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思維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2024-05-04 23:20胡巧紅
閱讀(教學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整合教學比較閱讀古詩教學

胡巧紅

【摘要】古詩教學應按照編者意圖對文本進行整合。在學生課前預習中滲透整合思想,體現整合意識;通過整合,引導學生發現古詩的韻律美、詩歌里的景色美和表達的情感美;最后,在比較中再次感受古詩間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關鍵詞】古詩教學;整合教學;比較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都是根據人文主題進行編排,可是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往往忽略了文本編排的特點,輕視整合,而是一篇一篇地機械教學,這樣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筆者認為,古詩教學應按照編者意圖對文本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為例,課文選編了三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第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更是一首千古佳作;第二首是宋代詩人蘇軾的《贈劉景文》,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是詩人蘇軾寫給好友劉景文的。第三首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也一首七言絕句。筆者試著把這三首詩的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整合課前預習,拔高教學起點

整合古詩詞教學,由原先的一節課學一首詩變為一節課學三首詩,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此課前預習至關重要。在預習階段,學生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咀嚼每一個字、每一句詩,自己嘗試去讀懂古詩。經過這種自學,學生對這三首古詩就有了大致了解,有了這樣的學習基礎再走進課堂,教學的起點就高了。如《古詩三首》的預習就可以這樣布置學習任務: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讀出詩句的節奏;2.查找資料,簡單了解杜牧、蘇軾、葉紹翁三位詩人;3.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以上的預習使學生對整組古詩有了整體觀照,無形中使古詩詞整合教學向高效邁出了第一步。

二、整合相同點,提高課堂效率

《黃帝內經》中提出“智者察同”,意思是說智慧的人總是善于觀察事物的主體和一般規律,發現事物之間相同或相似之處。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從三首詩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并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去學習體會,勢必能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

1.相同的形式,發現古詩的韻律美

不難發現,選入的三首古詩都是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教學《山行》這首詩時,可以先指導學生用分割線畫出詩句的節奏,并練習朗讀,感受詩句的節奏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再引導學生關注每句詩最后一個字的讀音,讓學生發現第二句的“家”和第四句的“花”是押韻的,此時告訴學生古詩“平長仄短”的誦讀原則,讀到第二句和第四句末的時候,“家”“花”都要拉長聲音?!顿泟⒕拔摹贰兑箷姟愤@兩首詩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自主練習:先分節奏,再標韻腳,最后練習朗讀。

2.相似的內容,感受秋天的景色美

學生大概讀懂三首詩的意思后,教師結合課后第二題:“這三首詩都是寫的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引導學生去整合三首古詩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詩中尋找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填寫表格,發現共同點:

3.相同的手法,體會詩人的真情感

三首古詩不但都描寫了秋天景色,而且都運用了十分相似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對比襯托。比如:古詩《山行》前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所寫的景色已經很美。但后兩句話鋒一轉,特別是“霜葉紅于二月花”,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楓葉經霜不凋,遇寒更顯旺盛生命力的內在精神氣質。此時的楓葉在詩人看來要比二月盛開的鮮花還要紅艷,賦予了秋天蓬勃的生機,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在學完《山行》的對比手法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習另外兩首詩,思考作者都運用了哪些對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贈劉景文》一詩前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是在寫景,其中“荷盡”“菊殘”寫出了秋天景物的特點——凋零,可是詩人面對眼前的“荷盡已無擎雨蓋”時,并沒有悲傷,而是筆鋒一轉,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在“已無”與“猶有”的強烈對比中,讓讀者感受到菊花傲霜斗寒的不屈形象。后兩句詩人在議景,揭示了贈詩的目的。在詩人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眼前這“橙黃橘綠”的秋天。讀完古詩不難發現,詩人蘇軾以“橙黃橘綠”寫出了秋天碩果累累、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以積極向上之感,同時也贊美了好友劉景文的堅貞品質,真是淺語遙情,耐人尋味。第三首詩《夜書所見》則是通過寫景來抒情,動靜結合,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出秋夜的寂靜,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襯托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三、發現不同點,激發學生思維

心理學認為,比較思維是把各種事物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事物一般說來要從區分開始,要區分就要會比較,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抓住知識和事物的特點,才能對它們有精確的認識。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也離不開比較閱讀,它能讓學生的思維在已有的知識點上不斷地延伸,讓學生的思維鏈不斷變長。

1.創作背景不同

學習古詩詞,離不開知人論世,即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是為了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作品,更好地獲得對作品的理解?!渡叫小愤@首詩記述了詩人一次遠山旅行,時間到了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作者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于是創作此詩以記之?!顿泟⒕拔摹愤@首詩是蘇軾在杭州任太守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杭州見到的劉景文已有58歲,但蘇軾知道劉景文很有才學,就多次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景文終于得到升遷,不想兩年之后,劉景文就去世了……面對劉景文坎坷的人生,蘇軾應當時景色寫下了這首詩。而《夜書所見》這是詩人葉紹翁在他鄉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2.表達情感不同

三首詩雖然都是寫秋天,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不難發覺,三首詩在情感上是不盡相同的:《山行》前兩句寫出了詩人在深秋時節所看到的山中的獨特景象,而后兩句點明了詩人停車欣賞的原因,表達了詩人對深秋山林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贈劉景文》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景,揭示了贈詩的目的,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劉景文的勸勉和贊許;《夜書所見》詩人在瑟瑟秋風中看到了秋葉、秋風、秋江、秋燈,想到了兒童在明亮的燈光照耀下挑促織,表達了詩人的思鄉和寂寞的心情。

總之,教師將這三首古詩整合教學,在學生扎實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緊扣重點,就能引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讀好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華陽中心小學)

猜你喜歡
整合教學比較閱讀古詩教學
一年級“短語、句式”的整合教學的探索
談比較閱讀內容的專題化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
古詩教學如何激發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研究
淺談比較閱讀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優化閱讀方法 提高閱讀能力
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策略研究
原點之妙 終點之效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