困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有基于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又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共同特征,蘊含了人類普遍原則和理想追求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這是對我們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共同構建全球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中國本著對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寬廣的胸懷為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秉承人類文明的和諧共生,致力于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和諧美麗的世界。在生態環境面前,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因此,世界各國要從整體思維、系統觀念出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增強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感召力,共同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關乎人類未來,我國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緩解當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貢獻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推動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凸顯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追求,蘊含了人類普遍原則和理想追求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注釋:

①方世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價值與路徑研究》,《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8頁。

②周宏春、戴鐵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時代意義》,《生態經濟》2023年第1期,第13-24頁。

③王雪源、王增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科學內涵、本質要求與實現路徑》,《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19-30頁。

④沈廣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意蘊及綠色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163-168頁。

⑤韓秋紅:《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特征與世界意義》,《社會科學家》2023年第2期,第18-23頁。

⑥(戰國)孔伋原著,焦金鵬主編:《中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

⑦⑧(春秋)李耳著,衛廣來譯注:《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頁,第62頁。

⑨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173頁。

⑩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頁。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

?習近平:《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戰國)孔伋原著,焦金鵬主編.中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

[4](春秋)李耳著,衛廣來譯注.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趙載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 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與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6]佟立主編.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習近平.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10]方世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價值與路徑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05).

[11]周宏春,戴鐵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時代意義[J].生態經濟,2023,39(01).

[12]王雪源,王增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科學內涵、本質要求與實現路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1).

[13]沈廣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生態意蘊及綠色發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2).

[14]韓秋紅.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特征與世界意義[J].社會科學家,2023,(02).

作者簡介:

解蘭,女,漢族,貴州赫章人,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價值意蘊生態環境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
社交媒體時代大學生先進典型培育的價值意蘊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模式建構
當前我國民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價值意蘊析論
產權視角下的西寧特鋼企業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讀懂名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