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8 21:59張艷華賀榮榮張威
南北橋 2024年7期
關鍵詞:教師能力雙師型

張艷華 賀榮榮 張威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7.048

[摘 要]“雙師型”教師是具備教學能力和實踐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其以教學為基礎,以技術和實踐為手段,致力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在醫學類高職教育實踐中,“雙師型”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著醫學教育教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為我國醫學領域輸送了大量人才。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能力;提升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志碼:A

醫學領域的職業發展要求醫務人員不僅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還需要具備教學和科研能力,能夠在教育、臨床和科研等多個領域發展。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將滿足這種職業發展需求,為醫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選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半p師型”教師不僅具備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還擁有較強的教學改革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推動醫學教育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加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技術,以此為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1 “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概述

“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又具備教學能力的綜合性優秀教師,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學生可理解和接受的教學內容,并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首先,“雙師型”教師是具備一定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從業者,其在特定領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熟練運用所學專業技能從事相關工作。例如,醫學類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多為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或醫療技術人員,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其次,“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專業技能,還具備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能夠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高職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雙師型”教師既注重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又關注高職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成長[1]。最后,“雙師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注重技術和實踐的結合,不僅掌握傳統的教學技巧和方法,還善于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創新和實踐操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網絡資源和虛擬實驗室等現代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培養高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2 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扮演著培養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角色,以醫學類高職院校為例,由于當前醫學領域的技術更新換代較快,需要具備最新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而“雙師型”教師既能掌握最新的醫學理論和技術,又能將其傳授給學生,滿足醫學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促進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同時,“雙師型”教師能夠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其不僅了解醫學理論知識,還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水平[2]。除此以外,“雙師型”教師不僅可從事教學工作,還能積極參與醫學科研項目,開展科研活動,并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為高職學生提供最新的科研動態和實踐案例,激發其創新思維和科研興趣,促進科研與教學的互相促進和融合發展,培養出既懂醫學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此類人才能夠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能為醫學教育和科研工作作出突出貢獻,因此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3]。由此可見,專業能力過硬、教學水平較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將有助于提升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增強其學術聲譽和競爭力,充分吸引優秀高職學生和教師加入,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3 當前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存在的問題

3.1 評估過程形式化

目前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評估內容往往局限于教學業績和專業技能水平的量化指標,忽視了高職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學生反饋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種機械化的評估內容導致評估結果缺乏深度和全面性,且評估過程中往往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如考試、問卷調查等,缺乏靈活多樣的評估方法,因此容易造成評估結果的片面性和不準確性,加之評估過程過于形式化,忽視高職教師的個性特點和教學風格,無法根據不同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評估,從而影響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影響高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育教學質量[4]。與此同時,當前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評估標準往往缺乏明確的界定和具體的指導,這也將導致評估過程中存在主觀性和隨意性,給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帶來了挑戰,影響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的職業發展和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5]。

3.2 缺乏自我提升的內驅力

部分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缺乏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動力,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更新換代不夠積極,其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者缺乏自我激勵而忽視對自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導致教學水平滯后;而且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需要兼顧教學工作和專業技能的提升。與此同時,在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時,他們可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上,而忽視對自身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且缺乏專業發展的機會和平臺,無法接觸到最新的教學理念和專業技術,難以獲得提升自身能力的動力和支持。此類情況也會影響高職教師對于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和意愿[6]。除此以外,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育制度可能存在一定束縛,導致“雙師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展現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創新能力,削弱教師的自我提升內驅力,影響其對于教學水平的追求和提升。在某些情況下,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缺乏來自外部的激勵和鼓勵,無法獲得對自身工作的認可和肯定,從而降低教師提升自我的積極性,導致其在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上停滯不前。

3.3 實踐平臺有限

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難以為“雙師型”教師提供符合專業要求的實踐環境和設施。例如在醫學領域,醫學類高職院校需要為教師提供實驗室、臨床教學基地等以支持教師進行實踐教學和專業技能培養,然而有些院校的實踐條件無法滿足教學需求,且部分高職院校缺乏與行業合作的機制和平臺,無法為“雙師型”教師提供與實際工作環境接軌的實踐機會和實踐項目,導致“雙師型”教師無法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和實際工作需求,影響其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適應性[7]。同時,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缺乏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和教學輔導的機制和措施,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實踐培訓和專業技能指導。此外,有些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較為陳舊,無法滿足“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需要,限制了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3.4 評價體系不完善

評價體系中如果缺乏“雙師型”教師自評和同行互評的機制,那么將無法充分發揮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認知和反思,也無法通過同行評價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導致評價結果具有片面性和不全面性,影響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且當前的評價標準往往缺乏明確的界定和具體的指導,導致評價過程中存在主觀性和隨意性,容易造成評價結果的不公正和不準確[8]。與此同時,評價體系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無法及時向教師提供評價結果和改進建議,從而影響教師對于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認知,難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改進教學效果,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9]。此外,由于評價結果與教師的晉升、獎勵、聘任等利益密切相關,往往存在評價結果的利益化傾向,因此評價過程容易受到人際關系等的影響,影響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不利于醫學類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

4 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具體策略

4.1 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

首先,評價體系的建設需要明確評價的目標和指標,其應當涵蓋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包括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科研成果、學生評價等內容,并通過明確評價目標和指標,有效引導“雙師型”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為評價提供具體的依據。其次,評價體系應當具備多維度的特點,從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比如對于教學效果,可通過學生評價、教學觀摩等方式進行評價,對于科研成果則可以通過論文發表、科研項目等指標進行評價,以更全面地反映“雙師型”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水平。而且要充分考慮到“雙師型”教師的個性化特點和實際情況,引入個性化評價機制,針對不同教師進行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的個性化設定,以及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反饋和發展建議,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促進其職業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升[10]。最后,評價反饋和支持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見,評價體系的建設是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醫學類高職院校應當不斷調整評價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和反饋意見進行改進,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4.2 強化主體意識

“雙師型”教師應明確個人的自我發展目標,對教學、科研、實踐等方面的專業目標及個人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給予重視,有助于教師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強主動性,并制訂出個性化的發展計劃,包括培訓課程、學術研究項目、實踐機會等各個方面,以滿足個人發展需求。一方面,“雙師型”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提升專業能力,積極參與專業培訓和學術研討,獲取新知識和技能,拓展專業視野,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專業發展中[11]。另一方面,在學校內部,創建學習型團隊是強化主體意識的關鍵步驟,學習型團隊能夠為“雙師型”教師提供共同學習的平臺,促使彼此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團隊學習,“雙師型”教師能夠共同制訂學科發展目標,激發集體的主體性。此外,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強化主體意識的具體表現,“雙師型”教師應不斷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授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科和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效果。

4.3 通過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通過實踐性教學項目來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醫學類高職院??梢耘c企業合作設計符合行業實際的教學項目,讓“雙師型”教師深入實際工作場景,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專業知識,這種實踐性教學將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與此同時,企業共建實踐基地是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醫學類高職院??膳c行業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建實踐基地,使“雙師型”教師能夠直接參與企業項目、觀察實際工作流程,從而加深對行業實際需求的理解,提升實踐能力[12]。此外,校企合作應當涵蓋教材的合作開發,教師可以與企業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教材編寫,確保教材內容緊密貼合行業實際,充分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提高教材質量,促使教師更好地融入實際工作中。

4.4 構建智能化評價平臺

智能化評價平臺應當涵蓋多維度的評價指標,包括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針對不同指標,平臺可以設計相應的評價模型和算法,實現對教師綜合能力的全面評估,以此更準確地反映教師的專業水平。首先,智能化評價平臺需要整合先進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實現對教師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的自動化監測和分析,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學生評價數據等進行全面分析,為評價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其次,智能化評價平臺可以引入智能輔導與支持功能,為“雙師型”教師提供定制化的專業發展指導,并根據教師的評價結果和發展需求,為其推薦相關培訓課程、學術資源、教學方法等,幫助教師更好地提升專業能力[13]。最后,智能化評價平臺應當實現可視化反饋與報告生成功能,將評價結果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給“雙師型”教師,使教師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5 結語

綜上,醫學類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對于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使“雙師型”教師將自身的專業實踐經驗融入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探索和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并通過實踐教學的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醫學知識,為未來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此適應醫學教育的需求;促進醫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增強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為醫學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慧.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協同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6):50-54.

[2]李子成,張愛菊,邸超陽. 新時代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黨建工作融合路徑分析[J].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4):90-94.

[3]閆炎.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 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3(10):133-137.

[4]邢暉,佛朝暉. 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新成果與新趨勢——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師培養培訓”主題獲獎成果分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6):80-87.

[5]鐘琴,洪德慧,李溦. 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標準與路徑研究——基于四川省相關政策與實際的探索[J]. 教育科學論壇,2023(27):34-38.

[6]黃鶯. 基于個性化發展的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構建——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5-70.

[7]陳海亞. 高職院?!半p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探究——以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為例[J]. 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3,26(3):46-50.

[8]陳春. 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意涵、目標建構與路徑探索——基于人文素養課視角[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8):45-48.

[9]何學軍,肖瑞兵,曾東升. 基于COMET能力模型的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標準構建研究[J]. 成人教育,2023,43(8):79-85.

[10]薛耀淇,洪德慧,李溦. 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的邏輯起點、核心要素與實施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2023(21):18-21.

[11]羅希,劉松林. “雙高”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效、問題與建議——基于“雙高計劃”中期績效自評報告的分析[J]. 教育與職業,2023(12):92-100.

[12]曾文思. 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專業能力體系構建的價值理念與實踐路徑[J]. 河北職業教育,2023,7(2):66-70.

[13]洪燕. 產教融合政策背景下中職衛?!半p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23.

[項目名稱]河南省2023年度醫學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WJLX2023193)。

[作者簡介]張艷華,女,河南周口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學研究、化學合成與分析。

賀榮榮,女,河南登封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學研究、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

張威,男,河南鄭州人,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研究、藥物分析與檢測。

猜你喜歡
教師能力雙師型
對中職物理新教師的幾點建議
幼兒舞蹈教育對教師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保障與實施
吉林省經濟轉型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影響
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調查研究
新時期民辦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
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求
民辦高校轉型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