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華民族敘述

2024-04-30 14:22孫德龍甘桂琴
中國故事 2024年3期
關鍵詞:漢族時期課程標準

孫德龍 甘桂琴

【導讀】周予同《本國史》(1947年版)為之前版本的重印,其文本內容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末。該書寬泛、籠統地論述中華民族的起源,以考古成果論證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拉長了民族起源的上限;同時詳細敘述了中華民族經過三個時期的融合,到民國建立后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的特點是整體的、不可分離的。通過以上敘述建構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團結的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實現對民族國家的集體認同。

一、《本國史》(1947年版)內容追溯

筆者所參考的周予同《本國史》(1947年版),初版發行于1947年7月,并于同年11月出版第3版。國民政府于1932年頒布了《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根據此標準周予同編寫了1934年版的《本國史》。1936年又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這次頒布仍是依據1932年版的《課程標準》,改動不大。1938年又依據1936年《課程標準》對1934年版的教科書修正發行。通過對國民政府成立以來頒布的歷次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分析,周予同《本國史》(1947年版)的內容結構與1936年《課程標準》基本一致。筆者發現《本國史》中正文內容部分和引用的注釋最新年份為1937年?!瓣P于新路,如完成粵漢,展筑隴海,興建浙贛、湘黔、同蒲、寶成、成渝、蘇嘉、京贛、貴南各線,十年之間(到民國二十六年)大約添筑兩千公里左右?!薄氨径未笠飧鶕顸h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宣言?!币虼?,周予同《本國史》(1947年版)為之前版本的重印版,其文本內容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末。

二、從考古發現的成果來證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

周建漳認為:“敘述通常被看做是這樣一種話語模式,它通過對某件事情或某些事情,依時間順序的描述,構造一個可以理解的場景即有意義的語言結構。在最通俗的意義上,敘述就是講故事,一個關于所發生事情或某一過程‘來龍去脈的‘有頭有尾的述說?!边^去發生的事并非本身就構成了故事,而是經過同時期或后代人的記錄、選擇,將歷史上發生的事放在時間的維度下進行考察,通過分析彼此之間的聯系,把與此相關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邏輯組織在一起,這就構成了故事,而這一行為就是敘述。只有在時間的框架下,二者才能產生,從而它們之間的聯系才有可能。因此歷史敘述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解釋,通過敘述,塑造國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實現對國家政權、民族的集體認同。

在對周予同編寫的《本國史》文本的分析過程中,筆者發現對中華民族的敘述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每冊書中都有相關的章節進行專門論述,“中國民族”“中華民族”的提法散見于各個章節,并且在每一歷史分期最后的結論部分均按照民族、經濟、政治、文化的順序進行總結。在歷史的價值這一節中作者指出:“研究歷史……在縱的方面觀察社會的進化、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變遷,在橫的方面觀察疆土的拓墾、民族的移殖、文化的傳布。至于那些瑣碎的事變、無益的考據和空泛的議論都應該丟棄?!睆闹锌梢苑从吵鲞@一時期對民族問題的重視。

1921年后中國境內發現了北京人遺址,“在中國猿人的同一地層中,發現有多數的石器、骨器,以及燒過的動物骨骼和灰燼,似乎火的發明已遠在中國猿人時代”。雖然“這種原人究竟和中國民族或歷史有怎樣的關聯,在現在還是無法說明”。但從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來看,在蒙古、陜西、甘肅、河套、遼寧、河南均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根據這些考古發現,“我國民族在空間方面順沿著黃河流域而發展;在時間方面延續著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文化方面農業、紡織業、陶業和美術等都已有相當的成績,那是無疑的了”。從上述敘述來看,1921年的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現,使學界初步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在時間往前上溯到了四五千年之前,在空間上順著黃河流域發展,并推斷出中華文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有相當的成就。盡管表面看對中華民族早期的起源或發展的論述較為模糊,亦或寬泛,將民族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明的起源混為一談,但卻傳遞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比四五千年前還早的信息。

三、中華民族的形成是以漢族為主體逐漸融合其他民族的結果

《本國史》總體上將中華民族的形成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上古時代一直到漢朝末年。這是漢族自身逐漸形成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初期”。第二個時期是“漢末一直到隋唐。這是漢族對于回族的匈奴,滿族的東胡、烏桓、鮮卑諸民族由接觸而同化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從五代以后到現在,是漢族對于滿族、藏族、蒙族由接觸而同化的時期”。

將早期存在中國的民族分為南、北、中三支,分別是九黎分布在江淮流域、葷粥分布在長城以北的地方、漢族分布在黃河流域,并認為漢族是中國最主要的民族。涿鹿之戰后,各部落擁戴黃帝為共主,“從黃帝開始,漢族才逐漸形成一個國家”。關于漢族的來源,作者認為當時還沒有定論,在吸收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介紹了兩種說法:土著說和西來說,并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免牽強附會而沒有信史的價值”。漢族的來源在當時無法下定論,但從文獻資料看,“伏羲都陳、神農都曲阜、黃帝都有熊、后來唐堯都平陽,虞舜都蒲阪”。這些都城都在黃河流域。根據考古學的資料“河南、山西等處時常發現史前時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遺物,而這些地方所得到的人骨也和現在中國北部人民相近”。這兩方面的證據均能夠證明“漢族最早就定居在黃河流域”。

漢族在早期形成階段是獨立產生的,“夏、商、周三朝雖全是漢族,但他們是各個部落獨立的發展,并不和后世朝代的繼承相同”。春秋戰國時期是“漢族擴大、中原文化分布的時代”。春秋時期齊晉等國吞并戎狄,中原文化擴展到黃河下游;楚國吞并蠻族,打敗吳越,中原文化擴充到長江中下游;秦朝打敗西戎,中原文化擴展到黃河上游。戰國時期秦占巴蜀,中原文化擴展到長江上游,等到秦統一六國,“漢族混合各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已形成一個整個的文化了”。

西晉時期發生“五胡亂華”,開啟了中華民族形成的第二個時期。到了南北朝時期這些民族又先后自然融合于漢族,“后來北方民族的五胡,雖然南下和漢族爭雄,但結果和漢族通婚受漢族同化,而形成中國民族新融合的局勢”。

五代以來,開啟了民族融合的第三個時期?!斑@時期的新民族,以東北諸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為主體……因為這些新民族的崛興,一向居于主位的漢族,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都未免處于失敗的地位?!边@一時期,關于民族融合,在《本國史》中主要敘述了清朝入關以后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的努力??滴跷迨拍辏?720年)出兵入藏,“迎立青海蒙古所擁立的達賴六世,于是西藏內附于中國”。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隨即“青海也內附于中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定準噶爾叛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霸诳κ哺翣栐O參贊大臣,于是天山南北路完全歸屬中國?!鼻∷氖荒辏?776年)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最終“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經營……使西北方面的蒙、藏、回三族和西南方面的苗族內附,奠定現在中華民族的基礎”。雖然滿族是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建立起統一的政權,但他既能從維護政權穩定又能從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將統治區域內的各民族都牢牢地相對穩定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從而奠定了后來中華民族構成的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滿清政府的統治,“漢族接受歐、美前進的政治思想,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聯合滿、蒙、回、藏等族,團結為整個的中華民族以抵抗歐、美、日本等帝國主義者的軍事和經濟的侵略”。以漢族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外族,結合成一個中華民族?!爸腥A民族由漢、滿、回、蒙、藏五族以及苗、瑤等族所構成?!?“這族(指漢族——筆者注)是產生東亞文化的主族,在政治上雖也曾幾次被外族所征服,但結果征服者每每反被同化。所以現在所謂漢族實際包含著歷來被同化的許多民族?!?/p>

至此,漢族這一概念的內涵早已發生改變,它不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由許多民族混合起來的,包含各民族文化因素具有共同歷史記憶的中華民族。這一敘述與顧頡剛先生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被稱為漢人的,血統既非同源,文化也不是一元的,我們只是在一個政府之下營共同生活的人,我們絕不該在中華民族之外再有別的稱謂?!薄皾h人是許多民族混合起來的,他不是一個民族……然而一民族中可以包含許多部族,我們當然同列于中華民族而無疑?!?/p>

四、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

在內外合力的作用下,尤其在近代外患的刺激下,為了反對中國本土之外的外部侵略勢力,中華民族日益凝合成“大民族”,從而擴展了中華民族的內涵和外延?!爸腥A民族是整個的、不可分離的”這一表述在《本國史》教科書中被反復提及。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聯合滿、蒙、回、藏等族,團結為整個的中華民族以抵抗歐、美、日本等帝國主義者的軍事和經濟的侵略”。雖然外蒙古、西藏分別受到俄國、英國的覬覦,但“各民族的絕大多數卻始終承認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不可分離的”?!爸腥A民族雖由漢、滿、回、蒙、藏以及苗、瑤等族所構成,但經過四千多年的接觸和同化,到了現在已經形成一個整個的,不可分離的中華民族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不可分離的……現在的中華民族卻以一個民族為主干,靠了悠久的歲月和和平的文化來融合其余民族,簡直是一個民族建設一個國家?!?“一方面結束了第二次新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再度的擴大,一方面形成一個新的整個的中華民族,奠定了現在中華民國民族的基礎?!?/p>

從《本國史》關于中華民族的敘述邏輯來看。作者將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看作是各民族彼此融合的過程,漢族的內涵在融合過程中也隨之發生變化,在與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豐富了漢族這一名詞最初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最后基于抗日戰爭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歷史教科書中以大量的篇幅論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及演變,最終成為一整個的中華民族,以實現國民對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集體認同。面對外族的侵略與壓迫,就能夠“明了我們中華民族逐漸形成的歷程,那我們便可以堅定自己對于自己民族的自信力,而知道應該怎樣貢獻自己的能力為民族服務”。

參考文獻

[1] 石鷗,吳小鷗.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 劉超. 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 周予同. 本國史:第四冊[M]. 上海:開明書店,1947.

[4] 周建漳. 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5] 周予同. 本國史:第一冊[M]. 上海:開明書店,1947.

[6] 周予同. 本國史:第二冊[M]. 上海:開明書店,1947.

[7] 顧頡剛. 中華民族是一個[M]//馬戎. 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8] 顧頡剛. 緒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M]//馬戎. 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漢族時期課程標準
國清榮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開心一刻
清代時期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