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構建

2024-05-08 22:12張旭蕾單宏健
西部學刊 2024年8期
關鍵詞:音樂課堂文化自信

張旭蕾 單宏健

摘要:非遺音樂是中華民族最具本土特征的文化元素之一,將之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對于培養中小學生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其培育應堅持主體維度,務實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習成本;堅持比較視域,充分借鑒古今中外好的做法。其增強應堅持構建客觀路徑、激發主體活力與創新方法路徑相結合。其提升應堅持融合相應學科、講好中國故事與借助媒體力量并舉。

關鍵詞:文化自信;非遺音樂;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51;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8-0114-04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Clas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Zhang XuleiShan Hongjian

(College of Music,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12)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is one of the most localized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introduction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clas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mong the students. Its cultiv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subjects and make pragma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ir learning cost as well as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o draw on the good experienc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Its strengthen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bjective path construction,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s and innovation in the methodological path.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the telling of a good Chinese story and the use of media power.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paths construction, stimulation of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s and innovation in methodological paths. Its enhance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appropriate disciplines, the telling of good Chinese stories and the use of media power.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ic; music class

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再次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1]。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文化的自信,即人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文化的自信。其構建共有四條路徑,分別為主體維度、比較視域、創造維度、客體維度。四條路徑相輔相成:主體維度結合比較視域以培育,創造維度以增強,主客體維度以提升[2]8,208-240。非遺音樂進校園已有時日,總結經驗并立足于當下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路徑,以期更好地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

一、培育

近年來,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出臺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積極貫徹落實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努力編纂適應各地青少年學生的非遺音樂課本等,引導學生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實踐非遺,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堅定文化自信。目前可知,廣東省、江蘇省等27個省份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發展勢頭良好。

(一)主體維度

主體維度,即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清晰地落實到每個人,從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必須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此舉需要全社會大環境的引導。教師可以在非遺課堂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即“我是誰?”“我們何以成為我們?”“我們如何而為?”[2]8,210-211這三個問題分別對應了民族身份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文化自覺,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三個問題可在課堂教育的不同階段中反復提出,更能加深學生的清晰思考以及對于文化的認知。

其次,對于非遺音樂課堂的開設需要結合課程開設成本和學生學習成本進行考量。關于課程開設成本,目前可參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8月12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第十五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專門規定了當地政府部門應對非遺音樂課堂的開設給予大力支持且有相應財政補助。學生學習成本包含學習所需資金、學習所需時間、學習所需材料等,其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所需花費時間成本。于學生而言,時間是其學習投入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國非遺音樂涉及民歌、器樂、曲藝、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學習這些藝術形式需要投入相應的時間,且后續深入學習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參考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師可在學校托管時間段進行非遺音樂的教學,將其打造成學校的常規課程,再歷經3年或6年的時間,學生對于該種非遺音樂形式、文化、表演等可具有一定水平。

最后,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音樂文化課堂,并致力于將課堂教學轉化為課堂實踐。開展非遺音樂教育主題周、舉辦優秀非遺音樂展示等,讓學生展示所學所得,于學生而言是一次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于學校乃至社會而言是當地非遺音樂一次良好的宣傳。

(二)比較視域

拒絕閉門造車式的教學模式,學會比較,在比較視域下進行反思,才能促進非遺音樂課堂更好地展開。

空間維度方面,擴大中外文化交流途徑與渠道,了解國外文化課程的建設與體系并進行對比。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盡可能參與中外交流活動、教育論壇等;或者繼續深入學習音樂課程建設知識,通過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繼續學業等;也可自發學習研究,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論文等。例如,管建華的《中國音樂教育與國際音樂教育》《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等,余丹紅的《關于音樂教育專業學科構建的思考》等,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專業文獻。通過大量的系統化的學習,可以較全面地獲得對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認知,避免碎片化、片面化的認知引發的盲從。音樂課堂上,也可借鑒一些西方的專業研究成果,做成普及性講座等,讓學生能夠開闊視野,獲得對于西方教育體系的準確認知。只有了解、知曉大量全面的信息,才能學會分辨,從而形成較準確的自我評價體系,為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奠定堅實基礎。

歷史維度方面,可通過挖掘優秀非遺文化背后的歷史,與現代流行音樂文化進行對比。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對非遺音樂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可以更加全面地讓學生了解該非遺音樂文化的產生背景,理解其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如產生地點、產生背景、傳唱階層等。非遺音樂課堂可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唱?”的邏輯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學會學習。在這一歷史探究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傳唱的原因,也能夠了解到在近現代時期未能繼續蓬勃發展、甚至銷聲匿跡的原因,對于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創新埋下伏筆,為新時代學生奠定主動傳承非遺音樂的基礎。

最后,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制度的建設,國家、社會、家庭多維度、全方位創造一個多元優秀文化并存的體系,讓學生全面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態,積極地參與到非遺音樂文化課教學中。同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采取研學、游學等方式,實地觀看、體驗非遺音樂表演,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當地非遺音樂文化的魅力。

二、增強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如何真正實現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提高文化的創新創造能力?!保?]文化自信的增強需要以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進行創造的客觀路徑、激發創造活力推進進步的主體路徑、以正確方法進行創造的方法路徑[2]8,226-233,三者缺一不可。

構建客觀路徑,需要把握文化發展的規律,即文化發展中顯示出來的許多重復性、常規性的特征,它強調的是文化沿著什么規則和程序發展變化的。這些規律主要包括“自然—人化”律、“功能—結構”律、“轉移”律、“主流—傳播”律和“目的—自然決定”律等[4]。只有把握住文化發展規律,才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非遺音樂課堂影響更加深遠。

主體路徑,即激發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創造力是文化得以不斷發展的源泉。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保?]筆者調研得知,目前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任務,除了簽約演出外即是創新,要求成員積極結合時事新聞、優秀人物故事等對揚州曲藝進行新編,賦予其以新的面貌,更好地進行推廣,并參加牡丹獎等國家級獎項的評比,新興曲目的出現,更能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對于非遺音樂課堂教學,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對非遺曲目進行小的改編和創新,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方法路徑,即創新創造的正確路徑。在創新創造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非遺音樂文化有全面清晰的認知,然后,才能結合新時代文化精神、掌握正確的藝術創造方法做出或改編出符合時代背景、有個人審美趣味的作品。以常州吟誦為例,常州吟誦屬文人音樂,依字行音,以平低仄高為基準進行吟誦,具有多樣性,其市級非遺傳承人張翔老師結合之前網絡熱門歌曲對《聲聲慢》進行了常州話版的吟誦。在教授常州吟誦的課堂上,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對于已經掌握的常州吟誦作品進行改編,要求結合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等,教師僅需把握住吟誦的基本準則即可。

三、提升

(一)融合相應學科

以非遺音樂課堂為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構建,不僅需要前述政策上的支持,還需要相應學科的結合,特別是音樂教育人類學。音樂教育人類學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西方正式確立,1980年前后,大范圍推廣到國內。其重要原則是突破純音樂,強調音樂研究的終極目的是通過音樂、音樂現象、音樂活動來了解整個人類。教學和文化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需要人類學的輔助。

1.引進來,走出去

非遺音樂進校園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實施手段,而多元文化教育僅是音樂教育人類學的一種實施手段,并非以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為目的,而是要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多元文化觀為目的[6]。目前,我國“非遺進校園”發展已歷經10年,非遺音樂文化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這一做法僅符合“引進來”,還未能做到“走出去”,更多的還是以引進音樂課堂為主,實踐操作也多為舞臺、課堂展示。要達到與當今音樂教育人類學相符合的理念,還需要大量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參加火神節廟會演出。該種活動可以結合春游活動進行,在學校周邊或是本土鄉鎮進行選址,教師結合教案的流程,同時參考火神節廟會的程序進行。

2.重實踐,輕空談

中小學音樂課程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每一位學生的身上,必須注重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首先需要不斷學習,以跟進時代的步伐,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音樂素養養成。擁有正確的理念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實踐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要鼓勵擁有專業知識的學者親身到中小學進行教學,也要鼓勵中小學一線教師學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夠寫出相關的論文。這樣,最新的國際音樂人類學前沿才不會與中小學相脫節,也避免了只有高校專業音樂教育一枝獨秀的現象,教育不是專業人士的,是屬于每個人的、社會的,需要所有相關者的共同努力。

3.緊跟國際前沿,走自己的路

音樂教育人類學的實質是為了培養人,培養擁有平等、多元文化觀念的、處在社會關系中的時代新人。洋務運動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僅學習西方的器物,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后來,李鴻章衍生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在新時代可以再次引申為“師夷長技以自信”。新時代,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是主流,需要我們緊跟世界前沿思想,結合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來建設我國的基礎教育,以更好地增強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學習他人并非照搬照抄,還需要有自我的思考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在比較視域下,反思我國目前的問題,加快先進思想理念的發展步伐,深刻明晰音樂人類學的含義,尋求可落地實施的舉措,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獲得提升。

(二)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即向世界講述出中華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與更替,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與國家形象。以此為前提,對于非遺音樂文化,我們需要在課堂上宣揚我國各地非遺音樂文化的面貌,講清楚它們是從哪里發源?受何種文化影響得以產生?又經何種文化歷史變遷,逐漸改變,直至如今?又在何時何地被如何傳播?傳播過程中又經歷何種艱辛不得已衰落?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專業音樂人員又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搶救,使其得以存在?真實、立體、全面、多維度地講述它們的故事,以此讓新一代青年人更好地認識它們、傳播它們,直至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

在非遺音樂課堂,尤其是以低齡學生為授課對象時,可將音樂文化以擬人化形式進行介紹,該方式不僅易于理解,更易于接受。以常州吟誦為例,“他”是一位有著馥郁詩書氣息的“文人”,生于戰國時期富庶的吳國,用軟糯的吳語吟誦名家的詩詞歌賦,歷經千年時間長河,鼎盛時各地皆有所聞,于五四時期逐漸孱弱,到20世紀20年代初瀕臨“死亡”,新中國成立后,在秦德祥老先生等的不斷努力下,搶救成功,目前又于常州地區煥發新生。不難發現,將不同種類的音樂文化擬人化,會得到一個又一個充滿著歷史氣息與人文關懷的獨特小故事。此處需要注意,在介紹到式微滅絕后又重現生機時,需要將當時國家扶持政策及音樂工作者等講述出來,于孩子們心中以“英雄”形象出現,拯救非遺音樂文化于水火,直面了解我國各非遺音樂文化傳人,并從側面了解我國文化價值取向,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三)借助媒體力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絡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的力量變得越發強大起來,B站、抖音、快手、騰訊會議等擁有廣泛的受眾,利用好這些新媒體,可以使非遺音樂文化獲得更大影響力,更強號召力。

以揚州清曲為例,為使揚州清曲獲得更多注意,揚州曲藝研究所與揚州市文化旅游局進行合作,形成文旅融合的路徑,線下多次實地演出,線上及時宣傳推廣。以常州吟誦為例,疫情期間借助公眾號以及騰訊會議等平臺,傳承人仍不間斷地給中小學學生們上課。但是,目前還未有做成公開課形式的常州吟誦課在網絡上出現,可參考《開學第一課》等形式,由當地文化館等進行錄制。于網絡上,可實行的是以清朗的網絡環境,通過直播對中小學學生們進行授課,這樣授課對象涵蓋范圍更廣,能夠使當地非遺音樂文化獲得良好宣傳,潛移默化地使當地非遺音樂出現在大眾視野,使中小學學生及當地群眾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四、結束語

中小學非遺音樂課堂的建設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動學生從小樹立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直至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本文從政策出發,立足于中小學非遺音樂課堂及非遺音樂傳播現狀提出相應措施。希望本文對完善中小學非遺音樂課堂有一定的實踐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

[2]胡海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總體性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2.

[3]路侃.創新創造 ?堅定文化自信[EB/OL].中國經濟網.(2017-12-24)[2023-06-18].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12/24/t20171224_27401565.shtml.

[4]韓民青.論文化發展的特點與規律[J].貴州社會科學,2011(6):52-56.

[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EB/OL].新華網.(2023-06-02)[2023-06-18].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D9F6zEzafp.

[6]楊沐.音樂人類學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及其應用[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6(2):5-14.

作者簡介:張旭蕾(1999—),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單位為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單宏?。?973—),男,漢族,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音樂課堂文化自信
巧用動畫歌曲優化音樂課堂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小學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措施的分析
巧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適應性教材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用性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