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魯迅研究者的茅盾

2024-05-08 01:17王衛平
關鍵詞:魯迅研究茅盾阿Q

王衛平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大連 116081

中國對魯迅的接受與評價已走過百年歷程。按照清代經學家阮元的說法:“學術盛衰,當于百年前后論升降焉?!蹦敲?,魯迅學術史已超過百年,該是評說盛衰升降的時候了。這一百多年中,產生了眾多的研究名家和浩瀚的研究成果。其中,在作家、批評家中,持續評價、研究、宣傳、紀念魯迅并弘揚魯迅精神的非茅盾莫屬。以往對此的研究并不全面,尤其是對茅盾1949年以后的魯迅研究關注極少,且多為否定,認為是對魯迅的誤讀和曲解,這有失偏頗。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回望作為魯迅研究者的茅盾,我們就會發現,茅盾在發現魯迅上獨具慧眼,在理解魯迅上是真正的“知音”,在弘揚魯迅精神上幾十年如一日地自覺擔當,將魯迅精神薪火相傳。因此,總結、闡釋他對魯迅研究的貢獻,不僅必要,而且頗有意義:可以有效克服和超越以往研究的零散、孤立和以偏概全,實現系統、綜合和全人透視。

一、發現魯迅:目光如炬與遠見卓識

中國現當代不少作家、批評家都評論過魯迅,但沒有哪一位作家、批評家像茅盾那樣,對魯迅的評論和研究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從1921年對《故鄉》中心思想的揭示到1979年《答〈魯迅研究年刊〉記者的訪問》,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跨度中,茅盾共發表評論、研究、紀念、宣傳、學習魯迅的文章、講話達40多篇,此外,還有近20篇文章論及魯迅及其作品,這些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他對魯迅認識的預見性、發現性、發展性、持續性,具有編年史的價值,在魯迅研究史及魯迅精神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為魯迅研究者的茅盾,他是最早發現魯迅的研究者之一,而且目光如炬,具有遠見卓識。他對魯迅創作的迅速、及時和獨具慧眼的評價,顯示了一個卓越批評家和研究者的驚人的藝術直覺、眼光和高超的審美感受力、作品判斷力,從而盡快地確立了魯迅的文學地位,使接受者認識了魯迅的偉大及其作品的卓越,在魯迅學術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和深遠影響。

對魯迅的《故鄉》和《阿Q正傳》最早作出正面評價的就是茅盾(1)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懊┒堋笔撬?927年發表《幻滅》開始使用的筆名,此前發表文章一律署名“沈雁冰”。為了表述上的統一,本文在正文中均使用“茅盾”。。1921年8月,茅盾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評四、五、六月的創作》,用歸納的方法,綜合評述了1921年四、五、六月的創作概況。其中,他“最佩服的是魯迅的《故鄉》”,并首次揭示了《故鄉》的中心思想:“我覺得這篇《故鄉》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2)沈雁冰:《評四、五、六月的創作》,《小說月報》第12卷第8號,1921年8月10日,《茅盾全集》第18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154頁。這是最精準、最正確的見解,在百年魯迅的評價史上代代相傳,并寫入了中學和大學的教科書中。比如,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就這樣寫道:“閏土見到‘迅哥兒’的一幕,寫得尤其感人:他時而‘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接著,‘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使‘我’和讀者禁不住都會打個寒噤。這一聲‘老爺’,意味著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意味著閏土已經認同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3)嚴家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78頁。。這是《故鄉》最感人、最震撼人心、也最讓人深思的地方,也是茅盾“最佩服”的緣由。

1922年1月,當《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剛連載到第四章時,《小說月報》就收到了一位名叫譚國棠的讀者來信,信中對“近年各雜志各報上發表的創作”提出批評,并列舉到《阿Q正傳》:“《晨報》上連登了四期的《阿Q正傳》,作者一支筆真正鋒芒得很,但是又似是太鋒芒了,稍傷真實。諷刺過分,易流于矯揉造作,令人起不真實之感,則是《阿Q正傳》也算不得完善的了?!?4)沈雁冰:《對〈沉淪〉和〈阿Q正傳〉的討論》,《小說月報》第13卷第2號,1922年2月10日,《茅盾全集》第18卷,第183、182頁。時任《小說月報》編輯和主編的茅盾當即回信,闡明對《阿Q正傳》的看法:“《阿Q正傳》雖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來,實是一部杰作。你先生以為是一部諷刺小說,實未為至論,阿Q這人,要在現社會中去實指出來,是辦不到的;但是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總覺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5)沈雁冰:《對〈沉淪〉和〈阿Q正傳〉的討論》,《小說月報》第13卷第2號,1922年2月10日,《茅盾全集》第18卷,第183、182頁。這是最早高度評價《阿Q正傳》(認為是一部杰作)和最早揭示出阿Q的典型意義(認為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的文字,茅盾感知阿Q既“面熟”,又不能“實指”,正暗合了文學典型理論中的“熟悉的陌生人”的論斷。一篇共有九章的小說,只連載到第四章,就預言它“是一部杰作”,這種預見性正體現了茅盾具有高超的文學感受力和作品判斷力,在百年魯迅研究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和深遠影響。一個月后(這時《阿Q正傳》已連載完),被認為最了解魯迅創作意圖的周作人發表了《〈阿Q正傳〉》一文,揭示了《阿Q正傳》的主旨:“阿Q這人是中國一切的‘譜’——新名詞稱作‘傳統’——的結晶?!薄鞍卻是一個民族的類型?!薄疤釤捑?,凝為個體,所以實在是一幅中國品性的‘混合照相’?!?6)周作人:《〈阿Q正傳〉》,《晨報副刊》,1922年3月19日。這和前面茅盾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正如張夢陽所說:“茅盾和周作人敏銳地看出了阿Q這一典型的精神性,揭示了阿Q一問世就產生那樣強烈的精神效應的內在原因,近百年后回頭去看愈益感到其正確性?!?7)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第43頁。

1923年8月,魯迅的《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初版。10月,茅盾就發表了《讀〈吶喊〉》,這是第一篇對《吶喊》的專論。文章不長,但卻新見迭出,既高度評價了《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小說,也高度評價了《吶喊》在整體上所體現的形式創新。茅盾還首次提出“阿Q相”,認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國民族所特具。似乎這也是人類的普遍弱點的一種?!薄拔乙詾檫@就是《阿Q正傳》之所以可貴,恐怕也就是《阿Q正傳》流傳極廣的主要原因?!?8)沈雁冰:《讀〈吶喊〉》,《文學周報》第91期,1923年10月8日,《茅盾全集》第18卷,第444、447頁。從發現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到指出“阿Q相”“也是人類的普遍弱點的一種”,茅盾完整地揭示了阿Q在中國的意義和在世界的意義。在《阿Q正傳》百年研究史中,對阿Q典型意義的研究都沒有超出這個范圍,可見,茅盾是具有原創之功的。文章的最后,茅盾高度肯定了《吶喊》在形式上的創新和巨大影響:“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9)沈雁冰:《讀〈吶喊〉》,《文學周報》第91期,1923年10月8日,《茅盾全集》第18卷,第447頁。這同樣是原創性的見解,是后來的研究者繞不過去的,所以,只能被不斷引用、演繹、深化和升華,并寫進了多種版本的教科書中,影響極其深遠。

比如,使用廣泛、影響深遠的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就以“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為題,來論述《吶喊》、《彷徨》的藝術成就,同時引用了茅盾的這段話,并說明“今天人們也同樣關注與強調魯迅小說的實驗性?!蓖瑯邮褂脧V泛、影響深遠的朱棟霖、吳義勤、朱曉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在“魯迅”專章中,也引用了茅盾的這段話,并在此基礎上,解說《吶喊》中的篇章在象征、結構、語言、格式、典型化等方面的創新體現?!翱傊?,茅盾的《讀〈吶喊〉》不僅是對魯迅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的最早、最重要的評論,而且首次真實、深刻地描述了魯迅小說在當時人們心中所造成的精神震撼與文化效應?!?10)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45、52、81頁。

1927年,茅盾發表了《魯迅論》,這是繼張定璜的《魯迅先生》之后又一篇有分量、具有超越性的魯迅論(11)沈雁冰:《魯迅論》,《小說月報》第18卷第11號,1927年11月10日,《茅盾全集》第19卷,第149-174頁。。文章全面論述了魯迅是怎樣一個人以及1927年以前的全部創作。它是茅盾在通讀了截至1927年魯迅全部作品的基礎上,并結合當時對魯迅及其作品的種種評論寫出的力作。文章在大量引證的基礎上,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茅盾高度贊賞張定璜的《魯迅先生》,認為“是好文章”,并大段抄錄文中的相關論述。張定璜的《魯迅先生》發表于1925年,是一篇全面研究魯迅的長文,在魯迅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受到了后來眾多魯迅研究者的充分肯定。文中認為“魯迅先生也是新文學的第一個開拓者”,“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用實力給我們劃了一個新時代,雖然它并沒有高唱文學革命論?!睆垑絷栒J為張定璜“是做出這一歷史判斷的第一人?!彼摹斑@篇論文無疑是中國魯迅學史上第一篇有分量的魯迅論,是魯迅印象初步形成的標志?!?12)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45、52、81頁。張定璜用“三個冷靜”來概括魯迅的個性特征,已成為一段名言。而茅盾是最早肯定張定璜文章的人,這也看出茅盾的眼光和遠見。他的《魯迅論》在張定璜文章的基礎上繼續解讀魯迅,認為“‘老實不客氣的剝脫’,‘沉默的旁觀’,魯迅之為魯迅,盡在此二語罷。然而,我們也不要忘記,魯迅站在路旁邊,老實不客氣的剝脫我們男男女女,同時他也老實不客氣地剝脫自己?!边@種論斷,不僅比張定璜的認識更全面,而且在以后的魯迅研究史上被承傳下來,演變成著名的評價:“魯迅既嚴厲地解剖別人,更無情地解剖自己?!睂τ隰斞傅碾s感,茅盾頗有見地地指出:“他的著作里卻充滿了反抗的呼聲和無情的剝露。反抗一切的壓迫,剝露一切的虛偽!老中國的毒瘡太多了,他忍不住拿著刀一遍一遍地不懂世故地盡自刺?!边@是對魯迅雜文特質的深刻揭示。茅盾不愧是魯迅的知音,他對魯迅思想和精神的理解是那樣的精準,為后來者理解魯迅開辟了路徑,這是難能可貴的。

對于《阿Q正傳》等小說,茅盾不同意當年成仿吾的批評和指責,認為《阿Q正傳》不是“淺薄的紀實的傳記”,也不是“勞而無功的作品”,“《吶喊》所能給你的,不過是你平日所唾棄——像一個外國人對于中國人的唾棄一般的——老中國的兒女們的灰色人生。說不定你還在這里看見了自己的影子?!?13)沈雁冰:《魯迅論》,《小說月報》第18卷第11號,1927年11月10日,《茅盾全集》第19卷,第149-174頁。這正是后來的研究者所反復揭示的“阿Q相”的普遍意義。正如張夢陽所說:“由阿Q而看到自己的影子,從中開出反省的道路,是魯迅在中國所引發的一種非常獨特的精神文化現象。生動地描述這一現象,加以簡明的概括,道出其中的意義,茅盾是第一人。這也是他的這篇《魯迅論》比張定璜的《魯迅先生》更為深入、精警之處?!薄翱偠灾?,茅盾的這篇《魯迅論》對1927年以前的魯迅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概括,對魯迅映像進行了非常精辟的第二次總結,是中國魯迅學史上劃時期的重要論著?!?14)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45、52、81頁。這是站在中國魯迅研究百年史的高度做出的評價,名副其實。

1948年,茅盾發表了《論魯迅的小說》,主要討論了從《吶喊》到《彷徨》的藝術發展。茅盾認為《狂人日記》是“劃時代的作品,標志著中國近代文學,特別是小說的新紀元,也宣告了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發軔”,“是他的小說作品的總序言?!蔽恼抡撌隽恕犊袢巳沼洝返幕舅枷胍约啊秴群啊?、《彷徨》的基本情況和具體篇章?!霸凇夺葆濉芳?,我卻以為沉痛的作品在藝術上比《吶喊》集中的同類作品達到了更高的階段,《祝?!泛汀秱拧匪鸬那榫w遠比《藥》和《明天》為痛切?!薄叭艟退囆g的成熟一般而論,魯迅的小說后期者優勝于前期者,這說法大體上我相信是不錯的?!?15)茅盾:《論魯迅的小說》,《小說》月刊第1卷第4期,1948年10月1日,《茅盾全集》第23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497—506、506頁。茅盾的這種觀感是符合魯迅作品的實際的,我們不能不折服。后來,楊義等學者繼續闡述從《吶喊》到《彷徨》的藝術發展、成熟等,都是在茅盾觀點的基礎上的闡發。所以,張夢陽在《中國魯迅學史》中高度贊揚茅盾“對魯迅從《吶喊》到《彷徨》藝術發展的分析,是切中肯綮、極有道理的,值得后人繼續體味?!?16)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333、333—334頁。

這篇文章的最后,茅盾對魯迅后期不寫小說的原因也做了非常中肯的解釋。正如張夢陽所說“魯迅后期為什么不寫小說了?這一問題一直是中國魯迅學史上的一個懸念,歷來有各種說法,而茅盾的這一解釋相對來說是最合情合理的,值得后人參考?!?17)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333、333—334頁。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討論魯迅后期為什么沒多寫小說?有人從“不為”或“不能”提出看法,認為魯迅沒多寫小說非“不能”,乃是“不為”(18)郜元寶:《魯迅為何沒多寫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6期。。有人從藝術自身的特質和限度出發,認為“魯迅不多寫或不再寫既是因為不為也是因為不能”,并從多方面探討了緣由(19)劉彬:《也談“魯迅為何沒多寫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10期。。還有人認為“魯迅的小說創作存在著多種可能,他多寫少寫或不寫小說都是正常的”,“絲毫不會動搖其文學家的地位?!?20)吳海洋:《“魯迅為何沒多寫小說”新探》,《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其實,這種種說法,包括李長之當年提出的魯迅小說創作“停歇”說,都沒有超出茅盾的解釋,即使超出了也是離譜的,或者是過度闡釋。在茅盾看來,魯迅為什么不再寫小說,主要有兩點原因:“忙于寫雜感是一個主要原因?!薄暗膊荒懿怀姓J魯迅在那時候沒有接觸新鮮生活的自由。至于舊材料,為《吶喊》和《彷徨》所有者,即他覺得已經寫夠了?!泵┒苓€援引魯迅“曾經說笑話道:‘老調子已經唱完’”(21)茅盾:《論魯迅的小說》,《小說》月刊第1卷第4期,1948年10月1日,《茅盾全集》第23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497—506、506頁。。應該說,茅盾的這兩點解釋是最為中肯,也最符合實際的。今天學者們的老調重彈,不免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當然,茅盾的這篇文章也有局限,如說魯迅的前期小說“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但瑕不掩瑜,從作品論到作家論,再到創作發展論,處處體現了茅盾的獨具慧眼識魯迅。

二、理解魯迅:撥開迷霧與消除疑慮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論述過自古以來“知音難覓”、“文情難鑒”、“知音其難,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等問題。在劉勰看來,一個好的文學鑒賞家、批評家是難于逢遇的;文學作品也是難于鑒賞、批評的,即“文情難鑒”。文學鑒賞與批評之所以難于正確展開,除了作品本身的“文情難鑒”外,劉勰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鑒賞者、批評家在評論時憑個人興趣愛好,主觀片面和夾有私心。為此,就要加強鑒賞者、批評者的“文德”和修養??梢?,真正認識一個作家,理解一個作家及其作品是不容易的,尤其理解像魯迅這樣深邃、另類、特立獨行、睚眥必報、睥睨人類、不留情面的作家就更為不易。所以,我們看到在百年魯迅的接受史中,始終伴隨著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誤讀、曲解、攻擊、辱罵、詆毀等現象,就更需要正確理解魯迅和捍衛魯迅。作為魯迅研究者的茅盾,他的另一貢獻是及時并且反復糾正了學習魯迅、研究魯迅過程中的種種疑慮、偏頗乃至錯誤傾向。他總是能夠撥開迷霧,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真相和實質,促進魯迅接受和研究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有人指責魯迅是“執拗的老人”時,茅盾針鋒相對,認為“‘執拗’正是魯迅先生的戰斗的韌性!”尤其“在長期抗戰中,全國民眾都須要堅韌,在文藝戰線上的,還要韌。目前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許多問題,都不是‘痛快主義’所能解決,必須韌戰?!?22)茅盾:《韌性萬歲》,《文藝陣地》第2卷第1期,1938年10月16日,《茅盾全集》第21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606—607頁。茅盾能夠結合抗戰時期的具體形勢和需要,充分認識和理解了魯迅韌性的戰斗精神的現實意義,而不是“執拗”。

當某些“正人君子”指責魯迅“老是吹毛求疵”,總是“看出人家的壞處來”時,茅盾進行了有力的批駁,認為魯迅的勇于“挖爛瘡”正是緣于對民族至大至剛的愛。茅盾指出:“不錯,魯迅先生自己也承認,他老是‘看出人家的壞處來’,特別是要‘挖爛瘡’”;“不錯,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不通人情世故’,辛苦了一世。然而他這樣做,就因為他有一顆比什么人都熱蓬蓬些的心,就因為深愛自己這民族……所以他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勇氣和毅力!”(23)茅盾:《在抗戰中紀念魯迅先生》,《反帝戰線》第3卷第2期,1939年11月1日,《茅盾全集》第22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80—81、82頁。這是魯迅精神的真實寫照。在這篇文章中,茅盾還針對個別人嘲笑魯迅“怕死”予以有力回擊:“魯迅先生既不主張‘赤膊上陣’”,也“決不肯‘上當’!可是他也決不是‘為活著而活著’。只看他在晚年,實在身體已經太壞了!但還是著作不輟,天天與惡勢力奮斗,不就很明白了么?”(24)茅盾:《在抗戰中紀念魯迅先生》,《反帝戰線》第3卷第2期,1939年11月1日,《茅盾全集》第22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80—81、82頁。茅盾的這種反駁非常有力。在后來的魯迅接受史上,詆毀魯迅的人,不也經常拿魯迅“怕死”說事嗎?因此,回顧茅盾當年的思想見解,不禁讓人感慨系之。

當有人不滿《彷徨》的“悲觀思想”時,茅盾卻認為《彷徨》里所表現的作者的宇宙觀與《吶喊》并無二致,是《吶喊》的發展,是更積極的探索。茅盾指出:“我以為《吶喊》和《彷徨》里所表現的作者的宇宙觀并無二致,但是作者觀察現實時所取的角度卻顯然有殊?!薄安灰詾椤秴群啊放c《彷徨》的思想內容就像用刀子來裁過那樣整齊分為兩面,河水不攙井水似的各歸各的。兩者之間,還有錯綜的地方,甚至在一篇之中也有錯綜著的”,“《彷徨》應該看作是《吶喊》的發展,是更積極的探索;說這是作者的‘悲觀思想’到了頂點,因而預兆著一個‘轉變’,——這樣的論斷,似乎是表面而皮相的?!?25)茅盾:《關于〈吶喊〉和〈彷徨〉——讀書札記》,《大眾文藝》第2卷第1期,1940年10月15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174—177頁。茅盾充分看到了《吶喊》和《彷徨》的連續性、一致性、錯綜性以及《彷徨》的更積極的探索,這無疑有益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兩本小說集。當然,茅盾在這里論說到的從兩部小說的人物身上看見的革命的力量云云,顯得有些牽強,這是那個時代的局限。

當有人非議《狂人日記》不像“一篇小說”時,茅盾卻認為“惟其‘不像’一般所謂小說,所以就成為新文學進軍的號角?!泵┒苷J為“《狂人日記》以《人權宣言》的姿態出現,其力量比當時所有的‘專打孔家老店’的文章更為猛鷙?!薄熬彤敃r的文學運動而言,《狂人日記》也比‘文學革命論’和‘文學改良芻議’更多些光焰,更多些啟示?!?26)茅盾:《現實主義的道路——雜談二十年來的中國文學》,重慶《新蜀報·蜀道》,1941年2月1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191頁。茅盾如此高看《狂人日記》,正反映了《狂人日記》的獨特價值。沿此思路,后代的研究者多指出《狂人日記》寓言詩性特征,甚至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總寓言。

茅盾較早地認識到魯迅著作的博大精深,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價值。他在紀念魯迅逝世五周年時撰文評價魯迅作品價值,“不但青年們不可不讀,就是研究中國文化,探討中國問題的人士,也應當讀?!比绾巫x、怎么讀?茅盾批評對魯迅著作“見木不見林”的讀法“頗多引用魯迅先生的文句,但細繹全篇的意義,殊嫌蕪沓,因而,魯迅文句之被引用在內,正似丑婦戴了滿頭珠翠?!泵┒艹珜А拔覀冏x一個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是為了攝取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以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力、觀察力,以及分析批評的能力,倘若這一點辦不到,則記誦雖多,亦只能流于捋摘章句,為行文之裝飾而已?!泵┒苓€主張從大處提問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系統中把握魯迅的著作。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對魯迅思想得一全盤的了解,可以使魯迅的文化功業和當前的現實聯系起來,因而他的全部著作成為活的指針而不至被當作死的教條?!睆拇筇幪釂栴},茅盾具體列舉了諸多問題:“在一般文化方面,就可有中國傳統文化問題,西洋文化問題,中國吸收外來文化問題等等,在文藝方面,可有文學與革命,大眾化,創作方法,文藝修養,等等問題;在思想方面,在社會問題方面,也同樣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問題?!?27)茅盾:《“最理想的人性”——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五周年》,《筆談》第4期,1941年10月16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290—292頁。茅盾這種從大處提問題,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系統中研究魯迅的倡導,對后來的魯迅研究者無不具有啟發性和示范性。

如何研究魯迅?茅盾反對“把魯迅當作偶像,把他的學說思想當作死的教條”,而主張“把魯迅作為戰士,活在我們中間的戰士,他的著作是我們斗爭的指南針,是幫助我們了解這社會,了解這世界,認明了敵和友的活的方法。倘取了這一態度,則魯迅的著作將成為我們斗爭的武器,滋補我們的斗爭力血液?!?28)茅盾:《研究·學習·并且發展他》,《大眾生活》第23期,1941年10月18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301頁?;仡櫚倌牯斞秆芯渴?,把魯迅當作偶像、當作教條時有發生。所以,茅盾強調要“在正確的立場上來研究魯迅”的主張具有長久的意義。茅盾也反對魯迅研究中的簡單、幼稚的現象,比如,不了解全盤的思想,只摘錄警句,不讀《魯迅全集》,只讀《魯迅語錄》,認為這不是學習、研究魯迅的正路(29)茅盾:《關于研究魯迅的一點感想》,《文藝陣地》第7卷第3期,1942年10月31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395、393—394頁。。至于研究方法,茅盾認為“無論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魯迅的著作,都是需要的?!边@體現了茅盾的開放的姿態。茅盾始終主張開展百家爭鳴的自由討論。認為魯迅研究的成果,“不論是一本書或一篇短文,都不能說全無問題,已成定論;熱烈的反復辯駁,應是必有的事?!?30)茅盾:《關于研究魯迅的一點感想》,《文藝陣地》第7卷第3期,1942年10月31日,《茅盾全集》第22卷,第395、393—394頁。這體現了茅盾的包容的精神和對學術規律的尊重。他批評那種喜歡在魯迅作品里尋找“微言大義”的做法,反對把魯迅作品“神秘化”“深奧化”,也反對庸俗社會學的方法和形而上學的做法,更反對魯迅研究中的“兩個凡是”問題。這些及時的糾偏,推動了魯迅接受和研究的健康發展,使魯迅精神薪火相傳。

茅盾在《答〈魯迅研究年刊〉記者的訪問》中,再次指出“魯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學,把魯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魯迅歪曲了?!薄氨热缯f證明魯迅的舊體詩《湘靈歌》是為紀念楊開慧寫的,據我所知,魯迅并不知道楊開慧,我也沒有給他談過楊開慧?!泵┒苓€談到“魯迅研究中也有‘兩個凡是’的問題。比如說有人認為凡是魯迅罵過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魯迅賞識的就好到底。我看并非如此。這類事情要實事求是?!弊詈?,茅盾“希望《年刊》不要搞形而上學,不要神化魯迅,要扎扎實實地、實事求是地研究魯迅?!?31)茅盾:《答〈魯迅研究年刊〉記者的訪問》,《人民日報》,1979年10月17日。應該說,茅盾所指出的魯迅研究中的形而上學、神化魯迅、歪曲魯迅、“兩個凡是”等問題,在1949年以后的魯迅研究中是經常出現的,甚至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他的這篇答記者問,實際上為《魯迅研究年刊》提供了辦刊遵循,也為新時期的魯迅研究指明了正確的學風和方向。

三、弘揚魯迅精神:責任擔當與精神承傳

茅盾在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宣傳魯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擔了傳承和弘揚魯迅精神的重任,在魯迅傳播史上、宣傳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茅盾成為杰出作家、批評家以后,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界均有崇高的威望,又和魯迅有過密切的交往,共同在左翼陣營并肩戰斗,成為魯迅的知音和摯友。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擔任文化和文學方面的領導人。所以,他對魯迅的紀念、宣傳就比一般的作家、批評家、研究者更有影響力,他的責任擔當意識更強,在弘揚魯迅、承傳魯迅精神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就更大。

1936年11月,即魯迅逝世一個月后,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籌備會召開,茅盾是發起人之一,并起草《籌委會公告》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由蔡元培簽署。茅盾起草的《公告》的主要內容包括:組織“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推舉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內山完造、茅盾、許廣平、周建人共7人為籌備委員;舉行第一次籌備會會議,商定魯迅墳地布置、墳地建筑圖標及設計等事宜。到1937年7月18日,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在上海正式成立,由國內外知名人士和魯迅生前友好宋慶齡、蔡元培、郭沫若、茅盾、法捷耶夫、史沫特萊、內山完造等70多人組成,宋慶齡任紀念委員會主席,許廣平、茅盾、蕭軍、胡愈之、黎烈文、鄭振鐸、張天翼等7人為常委。從1936年魯迅逝世到1942年,每年在魯迅逝世紀念日,茅盾都發表文章,多次號召要向魯迅學習,認為這是悼念、懷念、紀念魯迅的最好形式。學習魯迅,茅盾認為不僅從文句上去學習,更要從透徹的觀察和解剖的精微上去學習。要學習魯迅的斗爭策略,學習魯迅的“韌”的戰斗精神,學習魯迅的謹嚴,學習魯迅的決不妥協,學習魯迅的偉大人格……不能不說,茅盾準確地抓住了魯迅精神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茅盾以他的崇高威望,被黨中央、國務院任命為首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1965年升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同時,他還一直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直到逝世。他的政務工作更為繁忙,已無暇從事文學創作,但理論批評工作還在繼續,對魯迅是一如既往地宣傳和研究,從1949年到1979年,茅盾共發表了有關魯迅的文章17篇,多為學習、紀念性的講話。有學者認為,1949年以后茅盾對魯迅的闡釋、研究主要是誤讀和曲解,表現為斷章取義,呈現的是臉譜化、階級化、革命化的魯迅,其目的是為主流政治服務(32)參見商昌寶:《茅盾1949年后誤讀與曲解魯迅考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這有些言重了,或以偏概全。即使今天來看,茅盾1949年以后對魯迅的論述仍有很多是有價值的;個別的失之偏頗,往往是受時代和政治約束的結果,是難以避免的,每個人都不能超越時代而生存。

在魯迅逝世13周年的日子里,茅盾同時發表了兩篇學習魯迅的文章。在《學習魯迅與自我改造》一文里,茅盾強調“要明白魯迅思想的發展,不能不研究他的雜文;而要善于學習魯迅,則對于他的思想發展的過程有一個徹底的了解,當然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彼又U發了瞿秋白對魯迅思想發展的論述,認為“對于魯迅思想的發展作了透徹精深的研究的,不能不推瞿秋白氏為第一人。在《魯迅雜感選集》的序言中,他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分析了魯迅思想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的要素,指出魯迅之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士……’”(33)茅盾:《學習魯迅與自我改造》,《人民日報》,1949年10月19日,《茅盾全集》第24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97—98頁。。瞿秋白從階級視角對魯迅思想發展的論述,在以階級來觀察人、分析人的時代是非常權威的觀點,影響時間較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茅盾對此高度贊賞順理成章。

在《認真研究、認真學習》一文中,茅盾首先提出紀念魯迅“最應該做的紀念方法還是學習魯迅,研究魯迅,把魯迅普及到工農大眾?!薄皩τ隰斞傅难芯?,我們的工作實在做的不多?!边@無疑是非常正確的認識。其次,茅盾指出“摘取了魯迅作品中的警句以裝飾自己的,以前也常常見到,這不是真正研究的態度”。再次,茅盾在該文中提出有兩個專題值得我們研究:“一個是尼采思想對于魯迅早期思想的影響,又一個是莊子和楚辭在他思想和藝術上的比重?!泵┒芩赋龅倪@兩個專題,在以后的魯迅研究史中得到了驗證,是兩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最后,茅盾指出“無論專題研究或分期研究或從其思想的發展作整體研究,都迫切地需要認真去做。我們不是為研究而研究,是為學習而研究?!?34)茅盾:《認真研究、認真學習》,《光明日報》,1949年10月19日,《茅盾全集》第24卷,第102—104頁。上述這些觀點有什么不對的?怎么能說“是開啟了誤讀和曲解魯迅的先河”(35)商昌寶:《茅盾1949年后誤讀與曲解魯迅考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呢?筆者實在不能茍同。

當然,作為魯迅研究者的茅盾,他在百年中國魯迅學史中的論述,并非全都正確,也不可能全都正確,因此存在著局限和偏離魯迅本體的認識是在所難免的。因為茅盾是人,不是神?!盁o論多么偉大的人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負面意義’”(36)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15頁。。茅盾也不能例外,而總是受特定時代的政治氛圍和指導思想的影響。當茅盾從人性、人類性的角度來觀照阿Q形象時,就能充分看到“阿Q相”在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普遍意義。當茅盾從階級、從革命的要求來解讀阿Q時,就落入了“階級+典型”的陷阱,把阿Q窄化為農民階級、士大夫階級、圣賢階級的典型,并且拔高了阿Q的革命要求和勤勞、質樸的一面,甚至認為《阿Q正傳》“也不無偏頗之處,這就是忽視了中國人品性上的優點?!?37)茅盾:《魯迅——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報告》,《文藝報》,1956年10月第20期附冊,《茅盾全集》第24卷,第617頁。從而也就遠離了魯迅寫阿Q的本意。當茅盾從革命的視角、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條來要求魯迅作品時,于是就說從《吶喊》的人物身上看見了革命的力量云云;說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前驅”。

20世紀50年代,魯迅被尊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成了偶像,成了“神”。于是,我們看到茅盾在1956年《在魯迅遷葬儀式上的講話》中說“魯迅生前,對于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是抱著堅定的信念的”,我們要“學習他對于共產主義的無限忠誠”云云。在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報告中,茅盾以“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為題,來論述魯迅最終轉向了共產主義,把魯迅說成了馬克思主義者。張夢陽先生說:“茅盾作為一位天才的文學批評家,有著驚人的藝術直感,這種直感往往是非常精準的?!?38)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439頁。這種分析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看到,同樣是在1956年,同樣是召開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巴金在上海的講話和茅盾在北京的講話口徑完全一致,巴金也說到魯迅“終于從進化論走到了階級論,從革命的民主主義走到了共產主義,而且找到了他引以為光榮的‘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的’同志。從此先生的信心更堅定了,先生的精神更煥發了……”(39)巴金:《紀念魯迅先生——在上海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文匯報》,1956年10月20日。。直到1977年,茅盾在文章中依然重復1926年以后,魯迅“終于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飛躍”(40)茅盾:《學習魯迅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精神》,《世界文學》第1期,1977年10月,《茅盾全集》第27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270—271頁。,把魯迅神化了。但茅盾又很快地進行了糾偏和矯正。到了1979年,他衷心地希望《魯迅研究年刊》不要搞形而上學,不要神化魯迅,要實事求是地研究魯迅。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糾偏和矯正呢?

四、深刻啟示:藝術直覺與審美感受

如前所述,中國對魯迅的接受與研究已走過百年歷程,產生了眾多的研究名家和浩瀚的研究成果。從政治家到批評家,從作家到學者,匯聚著五代研究者。應該說,魯迅研究始終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顯學”,代表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最高成就,領跑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甚至形成“魯迅學”,大有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獨立出來之勢。這其中,茅盾作為魯迅最早的研究者、發現者,他是橫跨著的,是集批評家、革命作家、研究家于一身的。

作為一位卓越的批評家,茅盾一生寫下了眾多的作家論、作品論,在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魯迅論無疑是最為顯赫、最為出色的部分,是作家論、作品論的“天花板”。他對魯迅研究的開拓是多方面的,從作品論到作家論,從小說到雜文,從對魯迅思想精神的整體闡釋到對魯迅作品風格的提煉和概括,無不體現他的目光如炬和遠見卓識。他對《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作品的闡釋是最接近作者本意、作品本體,最具有開創性也是最令人折服的。他對從《吶喊》到《彷徨》的變與不變、連續性、錯綜性、發展性的認識是完全符合文本實際的。他用“洗煉,峭拔而又幽默”來概括魯迅作品的風格,也顯示出他的獨具慧眼。同時又強調“統一的獨特的風格只是魯迅作品的一面,在另一方面,魯迅作品的藝術意境卻又是多種多樣的?!?41)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在魯迅先生誕生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報告》,《文藝報》,1961年第9期,《茅盾全集》第26卷,第350頁?!棒斞赣袝r幽默,有時沉痛,有時投槍,他有好多付筆墨,然總觀其風格,則崢嶸辛辣,庶幾近之?!?42)茅盾:《關于魯迅及其作品的筆記》,分別記于1963、1974、1975年,《茅盾全集》第27卷,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第224頁。這種對魯迅作品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的認識和概括是很準確的。還有對《故事新編》在歷史題材上的開拓和成功,對魯迅雜感剜剔中華民族毒瘡的特性的精確概括等等諸多觀點的提出都是迅速、及時且具有原創的學術思想,在魯迅作品經典化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許多問題,都成了日后魯迅研究的重要命題,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路徑和方法。所以,茅盾在中國百年魯迅學術史上占據其他人無法比擬、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具有學科史、學術史價值。

而茅盾之所以在魯迅研究中獨具慧眼,能夠深刻地理解魯迅和闡發魯迅作品,主要源自他具有驚人的藝術直覺、高超的文學感受力和極強的作品判斷力,這也正是一個批評家和研究者最可貴的品格和能力。藝術直覺是文藝創作或欣賞中對審美內容的直觀感覺和領悟,它看起來并沒有理性因素的直接介入,也沒有經過反復觀照和深思熟慮,更不經過邏輯推理和分析,仿佛是一種本能、一種天賦。但在其背后,是批評家藝術經驗和藝術修養的產物,是長期的藝術經驗和理論思考統一的結果。所以,藝術直覺既是先天的本能,也是后天的再造。而文學批評與研究主要是批評家、研究者文學感受力和判斷力的表現。這種能力的強與弱是杰出批評家與平庸批評家的分水嶺。

宋益喬在評論王富仁先生的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章中曾說:“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一個新鮮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的提出,總是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它是研究客體本身所固有的?!薄岸?、它是研究主體思想情志的表現。學術研究過程不是一個機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不但通過自己的研究,使研究客體所固有的意義得以發揚光大的,在這同時,也閃爍著研究者個人思想與智慧的火花。每一個研究成果,都是研究客體與主體相互融合的統一體?!?43)宋益喬:《思想與激情——談王富仁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文學評論》,1986年第6期。在這研究客體和研究主體兩方面中,我認為研究主體所發揮的作用更大,道理很簡單,我們也都是研究主體,我們也都面對著魯迅,面對著中國現代文學各領域等研究客體,但我們為什么沒有像茅盾、王富仁那樣提出那么多新鮮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呢?原因就在于我們這個研究主體缺乏作為一個研究者所應該具備的驚人的藝術直覺、高超的文學感受力和極強的作品判斷力。

當《阿Q正傳》還沒有連載完,茅盾就預言它“實是一部杰作”,如果沒有驚人的藝術直覺、高超的文學感受力和極強的作品判斷力是不能做出這樣的預言式判斷的。正如張夢陽在《中國魯迅學史》中所說:“他這段對《阿Q正傳》的最早評語,實質上已經包含了后來一百年間《阿Q正傳》研究的主要方面,切中肯綮地道出了《阿Q正傳》的真義!所謂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的提法,其實與后來的阿Q是‘一個集合體’‘國民劣根性’的體現者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而對俄國作家岡察洛夫筆下人物奧勃洛莫夫的聯想,則啟悟研究者發現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奧勃洛莫夫等著名人物屬于同一性質的藝術典型?!傆X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一語,正反映了這類藝術典型的普遍性特征?!?44)張夢陽:《中國魯迅學史》,第41頁。的確如此。在以后的魯迅研究史中,沿此思路,研究者將阿Q與哈姆雷特、堂吉訶德等世界性文學典型相提并論,揭示其世界意義。

茅盾高度重視獨立的文學感受和文本理解,從而具備了敏銳的感受能力和精準的判斷能力。王富仁在接受訪談時談到“最重要的是你的感受、你的認識,你的認識必須是完整的,框架必須是科學的?!薄爸袊R分子的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脫離開自己的感受,去追求一種理論和一種教條以及對事物的一種判斷?!?45)《魯迅研究與我的使命——王富仁教授訪談》,李怡、宮立編:《王富仁學術文集》第一卷下,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年,第643頁。在王富仁看來,無論是文學鑒賞、文學評論,還是文學研究,“在這三個層次中,貫穿始終、起基礎作用的是批評主體對文學作品的主觀感受。沒有這種感受,批評家就無所批評”,“批評家文學感受力的強弱和豐嗇直接決定著他的文學批評活動的成敗?!?46)王富仁:《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比較文學——比較文學在整個文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怡、宮立編:《王富仁學術文集》第三卷上,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年,第47-48頁。茅盾在魯迅研究方面之所以能迅速、及時并提出那么多真知灼見,就在于他能像魯迅那樣深刻地感知、體驗人生,在這個基礎之上獨立地、深刻地感受魯迅及其作品。

由此啟示我們:驚人的藝術直覺、高超的文學感受力和極強的作品判斷力,是一個批評家和研究者最可貴的品格和能力。所以茅盾才能在百年魯迅學術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和深遠影響。聯想到當今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總有一種不夠勁兒、不給力,顯得疲軟,缺乏公信力和影響力等問題。如何加強文學批評,使批評走出困境,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當今的時代命題。這當然需要多方努力或從多方面尋找原因和對策。其中,從批評家視角出發,要想實現文學批評大的突破,必須在培養和提升批評家的藝術直覺、文學感受力和審美判斷力上花大氣力,練真功夫,從而提升批評家的文學感知和審美經驗,在此基礎上,還要提高理論修養和學理高度。這也許是茅盾在魯迅研究方面留給我們的最重要、也最具現實意義的啟示。

魯迅思想和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代精神的探索。茅盾在弘揚魯迅精神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為文化開新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功不可沒,歷史應該銘記他,而不是人為地貶損他。當然,茅盾不是神,他對魯迅的闡釋并非完全正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偏頗甚至錯誤。但是,綜觀茅盾一生對魯迅的論述,誤讀、曲解、拔高、神化魯迅的地方是不多的,和他的巨大功績相比,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茅盾阿Q
茅盾的較真
茅盾不怕被騙
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與“小問題”
阿Q和老A
《魯迅研究文集》
《魯迅研究年刊》的傳播與影響
沈鵬《讀魯迅〈阿Q正傳〉(四首選二)》
茅盾手稿管窺
茅盾文革期間撰寫回憶錄
論描寫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傳》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