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涵、生成理路及實踐要求

2024-05-09 17:45陸德香宋小紅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陸德香,宋小紅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匱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建立堅實物質基礎的現實前提下,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進步的必然趨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盵1]新時代要全面掌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涵、生成理路及實踐要求,進而推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意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在精神生活領域對美好社會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價值理念、積極健康的道德觀念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認同,并用以指導自身行為的精神狀態[2]。

(一)全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或一部分人的特權,而是全體人民都能享受豐富、同等的精神文化資源。實現共同富裕就是維護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全體人民共享精神文化資源,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學的理論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的教育機制等。以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作為衡量標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發展的需要,增強人民大眾的文化自信。

(二)全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的廣袤性決定了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容具有全面性。一是推動精神生活目的實現的全面性。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求知且追求盡善盡美的過程,其要求在于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二是推動精神生活層次結構的全面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層次結構不僅包括個人層面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還包括社會層面的群體意識、民族意識、人類意識,要求個人精神生活與社會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三是推動精神生活類型的全面性。精神生活不再局限于單一內容,與科學、人文、科技、倫理、邏輯和情感等結合在一起,形成多種復合型的精神生活。四是推動精神生活途徑的多樣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滿足精神文化需求途徑更為多樣,包括傳統的線下文化活動和網上精神文化活動。五是推動精神生活條件的全面性。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卻個人努力、自我提升外,也需要國家社會的支持,包括激發個人內在精神動力和健全國家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等。

(三)共建共享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建共享是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共建精神生活才能共享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一方面,共同參與精神生活的建設過程。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主體、價值主體和建設主體。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發揮能動的主體作用。一切為了人民,應以人民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度挖掘人民群眾的內在潛能與創造力,引導其自發、主動地投身于精神生活領域的共同富裕建設之中。堅持人民的主體性,確保人民在精神生活領域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創造精神財富。另一方面,共享精神生活的發展成果。精神文化資源是人們提高精神文化素養的“食糧”,黨和國家要保障人民追求、選擇和發展精神生活的自由和權利,為其提供豐富且優質的精神文化資源。合理高效配置區域內精神文化資源,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建立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破解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孤島”難題,為人民共享精神文化資源提供便利。

(四)漸進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需要分階段、分時期推進。其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協調發展的過程。人們在追求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追求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單一領域的獨立發展,而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社會氛圍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共進、共贏、共享的精神境界。其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發展的工程,需要持續推進。就共同富裕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來看,“十四五”期間,共同富裕將邁出堅定步伐,2035年共同富裕要有實質性進展,2050年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決定了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將是分時期的發展過程。這要求遵循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堅持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漸進發展的過程。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各個階段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展要求各不相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不能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區同等發展,而是在尊重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理路

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和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富有”的論述是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富有的理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思考方向和價值準則。馬克思指出,“通過私有財產及其富有和貧困——物質和精神的富有和貧困——的運動,生成中的社會發現這種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4],論及了“精神富有”與“精神貧困”。馬克思主義雖沒有明確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但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展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論述中,蘊含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具有雙重性,既有一種自身的存在方式,也有一種存在于其生存環境的方式。從主體角度來看,人類是作為自己的存在;而從客體角度來看,人類存在于其自然無機條件中?!八枷?、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盵5]這表明人既有物質文化需求,也有精神文化需求,物質生活是實現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礎,人們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后,精神文化需求隨之提高。在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暢想中,馬克思強調,實現人類解放就是保障每個人的所有合理需求在日益擴大的范疇內得以實現和滿足。要求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全面解放,若現實生活中精神活力匱乏,精神生活缺乏實質內容,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解放。馬克思有關精神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構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是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經驗來源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一以貫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李大釗同志認為,“社會主義不是使人盡富或皆貧,是使生產、消費、分配適合的發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盵6]。這段論述蘊含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等發展的合理構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在革命勝利以后,我們的任務主要地就是發展生產和發展文化教育”[7],把“我們這個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國家,建成富裕的、強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8]。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且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為實現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在發展物質文化的同時,也關注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文化生活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優質且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力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準確解讀,特別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其中包含著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的應有之義。

(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是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資源

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演進史中,中華民族在追求物質富有的同時,始終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其一,中華民族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養,強調內在精神境界的發展。如“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以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等,縱然物質困頓,亦堅守精神理想,強調了中華民族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其二,強調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辯證關系,滿足物質需求后要提升精神境界。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到“先飲食而后教誨,謂治人也”,都認為物質生產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應提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水平。其三,重視個體內在修煉與發展,關注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例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彰顯內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和諧與平衡。中華民族對和諧社會的追求,體現著對實現“共同富?!钡膱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等,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財富,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是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黨在新時代對人民群眾新發展新要求的有力回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要求。其一,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需要。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9]。中國式現代化兼顧物質財富的積累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經濟基礎和精神支持,確保其穩步向前。其二,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精神生活呈現多樣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其類型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我國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供給關系已從“夠不夠”轉向“精不精”,人民需要更優質的精神文化資源和更公平的發展機會。其三,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決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的現實需要?;谖覈镔|文化的發展現狀,受區域、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公共文化設施、文化水平等因素影響,人們精神生活的發展存在差異。解決人民精神生活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使全體人民更加公平享有精神文化資源和精神生活發展機會。

三、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人若無精神則難立足,國若無精神則難以強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目標,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新時代應加強思想引領、激發內生動力、推進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高質量發展、優化精神文化資源配置,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一)增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引領

實現精神生活共享富裕,需遵循正確方向,堅持思想引領。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深入理解文化產生和發展要求,準確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展規律,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了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認同,對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規范和引領的作用。在具體實踐中,應加強文化治理,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用科學理論、正確輿論、優秀文化作品引領人們的精神世界。應加大“四德”教育,引導民眾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融入精神文化的管理建設中,確保人民精神生活能夠呈現均衡的發展態勢。

(二)激發全體人民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活力

在“以物為依據”的社會里,人民精神生活物欲化、精神世界單向化和精神信仰危機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動性缺乏,即內生動力不足造成的[10]。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充分發揮人民道德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帶領全體人民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黨的領導組織能力,確保所有人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精準捕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展趨勢和人民精神生活的發展方向,及時總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成功經驗,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引領人民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不斷奮斗。另一方面,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創和共享,激發人民參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設的動力。健全人民參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途徑、平臺和方法,為其參與精神文化活動提供更多平臺和渠道,完善利益激勵機制,對特別貢獻者給予利益獎勵。進而提高人民自主意識,主動參加到公共精神文化活動中去。

(三)推動公共精神文化產品服務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滿足人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高品質、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因此,要在推動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一,支持生產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在文化創作中,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的創作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反映人民心聲、反映時代風貌、貼近現實生活的公共精神文化產品,從而促進公共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其二,推進公共精神生活數字化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平臺已經成為開展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利用“互聯網+文化”、“VR人機+文化”、網絡直播等新業態發展公共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精神分配、精神消費的協調發展。其三,打造好公共精神文化“云空間”“云平臺”。健全數字空間和數字平臺,開展好“云服務”,讓人民大眾擺脫時間、地域和經濟等條件限制,更加自由地參與公共精神文化活動。通過增加公共精神文化產品數量,提高其服務質量,推動公共精神生活數字化發展,增強公共文化產業普惠性,符合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化發展

為了保證精神生活發展的均衡化、包容性,需要牢固底線意識,避免“文化貧困陷阱”,注重統籌兼顧、資源共享,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均衡化發展。一方面,推動區域、城鄉之間人民精神生活均衡發展。實施合理的幫扶政策,精神生活資源豐富的地區可幫扶相對落后地區。鼓勵精神文化資源向精神生活相對落后的地區傾斜,實現精神生活均衡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強國戰略,加大精神文化資源投入,解決部分地區文化設施落后、社會文化資源供求不足和文化效能低下等問題,確保區域、城鄉、個人更加公平地享有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完善精神文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的投資力度與建設力度,逐步構筑起?;?、促公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藝術館、科技館、展覽館、圖書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質量和使用率。充分開展各種文化惠民工程,包括鄉村理論宣講、藝術活動下鄉、鄉村旅游文化等,為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精神文化資源提供支持。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