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路徑

2024-05-07 16:31劉育穎張光映
關鍵詞:攻堅教育

劉育穎,張光映

(1.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2.昆明文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鄉村教育振興指的是鄉村教育的全面發展和興盛,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服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服務。目前學界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審視鄉村教育,本文探討的是如何促進微觀層面上的鄉村教育振興,即如何促進鄉村地區“作為正式社會機構的普通學校中所實施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興盛起來。[1]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鄉村教育作為鄉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朝什么方向發展、如何發展是關乎鄉村教育振興質量、影響全面鄉村振興大局的現實問題。

一、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三重內涵

(一)實現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教育脫貧攻堅階段取得的“最顯著的成就是貧困家庭學生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實現動態清零,貧困學生實現應助盡助,貧困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發生了格局性變化,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堅實基礎;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一整套上下聯動、統籌協調的教育脫貧攻堅領導決策體系、責任落實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對口聯系機制等,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累了寶貴經驗”。[2]教育脫貧攻堅成就是結果性的,意味著通過黨和人民的努力,我國脫貧攻堅在教育領域實現了既定目標,完成了規定任務,產生了良好結果,在接下來的鄉村教育振興和全面鄉村振興工作中,要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尤其要保持好控輟保學成就,不出現因貧輟學、失學現象。教育脫貧攻堅成果是發展性的,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需要在鄉村教育振興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繼續鞏固拓展,在新的條件下,結合新的需求和方向,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應用。教育脫貧攻堅取得的一整套體系、機制成果為在鄉村教育振興和全面鄉村振興工作中繼續取得偉大成就具有指導、統籌和保障的作用。鄉村教育振興要結合新階段的新情況、新要求,積極探索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應用領域、創新應用方式、實現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立足鄉村教育的先天稟賦,堅持城鄉教育融合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重視發展鄉村教育,到市場性城鄉關系階段,城鄉教育開始逐漸失衡,再到城鄉統籌發展階段,以鄉村教育提升為重點,最后到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強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伴隨著城鄉關系的演變,鄉村教育正逐步從“分”走向“合”。當前,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走向縱深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城鄉教育不僅要保證經費等基礎層面的投入均衡,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育對象、價值認同上實現城鄉融合。在教育理念上,要修正原有的“向城化”傾向,即培養學生是為城市輸送人才,并且學生能否在城市立足是關乎學生家長面子、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教師個人聲譽以及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遵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開設國家規定課程,也要積極設置特色化、差異化的課程,將城市的現代教育資源和鄉村的特色教育資源進行傳遞、互換、融合。在教育對象上,鄉村教育不僅是面向在鄉村的孩子,往后,城市孩子也需要接受“鄉村教育”。在價值認同上,扭轉“唯城市教育是好”的價值取向。不可否認,城市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明的中心,但城市教育的“好”需要鄉村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成長方向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視角辯證看待。

(三)以鄉村教育的全面提升促進全面鄉村振興

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認為我們處理和研究的對象是一個系統,優化系統的關鍵在于分析系統的結構、功能和運動規律。獨立地看,鄉村社會是一個系統,鄉村教育又是另一個系統,但兩者并不孤立。就主體要素而言,鄉村社會的主體是村民,鄉村教育的部分主體和教育對象則是村民當中具備國家認可的專業技術能力的一部分人和達到國家法定要求需要接受教育的一部分人。就資源要素而言,鄉村社會的資源可以分為稟賦性資源和后天供給資源,鄉村教育活動的實施既需要經費、師資等客觀資源的支持,也需要吸收、彰顯自然風景、歷史古跡、民風民俗等稟賦性資源的教育價值。就環境而言,鄉村社會與鄉村教育都指向鄉村地區。因此,相對于鄉村社會而言,鄉村教育有其獨立性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鄉村教育是鄉村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鄉村社會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這就為通過鄉村教育的全面提升來促進全面鄉村振興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二、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基礎

(一)環境基礎: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成果 鄉村教育的環境基礎就是指鄉村教育的條件,尤其是當下的辦學條件。在教育脫貧攻堅階段,《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的意見》《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底線要求》等文件的出臺、落實,使我國鄉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有了明顯的提升。相關統計數據顯示,①2012 年至2020 年,我國鄉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危房面積從36 424 210 平方米減少至1 524 560.43 平方米,減少了95.8%。大班額(以每班45 人為標準)從307 343 個減少至150 701個,減少了50.9%。鄉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語言室、體育館、食堂、廁所、學生宿舍面積分別增長了25.2%、28.8%、27.8%、28.9%、54.5%、40.9%、73%、16.4%,圖書從906 189 004 冊增加至982 807 572 冊,增加了7.8%。義務教育學校固定資產總值從96 145 671.56 萬元增加至247 156 771.96 萬元,增加了157.06%。從全國來看,截至2020 年,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陜西、青海、寧夏、貴州、新疆13個?。ㄊ校崿F了鄉村地區義務教育校舍危房面積清零。此外,福建實現了鄉村地區小學校舍危房面積清零,內蒙和西藏實現了鄉村地區初中校舍危房面積清零??傊?,通過教育脫貧攻堅,我國鄉村義務教育辦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全面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吹響了進軍的號角。

(二)人才基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果 在教育脫貧攻堅過程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對鄉村教師規模、素質、能力、地位、待遇以及優質師資在鄉村地區的配置做出了科學、具體的規劃和要求。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0年,鄉村教師新增數量總體保持穩定,新增畢業生數量增加了15.2%。其中師范生數量保持總體穩定。鄉村教師減少數量總體在下降,2012 至2020 年下降了16.7%,其中自然減員和調出教師的數量總體保持穩定。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性別結構、身份結構穩定,學歷結構逐漸優化,職稱結構趨于合理,年齡結構集中。2012年,鄉村初中和小學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為62.5%和30%,具有高級職稱人數占比為10.3%和50.7%,到2020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為83.2%和53.3%,具有高級職稱人數占比為19.2%和9.4%。2020年,鄉村地區35歲以下(不包括35 歲)的青年教師占比38.6%,35 至59 歲的中年教師占比61.3%,60 歲及以上的教師占比0.07%,其主體的年齡段集中在35 至59 歲之間,青年教師群體數量也相對合理。以上相關數據說明我國鄉村教師隊伍質量有了較大的提升,這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果,也是鄉村教育振興立足的人才基礎。

(三)科技基礎:義務教育信息化成果 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過程。在教育脫貧攻堅階段,我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教育脫貧攻堅,先后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等文件,對加快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長遠具體的規劃。在多媒體建設方面,2012年至2020年,我國鄉村學校義務教育教學用計算機數量從2 225 733臺增加至4 772 928臺,增加了114.44%。2020 年,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網絡多媒體教室有1 098 595 間,占全國總量的26%。在數字化教育方面,教育資源和教育平臺日趨豐富和完善。從宏觀層面看,2020 年,我國國內有721 家企業提供教育軟件服務(產品),教育類軟件下載總量達到690 億次。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展示各學段課程累計20 077 191 課。截至2020 年底,該平臺參與教師1 396 萬人,學生686 萬人,家長595 萬人,中小學校41 萬所,月活躍用戶平均數4 710 萬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設置多個專欄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公共服務。從地域來看,安徽省2021 年底實現了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全覆蓋。西藏自治區建設的“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臺”為4.4 萬名教職工和60 余萬名中小學生提供數字教育資源服務。無論是多媒體教學還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使用,都離不開網絡這個基礎設施的支持。截止2020 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網絡接入率達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3]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城鄉地域壁壘,使鄉村孩子有機會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教育的差距,為鄉村教育振興奠定了科技基礎。

三、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鄉村教育理念,以價值引領鄉村教育振興 很長一段時間,教育“功利主義”、鄉村教育“向城化”以及重男輕女思想在鄉村地區盛行。這些理念促使部分教師將鄉村教育經歷作為職業發展的跳板,以在城市教書作為自己理想的歸宿。部分家長以孩子接受教育后改善家庭貧困程度作為衡量教育價值的主要標準,輕視對女孩子的教育,使得部分女孩離開校園后,過早地結婚生子或步入社會開始打工生活。部分學生的人生目標偏離了對學習的正確認知,對其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產生了重大的誤導?;诖?,鄉村教育振興首先要重塑鄉村教育理念。就鄉村教育本身而言,要遵循“鄉村—教育—鄉村”的認識邏輯,將關注點由過去的鄉村轉向教育,將鄉村教育的質量作為衡量鄉村社會發展、審視鄉村社會貢獻的關鍵要素。就鄉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關系而言,過去習慣性地將兩者看作是對立的狀態。在當前城鄉教育融合發展階段,應該認識到鄉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地位是平等的,若從國家發展需要來看,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在某一時期甚至要大于城鎮教育。鄉村教育所擁有的自然場域和稟賦性資源使其更加具備價值自信。就鄉村教育對鄉村社會的作用而言,無論是小到家庭還是大到整個鄉村社會,不能只關注物質層面的價值。同樣地,鄉村振興強調的是人們對鄉村社會、鄉土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需要通過教育來建構。

(二)整合鄉村教育的主體資源,以人才支持鄉村教育振興 全面鄉村振興階段,鄉村教育振興的主體要從“一體主導”向“一體主導,多方協同”轉變。首先,“一體主導”是以教師為主要群體,開展鄉村教育教學活動。在鞏固、優化現有鄉村教師隊伍結構的同時,注重培養鄉村教師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對鄉村教育的認可度、對教學活動的認真度,只有讓鄉村教師從內心里接受并喜愛鄉村,才有可能留得住人才,發展得了鄉村教育。其次,多方協同指的是能夠直接或間接參與到鄉村教育中并積極發揮作用的人以及組織機構。從人的角度來說,村民是與鄉村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但是,長期以來,“鄉村教育中村民主體的缺位一方面體現為未來建設主體的缺位,另一方面體現為鄉村未來建設主體的思想缺位”。[4]改變這種現狀,村民需要在思想上尊師重教、熱愛學生。學校需要為村民參與鄉村教育搭建平臺。如積極開設勞動教育、耕讀教育等課程,遴選一批課程教學實踐基地,選拔一批在種地、種菜、手工制作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村民,彌補鄉村教師缺乏務農經驗的空缺,輔助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借助傳統節日、校慶日等,組織開展舞龍、舞獅等中華優秀傳統慶?;顒?,以傳統文化滋養師生、拉近師生與鄉村的距離。除此之外,鄉村教育振興離不開國家及各級教育部門在政策上、資金上的統籌規劃與支持,也離不開學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長的正確領導和嚴格要求。鄉村教育振興不是靠某一個單獨的主體能夠完成的,只有整合主體資源、形成合力,才能使不同類型人才的效用最大化,以人才支持鄉村教育振興。

(三)充分挖掘鄉村稟賦性資源,以“鄉土”浸潤鄉村教育振興 當前,鄉村教育存在“逆鄉土化”的現象,“教育方式被迫向城市教育看齊,以錯誤的技術至上主義理解科學,拋棄了人類對自然的直接認知和接觸”。[5]這種現象的持續存在必然導致鄉村教育逐漸喪失自身特色,最終成為“低配版”的城市教育。鄉村教育振興就是要扭轉“逆鄉土化”的現象,強調“鄉土化”是鄉村教育的靈魂。但是“鄉土”并不等于土味文化。鄉村社會自然的地理環境、獨特的鄉音、悠久的歷史文化、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都是“鄉土”的表現,是構成人們鄉愁的重要因素。正因為鄉村有如此豐富的稟賦性資源,才能夠以“鄉土”浸潤鄉村教育振興。第一,開設“鄉土”課程?!班l土”資源融入鄉村教育必須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如開設勞動教育、耕讀教育課程的同時將民風民俗、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納入學校課程設置范圍內,讓學生感受鄉村魅力的同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開發校本“鄉土”教材。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具有嚴謹性、系統性、科學性、權威性的特點。將鄉村社會歷史、文化、自然風景匯編成書,是將“隱性”資源顯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鄉村社會的稟賦性資源得以被挖掘、梳理,以課本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生活的鄉村,加深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提升對自我身份的自豪感。第三,開放教學方式。傳統教學以課堂為主要場域,通過師生間的配合,完成教學活動。開放性教學要求在地域上走出課堂,鼓勵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放置于鄉村社會的具體情境之中,開展教學活動。

注釋

①本文數據全部來源于謝煥忠.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猜你喜歡
攻堅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畫好脫貧攻堅圖 決戰脫貧奔小康
什么是“好的教育”?
既要繼續攻堅 也要防止返貧
脫貧攻堅應及時清理“淤堵點”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脫貧攻堅 重在落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