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價值邏輯與型塑路徑*

2024-05-07 23:53
關鍵詞:領導力鄉土校長

單 瑩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要振興,教育是關鍵。當前我國鄉村教育對自身發展的認識不完備、對發展方向的把握不牢固、對本土教育資源的利用不充分,在辦學思想、辦學目標、課程教法等方面還存在著對城市學校的盲從,[1]44以至于逐漸出現和地方水土及文化根脈脫軌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鄉村學校作為與鄉村社區構成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不是可以獨善其身的“教育孤島”,而是深嵌于鄉村社會之中的“文化樞紐”。因此探索鄉村學校和鄉村社區的深度融合是發展高質量鄉村教育的必由之路。而貫通鄉村學校發展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人物,則是鄉村學校的校長。如何培養并提高鄉村校長的社區領導力,促進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的深度良性互動,實現鄉村學校在地化、高水平特色發展,滿足鄉村人口對高質量教育福祉的追求,讓鄉村學校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腹地和人才基地,是新時代鄉村校長當好鄉村振興教育追夢人的重要命題。

一、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內涵意蘊

領導力是社會科學領域中常見的一個詞匯,一般而言,領導力泛指某領導者掌控物質和人力資源,能獲得追隨者的支持。校長領導力的概念源于西方領導學和教育領導學,受到企業領導理論的影響,例如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變革式領導理論等。[2]64我國學術界對于校長領導力的研究多涉及校長課程領導力、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校長教學領導力等方面,和校長在學校管理中所承擔的不同功能息息相關。很多研究證實,校長領導力不僅與學生學習、教學質量等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會對學校效能、教學資源開發等因素產生影響。而多種領導學說如系統性領導以及環境回應型領導,都強調了校長領導需對周圍環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及注重與外部環境、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構建,由此也引發了學界對校長領導力與社區關系的興趣。

目前學界對“校長社區領導力”這一特定主題的研究還較少,但對于社區領導力這一概念已有較多研究。社區領導力的研究主要涉及社區治理、社區基層黨組織等相關主題,著重關注社區治理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統籌轄區資源、協調各方利益的重要性。[3]22在社區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發揮的社區領導力中,特別強調其在專業理念引領與技術支持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相關學者認為社區領導力是一種多位角色,主要目的是為了催化變革和解決問題。[4]61-64綜上,社區領導力放在公共治理的領域需要扮演引領者、催化者和資源鏈接者等多重角色,是有機調動社區各類資源以滿足社區各利益相關者需要,并最終實現社區長治久安的重要載體。由此,將這一概念賦予到“鄉村校長”這一身份之上,所應關注的就是如何通過調動鄉村地方資源、將鄉土文化和社區各類資源嵌入到鄉村教育中,使之獲得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和根脈。有學者將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界定為“在追求學校發展變革過程中,校長發現指導影響和建構社區教育資源的能力”,強調它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影響力。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體現為鄉村校長需要主動觀察、發現、挖掘和調動資源,積極變革,為學校和社區謀求更大的發展機會。[5]41還有學者認為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側重于調試學校外部關系、公共關系以及履行社會職能。[6]72總的來說,目前關于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研究都在強調鄉村校長需要搭建學校同社區多元主體之間的聯系,以及促進二者資源共享、互惠互補、良性發展的職能,要求其在主觀能動上具備較強的“情境智慧”。

二、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式微表征

當前,在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下,我國鄉村社會步入歷史轉型期,鄉村社區的家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樣態、民風民俗、經濟水平、教育期待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鄉村學校作為嵌入于鄉村社區中的基層教育組織單位,面臨著隨之而來的教育內核空心化、教育生態復雜化、教育條件差異化和學校師生流動化等種種新現象。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更多體現為思想的貧困和內在治理的落后。

(一)向城慣性擠壓導致鄉村校長領導效力弱化

長期以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了鄉村教育的發展活力和創新潛力,使得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凸顯。與城市學校相比,鄉村學校被習慣性貼上“落后”標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鄉村文化和秩序都產生了強烈沖擊,鄉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都在加劇。鄉村教育也開始了對城鎮學校的模仿和學習,在現代技術、課程教法等領域的學習模仿盡管取得較大進步,但一味的“盲從”也使得鄉村教育逐漸失去自身特色的發展方向,學校教育教學內容和當地的鄉土文化脫軌嚴重。[7]60越來越多的鄉村家庭對教育的期盼由“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鄉村學校生源不斷流失,“城市擠”“鄉村空”現象愈演愈烈,鄉村教育本土的發展難以延續。很早陶行知先生便對農村教育的城市化提出過批評,他犀利地指出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遠離鄉村走向城市,脫離了種稻造林等生存的本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之中,鄉村校長對教育理念的體悟、對課堂教學的創新、對課程改革的努力,都不容易被看見、被聽見,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著校長變革的積極性。面對如此的向城慣性,鄉村校長是順應慣性、亦步亦趨地追隨城市學校的步伐,學習城市校長的教育理念和治校經驗,還是突出重圍走出屬于鄉村特色的發展之路,無疑在考驗著其領導智慧,也考驗著他對于鄉村教育的熱情和堅持。

(二)鄉土文化疏離導致鄉村校長身份認同淡化

廣大鄉村地區,正處在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正在從以往注重人情的鄉村淳樸交往向目前市場導向的鄉村理性交往過渡,[5]42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讓鄉村社區由原來的“熟人社會”變成了“半熟人社會”,但人情、關系、面子在鄉村社會交往中還發揮著較大作用。鄉村學校所在的鄉村熟人社會中,道德輿論的力量更大,[1]46鄉村校長在面向這些特定對象時可能會更加趨向謹慎。正如費孝通所言,“熟人社會其實就是一張微觀權力關系網維系著熟人社會的秩序生產?!盵8]80鄉村校長在處理家校關系、家校社關系時如有不妥當之處,更容易在人情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要遭受道德的審判或者人情上的懲罰,這是鄉村社區固有的特性帶給校長的制約。此外,鄉村校長一般不再居住在本土本鄉,而是把家安在縣城或省城;他們不再是鄉村社區中的“天然成員”,而視鄉村社區為臨時的工作棲居地;他們不再有鄉村社群的歸屬感,從思想和行動上都將自己定位為鄉村社區的“過客”。離鄉離土的鄉村校長對鄉村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風土人情的熟稔度不夠,無法支撐其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鄉村產業特色、自然生態、鄉民生活的關心度不夠,無法為當地產業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與鄉村社區、鄉民鄉鄰的融合度不夠,無法獲得父老鄉親的身份認同。這也使得當前社會鄉村校長面臨自我認同迷失與他者認同淡化的雙重困境。

(三)信息獲取便捷導致鄉村校長文化優勢虛化

鄉村校長因其具備的規范知識、禮序文化、倫理道德,一直是傳統鄉村社區中的知識精英,也是鄉村群眾心中的“鄉賢”。他們利用文化優勢在推行社會教化、參與地方公務、維護地方秩序等公共事務中滿足鄉民需求、維護社區利益,由此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聲望[9]117。信息時代的到來讓資訊傳播不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即便身處偏僻山村的鄉民,也能及時便捷地獲取感興趣的文化知識、數據信息。鄉村社區由“封閉”轉變為“開放”,鄉村校長的知識資本不再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其文化優勢被顯著削弱,之前在社區基層治理中作為不可或缺的“文化人”“智囊團”的地位被撼動。

(四)公共精神缺失導致鄉村校長服務意識退化

公共精神是鄉村校長具有社區領導力的精神內核,支撐其在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之外,自愿承擔鄉村社區公共事務,主動擔當“校長”之外的多角色任務。公共精神的“有無”和“多寡”對于鄉村校長能否較好地踐行社區領導力起著關鍵性作用。離鄉離土的鄉村校長容易出現公共精神的缺失,導致他們缺乏公共服務意識,囿限于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畝三分地”,缺乏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動擔當,回避鄉村社區治理的公共事務,游離在鄉民群體之外不愿深入互動,固步自封地抵觸社區領導力擔當所需的各種知識學習和能力鍛煉,即便其具備社區領導力外顯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可能真正落實和發揮社區領導力的實踐效應。

三、新時代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價值邏輯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休戚與共、水乳交融,構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共同體。鄉村學校只有依托社區資源才能更好地走內涵發展、特色建校的道路,而鄉村社區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也都需要具有社區領導力的鄉村校長積極投入與大力推動,新時代鄉村校長也確實具有相應的價值邏輯。

(一)引領鄉賢促進發展

新鄉賢是在本鄉本土具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且受人尊敬的德才兼備者[10]42,通常是能夠帶領村民開展鄉村建設而受到本土村民敬重的精英。新鄉賢在鄉村這樣的熟人為主的社區更能發揮道德模范作用,他們的行動重點也在于對鄉村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其領導力能夠保持相當的強度。[11]50因此,鄉村校長可以嘗試以教育領域的新鄉賢身份參與社區治理,也可以通過和受村民愛戴的新鄉賢的互動來取得社區的認同和信任。新鄉賢的特質之一就是重視教化培養,這也說明其和鄉村校長想要發展鄉村教育的愿景不謀而合。此外,新鄉賢在調動社區各項資源的超強領導才能方面也可以為鄉村校長所用,在關心社區發展、村民發展的過程中融入發展鄉村教育、推進鄉村教育變革的愿景,并將教育成果反哺于社區的建設發展。鄉村校長因為專業和身份的局限,對鄉村產業發展的直接幫助有限,但是在當前鄉村產業有待提質增效,亟需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樹立特色品牌的發展需求下,鄉村校長可以在新鄉賢的輔助下,參與設計并推廣鄉村特色產業,以產業協同者的身份促進“農業”與“文化”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創新協同發展。

首先,鄉村校長可以做以文化賦能農產品的“設計師”。傳統經營模式產出的農產品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漩渦,難以給農民帶來豐厚利潤?!耙环剿?一方風物?!编l村校長可以幫助鄉村社區進行農產品文化創意的開發利用,提取凝練鄉土文化元素,增加農產品的內涵文化和外部包裝,讓其具有出色的本土特色,實現價值的增值。鄉村校長可以憑借自身的教育知識、文化涵養,將當地的民間藝術、農耕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融入農產品品牌內涵,為農產品打造獨具特色本土品牌。

其次,鄉村校長可以做用教育助銷農產品的“推廣師”。農產品的規模生產、季節性和保質期,容易導致農產品出現滯銷,從而給農民帶來較大損失,打擊農民發展鄉村產業的信心。鄉村校長可以從教育者的角度和身份參與農業產業發展,利用學校平臺和當地自然資源,發展以農業種植為載體,以親子教育為內容的“農業+教育”類鄉村產業建設[12]44。鄉村校長可以幫助村民提高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網絡”類鄉村產業發展,協助村民開通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進行網絡銷售。

(二)培養鄉村振興人才

“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是核心”,鄉村產業發展需要人才,鄉村文化興盛需要人才,鄉村生態維護需要人才,鄉村組織建設需要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憋@然,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然而,當前鄉村社區發展面臨著勞動力老齡化,各類技術型、專業型人才數量不足、結構失衡的“貧血”問題和本土優秀人才流失嚴重的“失血”問題?!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鄉村校長能以人才培養者的身份幫助緩解當前鄉村人才供求的現實矛盾。

首先,鄉村校長可以做培育鄉村振興本土人才的“育才人”。每個鄉村孩子都承載著一個鄉村家庭的希望,每個鄉村學生都是鄉村振興事業的“接班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作為鄉村教育的“掌舵人”,鄉村校長可以通過提高鄉村學校教育質量,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通過強化學生與鄉村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對鄉村發展的認識,發掘學生進行鄉村建設的潛力,為鄉村振興奠定人才基礎,為鄉村社區培養一代又一代有“根”有“魂”的本土鄉村人才。

其次,鄉村校長可以做選拔鄉村振興本土人才的“選才人”?!案呤衷诿耖g”,鄉村社區中不少能工巧匠、種養殖能手、“土專家”“田秀才”不為人知,是未被發掘的人才“金礦”。鄉村校長可以通過自己、教師、學生的親屬圈、朋友圈織密人才信息網,協助政府、組織、村干部選拔本土人才,盤活本土人力資源,挖掘本土人才潛力,為鄉村振興強化人才鏈[12]46-47。

再次,鄉村校長可以做引進鄉村振興本土人才的“引才人”。鄉村社區的硬件條件、激勵機制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引才過程中往往遭遇滑鐵盧。鄉村校長可以通過鄉村學校這棵“梧桐樹”,用師生情、校友情、家校情的感召,以鄉愁鄉情為紐帶,打好“感情牌”[12]47,鼓勵離鄉人才、優秀畢業生、外出務工的學生家長返鄉創業就業。通過自己和學校的資源,多渠道挖掘與聯誼能人志士,建立常態化的聯絡機制,適時“借才”實現“人才在外地、生產在本地”,滿足鄉村社區發展需要。

(三)賡續鄉土文化傳承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中國的鄉村文化蘊涵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農耕文明和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脈,保護、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是我們記住歷史傳統,實現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13]93-94。隨著市場經濟的滲透和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社會原有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受到沖擊,傳統的倫理秩序、習俗文化受到影響,舊有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受到改變,鄉土文化陷入“新舊更替”“青黃不接”的轉型期。而鄉村校長能以文化引領者的身份推動鄉土文化保護傳承與創造轉化,進而重建鄉土文化自信。鄉村教育的振興意味著教育要超越地域性的鄉村概念,凸顯文化意義上的鄉土性。[14]53只有真正通過發現鄉村獨特的價值,以教育提升鄉村文化認同,才能真正創造出讓人才向鄉村流動的文化愿景,煥發出鄉村教育的內生力量。從文化意義上振興當前缺失了“鄉土性”的教育,而不只是“鄉村教育”,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首先,鄉村校長可以做輻射引領鄉村意識形態的“宣傳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治理經歷了分田到戶的“去行政化”階段、稅費改革為基礎的“去政治化”階段,國家權力的中途“離場”導致國家意識形態在鄉村場域日漸式微,也給宗教組織、宗族組織、黑社會組織等“灰色勢力”“黑色勢力”重新激活、迅速壯大、滋生蔓延的機會空間[15]40,鄉村社區無法有效為鄉民提供最大化的公共利益。當前,在國家權力“返場”的“再政治化”階段,政府雖然仍是鄉村政治傳播的主要參與者,但其壟斷地位已經被打破。鄉村校長通過對國家政策的理論宣講和思想宣傳,對鄉民進行思想教育、真理教育、道德教育,強化其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知和內化[12]45。通過弘揚先鋒模范人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其次,鄉村校長可以做示范引領鄉村鄉風民俗的“榜樣人”。大量的鄉村精英“離農化”使得鄉村社會“空心化”,鄉村社會“空心化”又導致鄉村文化“荒漠化”,在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打壓下,鄉村文化中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兄友弟恭、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等傳統優秀基因被蠶食,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鄉村校長不僅是師生的校長,更是家長的校長,社區的校長[5]43。鄉村校長通過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表現,樹立道德表率,以身教勝過言傳的方式教化鄉民。通過家校聯結、師生聯系,發揮道德支點作用,推進鄉村社區公序良俗的重建。

再次,鄉村校長可以做專業引領鄉村文化生活的“建設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备x教育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鄉村學??梢岳锰烊坏牡乩韮瀯?聯通鄉村教育和鄉村實踐,讓學生在了解鄉村豐富的地域文化、鄉土生活、傳統習俗等獨特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厚植鄉土情懷,體會鄉村文化,激活鄉村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覺。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在全國59.6萬個村中,只有41.3%的村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16]。在鄉村文化組織薄弱、文化氛圍淡薄的現實背景下,村民的文化生活淪陷在“從手機到牌桌”的兩點一線中。鄉村校長通過利用鄉村社區廢棄的宅院、校舍、倉庫等閑置資源,改造成閱覽室、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場所,引導鄉民成立各類文化類、經濟類、教育類鄉村自組織,促進鄉村社區文化組織發揮振興鄉村的協同力量[12]48。通過定期開放學?;顒訄龅?廣泛發動教師群體發揮特長,積極組織社區文藝培訓、親子閱讀、群眾性比賽等活動,豐富鄉村社區文化生活。通過搜集當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戲曲、家族故事等[17]40,挖掘鄉村社區文化記憶和文化元素,創設并分享具有當地特色、文化積淀、底蘊內涵的教育文化資源,專業引領鄉村文化生活建設。

(四)提升在地化教育力

在地化教育強調農村學?;谝环剿恋慕逃Y源,緊密倚靠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真實場域,用真正的農村教育現代化理念來實現家庭-教育-社會的融通式教育。[7]61在地化教育開展的認識論起點即為將學校教育帶回“地方”,在教育的旨趣中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18]34在地化教育可能會成為鄉村教育平衡個體發展與生態系統關系中的重要手段,也是踐行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載體。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生態宜居強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這既關系到鄉村居民的福祉,又關乎鄉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當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存在意識薄弱、治理不足等短板。提升鄉村校長的在地化教育力,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與鄉土課程建設、鄉土課堂設計、鄉村教育發展緊密鏈接,讓鄉村教育形成天地人和諧的大教育觀念和大教育格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19]8。

首先,鄉村校長可以做鄉村生態文化觀念的“營造者”。通過推動“在地共育式的課程建設”,將全體鄉村學生的培養納入課程目標建設。學校與近鄰環境的這種密切聯系,不僅豐富學校的活動,增強學生的動力,而且還能增加給予社會的服務。[20]127通過這類課程,充分發揮鄉村教育臨近大自然資源的獨特優勢,讓學生在與自然的共處和交互中,增加對鄉土的依戀與聯結,同時也在真實的鄉土環境中以課程建設的方式來助力鄉村振興。

其次,鄉村校長可以通過推進在地化教育的方式加強同社區各利益相關者的交互。例如統籌課程資源,聯通家長、社會、政府等各方主體集聚資源,合理開發配置、整合利用,最終實現在地化課程的整體規劃和籌謀。鄉村作為一方水土,既是一個自然空間,也是一個社會空間,承載著本地農耕、生態、社區、歷史等不同側面的意義,蘊含著城市社會無法比擬的教育資源。每一個地方的整體性和獨特性,都為課堂教學提供著極佳的真實情景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同時,這也是一次提升鄉村教師在地化素養的好機會,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從而在學校內外都塑造獲取鄉土知識、認同鄉土文化、感受鄉土情懷、親臨鄉土場景、解決鄉土治理問題的教育閉環。

(五)服務鄉村社會治理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處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社會內外部環境、人口變化、發展特點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也對新時代鄉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當前,鄉村治理面臨著治理主體弱化、社會矛盾突出、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要求鄉村治理實現善治良治。鄉村校長還能以治理服務者的身份積極參與鄉村生態文化建設,以點帶面示范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鄉村校長可以做協調鄉村治理主體的“中間人”。伴隨著鄉村社會的變遷,鄉村社會治理主體正逐步向多元化嬗變,組織層面既包括基層黨政組織、村委會等制度性主體,也包括私營企業、宗族組織等非制度性主體[21]15;個體層面既有村官等體制精英,也有鄉賢等非體制精英,還有普通村民[22]158。不同主體間協調合作、協商對話的融洽度,關系到鄉村治理水平的高低。鄉村校長通過向村民廣泛進行政策的解讀宣傳,自上而下落實組織意圖,通過向組織傳遞民聲建議,自下而上反映群眾訴求。鄉村校長可以在不同治理主體間充當中介者,起到鏈接、潤滑的作用,緩解干群關系,提升組織服務水平[12]47。

其次,鄉村校長可以做緩和鄉村治理矛盾的“協助者”。當鄉村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價值導向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時,鄉村治理能力被削弱,鄉村治理矛盾凸顯,鄉村社會就會出現不和諧不穩定的現象。鄉村校長可以憑借自身學識、品德和行為所獲得的鄉村社區認同力、與鄉鄰保持長期有效互動溝通獲得的基層群眾信任力,解決鄉村社區日常糾紛,化解鄉民社會矛盾,消除鄉村治理的認同沖突,協助鄉村社區共同體的構建,最終實現鄉村社會整合。

再次,鄉村校長可以做優化鄉村治理能力的“智囊星”。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治理有效”目標,就必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三治融合”,實現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校長可以幫助村民制定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協助鄉村社區將孝老愛親、鄰里和睦、移風易俗等道德教化納入基層自治事項等方式,夯實鄉村治理的自治基礎。通過積極參與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引導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加強鄉村治理的法治保障。通過強化道德教化,抵制陋習,發揚美德,倡導新風,引導村民向上向善、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強化鄉村治理的德治支撐。

四、新時代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型塑路徑

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建設高質量鄉村教育體系的新時代要求,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共同體”的新發展需要,無一不在呼喚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提升。從自我增能、對外賦能、外部支持三個維度,構建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發展的“金三角”模型,在鄉村社區為鄉村校長搭建平臺、加大投入、改革評價等保障基礎上,通過增強公共意識、提高治理水平、提升統籌能力、培養鄉村教師、儲備未來人才、夯實鄉村教育、引領鄉村文化等內外部“雙軌”發展路徑,形成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一體兩翼”,助力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共同步入發展快車道。

(一)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自我增能路徑

“增能”(Empowerment)一詞是社會福利用語,意思是讓人有更大、更多的責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23]10。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能已經成為社會工作領域提倡的重要價值觀念和工作模式之一[24]139。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自我增能路徑包括公共意識、治理水平、統籌能力三個方面。

1.增強“服務鄉里”的公共意識

鄉村校長的社會角色是專業性與公共性的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鄉村社區的發展都需要鄉村校長在奠定專業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共性[25]74。鄉村校長要積極融入鄉村社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文化責任,主動思考并積極參與鄉村社區發展相關的公共事務。要積極配合鄉村基層組織做好鄉村社區發展規劃、文化活動策劃、突發事件處置、糾紛事件調解、政策法規宣講等公共事務。要積極與鄉村民眾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文化需求和教育期待,幫助他們排解子女、親屬的教育困惑,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水平和實施能力。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和感召鄉村教師、鄉村學生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強化他們服務鄉村振興的公共意識[25]74。

2.提高“共建共治”的治理水平

持續學習、終身學習是鄉村校長提升社區領導力,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的不竭動力。要有鄉村學校和鄉村社區融合發展、共建共治的認知和視野;要有辦好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責任和擔當;要有向社區干部學習、向學校師生學習、向普通村民學習的態度和意愿;要有在處理學校、社區復雜事件中不斷歷練自我、提升自我的勇氣和決心;要有發現、借助并利用好鄉村社區豐富資源助力學校發展的眼光和能力;更要有分享、提供鄉村學校教育資源為鄉村社區服務的胸懷和境界。鄉村校長可以通過鄉村學校和鄉村社區的共同努力,合力建設“教育友好型社區”,形成學校與社區共治、善治的和諧、高效基層治理格局。

3.提升“資源整合”的統籌能力

鄉村振興需要鄉土、教育、文化、人才等多元資源的統整發力。鄉村校長通過熟悉并積累本土文化知識和文化資本,指導學校傳承并創造性地利用鄉土資源,將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鄉土文化與鄉村教育的資源整合。既可以幫助學校走特色發展道路,又可以為鄉村社區擦亮“一鄉一品”的金字招牌,還能重塑鄉村文化自信,培育學生、村民的鄉土情懷。通過教育資源,以“育才”“選才”“引才”的方式整合鄉村振興所需的人力資源,構建鄉村社區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鏈。

(二)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對外賦能路徑

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對外賦能路徑包括夯實鄉村教育、培養鄉村教師、儲備未來人才、引領鄉村文化四個方面。

1.夯實“造福桑梓”的鄉村教育

鄉村校長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辦有特色、有內涵、有價值的鄉村學校,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引領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要克服鄉村學校的現實困難,盤活用好各類資源,開齊開足開好各類課程,切實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做到德育教學一體化、勞動教育常態化、美育體育規范化,滿足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望。要努力拓展家校合作關系,幫助鄉村家庭和鄉村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教師、家長與學生建立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要關注鄉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為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出務工的地域選擇、親子互動頻率等方面盡可能提供合理建議[17]40。讓鄉村教育給鄉村民眾帶來福祉,給鄉村社區發展帶來動力和希望,進而贏得社會各界對鄉村教育的尊重和支持。

2.培養“扎根鄉土”的鄉村教師

一支“留得住”“教得好”、數量充足、質量優良、有情懷、有擔當、肯奉獻的鄉村教師隊伍,是鄉村振興重要的人才資源寶庫。鄉村校長可以通過在鄉村教師的職前、職后培訓中增加鄉土文化知識模塊課程,增強鄉村教師對“鄉土性”的認同;針對鄉村教育實際情況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制定適切性的培訓計劃和指導方案,幫助鄉村教師提高適應鄉土特點、解決本土需求的專業素養[26]123,讓鄉村教師獲得鄉村成長的幸福感。鄉村校長可以通過引導鄉村教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與村民的互動中形成“愛鄉村”“樂鄉村”“享鄉村”的鄉土情懷,以鄉土文化與鄉土精神促進鄉村教師心靈與鄉土靈魂的互動,積極宣傳鄉土文化,讓鄉村教師獲得長足的鄉村依賴感[26]124。鄉村校長可以通過引導鄉村教師積極參與鄉村社區治理,強化新鄉賢的責任意識,融入鄉村生活,為村民排憂解難,讓鄉村教師獲得鄉村認同感和獲得感。具有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對鄉村有依賴感的鄉村教師,他的內心一定是豐盈的,他的情緒一定是飽滿的,他對鄉村兒童懷有真摯之愛,對鄉民懷有赤子之心,對鄉村社會懷有深沉之情[27]239,他會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扎根鄉土,反哺鄉土。

3.儲備“熱愛鄉土”的未來人才

鄉村學校的每一名學生,都是鄉村振興的未來人才。鄉村校長要營造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要注重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增強學生對鄉村社會、現代社會乃至未來社會的適應性。要加強科學教育和德育教育,用科學之“真”武裝學生頭腦,用道德之“善”涵養學生內心。要在教育教學中增加鄉土元素,加強鄉村特色文化的學習內容設置及鄉土價值觀念的引導,打好鄉村教育的“底色”[28]75。讓一批批、一代代從鄉村學校走出來的鄉村學生,成為助力鄉村社區禮俗之風延續、文化之風綿延、振興之力長久的棟梁。

4.引領“培根鑄魂”的鄉村文化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29]352,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鄉村校長可以借助鄉村學校這一載體,為鄉村社區提供公共生活所需的運動場、圖書館、大禮堂等活動場所,表演比賽、展覽陳列、演講宣傳等文化活動的組織,文旅文創、農特品牌等文化產品的設計開發,鄉史村志、民間故事、典型人物等文化內涵的挖掘提煉;借助鄉村教師這支隊伍,為鄉村社區提供有能力傳承、傳播、革新鄉村文化的知識力量和文化代表;借助教育鄉村學生這一機會,使他們具備認識鄉土、熱愛鄉土、親近鄉土、建設鄉土的責任意識和知識水平;借助自身影響和社區典范,教化村民形成新時代鄉村生活的新習慣、新態度和健康多元的生活方式,豐富其精神世界。鄉村校長要以教育為切入點,以鄉村學校為中心,“提高鄉村文化的向心力和影響力”[30]43,守住鄉村社區和鄉村民眾的文化之“根”,為鄉村振興“鑄魂”。

(三)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外部支持路徑

1.搭建“展示交流”的支持平臺

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充分發揮需要地方基層組織為其“搭臺子”“鋪路子”。通過建立民主協商會、情況通報會、意見征求會等常態化工作機制,讓鄉村校長能夠真正有效地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25]75。通過暢通鄉村校長與鄉村家長、鄉村居民、鄉村社區的溝通渠道,發揮鄉村校長教育權威和文化影響,增強鄉村校長在鄉村社區中的話語權。

2.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

鄉村校長社區領導力的充分發揮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要關心關注鄉村校長的身心健康、經濟待遇、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為他們提供職業發展機會。要及時了解他們在教育發展、社區治理、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障礙,適時為他們紓憂解困。要撥付專項資金為鄉村校長提供專門培訓。要建立激勵機制獎勵在鄉村振興中做出卓越貢獻的鄉村校長,鼓勵和扶持他們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

3.建立“過程多元”的評價機制

改革鄉村校長的考核評價體系,充分認識鄉村校長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不以教育教學業績作為唯一的評價內容,而是將鄉村校長服務鄉村社區、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貢獻度等納入評價體系[25]76。建立符合鄉村教育特點、適合鄉村社區整體性發展、促進鄉村校長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的評價體系。增強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做到不僅考核結果,也注重過程。提高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包括學校師生,還包括基層社區領導、鄉村民眾。以科學、合理、具有“大發展觀”的評價機制調動鄉村校長參與鄉村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他們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歡
領導力鄉土校長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領導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領導力中國醫院院長評選揭曉
校長的圣誕節這花是你的嗎?(一)
領導力愿望清單
論新態勢下領導力的開發與運用
芬芳鄉土行
讀《鄉土中國》后感
論校長的修養
好校長是怎么煉就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