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主義視域下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消解與重塑

2024-04-30 12:26戴雙月宮曉虹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消費主義符號消費

戴雙月,宮曉虹

(安徽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精神生活是與物質生活相對的一個領域,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某種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及特定的精神狀態”[1],具有可發展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力量。精神世界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理念、審美活動等精神空間,是包括精神生活在內的所有思想意識活動和精神價值的具體呈現。精神生活作為精神世界中一部分的呈現,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精神生活是推動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聚焦于理想信念、價值追求、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精神成長空間富足。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消費主義借助資本流動進入我國,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影響。在國家提振消費信心和促進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在擴大消費需求的同時,崇尚消費至上、享樂至上等錯誤觀念的非理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良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2]。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世界的未來也屬于青年,大學生作為青年主體的一部分,其精神世界的建構及全面發展,離不開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內在結構

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是反映了大學生群體特點的精神生活,既具有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又具有大學生的獨特性,展現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指大學生通過參加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來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感、幸福感和充實感,是對物質生活的升華,也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狀態和精神生活方式的體現。從結構上來講,由于大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在過程中生成了不同層次的精神生活層面,主要聚焦于理想信仰、情感心理和文化娛樂等方面。

(一)理想信仰層面

人們在對物質追求的基礎上,也有對精神的追求。在對精神追求的過程中,對理想信仰的追求應該被置于最高位置。理想信仰層次的生活在大學生精神生活中最為關鍵,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意義達成之維[3]。理想信仰,是精神之鈣,是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之基。理想指引前進方向,信念決定事情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4]。這表明,人民的信仰是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共同的信念、信仰,才能鑄就新輝煌?!斑@個理想信念,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盵5]理想信仰的生活賦予大學生精神生活支柱,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意義歸屬,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指明前進的方向和提供不竭的動力,也是反映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理想信仰,就會迷失方向,失去精神支柱,最終走向失敗。當前,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理想信仰的作用,認為理想信仰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但仍有部分學生在錯誤思潮的誤導下偏離了方向。崇高的理想信仰能夠讓大學生們在事物面前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引導大學生們從世俗短淺的物質目標中解脫出來,從而去追求遠大且更有價值的目標。許多大學生有著自己的理想目標,在循序漸進的努力奮斗中不斷向理想目標靠近,即使在前進過程中會荊棘滿布,但在理想信仰的支撐下,在實踐中不斷超越和優化自我,最終駛向彼岸。理想信仰貫穿于大學生精神生活之中,具有統攝作用,是“內在超越性、價值共識性和實踐生成性的有機統一”[2]71。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理想信仰的指引,大學生在永不停息中追求新的價值,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文化娛樂層面

人們在向理想目標奮進的道路上,也需要有對自我心情的釋放。文化娛樂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對精神緊繃狀態上的放松,也是一種精神享受。文化娛樂不僅是指在閑暇時間內選擇的自主活動,更是一種精神性活動,不以對物質的直接追求為目的,是為了獲得輕松、休閑和快樂的一種精神狀態,是精神生活的向度之一。在開放創新的大學教育和社會環境中,文化娛樂生活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可或缺,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內容媒介之維。大學生在完成學業之余,為不斷滿足自身的多方面需要而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有價值性的活動方式,解放身體和心靈的束縛,追求快樂和愉悅。當前,大學生在文化娛樂生活方面的發展呈現健康良好的態勢,但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部分大學生能夠合理安排休閑時間進行消遣,但仍有一些大學生的娛樂消遣是處于淺層次,沉迷于上網、追劇、打游戲等,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難以帶來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如果只停留在追求娛樂這一淺層面上,精神生活將會難以達到高雅境界。健康積極的休閑生活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是大學生們學習和參與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氛圍和精神環境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學校應定期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娛樂休閑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引導學生追求高雅、高層次的文化娛樂目標。

(三)人際情感層面

人類是群體性、社會性的主體,個體的精神生活和群體的交流息息相關,在社會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和情感溝通。人際情感層次的生活是人們高層次的需要,是建立在滿足個人需求的基礎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進行的情感活動。人際情感層次的生活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們對現實生活所持有的心理感受、情緒態度、情感流露的直接映射,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直觀體驗之維。在當代社會,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交往渠道的普及,人們的精神交往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然而這些便利之處并沒有按照預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是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更具有虛擬性和欺騙性。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環境下,大學生主體性增強和個性彰顯,獨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大部分學生喜歡獨來獨往,人際情感關系只處于一般狀態,關系疏遠,只有少數大學生的人際交情深、溝通頻繁。同時,隨著社會競爭的擴大和功利價值取向的顯現,大學生在交往目的上也逐漸偏向庸俗化,帶有較強的功利性,人際交往表現出緊張疏遠的傾向,情感生活也逐漸空虛化。在現實生活中,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的發展,擴大了大學生們的交流范圍,這種溝通交流基于網絡媒介之上,在無形中筑起了一道現實交往的屏障,真摯的情感交流受限,近距離的情感逐漸疏離。同時,部分大學生的情感世界缺乏理性,普遍趨于情緒化,阻礙了大學生的精神健康發展。當然,影響大學生們的人際情感關系的因素有很多,不限于自身因素。精神文明、交往情境、風俗習慣等公共的精神顯性要素,以及帶有交往目的的利益、聲譽、信息、知識等獲取的隱形要素,都會對大學生人際情感生活產生影響。不論受哪些因素影響,大學生們的人際情感層次生活要堅持積極、健康的發展,堅持真誠相待、相互幫助,以交流情感、豐富內在、共同進步的態度來推動精神生活的豐富與發展[6]。

二、消費主義影響下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消解

消費主義是源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社會思潮,追求和崇尚過度的物質占有,是消費手段與消費目的不一致的反映。消費主義以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人際交往。

(一)虛假消費淡化大學生理想信念

消費主義夸大消費的作用,推崇消費至上,追求物質享受和物質占有,不斷追求和滿足被激發出來的消費欲望。消費主義鼓吹消費的功能,忽視商品的使用價值,催生出大量虛假消費欲望,大學生極易在消費中迷失方向。

其一,虛假消費掩蓋真實目的,偏離了科學的人生信仰。虛假消費不是人們內發的真實消費,而是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引發的被動消費,滿足的是人們的虛假需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消費成為衡量個人生存價值的唯一尺度,將購買商品作為個人身份、地位和生存意義的象征,人的需要在消費主義中幻化為欲求和占有[7]。人們的消費不是為了滿足生活生存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內心對物品的占有和炫耀身份地位的手段,滿足的不是真正的需要。消費主義為創造和擴大影響領域,鼓吹消費,尤其是心理不成熟的大學生被劃為主要對象。部分大學生被消費欲望所吸引,陷入了追求虛假消費的陣列,把無盡的消費作為人生的意義,把人生的目的歸于對商品的占有,消解了人們對于遠大理想和崇高精神的追求[8]。消費主義刺激消費,引發過度追求,使得大學生忽視精神信仰塑造,缺乏正確的人生信仰和方向,崇尚享樂主義,難以樹立遠大理想。一些大學生偏離人生正確的軌道,過分追求滿足虛假需求,沒有正確理想、堅定信念的大學生淪為“金錢的奴隸”,把人生目的看作是物質財富的追求,偏離人生目標的航線。

其二,虛假消費崇尚物質享受,削弱了人生理想的動力。消費主義宣揚享樂至上、金錢至上的觀念,誘導人們無止境地追求物質消費,忽視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大學生正處于奮斗的大好時光,需要為實現夢想而努力拼搏,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然而消費主義影響深遠,所宣揚的消費至上、及時行樂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為理想而奮斗的動力,逐漸淡忘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積極向上奮斗的思想,出現一系列的非理性消費。當部分大學生物質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甚至會出現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動力,態度消極的心理,追求人生理想的動力不足,十分消沉[9]。越來越多大學生的真實需求被消費主義所蒙蔽,把物質追求作為人生目標,致使大學生只看到了眼前的物質享受,而忽視了為理想而奮斗的動力。

(二)符號消費扭曲大學生價值追求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扭曲的消費心理,極力倡導符號消費,為了迎合自身虛榮、炫耀、享受等心理,一味地追求商品被賦予的符號意義和標簽。在這種心理的誤導下,部分大學生的精神思想價值和價值觀念會受到沖擊。

其一,符號消費片面追求物質享受,弱化了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在消費主義引導下的消費不再是為滿足日常生活生存和發展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通過各種廣告宣傳、包裝而刺激和誘導出來的欲望,享受消費商品所帶來的愉快、幸福感。被消費主義拉攏的人們崇尚享樂、物欲的生活方式,將不斷占有和享用物質作為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意義的追求,把其它的尤其是對精神上的滿足、理想的追求和人生價值的實現統統拋在了腦后,導致對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追求的不平衡[10]。一些大學生越發關注物質享受,重視物質價值,用物質價值來衡量一切,缺乏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在不考慮實際消費能力的情況下盲目地享受物質生活,而常常忽視了精神生活。在這種狀態下,往往會導致一些大學生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只會追求眼前的快感和個人利益,而不會去關心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油然而生。

其二,符號消費忽視商品使用價值,引發價值取向功利化。在消費社會中,消費即是幸福、消費至上等觀念成為人們口中常有的,同時表現出人們對消費的認識和對物品的需求,把消費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人們在購物時,看中的不再是商品的實用性即商品的使用價值,更多的是想通過消費符號商品來凸顯自己的身份、地位,炫耀自己的高貴品味和生活。商品的使用價值被消費主義越過,賦予商品身份、地位、品味等符號標簽,激發了人們對符號消費的欲望。部分大學生由于經驗不足、辨別能力低,在符號消費的催發下,對消費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斷,過分地追求商品所帶來的符號意義,認為更高的消費能凸顯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把消費作為判斷幸福與成功的標尺,這種物質化的消費舉動嚴重誤導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大學生處于校園中,接觸社會面較少,容易被符號消費所吸引,而校園是社會的凈土,生活在校園里的大學生應該享受著那一份純真和質樸,但在符號消費的渲染下,大學生忽視精神追求,價值取向越來越功利化。

(三)攀比消費引發大學生精神交往異化

消費主義抓住人們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心理,激發人們通過不斷隨性消費和攀比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成功,在處處和別人攀比過程中讓自己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得到暫時的體驗,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是為了滿足交流需求,而是為了相互攀比,造成雙向關系的異化。

其一,大學生溫情人際關系的疏遠。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不僅僅是個人單向度的陳述和聆聽,而是通過交流、理解達到雙向度的溝通,在交往中解決矛盾和分歧[11]。人在社會關系中是主要主體,消費主義的盛行掀起了一股異化的人際關系,原本單純溫情的關系變成了帶有交往目的的交友模式。在消費的刺激下,一些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自尊心,借助商品帶來的符號意義對自己進行包裝,處處與身邊人攀比,致使很多人的消費動機發生變化,影響學生之間原本的交友關系。大學生在交往中總是拿消費狀況與他人比較,用消費高的數額來肯定自身,以此來獲得暫時的優越感和愉悅。大學生在與別人相處時,也會用消費來認識和評價別人,將人的自身價值與所消費物品價值相比較,選擇與消費高的同學做朋友。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之間溫情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上蒙上了功利的色彩,關系日顯單薄。

其二,大學生真摯情感交流的淡漠。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理解、真誠、友善、誠懇和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是雙方主體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深入交流,有著共同的話題語言,達成一致的價值共識。然而在消費目的的驅使下,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帶有較強的目的性,通過各種渠道廣交朋友、擴展交際圈以達到自己的利益訴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交往形式豐富,不再受限于時間、地點等各方面因素,交往變得更加頻繁、便利的同時,也變得更趨于表面形式、更加膚淺。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交流,基于消費形成了一種網絡化、虛擬化的交友場域,交際范圍逐漸延伸,涵蓋親緣、趣緣、地緣、業緣等多范圍,甚至是輻射到一些消費軟件上的好友。這種基于消費模式的交友形式,讓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蒙上了功利色彩,沖擊著傳統的交友模式,不利于健康友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在消費主義的不良誘導下,原本充滿溫情、真摯情感的人際關系被定義為了消費關系,在無形中阻礙了思想的深度交流和溝通,不利于構筑健康的精神家園。

三、消費主義視域下大學生精神生活重塑

消費主義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其實現方式直接關系到美好精神生活的程度。在國家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不合理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良性發展。要保持理性消費的心態,揚棄虛假消費、符號消費和攀比消費等不理智的消費行為,推動大學生精神生活向有序、高質量方向發展。

(一)揚棄虛假消費,增強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

消費主義成為生活常態的同時,所帶來的生活圖景也在被構建,一種鼓勵消費的氛圍正在形成[12]。面對消費主義環境下的多重信息,對于思想意識還未完全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水平的大學生來說,很難從眾多復雜、虛假的信息中辨別其真偽性和合理性。要幫助大學生正視自己的真實需求,打破消費主義營造的虛假現象,揚棄虛假消費欲望,引導大學生將理想信念的需求建立在現實奮斗中,以信仰追求來填補精神空虛,增強精神力量。

一方面,要培育大學生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需要是消費的前提,是消費主義發展的動力,也是日常生活中進行一切活動的內在動力。消費是由人的需要來推動的,而人的需要是復雜和多樣的,既有真實和虛假需要之別,也有物質和精神需要之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已經成為眾多人的追求,大學生也不例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日常的需求也在逐漸豐富。然而,消費主義視域下大學生的需求常常被消費主義的外表所迷惑,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片面化的物質享受和境界相對不高的精神娛樂層面[13]。這種被消費主義籠罩的需要,是資本力量制造出來的虛假需要,與大學生的本質需要相違背。缺乏生活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容易被消費主義所蠱惑,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實需要和欲望之間的界限。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實踐,將所了解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平時消費實踐中,在消費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堅持適度消費、節約消費,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合理消費,走出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狹隘視野。大學生為滿足真實需要而進行的消費是促進人的本質發展的消費,大學生在實踐中要不斷提高對真實需要的認識,堅決抵制那些對虛假需求、不健康需求生產出來的“殘次品”,走出消費主義的幻境。

另一方面,要塑造大學生健康的精神家園。消費主義推崇的思想觀念與精神所追求的人生信念相反,將滿足個人無限的需要作為人生意義的標準。物與人之間的聯系不再以生活實際需求為中介,而是被外在的經濟、氛圍等力量所激發起來的欲望所支配,出現了及時購買、及時享受、及時行樂消費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大學生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對人生信念、人生意義的崇拜度和信任度降低,推崇消費至上。要引導大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內心需求,以理想信念替代享樂主義,以信仰追求來填補精神空虛,塑造大學生健康的精神家園。給予大學生追求精神信仰的空間,鼓勵大學生勇敢去追求理想和信仰,將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的需要落實到現實奮斗中,尤其是要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個人的奮斗與國家的奮斗同向同行,不斷奮進[14]。在追求理想信念的過程中,要塑造大學生自信、健康、向上的心態,并且將這種心態要落實到消費領域中,培育積極、理性、舒心的消費心態,摒棄盲目消費行為。培養大學生關注理想信念、人生意義和精神世界,凈化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促進大學生的精神需要的良性發展。

(二)揚棄符號消費,樹立科學理性的價值追求

消費主義倡導自由消費,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虛榮型消費,暗示人們以個人價值和欲望沖動準則來塑造價值觀念,消費的商品成為大學生定義身份和地位尊卑的衡量尺度。部分大學生在個性和商品符號的誘導下,消費欲望不斷被刺激,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價值取向愈發物質化。要加強大學生對消費主義的辨識度,用正確的消費思想武裝頭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樹立科學理性的價值追求,提升精神生活水平。

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認識消費主義的實質。大學生極易受到消費主義信息傳播的暗示,部分大學生在解構商品符號的過程中逐漸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轉而瞄準了商品的符號價值[15],在過度追求商品符號價值過程中因消費行為的偏差而產生了各種價值偏差。商品所帶的符號具有虛擬性,蒙蔽了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將虛擬誤認為現實,一味地追求虛擬娛樂。要增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打破消費主義營造的符號假象,正視商品所體現的符號意義,超越符號。要引導大學生看清消費主義的實質危害,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武裝自己,樹立科學的理論自信、思想自覺和行動自律。深化對消費主義觀念的認識和理解,明確知道哪些觀念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區分消費主義所鼓吹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實質,提高自主辨別好壞的意識和能力。自覺在消費能力允許的范圍內適度消費、節約消費,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合理消費,遠離消費主義所吹捧的炫耀消費、符號消費等不合理消費。堅持教育引導大學生認清消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自律行為,自覺抵制消費主義宣揚的價值立場和行為取向[16]。

另一方面,塑造大學生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茖W的消費觀念應該是理性的、發展的、健康的、適度的,反對符號性消費、沖動消費等不理性的消費模式,堅持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弘揚勤儉節約優良品德。消費主義強調的是一種無節制的消費,滿足自身無限的欲望,而過度滿足欲望帶來的更多是空虛和痛苦。要引導大學生在消費中把握好消費的尺度,認清自身的消費能力,克服過度消費,恰當地滿足自身實際需求。緊隨科學消費觀的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堅持適度、理性、節約的原則,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生活需要做到理性消費,辯證地看待商品符號的地位和作用,重構理性節制欲望的價值追求。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行為只注重物質,為了獲取商品背后的符號意義,而忽視了精神。因此,在樹立科學消費觀的同時,要堅持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統一、堅持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17]。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觀,要在現實生活中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在精神上選擇一種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意識層面上把握消費主義背后的價值觀,轉變消費過程中人與物的顛倒關系??茖W理性的消費觀念以實際生活需要為基礎,反對對物的瘋狂占有和對符號的盲目崇拜,讓大學生們能夠擺脫對物和符號的精神依賴,過上更加健康的精神生活[6]124。

(三)揚棄攀比消費,形成健康合理的精神交往

信息時代的消費主義與個人和情感之間表現為一定的互連關系。當消費主義在利用媒介傳播走向常態化的同時,也在與其逐漸融合,使個人情緒和情感本身也在傳播相關消費信息。在媒介技術境遇下,大學生的精神交往狀態應該堅持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原則,營造健康的交往媒介環境,超越虛假且功利的交往連接,在大學生群體之間形成具有價值共識的精神交往共同體。

一方面,營造健康的情感交往媒介環境。媒介技術成為消費主義蔓延和擴大影響范圍的主要途徑,消費與媒介的融合日益明顯,對人們的影響范圍也在擴大。媒介技術的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應用,推動了網絡場域下信息的渲染和傳播,即帶動情感和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動向[12]16。目前,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和資訊中存在著明顯的資本導向和流量導向,基于特定目的在網絡空間里傳播的信息,更能帶動瀏覽者情緒而引起情感共鳴,所蘊含的信息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這也是網絡消費過程中更容易出現非理性消費的重要原因。要加強對媒介的正確引導,發揮好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規范媒介技術的價值取向,有效防范媒介平臺傳播信息的過度消費化。強化對媒體以及相關平臺的監督和引導,嚴格把控傳入信息的質量,嚴格審核平臺發布的相關內容。加強對廣告宣傳的管控,確保商品信息廣告的真實性,提防商品信息激發學生消費的情感欲望。在監管方式上,要完善相關的規則和制度,對于一些摻雜不良消費信息的宣傳要給予一定的懲罰措施,將消費價值取向和行為納入制度化軌道。以積極正面的情感為紐帶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和風清氣正的消費環境,發揮媒介引領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的作用,實現大眾傳媒從消解的力量變為建構的力量。

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形成精神交往共同體。大學生群體同處在一個校園環境中,除了通過媒體獲取信息以外,更多的是從與同輩的溝通交往中了解和認識新事物。大學生們因興趣愛好、價值取向、消費理念等共同話題聚集形成了一個圈層,在消費和討論關于消費的話題中尋找共鳴、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大學生圈層群體的交往聚集缺乏一定的穩固基礎,群體之間會因為立場、觀點的不同而有所摩擦,即使大家表面呈現一致性,但實質是各有想法,這是一種情感的短暫共鳴,不是長久性的意義認同。要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理性反思能力,在反思和理解中明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群體圈層內有自己的消費主見,避免盲目跟從和攀比,形成理性的個人認同方式。要引導大學生超越表面關系去進行深層次的交往連接,在理念、價值、情感上形成精神共同體。將消費共鳴轉化為推動大學生形成集體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價值力量,促進大學生在圈層交往的場域能夠自覺構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共同體意識。將個人同一性與他人同一性相融合,筑牢共同體意識,獲取深層次的人際交往,建立穩固的情感連接,為大學生的精神聚集提供更多的支撐。

精神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當代的大學生精神生活聚焦于理想信仰、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等層次,既具有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又具有大學生的獨特性,展現出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所推崇的虛假消費、符號消費、攀比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要合理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在提倡消費的背景下,堅持理性、適度、綠色的消費原則,正確引導大學生消費理念和行為,走出被消費欲望支配的泥潭,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歡
消費主義符號消費
Film review:WALL·E
學符號,比多少
國內消費
新的一年,準備消費!
“+”“-”符號的由來
40年消費流變
變符號
消費主義視角下傳統集市貿易的現代化解讀
新消費ABC
新媒體時代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