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視域下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培育研究

2024-04-29 00:44崔浩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關鍵詞:大學生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商丘黃河故道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研究”(編號:23B180009)

作者簡介:崔浩(1979— ),男,商丘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道德哲學。

摘 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以及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提出的科學理念。在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凸顯的當下,生態保護意識已成為公民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學生,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更應通過自身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社會成員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因此,基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視域下對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培育進行研究,是新時代高校育人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意識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之基。人類經濟活動不僅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還要符合自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規律,即“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唯有如此,才能以較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創造出更多的物質產品;否則,必將面臨“增長的極限”。同時,自然生態環境也是人類生活之源。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生活質量和健康等,都依賴于自然生態環境的支持與饋贈。因此,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建構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逼渲嘘U發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這一思想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并強調了我們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要建設一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美麗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從哲學維度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意味著我們既不以人類中心主義為視角,也不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為視角,而是意味著人與自然是在一個共同生存共同發展,有著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訴求的模式里面。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言:“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奔醋匀皇且粋€有機的統一體,生命和物質世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在有機生物和環境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統一體,也就是人與自然界具有辯證的同一性,是和諧共生的關系。

從歷史維度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我們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從采集和漁獵社會時代的服從關系,到農業社會時代的順從關系,再到工業社會時代的征服關系,最后到信息社會時代的和諧關系。人類從最初的仰天、頌天的畏懼、服從和崇拜,轉變為對自然進行直接、淺表的改造和利用,再轉變為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最后人類在反思過程中,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通過歷史的演變,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洞察人與自然的關系。

從邏輯維度看,自然的自在性和屬人性和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是一體的。如果人和自然兩者之間相違背,那么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在實踐達成的社會關系中,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屬人性才能相統一,進而實現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相統一。只有這樣,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和諧共生、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樹立敬畏、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用生態價值來約束工具價值。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以及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真正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為解決生態問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現實可行的道路,同時也為世界環境和生態治理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因此,高校學生要深刻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內涵,為共建美麗中國,實現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培養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贝笞匀皇侨祟愘囈陨姘l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在面對全球生態危機時,更加需要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從國家和社會進步的角度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完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文明實踐中的戰略安排,構成了我國目前生態文明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我們也必須堅持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等基本原則,這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而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和民族的希望,應當提高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增強主人翁意識,清楚地認識到人類對自然所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并自覺將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不僅有助于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更能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社會中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風氣,引領全社會養成保護生態的良好習慣和理念。

從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多種技能和知識,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而生態觀是創新型復合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品格,把建設美麗中國視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這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己的生態道德素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高校培育大學生生態保護意識的路徑分析

(一)在理論層面上,要闡明生態文明之“理”

生態文明之“理”涉及生態觀、可持續發展、和諧共生和環境倫理等方面內容,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通過深入理解和闡明生態文明之“理”、生態歷史之“實”、各學科生態內容之“精”、生態環境之“美”,可以指導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更好地構建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講好生態文明之“理”

堅定的生態保護意識,必須建立在對生態文明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生態發展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大學生講清楚生態文明的哲學之理和現實需求之要,做到讓學生真懂、真信、真用,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補足補全精神上的“鈣”。因此,在當前高校的專業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要強化大學生生態倫理、生態哲學和生態戰略方面的教育,把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生態環保問題結合起來。在講好生態文明之“理”中,增進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認同,培養他們具備全球意識,形成關愛人類生態利益共同體的情懷,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2.講好生態歷史之“實”

要達到理想信念的堅定,不僅要在理論上能讓人深刻理解,還要在歷史的實踐中能證明其科學性和正確性。在生態歷史之“實”中講清楚,在采集和漁獵社會時期,雖然人和自然渾然一體,但關系并不和諧,人類是以仰天、頌天的觀念看待和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在農業社會時代,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直接的改造,但這只是淺表改造,自然也較少受到深度破壞,人與自然維持著低水平的平衡關系;在工業社會時代,大自然不再被神秘化,人們由順從者變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行為哲學;隨著后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自然的生態價值和審美價值逐漸凸顯,人類開始反思能否真正超脫自然、統治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在講好生態歷史之“實”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并傳達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講好各學科生態內容之“精”

教師在講解知識過程中,要精準傳授生態倫理、生態文明、生態理論、生態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態知識,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科學生態發展理念提醒人們將環境保護納入道德自覺和法治框架中,推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并落實為環保行動,促進相關法律規范的制定和實施,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在概論課中,講好社會主義主張與環境保護的一致性,倡導農業科學發展、防災減災和綠色發展。即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原理課中的生態觀,我們可以從哲學角度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大學生的價值觀中。

4.講好生態環境之“美”

優美的自然環境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幫助大學生放松精神、消除疲勞、調節情緒。同時,還能適時地傳達與教材內容一致的思政元素和信息,達到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的統一。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自然美和社會美,增強對環境的敬畏之心,進而培養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促進良好品德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重視周邊環境的建設和營造,創造出一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且富有思政元素的學習環境,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和品德教育,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在講好“美麗中國”的語境下,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并更加積極地維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關系。

(二)在實踐層面上,要落實好行動使命

高校在宣傳好生態保護對人類生存重要性的同時,還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保護活動,提升學生的生態素養和生態保護能力,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擔起生態保護之“責”

高校要不斷強化大學生在生態系統中的責任使命,培養他們的生態憂患意識和關愛生態利益共同體的情懷,提升他們的生態決策與生態審美能力,在強化責任擔當和樹立家國情懷的過程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從校園建設和管理層面看,高校要堅持生態文明校園建設與管理并舉,打造綠色生態校園,將綠色理念融入校園文化與文明之中,讓學生在親身感受良好生態環境對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的影響中,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而自覺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從道德層面看,高校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強化網絡媒體的生態道德宣傳,傳播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倡導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條件下,為大學生生態道德觀的培養與踐行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從而增強大學生保護環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并自覺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去??偠灾?,如何實現生態文明意識向生態文明行為乃至習慣的轉變,這是在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因此,要促使大學生擔起生態保護之“責”,既需要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約束,又需要道德觀念和文化氛圍的引導。

2.做好生態實踐之“行”

從大學生的層面來看,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主力軍之一,首先,要努力學習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核心價值,在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等核心價值中正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力量;其次,要努力學習生態保護知識,在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方面的了解中認識到自然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最后,要努力培養生態倫理道德,在尊重生命、回歸本真、愛護自然的道德觀念中堅定生態倫理信仰,以環保的行動踐行生態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大學生要踐行綠色環保之“舉”。生態保護意識不僅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優秀素質之一。只有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才能促使他們以博大的愛心和寬廣的胸懷勇擔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重任。

從學校的層面來看,要開展多樣化實踐之“行”。第一,可以構建生態教育園區,讓學生了解植物的重要性以及生態系統的作用。第二,可以開展生態保護教育,通過講座、展覽和工作坊等形式,向學生傳授生態保護知識,介紹環境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從而激發他們的環保意識。第三,可以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打掃校園環境衛生,參加植樹造林、節能減排和水資源保護等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環保理念。

總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社會主要群體之一,培育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至關重要。這對于引導全社會共同守護人類的生態家園,人人樹立保護地球家園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守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安全底線提供了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王連洋.新時代大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

[2]滕永直.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意識教育[J].學理論,2019(5).

[3]馬琳.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意識及其培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2.

[4]張詩雨.新時代大學生生態素養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1.

[5]杜浠銘.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23.

[6]邢隴軍.美麗中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責任感培育研究[D].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3.

責編:應 圖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從8 個字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