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2024-05-07 06:13黃傳慧陶虹屹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新媒體影響因素

黃傳慧 陶虹屹

摘要:鑒于新媒體在學術搜索中的影響和應用與日俱增,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值得關注。文章論證了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理論研究基礎,如動機理論、用戶體驗理論、Wi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模型等,在分析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習慣與行為偏好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自身的特點,構建了用戶學術搜索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從任務需求、新媒體平臺、信息質量和用戶特征四個維度剖析了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以期促進新媒體在學術信息搜索中的應用,推動用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共享。

關鍵詞:新媒體;學術搜索行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3-0100-04

新媒體泛指以數字信息為依托、能夠進行信息互動與傳播的新興媒體形式,主要包括微博、微信、QQ、學術論壇、學術App等[1]?;ヂ摼W的快速發展為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67億。我國網民新媒體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2%、96.5%和94.8%,用戶規模分別達10.38億、10.31億和10.12億[2]。很多高校圖書館或信息服務機構為了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積極開通微博或微信公眾號開展新媒體服務。文章深入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以期為相關機構優化學術搜索服務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1相關研究

新媒體的術語譯自英文“New Media”,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熊澄宇等(2013)認為新媒體除具有傳統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3];王晰?。?017)等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發展而來的新型媒體形態,是以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傳輸載體的互動式、數字式復合媒體[4]。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從用戶信息搜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展開研究,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為研究對象,基于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的演化過程,構建相關模型。Wilson(1981)構建了信息用戶從需求到利用的總體框架模型[5],Choo(1999)將信息搜索活動分為三個階段[6]。二是對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和驗證。占南(2016)通過編碼分析了科研人員信息組織行為的影響因素[7]。相關研究成果一般借助某個或多個研究方法,通過分析用戶對信息源的選擇、搜索、瀏覽、關注、轉發等具體的信息行為,歸納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以用戶為中心的研究范式占主導地位[8]。

2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理論研究基礎

2.1動機理論

動機是用戶的內在過程,用戶行為是內在過程的外在表現。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采取行動的原因,是推動人進行某種活動并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驅動力,動機理論屬于心理學范疇的理論。研究表明,用戶的行為動機會影響用戶的行為意愿,新媒體以其開放性、透明性、數字化等特點改變了現有的信息傳遞模式和知識傳承方式,并以交互性、及時性等優勢深受用戶偏愛。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用戶獲取、分享信息提供了便利,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9]。用戶的動機與用戶的獲取、使用和分享密不可分,動機理論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2.2用戶體驗理論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除了關注產品的有用性和可用性,更在乎主觀感受和對產品的愉悅體驗。新媒體以其高質量的視頻、音頻、圖片等豐富的信息資源,帶給用戶極大的愉悅感,而愉悅正是用戶體驗的核心要素。筆者結合相關的研究成果,認為用戶學術搜索行為中的用戶體驗包括感官體驗、交互體驗、瀏覽體驗、情感體驗和信任體驗。良好的感官體驗是新媒體吸引用戶的重要原因,新媒體可帶給用戶良好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交互體驗強調新媒體平臺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用戶可比較隨意和感性地利用新媒體平臺;瀏覽體驗注重頁面的吸引力,影響用戶停留頁面時間的長短;情感體驗是感官體驗帶動情感態度變化的活動,用戶瀏覽、閱讀、觀看新媒體平臺,會產生心理方面的感受變化[10];在使用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用戶會根據自身的體驗主動過濾和篩選信息資源,信任體驗是用戶對產品信任度的感受,是最高層次的體驗。因此,用戶體驗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2.3用戶信息搜索行為模型

在用戶搜索行為過程模型的構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Wi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模型等得到廣泛應用[11]。Wilson(1999)系統論述了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認為用戶所處的社會情境通過信息需求影響用戶的信息搜索行為[12]。Kuhlthau(1999)側重分析了用戶搜索全過程中的個體認知因素的影響,詳細描述了搜索過程中用戶猶豫、困惑、信任的變化過程[13]。Choo(1999)剖析并驗證了用戶的認知、情感等因素對搜索行為的影響[14]。這三個模型有力地支撐了新媒體環境下各種情境因素對用戶搜索行為的影響,對本研究的寫作思路有很好的啟發。新媒體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本研究不能照搬這些模型,只有根據新媒體情境對模型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才能更充分地解釋各種情境因素對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

3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Wi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模型作為經典模型已被廣泛應用于用戶搜索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如:甘利人等(2007)結合這些模型,根據科技數據庫網及其用戶對象的特征,對影響科技用戶信息搜索的具體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總結[15];吳丹等(2017)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特征,結合這些模型構建了可穿戴設備對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模型,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驗證了模型的適用性,得出了可穿戴設備對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產生的影響因素[16]。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說明這些模型應用于某種情境下用戶搜索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和適用性。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搜索行為的特點,但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其獨特性。因此,本研究在Wilson模型、Kuhlthau模型和Choo模型及甘利人的用戶搜索行為模型的啟發下,結合新媒體的特點,構建了用戶學術搜索行為影響因素模型,識別并分析了任務需求、新媒體平臺、信息質量和用戶特征四個維度的影響因素,以期把握新媒體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機理和相互作用,更好地為用戶的學術搜索提供服務[17]。

4用戶學術搜索行為各個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和討論

4.1新媒體平臺對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分析

在用戶行為的研究領域,Davis(1989)提出并驗證了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18]。新媒體平臺的信息資源豐富,用戶僅需加關注或與作者成為好友即可跟蹤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研究熱點。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成為用戶選擇學術信息源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Park等(2014)通過對韓國最大的在線社區用戶行為進行調研后發現,感知有用性是用戶搜尋行為和信息分享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9]。

一方面,微信、抖音、QQ等新媒體對用戶非常友好,使用門檻低,有很多功能供用戶免費使用。用戶的體驗是方便快捷、簡單實用;另一方面,即時通信在用戶規模和產品功能上持續更新。用戶如果關注某一學術公眾號,公眾號就會主動向用戶推送新的消息內容;用戶如果關注某一抖音號,抖音號就會提醒用戶有新的視頻發布,且在線信息包括視頻、語音、文字、圖片、表情等,內容豐富。新媒體平臺良好的交互性和及時性深受用戶喜愛,使用戶數量猛增。我國網民使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一種習慣,新媒體的交互性、及時性特征對用戶使用新媒體搜索學術信息、生活信息、時事熱點、健康信息等有重要影響。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巨大潛力被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和學術信息提供商關注。

4.2信息質量對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分析

各類學術信息機構正在加速與新媒體平臺融合,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及時發布最新資訊,引發用戶關注;二是精心設置議題,強化用戶認知;三是發布權威解讀,加深用戶理解。隨著微信、微博影響力的提高,許多學術期刊或圖書館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實時發布學術期刊目錄、學術會議通知或已發表的學術論文,用戶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即可跟蹤到最新的學術動態或學術信息。如果新媒體平臺發布了很多輕松、生活氣息濃厚的娛樂性信息,用戶就會質疑其學術信息的真實性、嚴肅性和價值,因此,新媒體平臺的信息質量是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包括學術信息的發布者、信源可信度、真實性、學術性等。

以學術微博為例,其發布主體分為“學術意見領袖”和“普通學者”。研究表明“學術意見領袖”主要是知名學者,他們代表學術微博中的權威學術力量,其發言質量和影響力超過“普通學者”;大眾更愿意信任“學術意見領袖”,且傳播層面和學科領域更廣,發布者和信源可信度影響用戶對學術微博的關注頻率和關注數量[20]。博文是學術微博的主要形式,內容一般包括學術前沿、會議報告和專業求助等,強調學術性和真實性。當字數不夠時,博主還需要通過圖片或超鏈接等形式輔助說明。

4.3用戶特征對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分析

Heinstrm(2005)將用戶的人格特征與搜索行為聯系起來,指出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搜索行為是一個依賴用戶人格特征和情境的動態多變過程[21]。影響學術信息搜索行為的用戶特征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征、性格、角色、習慣等[22]。個體特征決定了用戶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差異對新媒體用戶的學術搜索行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Heinstrm(2006)發現,用戶的內在性格特征比學科特征對信息行為的影響更大[23]。Hughes等(2012)指出用戶的偏好與個體差異有關,用戶使用在線社交媒體的信息搜索行為因用戶的性格、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24]。Limayem等(2007)認為滿意度、過去行為的頻率和使用行為的全面性是習慣形成的關鍵,習慣對用戶的使用行為有顯著影響[25];Venkatesh等(2012)在辨析習慣和經驗兩個概念的內涵和相互關系后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的使用習慣能夠顯著影響其行為意向和使用行為[26]。張晉朝等(2018)發現用戶的性格特征對學術信息搜尋行為存在交互影響,學術信息搜尋行為因用戶基本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異[27]。因此,研究用戶的個人特征有助于理解用戶學術搜尋行為的差異性,把握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信息搜索行為的變化和規律。

4.4任務需求對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分析

需求是用戶主觀愿望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內部失衡而產生的匱乏狀態,滿足用戶需求是新媒體平臺的目標。Pharo(2004)構建了信息行為的概念模型,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工作任務和搜索行為密切相關。Bystrm等(1995)將工作任務分為五個復雜度類別,系統研究了工作任務的復雜度等維度如何影響用戶的信息搜索行為[28]。任務需求發生在用戶搜索行為的啟動階段,用戶的學術搜索行為往往是由科研任務需求驅動的,影響因素包括科研任務的目的、復雜度、規模和階段等維度。任務需求產生于某種具體的情境,當用戶感到知識匱乏而不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時,就會產生任務需求,就有驅動力促使信息搜索行為的產生。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重要的學術信息源,用戶通過關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能夠實時跟蹤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研究前沿,新媒體的使用貫穿整個學術研究過程,新媒體正在改變研究人員的學術實踐活動。

5結語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的具體特征,構建了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學術搜索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并對各因素進行了詳細論證。本研究為進一步理解用戶信息搜索行為過程和機制提供了參考,對促進新媒體在學術信息搜索中的應用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有利于引導用戶積極參與新媒體活動、擴大學術信息的傳播范圍、推動新媒體環境下用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共享。

參考文獻:

[1]黃傳慧.基于新媒體的用戶學術搜索需求及其行為特征研究[J].圖書館,2021(11):58-63.

[2]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1-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熊澄宇,廖毅文.新媒體:伊拉克戰爭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J].中國記者,2013(5):52-53.

[4]王晰?。旅襟w環境下網絡社群情境信息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17(10):1051-1057.

[5]Wilson T D.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1(1):3-15.

[6][14]Choo C W.Closing the cognitive gaps:how people process information[J].Financial times of London,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ies,1999(3):22.

[7]占南.科研人員個人學術信息組織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7):67-73.

[8]查先進,張晉朝,嚴亞蘭,等.網絡信息行為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述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100-115.

[9]常穎.新媒體環境下農民工在線信息行為與服務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10]李宇佳.學術新媒體信息服務模式與服務質量評價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11]甘利人,岑詠華,李恒.基于三階段過程的信息搜索影響因素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7(2):59-62.

[12][22]Wilson,T.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3):249-270.

[13]Kuhlthau C C.Accommodating the User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challeng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designer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12-16.

[15]甘利人,岑詠華.科技用戶信息搜索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2):156-160.

[16]吳丹,馬樂.可穿戴設備對用戶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21):91-98.

[17]曹錦丹,蘭雪,鄒男男.健康風險認知與信息交互行為關聯模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6):12-19.

[18]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319-340.

[19]Park J H,Gu B,Leung A,etal.An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eeking behaviors in online investment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2):1-12.

[20]盛宇.基于微博的學術信息交流機制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2(14):62-66.

[21]Heinstrm J.Fast surfing,broad scanning and deep diving: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and study approach on students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5(2):228-247.

[23]Heinstrm J.Broad exploration or precise specificity:Two basic information seeking patterns among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1):1440-1450.

[24]Hughes D J,Rowe M,Batey M,etal. A tale of two sites: Twitter vs. Facebook and the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social media usag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561-569.

[25]Limayem M,Cheung H.How Habit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J].Mis Quarterly,2007(4):705-737.

[26]Venkatesh V,Thong J,Xin X.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2012(1):157-178.

[27]張晉朝,羅博,查先進.基于性格特征的社會化媒體用戶學術信息搜尋行為感知差異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8(4):78-88.

[28]Bystrm K,Jrvelin K.Task complexity affects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5(2):191-213.

(編校:孫新梅)

猜你喜歡
新媒體影響因素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